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6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真心息妄法Word下载.docx

须知存乃暂时不废幻有之意,泯为回复本来空寂之境,此心境各不相到,却又往来联系,应各住各位,心住于本来无生位,境住于本来不有位,以同属幻有而有遂各住于幻有位。

故法华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法位者,各有因缘而又同一性空为本位者也。

以决定知其性空,故可接而不染,亦不畏其有碍,此门最可增长力量,方可下接四门矣。

此法最上乘最圆满,非真认得清,空得透,悟得彻,即不敢承当。

但切忌重着存字而落法见。

稍稍偏重,即落于有,遂失存心之义,斯又妄矣。

  第七、八门内外全体全用。

只是一条,是物我情忘之境。

体用本不分,宇宙一切都不离我之自性。

  第九门即体即用,无所分别。

到功夫纯熟时,打成一片矣。

  第十门透出体用。

心中更无内外体用之量,浑然一道清平,到事事无碍时矣。

此功夫非可丝毫做作,亦无功夫可言,乃自然而致者矣。

  以上十门,目的在借以息妄。

非到相当力量时,决无从着手。

因地正者必从心地上下手,决不从妄心上下手,若从妄心下手,必至越转越迷,辗转成妄。

此十门功夫,亦是釜底抽薪法,使妄心自然而化,而不会抽薪的人,总跳不出圈子去。

  此十门乃不得已而强立,一着意即入圈套,不易摆脱。

故宗门总无法以示人,只教伊自悟自觉。

故曰:

无法向人说。

又云:

我不会佛法。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是在活用。

到大休歇时,更有何门可取乎。

  论到入佛正宗,只有见性一门。

不见性者,学法无益。

学人不可妄认妄心为无,但切不可妄认妄心为实有。

初学人,只是怕妄,是认为有也。

若先见性,自然渐渐化除,切须先看“妄”究竟是何物?

觉圆则妄尽,法空则见亡。

惟佛一人居净土者,言十地菩萨以下,皆不免于微细惑也。

无明者,非有实体。

又道:

心无形段,妄无处所。

你在未见性前,自然处处畏缩。

明白了,却又怕什么?

  前者,我欲诸仁于此十门中,看哪一门与自己有缘,诸仁已上了当也。

无怪又上了知纳的当。

老在此十门中翻身,出不出圈子。

今天我又以文字圈子惑人,大胆的且进圈子来,再跳出去。

倘有人问我,既要人跳出圈子去,何必立此圈子呢?

我只可哈哈大笑,反问道,你即今立在哪里?

简捷禅定之法

  炎炎长夏,闷热烦恼。

于人事颠倒、无可排解之时,用一断字法:

(拍)当下身心,一齐放下!

顿如木石相似,一念不起(并此文亦毋著),而又见闻了了。

看这是什么?

此时善亦不思,恶亦不想,非空非有。

如是一分钟,再提起心来办事,于事何碍,于时何碍。

只这一下,好处不可尽述。

何乐而不一做!

再如欢喜畅快时,身心悦愉、手舞足蹈时,亦不妨断一下。

所得利益更不可尽述。

又何乐而不一做!

每日试行多次,久久自得寂灭轻安之境。

那时本来面目自然证得,定慧空三力自然启发。

只怕你不肯做。

果能忙里偷闲,做一次,熟一次,即可刻刻禅定、时时念佛,可以打成一片。

到了末后那一天,自能正念分明。

心上的恐怖、身上的痛苦顿可解脱。

因旧债夙业先已陆续还清。

并可预知时至。

(同人中信而有征者已有多人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近忧者,言转瞬即到眼前也。

世唯有福德者、智慧者、痛切生死者,始信我言。

但你对面的人事牵引力太强,能使你自然忘记。

所以要痛切,识得真假,莫上虚荣的当,误了人生大事。

你常把末后那一天想一想:

假如已到眼前来,可怖可怖。

自然凛觉了。

是谓顿出火坑。

哈哈!

火坑二字。

有谁肯信?

岂知你现在最得意者,即是将来最痛苦者,非火坑而何?

佛云: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你只一断,可以顿觉,火坑即是青莲。

其简捷如是。

  能于恐怖时一断,自会从容不乱,启发妙用。

  能于气恼时一断,自不激刺过甚,血冲脑海。

  能于病苦时一断,自可减低热度,速得痊愈。

  能于悲伤时一断,自能节哀有度,心不亏耗。

  能于一切时一断,自得轻安之乐,见性成佛。

  看这是什么?

