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63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docx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

城市群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心,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以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各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对发展率判断各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运用锡尔系数研究各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以全面把握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和鄱阳湖城市群单核特征明显,皖江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双核和多核特征;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中各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并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小。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起步阶段,伴随着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成长,区域经济差异的拉大是必要的,而长期低水平的均衡并不利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中部;长江;城市群;锡尔系数;区域差异;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99,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当今中国城市经济已经从单一的城市发展扩展到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城市群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单元,已越来越成为推动区域甚至是全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1]。

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3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并于6月28日在京召集中部六省发改委领导,研究部署中部崛起工作,将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

中部沿江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沿江城市群重点区域的发展,再一次受到普遍的关注。

中部沿江地区的发展主要依托上述几个经济单元内部及各个经济单元之间城市(群)的交流和协作来完成。

城市群作为区域的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最终都会落实到空间上,影响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国外关于城市群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理论,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捷夫法则,分形理论等,同时采用了中心性指数、基尼指数、帕累托指数等数理分析模型。

一些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对大样本量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如朱英明[2]建立城市流强度模型,综合分析城市群的增长特征以及分配机制;方创琳等[3]以23个城市群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

研究范围多集中于国家层面,如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的研究[4],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研究[5];或者东部沿海城市群发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张京祥对长江三角洲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的研究[6],朱政等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的研究[7];中部地区城市群由于发育程度低,范围界定模糊等问题,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国内相关文献大都侧重空间结构演变模型的概念性分析,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8],对城市群空间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意见不足,可操作性较低。

  结合以往研究,从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入手,运用定量方法,使空间结构演变的原因和动态更为明晰;通过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变化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明确各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地区和“短板”,反映出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中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

以针对性地采取经济发展策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

  2数据资料和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的界定

  关于城市群的界定问题,历来争议较多,并且学术界研究与国家政策划分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根据研究目的,城市群的界定以国家层面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并根据城市群实际发育状况和研究数据的可得性做出适当的调整,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各城市群的具体界定如下: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设区的市。

将鄱阳湖城市群界定为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上饶和抚州等6个设区的市。

皖江城市带则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巢湖、六安等10个设区的市(图1)。

  2.2定量化分析方法

  城市群是一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9]。

城市群的宗旨是最终形成经济联系密切的高水平经济发展区,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但是目前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显示,大多数城市群依然处于极化发展阶段,城市群中心地区和外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依然有限[10]。

那么现阶段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怎样的特征,其空间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对城市群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结合研究目的和以往研究方法,选用相对发展率模型和锡尔系数模型等两个定量分析模型,判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分析不同时期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影响,从空间和时间维度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城市群经济重心的转移。

  2.2.1相对发展率模型

  3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

  国内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模式主要表现为单核极化模式、双核整合模式和多核网络模式的空间组合形式[15]。

  3.1经济发展速度分析

  相对发展率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期内人均GDP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整个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主要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并且包含了与同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情况。

Nich值大于1说明同期该地的人均GDP的增量大于整个区域的人均GDP增量,发展速度较快,反之亦然。

  图2反映了1999年~2009年四个城市群与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除长株潭城市群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个城市群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9年,四城市群人均GDP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

这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较低,除长株潭城市群外,其他三个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3显示2004~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有较快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他几个城市群发展依然缓慢,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可见,除长株潭城市群外,其他三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这一方面与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进程有关,长株潭城市群三市地理距离较近,空间联系紧密,一体化进程开始较早,发育良好;另一方面与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长株潭三市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前三位城市,经济力量较强,而其他三个城市群中除中心城市之外,外围城市的经济力量非常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个城市群的平均发展速度。

  3.2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化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空间上的不同表达构成了城市群的不同空间结构。

为了了解各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和发展变化趋势,选用了2000年~2004年和2004年~2009年两个时期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此来对比其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各自城市群内部来看,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市发展速度较快,副中心城市黄石市发展速度较慢,周围中小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武汉市仍然是区域内唯一的经济中心,从2004年到2009年武汉市“一支独大”的局面更加明显,武汉城市圈单核特征比较明显。

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长沙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株洲市也有较快的发展,湘潭市发展相对较慢,相比其他城市群,三城市经济差距较小,空间距离较近,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一定的多核特征。

鄱阳湖城市群中目前南昌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2004年到2009年南昌市的发展速度有所较快,但是周围城市发展依然相对缓慢,单核形态依然明显。

