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95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隆帝国的覆灭.docx

德隆帝国的覆灭

   大家看看德隆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特别策划之德隆十八年

  创业之谜

  1986年春天,新疆乌鲁木齐,“老革命”唐邦安的第四个儿子唐万新即将大学毕业了。

唐家经济宽裕,唐万新志向远大:

他决定暂时不参加工作,在家搞“理论物理研究”。

  几个月的鼓捣之后,眼看成为世界级大科学家的希望渺茫,22岁的人还被父母养着又不好意思,唐万新决定下海经商。

  一向颇有号召力的他哨子一吹,7个同学聚到家里,商量做点什么来改变枯燥的命运。

正值“彩色照片冲扩业务”在沿海兴起,7个大学生筹了400块钱,成立“朋友彩扩社”,把乌鲁木齐市民手中的彩色胶卷收起来,送到广州冲洗。

  这是乌鲁木齐市第一家彩扩社,美丽的新疆风光令人们对彩色照片趋之若鹜,唐万新等人冷不防就开始大赚其钱。

数月之后,彩扩社开满了大街小巷,他们又买了一台二手冲印机亲自冲洗,价格比送到广州冲洗便宜一半……仅仅一年的时间,“朋友彩扩社”赚了100万元。

  在“万元户”都极其希罕的年代,年轻而多金的唐万新找到了无比良好的感觉;再加上一趟又一趟的广州旅程,南方城市浓郁的市场气息和民营经济的活力,深深地感染了他。

  他开始扩张:

魔芋挂面厂、自行车锁厂、玉石云子厂、小化肥厂、服装自选店、软件开发等,一切新鲜的市场机会他都乐意尝试。

每一次尝试都是一堆设备加一群人。

鼎盛时期,24岁的唐万新麾下拥有100多人,前后办了十几个企业——直到1990年,一百万元亏得干干净净,人员剩下五六个人,还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

欠债后的唐万新习惯了每个月给债权人做还款计划。

还款态度很好然而还款能力不济,许多债权人慢慢失去了信心,开始不把这笔钱当回事了。

然而1990年赶上了新疆油田开发和口岸开放的大潮,“朋友公司”代理电脑销售,一口气又挣回来几十万元;挣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门给人家还款。

“还款后的唐万新在当地赢得了口碑,也体会到了生意场上资金筹划和诚信的重要。

  几乎同一时间,唐万新注册成立新疆德隆公司。

阅历和起伏令他定下心来,开始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赚钱机会。

  真实的第一桶金

  几乎与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同步,上世纪90年代初,新疆德隆开始涉足股市。

  199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历史性地开启——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中国各地的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上市,第一个环节就是向企业员工发行内部职工股;然后是各级政府出面,向社会推销出售乃至于“摊派”原始股。

然后几乎所有人拿着像纸一样的股票都心里打鼓:

这东西最后能变成钱吗?

于是一级半市场出现:

如果你不相信这张纸能够赚钱,可以先把它在市场上卖给别人。

  唐万新们出动了——他们年轻,有知识有远见,有多年经商的敏锐嗅觉,坚信股票的增值潜力。

他们倾尽财力,在市场上以一块钱两块钱三块钱的价格,大肆收购原始股和内部职工股。

如果运气好股票很快上市,其价格就变成了十块钱二十块钱三十块钱;如果运气不好股票迟迟上不了市,就只能握在手里等待分红。

  他们的眼光和运气都不错,几十万元几经滚动,迅速变成了上千万元。

1992年开始新疆德隆名声大振信息灵通,一旦听说哪里的企业又将发行股票,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地飞去。

最大胆的一次,新疆德隆以1000万元的金额,受让了“西北轴承”1000万股的法人股,几个月后又以4000万元卖了出去,净赚3000万元。

  所有人都醒了过来,股票成了抢手货,国家开始发行认购证。

根据有关规定,每个身份证只能买一张认购证,每张认购证只能买300~500股原始股。

新疆德隆开始了大资本式的出击:

