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873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6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声现象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

本章知识点如下:

1、声音的产生:

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

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气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怎样听到声音:

(1)声源——空气传播——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5、乐音:

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

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音调也越高。

响度:

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音色:

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6、噪声:

(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

噪声的单位是:

分贝(dB)

7、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8、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一般不同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发生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防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产生声音的条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2、难点:

学会科学探究,会设计实验。

课时安排: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三、声音的特性1课时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五、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1课时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好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闹钟真空罩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对于声音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去探究,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它是怎样传播的?

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

怎样防止有害的声音等等。

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声现象,老师激昂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

观看课本第12页插图1.1-1,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演示:

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但看不见音叉在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可见乒乓球被弹开。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的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当音叉发声时,用手握住叉股,声音消失。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图1.1-1中,各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图1:

人的声带图2:

空气振动图3:

工件和砂轮振动图4:

鸣囊

思考:

用力敲鼓时,发出了声音,却看不见鼓皮振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鼓

发声时也在振动?

在鼓皮上放上一些碎纸屑

在鼓皮上放一杯水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由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猜想与假设:

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

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

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击鼓为例: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

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

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本:

P15最后一段和小数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注意:

声速的单位是ms(m·s-1)读作米每秒。

问题1:

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2:

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

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3:

对比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阅读课本:

P16想想做做

方法1:

站在山谷中或高大的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

间,测出人与山谷或建筑物的距离,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

方法2:

百米赛跑时,测出记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记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可以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3:

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

再反射回来的时间t,利用v=2s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典型例题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

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

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

(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发声体存在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

(3)敲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因为声音是由鼓面的_______产生的,

又通过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中。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_____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________传来的。

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作业

P161、2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2课时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让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传导。

2、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音叉人耳的构造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大家知道,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出示挂图

人耳

2、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振动空气传播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思考:

耳聋是怎么回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变成耳聋,耳聋分为两类:

一类是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引起的;一类是非神经性耳聋,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障碍而引起的。

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3、骨传导:

阅读课本:

P17,演示实验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抵在颌骨、头骨、牙齿是否能听到声音?

声源振动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P18科学世界

问题1:

判断声源方向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2:

什么是立体声?

三、小结

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并交组长登记。

四、作业12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3课时1.3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音叉乒乓球铁架台口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使人烦躁、难受。

即使同样是动听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种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子,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演示实验:

用口琴吹奏“1、2、3、4、5、6、7”,感知音调高低的不同。

音调高→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尖细

音调低→听起来感觉声音比较沉闷、浑厚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打钢尺,一次伸出短一些,一次伸出长一些,听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

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注意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与音调的高低。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3)频率:

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单位:

赫兹(Hz)

阅读课本:

P20二、三、四段,你有哪些收获?

·人类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20HzHz。

·声音可以分为三类:

A、可闻声:

20HzHz

B、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

C、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

·地震、台风、火山喷发时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一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所以地震时比人更警觉。

思考:

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因为蝴蝶翅膀振动比较慢,低于20Hz,蚊子翅膀振动比较快,频率在

20Hz——20000Hz之间,所以我们能听到蚊子的声音。

2、响度:

表示声音的大小。

提出问题:

响度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和进行实验:

将系在系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弹开的幅度。

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实验结论:

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

(1)响度跟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两个因素有关。

(2)响度和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

例如:

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大得多。

3、音色:

表示声音的品质。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应用:

(1)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

(2)区分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阅读课本:

P23“想想议议”,并进行讨论。

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空气传播的,传播途径不同,所以音色不同。

4、阅读课本P23“科学世界”,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乐音?

(2)乐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3)乐器分为哪几类?

怎样发声的?

怎样改变音调的?

三、小结

含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

物体的振动频率

响度

声音的大小

物体的振动幅度

音色

声音的特色

物体的材料结构

四、作业

P241、2、3、4

五、板书设计

1.3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决定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

2、响度:

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3、音色:

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

六、教学反思:

第4课时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环保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收集信息法竞赛法

教具准备:

铁钉玻璃音叉闹钟泡沫塑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声音的特性是什么?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3、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噪声的来源

阅读课本:

P25噪声的来源。

思考下列问题:

(1)从物理学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夜深了,邻居家传来的电视机的声音等。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声音的强弱通常以_______单位来表示,符号是______.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的环境为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音为________dB;听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声音为_______dB以上;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音为________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心理方面:

烦躁、妨碍休息和睡眠

②生理方面:

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甚至神智不清、死亡

③破坏建筑物和工作设备。

3、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4、典型例题

(1)晚上你在家休息时,隔壁歌舞厅的歌声使你无法入睡,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用棉花塞住耳朵B、与歌舞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

C、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2)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传播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有噪声时要限时B、市区里种花草、植树

C、优美的小提琴声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3)从环保的角度看,不属于噪声的是()

A、车辆的刹车声B、冲击钻发出的声音

C、优美的小提琴声D、音响发出的震耳的歌声

三、小结

1、噪声的来源

2、噪声的等级

3、噪声的控制

四、作业

P271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5课时1.5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能传递能量。

2、难点:

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声波能传递能量的认识。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可乐瓶橡皮膜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和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那么,你对声的利用知道多少?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

二、新课教学

1、声音与信息

(1)铁路工人敲击铁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2)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肺的工作情况。

(3)古代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4)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5)军事上利用声呐探知水中的潜艇。

(6)B超利用超声波为孕妇在作常规检查。

综上所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去除结石。

(3)利用超声波钻孔

演示实验:

对着蜡烛敲击橡皮膜,发出声音,看看火焰是否摇动。

综上所述: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回声定位

声速:

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

t

则有:

S=—Vt

4、典型例题

(1)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_,蝙蝠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昆虫,是利用_______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_,

可探测海洋的深度。

(2)下列不属于利用声音获得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可发现松动的螺栓。

B、雷达可以探测敌机。

C、利用声呐探测海底。

D、医生用超声波去除人体结石。

三、小结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四、作业: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对着障碍物高喊一声,2s后听到回声,则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第6课时小结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5)知道声音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单元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道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的知识

应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本章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1、下列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在岸上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C、鱼被岸上人的说话声吓跑。

D、在岸上听到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

2、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罩。

D、市区内汽车禁鸣喇叭。

3、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发现,即使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住,蝙蝠也能正常飞行,这是因为()

A、蝙蝠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次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

C、蝙蝠飞行时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目标

5、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如果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面的深度是多少米?

6、某人在雷雨天看到闪电后,经过3s听到了雷声,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你估测打雷处距此人有多远?

三、作业

1、一艘船以7.5ms的速度向码头行驶,船员看清码头上的高大建筑物时,鸣了一声汽笛,经过2s船员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轮船离码头有多远?

2、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章光现象

教材分析: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带箭头的直线叫做光线。

4、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光速真空,为3×10ms。

5、光的发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在光滑界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光在凸凹不平的界面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都遵守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8、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射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9、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10、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

11、红外线和紫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光线叫做红外线,紫光以外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可制成红外线夜视仪。

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可用来毒灭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皮肤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