皖江城市带中马鞍山、铜陵由于资源优势,经济实力较强,从2004年到2009年随着合肥市、芜湖市的迅速发展,皖江城市带“合肥-芜马铜”双核空间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图4)。

  4各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城市群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早在90年代,有学者就将城市群发展划分为低级均衡、差异倾斜、平衡倾斜和高级均衡四个阶段[16]。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城市群呈现多种不同的空间发展形态。

在城市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空间结构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有所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各城市群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采用锡尔系数进行衡量。

图5显示,各城市群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波动变化,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区域经济差异平稳阶段和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阶段,来分析不同空间结构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各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平稳阶段

  从1996年~2004年四个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差异都处于较为平稳的水平,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较小。

其中单核结构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大,如武汉城市圈和鄱阳湖城市群;而双核或多核结构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小,如皖江城市带和长株潭城市群。

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单核>双核>多核”的特征。

  武汉城市圈呈现典型的单核结构,2004年之前武汉市的集聚作用并不明显,但周围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武汉市在该区仍然“一支独大”,区域经济差异相对较大;鄱阳湖城市群依然呈现单核特征,中心城市南昌发展速度较慢,低于同期其他三个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集聚作用难以发挥[17],区域经济差异平稳,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增长陷阱[18]。

多核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一直保持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该区经济实力较强,而此时长沙经济发展也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地区差异较小。

相比之下双核结构的皖江城市带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从经济发展速度上来看这主要源于合肥市的迅速发展,以及副中心芜湖、马鞍山和铜陵的迅速崛起,但外围城市安庆、六安等发展较为缓慢,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拉大。

  4.2各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阶段

  从2004年~2009年除鄱阳湖城市群外,其余三个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单核结构的武汉城市圈和鄱阳湖城市群呈现不同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迅速扩大再到平稳的发展阶段,而同期鄱阳湖城市群依然保持初始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双核或多核城市群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特别是双核结构的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差异在这一时期超过了单核的鄱阳湖城市群,并继续扩大。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区域经济差异依然保持“单核>双核>多核”的特征。

  4.2.1单核结构城市群的空间发展特征

  单核结构的武汉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差异在2004年迅速扩大,主要是由于2004年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武汉市作为该区的中心城市,在政策的推动下,首先获得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集聚作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但是由于区域内仅存在一个极化中心,副中心黄石、鄂州发展缓慢,中小城市较为落后。

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外围城市发展缓慢,无法形成后续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差异在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这一时期鄱阳湖城市群区域差异基本保持不变,结合前面经济发展速度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鄱阳湖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特别是中心城市南昌市发展相对缓慢。

南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低于武汉、长沙、合肥,同时也低于其它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如马鞍山、铜陵等。

可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集聚作用难以实现,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群经济中心的成长[19]。

  4.2.2双核结构或多核结构城市群的空间发展特征

  双核或多核城市群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扩大,特别是双核结构的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差异在这一时期超过了单核的鄱阳湖城市群,并继续扩大。

但是与单核结构城市群不同的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主要源于经济中心和副中心与外围城市的发展差距。

相比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存在两个经济中心“合肥―芜马铜”,并且两个经济中心功能上互补特征明显。

合肥市作为全省的行政教育中心,芜湖、马鞍山、铜陵作为本区的科技和重工业基地,并且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和联系,促进副中心的进一步成长,经济发展后续力量充足。

但是外围中小城市如安庆、六安、滁州等发展依然缓慢,随着两核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因此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多核结构的长株潭城市群,由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前三位的城市,长沙市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株洲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而湘潭市是本区重要的工业重镇,三核在功能上形成互补优势,因此区域经济差异相比单核和双核城市群要小很多。

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示范区之后,长沙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首先获得发展机遇,迅速发展起来,其速度甚至超过了武汉市。

  4.3各城市群发展的预期

  从当前各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和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未来各城市群依然会经历一个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阶段,这主要源于经济中心、副中心与外围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在城市群发展的后期阶段,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便会向周围开始扩散,经济中心会经历一个先极化后扩散的过程,区域经济差异也会由最初的扩大转向平稳。

条件成熟的单核结构城市群则有可能发育新的经济中心,双核或多核结构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将会更加完善和巩固,同时生产要素开始向周围城市不断扩散。

  5结论和探讨

  5.1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总体判断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