最高峰的时候,他们在全国各个城市请了5000个人去排队买认购证;然后把认购证换成原始股,然后把原始股换成10倍速增长的资金。

到1994年,新疆德隆已经拥有了几个亿的资本实力。

而就在这前后,唐万新的三个哥哥唐万里、唐万平、唐万川先后辞去公职,加盟德隆。

  同年,唐氏兄弟在上海旅游,发现上海的J&J迪斯科舞厅非常火爆。

于是他们将美方老板拉到北京去合资:

新疆德隆全额投资北京J&J迪斯科舞厅,美方老板占25%干股。

北京J&J迪斯科舞厅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迪斯科娱乐项目,一开业就非常火爆,每天数千人前来跳舞,每年纯利润超过3000万元。

  与此同时德隆进入房地产行业,盖了两幢大厦,做了1个酒店;并成立了1个农牧业公司,前后开发了30万亩荒地,过上了田园牧歌式的农场主日子。

  到1996年,新疆德隆的所有股东们,捆在一起已经是十几个亿的身价。

但他们是如此的低调,以至于这一年新疆德隆将总部迁到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传媒关注这几位“来自新疆的小财东”,以及他们所进行的注定将震动中国产业界的战略调整。

  产业并购模式出台前后

  1995年,唐万新带了十几个人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投资了一些小产业,顺便看看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农业和工业。

小产业投石问路交了学费,对北美市场的考察却获益非浅。

  唐万新此行,先于很多中国企业家,发现了中国传统产业的巨大投资价值——首先是中外制造业在技术水平尤其是加工能力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其次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伴随着发达国家和市场正在兴起的“非工业化运动”,全球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有着大规模从欧美日乃至于东南亚向中国内地转移的基本前提。

  但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为什么没有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呢?

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产业布局地方化,投资分散,企业小规模低效率,而且绝大部分行业都没有经过真正有效整合。

那么如何整合?

唐万新认为,这件事很难靠政府去捏合,而只能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资本的力量进行“产业并购”,国退民进,才能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提升。

所以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并购式增长,是最适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德隆已经有了资本,如果不想把钱分光吃净,就必须要找到一条进一步做大的途径。

随着资本市场赢利空间的缩小,以及对单纯“买卖股票”的厌倦,他们决定从实业领域寻找落地的空间;而恰在此时,实业领域为他们洞开了一扇名叫“产业并购整合模式”的大门。

  那么我们该如何完整地描述、或者说德隆人在如何设计他们的“产业并购整合模式”呢?

  首先是“花大力气选准行业”。

其标准是:

行业具有全球市场的特点,市场规模不小于100亿元,中国企业具有相对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对手又不太强大,行业比较分散,但是有的企业份额相对较大,是行业的前几名。

  其次是发现“产业整合要素”。

比如你得判断,当目标企业被收购捆绑在一起之后,由于规模的增加,是否会因此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是否会提升企业销售的议价能力?

是否会降低综合的管理成本?

是否能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的研发能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等等。

将这所有的要素环节研究分析之后,再确定下一步行动计划。

  然后开始“资本游戏”,进行杠杆式收购:

先收购行业的前一二名,然后逐步以强吞弱,达到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目的。

比如以7000万元的资本收购某上市公司3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然后该公司以其总资产做抵押,可以贷款1亿元,还可以在股市上增发配股两个亿。

以3个亿的资金,又可以去控股至少6个亿的资产;依此类推。

而杠杆式收购的方向,一是行业的横向集中,二是产业的纵向整合。

最后是夯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的最终收益率。

比如从1999年开始,德隆通过与全球一流的咨询公司合作,从供应链、制造成本、组织架构、财务流程、风险控制、营销渠道、品牌提升、技术研发与引进等环节上,打造被收购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形成德隆自己的一整套可以复制的战略管理体系。

又比如在产能形成规模后,通过收购海外老牌的通道企业,快速建立国际销售网络,获取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销售附加值。

