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62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太平州:

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

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

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焉

D.耳

(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

(1)C

(2)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3)C

(4)D

(5)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

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

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

【解析】【分析】

(1)依据第二段“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可知,此处需要一个代词,代指事情和问题。

A项,“也”,用于句末时,是语气助词,可表判断、疑问或反问、表感叹、表祈使、表示陈述或解释。

B项,“者”用于句末时,用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

也可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C项,“焉”,用于句末时,可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可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也可作助词,表示陈述、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呢”D项,“耳”,用于句末时,表肯定,助词。

只有“焉”可以充当句末代词,故选C。

(2)依据第二段“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

”“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可知,作者写“为吏者”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进而赞美了李侯的贤能;

接着感叹“为士者”懂得学习却不知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而引出下文“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阐述自己写本文的目的是要“告焉”,即讲述学习的问题。

(3)承接前文的“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

由此可知,这里在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引出后文的感叹,故“之所以”应为“……的原因”,故排除BD;

“盛”应为“盛行”,故排除A。

故选C。

(4)D项,“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错误,依据第三段“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可知,李侯建州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值得为世人称道”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

故选D。

(5)依据第一段“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

依据第二段“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等。

依据第三段“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可知,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即统一士人的思想。

故答案为:

⑴C;

⑵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⑶C;

⑷D;

⑸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安排的写作意图理解,抓住关键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可见,写为吏者不知道学校的重要性,是为了突出李侯的明智;

而写“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是为了引出“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也就是说自己作这片文章的原因还是为了告诉士怎么学习。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几个选项中的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

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

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

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

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

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

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

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

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

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

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

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

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

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

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

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

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写。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

而定以不肖辱其选。

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

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

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

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

其报䘵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

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

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

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

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

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

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

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

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因

B.则

C.以

D.且

(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1)D

(2)A

(3)“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

“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

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

与下文作者的“愧”“忧”之情形成反差;

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

(4)第③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

再写到稍稍有所“进”之时,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

接着写在此宴请宾客和僚属,以使人人慕先贤,知忠义,立功名,不仅仅以酣歌优笑为乐,这才是作者的真乐。

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显示了作者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

(1)作者害怕自己辜负皇上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且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是说自己以古人勉励自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是说自己怕学习古人之事不够恭敬,两个句子都是表明作者向古人学习的态度,是递进关系,所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且”。

(2)A项,文中说,“而今或不能者”,意思是今人或许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而不是“已经不能”成异政、立奇功了。

故选A。

(3)作者说在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自己面前,自己也是感到羞愧的。

所以文中用“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来反衬自己对古人之道的追求。

“肴觞”,佳肴和美酒,前面一个“纷”字,就把佳肴美酒的丰盛表现了出来;

“笳吹”,乐器在吹奏,前面一个“竞”字,把管弦丝竹的繁盛热闹写了出来,“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

另外,在这几句话中,“纷肴觞,竞笳吹”是短句,“四时之景交见于前”是长句,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

作者用这样的美酒佳肴、丝竹管弦、四时美景来强化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自己之乐所在。

(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写了三层“乐”,层层推进,表现自己监古以自策,励忠诚进取之心。

第一层“乐”是作者在“道”未至时,即使“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自己仍然感到“愧忧”而不知其乐。

第二层“乐”是作者在“道”稍稍有所“进”之时,“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即使是公务繁忙,作者在此处仍也能感受到恬然之乐;

第三层“乐”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快乐,也是作者在阅古堂宴请宾客和僚属的目的,作者说,“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

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大家在阅古堂看到先贤事迹,从而知忠义,立功名,这才是作者的真乐。

从“己之益”到“有益于人”,三层“乐”,层层推进,与上文照应,写出了修建阅古堂的真正目的。

⑴D

⑵A;

⑶“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

⑷第③段先写到在“道”未至时,即使是宴乐美景作者也是“愧忧”而不知其乐;

(1)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

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庆历八年,皇上认为河北地区士卒雄壮然而管制不专,非要选拔主帅(对那里进行)分别治理并安抚那里的百姓不可,皇帝开始下诏魏、瀛、镇、定四个地区,全部任用文人作为主帅。

而我不才却被任命为去定州的人选。

推让之后没有获得准许,到了定州之后我就竭尽愚见做好职责,(这样)还害怕辜负皇上交付给我重任的心意,闲居时我就思考名臣的事迹来鞭策鼓励自己,并且担心自己被众多事物扰乱而学习古人之事不够虔诚。

正好郡中园子里有一个坏掉的亭子,年久失修,于是我把它扩建成一座堂。

堂建成之后,于是选取前代优良守将的事迹,可以画入图中供人们效法学习的,一共有六十条,画在堂的左右墙壁上,并以“阅古”二字作为堂的名字。

古人和今人是一样的啊,古代的人能做成异政、立下奇功,而今人或许就不能做到,为什么呢?

大概是今人对待自己,一定是自己感觉贤能就满足了;

今人对于朝廷所给的俸禄,一定是得到俸禄后就感觉心安了,拿这样的想法来希望自己政成并且功立,难道不是很难吗?

如果说,古人能做到的事,我反而不能做到,于是日夜勉励自己,又怎么有到不了古人成功的地步呢?

现在我做事情,实在因为我的道还没有到达,而皇上给的俸禄又特别丰厚,任重途远,只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因此我在闲居时,必将借鉴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

道还未至时,那么即使有佳肴美酒,悦耳的管弦,有四季的美景交替出现在我面前,我也是感到羞愧的,谁知道什么乐才是真正的乐呢!

等到道稍稍有所进,那么即使公文扰怀,边地的重任还在自己身上,我因为得到了道再去做这些事(就会感到快乐),至于裹好巾帻闲坐吟啸,恬然终日,我的快乐,哪里说的尽呢?

我的宾客来到这里,我的同僚属下也来到这里,大家围桌而坐(欣赏阅古堂墙壁上的图画)如同阅读旧史,(它们)使人人都知道治理之道没有比教化更重要的了,用兵之道没有比权谋更重要的了,因而古人做事都把忠义做为根本。

功名一立,不独自身可以享受富贵,福泽也可以流传给家人和宗族,这些前人遗留的业迹,可以记载在书册之中,即使远隔千万世到现在赫然如存,后人们看到他们的事迹后脸上都有羡慕之意,现在我不以酣歌优笑作为快乐,而是把这当成真正的快乐。

难道只是我受到好处,这将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了解我的人,他们认为我喜欢痛快率直,就尽情地赏玩这些画吧?

后世贤能的人,如果与我志同道合,一定会喜爱崇尚并修葺它,让它免去坍塌毁坏被污染之祸患。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

“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

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

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

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

“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

“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

“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

”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

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风俗安得不薄乎?

而士气安得不卑也?

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

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

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

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与余长兄游 

游:

交往

B.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状:

描绘

C. 

相其饮食卧起 

相:

互相,一起

D. 

志康又不偶于世 

偶:

迎合,投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遂为终焉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乃诡对而出

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之既倦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