城市群内部相对发展率高的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发展迅速,形成区域内的极化中心。

研究表明,武汉呈现典型的单核特征,武汉市“一支独大”;鄱阳湖城市群单核形态也较为明显,但中心城市南昌发展速度低于同期其他城市群的首位城市;长株潭城市群呈现一定的多核发展特征,但是株洲和湘潭两核发育程度还比较低;皖江城市带呈现明显的“合肥―芜马铜”双核发展特征,发展势头迅猛。

  5.2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和空间表达

  在城市群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中心城市会首先对周围的生产要素产生集聚作用,获得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区域经济差异将会扩大;反之,如果集聚作用无法发挥,则会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均衡增长。

在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是有利的甚至是必须的。

在城市群发展的成长阶段,政策性因素将会对城市群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并为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域经济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条件成熟的单核城市群中则有可能出现新的经济中心,而双核或多核模式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发展迅速,成为区域内新的经济增长极,伴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当经济中心成长到一定阶段便会对周围产生扩散效应,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差异才会开始逐渐缩小。

城市群发展的成熟阶段,城市群空间结构逐步稳定,区域经济差异最终会缩小,并呈现“单核>双核>多核”的特征;城市群相互交流和协作,城市群腹地扩展,带动交通沿线和邻近地区的城市的发展,城市群城镇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地带。

  无论是单核、双核、还是多核模式,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中心极化,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阶段。

无论是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还是副中心的崛起都会伴随着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发展过程。

目前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大多处于这个发展阶段,因此加快促进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完善城市群内部特别是周围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为下一步经济中心的扩散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32(03):

282-288.

  [2]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04):

55-57.

  [3]方创琳,祁巍锋,等.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0):

1011-1021.

  [4]方创琳,宋吉涛,等.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05):

827-840.

  [5]宋吉涛,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

1311-1325.

  [6]张京祥,崔功豪.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1):

1-7.

  [7]朱政,郑伯红,等.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03):

404-408.

  [8]赵?

Z,党兴华,等.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09(04):

27-34.

  [9]王?

B,周均清.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03):

316-320.

  [10]宁越敏,张凡.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2(01):

48-53.

  [11]TakahiroA.DecomposingRegionalIncomeInequalityinChinaandIndonesiaUsingTwo-StageNestedTheilDecompositionMethod[J].2003,37:

55-57.

  [12]TheilH.EconomicsandInformationTheory[C].Amsterdam:

NorthHolland.1967.

  [13]卢晓旭,陆玉麒,等.基于锡尔系数的199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

5-7.

  [14]杨莎莎,裴金平.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

110-115.  [15]刘艳军,李诚固,等.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06(06):

73-78.

  [16]陈皓峰,刘志红.区域城镇体系发展阶段及其应用初探[J].经济地理,1990,10

(1):

66-70.

  [17]刘立平,穆桂松.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06):

164-168.

  [18]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陈群元,宋玉祥,等.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4):

301-306.

  Abstract:

Largecityclustersarenotonlythekeyofregiondevelopmentspatialstrategy,butalsotheeconomicgrowthpolesofanarea.ThispaperstudiedonthelargecityclustersalongtheYangtzeRiverinthecentralregionofChina.Thelargecityclusters’spatialstructurewasjudgedbyNich,andtheirregionaleconomicgapswereanalyzedbyusingtheTheilIndex.Theresearchtriedtoexplaintheeconomydevelopmentandtheprogressofspatialstructuralevolutioninthisarea.ResultsshowthattheWuhancitycircleandthePoyangLakecitygroupshowthecharacteristicsofsinglecoreobviously,buttheWanRiverCitybeltandtheChangshaZhuzhouXiangtancitygrouppresentthebinuclearorpolynuclearcharacteristics;theregionaleconomicgapsoftheWuhancitycircleandWanRiverCityBeltaregreat,andthegaphascontinuedtoexpand.TheregionaleconomicgapsofPoyangLakecitygroupandChangshaZhuzhouXiangtanCitygrouparerelativelysmall.Duringthedevelopmentprocessespeciallytheinitialperiodoflargecityclusters,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centercityandsub-centercity,theexpandedregionaleconomicgapsarenecessary,andthelowlevelequilibriumofalongtermisnotconducivetothe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

centralregion;YangtzeRiver;largecityclusters;TheilIndex;regionaleconomicgaps;spatialstruc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