  1997年春,德隆在北京开了一个著名的“达园会议”。

会议确定德隆下一步的战略将从“项目投资”转向“行业投资”,通过产业并购整合,“创造传统行业的新价值”。

  而就在这前后,德隆收购了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同时又间接控制了天山水泥。

一方面通过天山水泥收购新疆屯河的水泥资产,以及紧锣密鼓的相关运作,整合了新疆水泥产业;一方面新疆屯河改弦易辙,进入以番茄酱等为主业的农业深加工,打造了新疆的“红色产业”。

  与此同时,德隆控股沈阳上市公司合金投资,经过一系列的整合,使其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商和出口商;控股湖南上市公司湘火炬,为其注入“大汽配”战略,推动其从一个“火花塞”的单品种生产,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配件出口商之一;同时向上整合,在重型卡车行业重拳出击,令湘火炬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卡车生产商。

  一系列产业领域的高速扩张运动(相关报道详见本刊2003年11月号文章),德隆控制的总资产很快突破了200亿元人民币。

短短几年时间,它以人们难以理解的速度和难以想象的规模,闯入公众的视野。

组织德隆与战略德隆

  从1999年开始,德隆总部逐步从北京转移至上海浦东,并更名为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

它开始摸索着,寻找让自己朦胧的战略想象落地生根的终极战略架构。

  1999年下半年,德隆聘请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进行新时期的组织结构设计。

当然任何有效的组织结构都必须和企业战略相匹配,因此罗兰.贝格进驻德隆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协助德隆决策层梳理一个清晰的企业战略。

  他们将德隆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三方面的构想:

一是资本运作导向型,即中策并购模式:

产业并购是手段,资本运作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又称“养猪战略”——养猪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把它卖掉;二是产业运作导向型,即GE(美国通用电气)并购模式:

资本运作是手段,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的,又称“养儿子战略”——养儿子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让他成才;三是两合模式,即一会儿“养猪”,一会儿“养儿子”,视环境和企业内部需求而定。

  据相关资料披露,当时的德隆毫不犹豫就选择了GE模式;唐万新当即表示,德隆就是要做中国的GE,希望罗兰.贝格按照产业运作为导向,资本运作为手段,来设计德隆总部的控股管理模式(见图一)。

  不久,在罗兰.贝格的基础上,德隆总部开始进行调整,在整个体系内去讨论和适应这些规则。

一些最重要的方面,比如成本控制、投资管理、财务流程、法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战略等,德隆引入麦肯锡、科尔尼、德勤等全球专业顾问,前后花了几千万美元的顾问费,“让德隆的理想和世界最高操作标准对接”。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和推行,德隆产业领域数年之间脱胎换骨,从“连一张准确的财务报表都收不上来,有想法而没有章法的企业”,转型为一家人人看了都说好,“因其规范管理而耀眼夺目”的现代企业。

  这个现代企业开始追求“成为世界级影响力的战略投资公司”,它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战略:

以资本运作为纽带,以产业整合为核心,谋求成为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推动民族传统产业的复兴。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远景,它激励着人们奔赴德隆,令这里成为无数高素质的人才热闹汇集的平台。

在资本、战略、惯性等复杂的动机下,德隆战车在各个领域高速推进——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不仅在产业领域,而且在金融领域(见图二)。

  金融之痛

  德隆在产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它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金融领域:

因为通过收购整合的方式每进入一个行业或企业,都离不开德隆本身“高超的财技”,和银行、证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多种金融平台的支持。

  打量得久了,德隆人看出了机会来。

在德隆战略投资综合手册上,金融服务业被列为“中国最大的三类投资机会”之一(前两类分别是“中国传统产业”和“欧美品牌通道企业”),因为“金融服务业同时面临打破国有垄断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两大机遇”。

  因此多年以来,德隆一直尝试以合法的方式将不同的金融机构纳入麾下:

