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177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docx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试题】(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答: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参考答案】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赏析】

  范成大书扇的原作已佚,姜夔这首次韵却留下了石湖悠然意远的风致。

淳熙十四年(1187)的夏天,姜夔从湖州赴苏州谒见范成大。

范的生日是六月初四,姜夔创作歌曲《石湖仙》为他祝寿:

“……须信石湖仙,似鸱夷翩然引去。

浮云安在,我自爱、红香绿舞。

”这首书扇次韵,与词意相关,盖即一时所作。

  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虽然范成大晚年营建的石湖别墅,经过七八百年的桑田沧海,早已化为劫灰,但石湖这片水域和湖堤上的九环洞桥依然存在,诗中的意境多少还可得到点印证。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造访石湖,是坐船而来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密,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来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飘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而退隐石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住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够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隐居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这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自己以石湖景物为题的诗中,写到的花木不少,并没有像姜夔这样突出地写荷花。

被杨万里誉为“山水之胜,东南绝境”的石湖,也不以荷花擅胜。

姜夔把荷花从石湖景物中特地拈出,就使这首诗呈现出诗人很有个性的感情色彩。

从他的诗词里看出,除了梅花,他对荷花倾注了深情,有独特的赏好。

他可使“冷香飞上诗句”,形成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之一。

(徐永年)

  二

  【试题】(全国卷II)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⑴(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⑵(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赏析一】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

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

《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赵其钧)

  【赏析二】: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三

【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①(2分)D

  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③(5分)第一问:

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

  【赏析一】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

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

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

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

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

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中最为杰特”(见《鹤山题跋》卷二)。

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赏析二】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

《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

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

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

“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

“今宵露宿何妨?

”“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

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

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

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王方俊)

  四

  【试题】(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光。

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柱子怎样的形象?

  答: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⑴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译文】

  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赏析一】

  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

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

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

其父屡禁其习武。

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

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

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隐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

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

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尾联作者展开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赏析二】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

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

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陆游写竹: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

  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

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值得认真品味。

  五

  【试题】(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14-16题。

(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

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参考答案】

  14.(1分)香山居士

  15.(3分)B

  16.(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一点1分,语言1分)

  【赏析】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

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

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

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

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六

  【试题】(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⑴借代,反问。

  ⑵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赏析】

  【折桂令】这支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