金新信托、新疆金融租赁、上海新世纪租赁、伊斯兰信托、德恒证券、恒信证券等;2002年6月,德隆开始参股一些城市商业银行。

此举除为“产业并购整合”进行低调的资金融通以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尝试在中国市场条件下的金融混业经营。

  针对舆论对德隆进入高风险的金融领域的置疑,唐万新认为:

“2005年之后,中国的金融领域将全面向外资开放;而由于中国的金融机构都是分业经营,服务水平相当落后,届时根本无法和混业经营、而且金融产品极大丰富的外资金融机构相竞争。

因此一方面基于责任感,一方面基于先行者的市场机会,我们想到要去探索。

  但这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领域,比如有关金融法规就禁止任何企业成立“金融控股公司”。

德隆只能以变通的手法进行尝试。

  2000年,德隆出资200万元成立友联管理研究中心,下辖金融产品总部等,其功能,就是“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探索出不违法不违规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

德隆的做法很巧妙:

它并不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然而当某企业需要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时,与德隆有股权纽带关系的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就分别找上门来,以不同金融机构的名义却又是协作的方式展开服务——先看你有什么需求,然后再为你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

你需要经营性租赁可以帮你完成,你需要战略并购也能帮你实现,你的企业需要扩充负债时帮你融资,你的企业负债率太高,需要扩充资本金时又帮你私募或上市……它所实际构建的,正是一个混业经营模式下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德隆从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上网络了一大批金融人才,到2003年达到七八十人。

他们研究全球金融市场的历史和模式,研究世界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并设计出丰富的适合中国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

2002年德隆启动金融服务项目,2003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财务年度,而人均年产值大大超出德隆决策层的预期。

  一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利润,一方面有着巨大的外来危机,德隆的战略眼光再一次显示魅力。

他们都相信,只要再坚持三五年,德隆一定会成为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一个最好的品牌。

而通过与国企、外资的合作,打造一个中国特色的、全球资源本地智慧的产融集团,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德隆走得太快,也走得太远:

由于对非上市公司领域的行业过度投资,包括对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包括对股价的过度维持,牵住了德隆太多的资金。

也就是几乎从德隆进入银行开始,资金链的紧张已经到了需要正视和调整的时候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调整并没有如期到来。

  到2003年底,德隆复杂的资金链条捆住了它庞大的身躯和灵活的手脚。

几个月后,“信用危机”爆发,德隆系从新疆到上海,从实业到证券,上上下下177个企业,集体失血。

(编辑童耕)

 附:

记者手记

  掀起面纱,或者揭开盖子

  离开德隆10多天,在上千公里之外,一陷入有关媒体资料的阅读,就会觉得这家企业问题太多,希望不大,甚至有着是不是跟“骗子”打了一回交道的感觉。

  但一想到我们亲眼目睹的种种,和上上下下员工对唐氏兄弟发自内心的爱戴,又感到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德隆的问题,需要从另外的侧面来看到它的价值。

  近10天的实地采访,我们发现德隆是一个相当规范和国际化的企业,至少它的实业体系如此。

它的规范程度甚至让记者感到吃惊,它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也远远超出了记者先前的猜测。

然而,它还是出事了,而且一出就是大事,难以估量的资金缺口沉甸甸地压在它的身上,让这条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巨鳄”丝毫动弹不得。

  4月23日,就在外界盛传德隆大势已去、唐氏兄弟携巨款外逃的时候,记者在上海见到了唐万新。

唐身穿朴素的T恤,依然留着那撮标志性的小胡子,只是和常人相比,神色更见沉重。

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

  毫无疑问,唐氏兄弟不得不面对媒体和公众抛出的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德隆有没有坐庄炒作二级市场?

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资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

德隆总部或分公司有没有重大违规违法行为?

德隆产业整合的真实意图,到底是想做大产业还是为炒作二级市场提供便利?

  截至发稿之日,德隆风波仍在持续。

我们不知道它的确切走向,我们也不知道这家企业最终是否会被证明有惊人的“内幕”,但至少在记者的眼里,无论怎样,它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中国市场经济史上仍然具备其标本意义。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德隆体系和一个如此复杂的德隆问题,短时间的采访所得毕竟有限,文字的力量也有时而尽,不能看到、想到、悟到的地方,不能说尽所听、所看、所感之处,请读者慎读、慎思、慎察。

(记者李彬王福生)

 《商界》杂志

德隆战略的悖论与德隆帝国的本质

                        作者:

佚名

---德隆留给了我们什么?

  其实2001年那会儿,我一直想写一篇德隆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写。

那时要打击德隆,是不识时务。

当然现在我不是想打击德隆,因为德隆的第六七八块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了,而且我们散户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力量去打击它。

但是,我觉得,在德隆即将倒地的那一刻,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追问。

德隆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在4月6日那篇《概念总是要套人的》文章中,我说德隆神话是概念的最高体现,而任何概念,最终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不过神话的肥皂泡更大、更能唬住人而已。

现在这个肥皂泡,终于被德隆自个儿捅破了。

  一、德隆与吕梁的不同

  其实德隆模式,与吕梁模式,并无特别大的差别。

一样是收购或投资做几家企业,然后做产业,同时做股票的二级市场市值。

吕梁在做产业上,纯粹玩空手道,德隆相较于吕梁,就是他们做产业的整合,玩点儿真的。

  我们且不管德隆在企业日常管理、企业整合、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得怎么样,只谈一个事实是,在德隆三驾马车被收购后的几年中,它们都获得了高速增长。

德隆甚至想整合几条产业链。

  而这正是迷惑了很多人的地方,包括很多学者,也可能出于真诚,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被迷惑了。

  德隆这一招儿,玩儿得可真叫好。

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也是德隆神话能够维持这么多年的地方。

  二、德隆错在哪里?

?

?

股市上的“谎言重复1000遍也变成真理”

  如果谈德隆的错误的话,必须要谈到德隆自己做庄,做自己股票的庄。

这是德隆与吕梁如出一辙的地方。

如果德隆自己不做庄的话,那么他是不会犯错误的。

按照证券法,做庄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德隆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维持了几年的高速增长,而且股价的上涨与公司成长配合得那么好,简直天衣无缝。

其实这种巧合,是很有深意的。

它只能出自同一家公司。

就是德隆自己做庄。

不信我们看看上海汽车,在数年前,它所处的行业多好呀?

公司每年的成长性不也是很好的吗?

为什么它的股价就没有增长20倍呢?

因为公司自己不做庄。

  大家在谈德隆股票时,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正因为德隆企业高速增长,所以它的股价也能够不断地炒高。

这句话是事实,但并不正确。

因为它将另一个致命的东西给掩盖了?

?

那就是德隆股价的致命的泡沫。

比如合金投资,在送股后除权的第一天,它的最高价是30.36元,而2003年的业绩却只有每股0.185元。

现在合金投资股价已经跌到了40%,仍为18.65元,市盈率仍超过100倍?

?

如果按30倍的市盈率算,合金投资的股价只应该站在5.55元上。

  就是说,在德隆企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他的股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业绩的成长。

这才是德隆神话迷惑人的地方。

  总结德隆系所有的股票,有一个特点是一样的,就是股价增长速度,远高于公司业绩成长速度?

?

只有企业成长了,公司股价才能成长,但股价更高的增长速度,却没有人来进行质疑。

同是高速成长,股价与公司业绩不同增长速度这种差距,一两天是看不出来的?

?

只有日积月累,这种差距才得以扩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但那时股价的泡沫却也被大多数人接受了。

谎言重复1000遍变成了真理,就是这样的。

  这才是德隆模式的核心内容。

  三、德隆为什么要自己做庄?

?

?

德隆自己不做庄行不行?

  我们的结论是,不行。

  做庄是德隆战略的核心内容。

因为如果不做庄,德隆根本没有实力进行所谓的战略收购。

  老股民都记得1996年那会儿的湘火炬,是一个典型的三线垃圾股,每股盈利一两分钱。

股价躺在两三元的价位上没人理。

但从1997、1998年那会开始,公司业绩和股价就开始了高速成长。

1997年,湘火炬业绩和股价就乌鸡变凤凰。

这正是德隆介入的初期。

再年湘火炬历年的送配情况。

97年,10送1转1,股本扩大20%;

98年,10送5转4,股本再扩大90%;

00年中期,10配3,流通股本扩大30%,配股价15元;

00年末,10送转6,股本再扩大60%;

01年,10送转5,股本再扩大50%;

02年,10配3,流通股再扩大30%,配股价6~9元;同时10送转5,股本再扩大50%;

就是公司法人股股本扩大了8.208倍,流通股扩大了12.80448倍。

流通市值按2003年8月初最高价16.65元算,复权价格为213.19元。

而1997年8月1日的收盘价为8.21元,德隆在这只股票上建底仓的价格应当在5元左右。

分别增长了26倍和42.6倍。

这还没有算公司所得的现金分红。

做庄给德隆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第一是名声,也可以说是短期的品牌效应。

德隆没花什么广告,但公司却满世界的人都知道。

有了这个金字招牌,走到哪里在哪里受欢迎。

  第二是与地方政府谈企业收购时价格更优惠,收购成本降低,难度也降低。

  第三是与银行借款时的待遇,成本也更低,可以借到更多的钱。

  第四可与别的公司相互担保贷到大量的款。

  第五,做庄的成本,通过配股筹钱弄来。

  第六,再设立各种名头的公司,从多条渠道弄到更多的钱。

  总之,善庄、高成长、长城不倒等德隆金字招牌,可以弄到太多的实惠。

如果不做庄,这些实惠根本就弄不来。

  更重要的是,德隆根本就收购不了那么多的产业和那么多的公司。

他哪来的那么多的钱呀?

做了庄,只要寅吃卯粮,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德隆本心是要做实业的,那么他们实现自身的实业帝国的理想,也必须要通过做庄来想办法弄钱,然后通过这些外来的钱去收购企业,整合产业链。

这才是德隆帝国的本质。

四、德隆战略的悖论与德隆帝国的本质

  在德隆的战线上,做庄、实业收购与整合,居于两条战线的核心地位。

问题是,德隆战略包含着自身难以解决的悖论。

1999年以后,做庄是违法的,而不做庄,他们想要达到的实业整合的理想,都没有办法达到。

这是德隆战略的一大悖论。

  问题关键还在于,证券法是1999年7月1日才实施,那时德隆早已介入湘火炬一两年了,二级市场上,股价已经涨了12倍,他想退也没有办法退出来?

?

那么高的价格,谁去接手呢?

散户不可能接手那么多,别的机构不会接手,基金也不会接手,结果德隆就只能死扛,一条道走到黑。

  因此,德隆后期,只能把股价扛着,坚决顶住,不能跌。

二级市场上,我们就见到大盘大跌,它跌一点,然后就横在那里。

大盘小涨它大涨,大盘大涨,它更要涨。

于是它就得创造一个德隆神话给大家看。

因为他们骑虎难下。

  在后期,德隆帝国的本质,就是创造的维持德隆神话。

为此不得加快做实业,做金融,做产业整合,更快地做高股价。

并且为了维持整个帝国的运行,将股价的增长速度,做得远高于公司的实业增长速度。

  其实做庄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最终伤害市场的同时,却终将伤及自身。

只要资金链条上的那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庞大的神话体系,就面临崩溃的危险。

这是德隆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因为在他们开始做庄的那个时候,证券法还没有出台。

  因此他们就必须使大家相信,德隆没有自己做庄,没有违法,他的产业是高速增长的,公司运行得很好。

他必须用这些来掩盖公司股价上涨的泡沫,掩盖公司操纵二级市场股价的事实。

  翻翻德隆系股票的股东情况就知道这些。

  五、德隆系的倒塌,给了我们什么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