(可在平时参。

正拍时,一念不起,参反成妄。

  面目——不有,真空不空。

  尊贵——无上。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实相——非无,妙有非有。

  形状——无量无边,遍满法界。

  本体——空净寂灭而无生灭。

  奇特——人人有。

一切现成,无凡无圣。

  法用——万能。

一切由之建立。

  地位——一切一切的主人。

故是佛母。

  性质——污染而毕竟不污染。

  远近——见者在眼下,不见则千山万水。

简捷放下法门

  凡初学者,不习于放下法门,实无从下手,于是硬制此念勿起,以为放下,或将心归入身上,守窍守丹田,执住精气神,自以为得定见性,皆非正道。

今示一简捷法门,但有先决条件,行者务要注意:

  一用此功夫时,不可有丝毫贪得心,求功太速,即是着意,反不得定。

  二用此功夫时,宜敏捷,说用即用,说丢开即丢开,行所无事,方不被法所缚。

  三用此功夫时,知本是一时借用,以不着意为功,因根本上在去此有着心,使化于无形归于空寂,若执持有个空寂,便是法见,转不空寂矣。

  四用此功夫时,绝不可运气,却照常呼吸,惟将此心有意无意间,略略浮存于该处,半分钟,即行舍去。

  五用此功夫时,以短以勤为主,每日至少行十数次,有一百日,即可随处随地勿忘记矣,但切切勿贪着。

  六用此功夫,能到不忘时,当进一步练个无功可用,言并此功夫亦须舍去,是在不即不离,若有若无之间,第一勿死执而活用之。

  七此法勿轻传于粗心暴气之人,及有好胜心之人,以及愚笨之人,或传其一半,不全予说明,具此劣见者,自身必得恶报,以可引入外道,断人慧命也,此法不在打坐时用,乃在平时忙乱或无事时,所以练心也。

  一、【沉】。

言于百忙中,忽而将身心一齐沉落,若无此身,若无此心一切打去,只半分钟,再提起来应付各事。

  二、此时见闻觉知,了了分明,但无有念,寂然无所住著,便是放下。

  三、此时此心,略略浮存于丹田,有意无意,忘亦无碍,呼吸出入照旧,切不可将气纳入丹田,成为外道,至要至要。

  四、此时不许见光见佛,若有所见,即是魔见,不是放下,而着意一无所见,亦是不放下,当参第二条。

  五、此法至多一分钟或半分钟。

立即舍去,过一时再来用功。

  六、此法每日至少行十数次,亦不必计次数多寡,但要参第二条。

  七、用纸条写许多【沉】字,分贴室内各处,或办公室桌上,见到此字,即行一次,但用他法时,或打坐时,切勿用此法,若有疑时,勿自以为是,此有二法,一勿自生疑,二来函请问即答。

  八、每日常发大悲心,以为回向,祈祷世界和平,一切众生,消灾延寿,共成佛道。

引人入道法门

  一、于初入道者接引之法,在彼务令其怖世间诸苦,勿贪小乐,要伊勇猛发心,在我当时时正其因地,勿入偏见,流于邪道。

  二、勿以神秘引之,信心当初于信己,否则日后必因不信而退转,或转入于迷信,反是以害之。

  三、下手不妨以高深法引之,直令由心田下手,内求诸心,至多一个不懂者,或机缘已熟,一引便开。

否则植诸善根亦可引近一步,其所误入者在似是而非,轻于相许,彼不是糊涂认识,即是看得容易,永不得精进,且入于顽空狂妄,令人生厌而轻法。

  四、使伊笃信自己决可成佛,还得发心痛切,至诚前来请教,不可迁就,并得使其恭敬。

  五、于上根人当以法试验之,故使其不信仰者去而不来,则其福分亦有限,与我之缘亦不过如此,则应放弃之,不可再与之接,接之反远,若彼仍能笃信勿以为奇,必是最上乘人,以彼已近不二,可以大法引之矣!

  六、其人第一要根基厚,如不孝不悌不信之辈,天性已薄,即非大器,断不能入道,授之即所谓谤法。

  七、接引人勿太热心,亦不可急,当俟机缘,于家中人尤为困难,切忌勉强督责,且责著则离,反使谤法,即又是自己之爱根坚固。

  八、于初学人行心未坚者,切忌令其著修、压修。

  九、其情性固执者,难于开化,利根人易浮动,信心均难以坚定。

  十、固执者每好名,可利用其好胜心督之上进。

  十一、常常肯来请教之人,必是日有进步,要防其得有所知而自障,此时启发为最要紧,当细心引之,应先令欢喜,再加驳斥使感觉自己之不够。

  十二、有恶疾者、气傲者、相之寒陋者、多疑者、显贵者、自奉厚者、好修饰者、严细节者、量小者、好强辩者、忙于生活者、无信实者皆不可轻接。

  十三、宁接一外道,不接我见坚固而不用功之人。

  十四、凡看自己生命极重之人,即是取内相坚固之证,内相既固外相即不肯舍,此等人断不能学心地法入最上乘。

  十五、观心一法乃入佛第一关键,其余尽属分外。

为引入观心之前方便法,所谓指月之指毕竟非月,正一时之借用而已,至观心法实不可死执定法,当随其机而引之:

  先问伊眼前形形色色,尔何以能见?

彼必曰眼。

  次问更用什么来见这个眼?

彼必曰心。

  次问如是则是心见,何以前曰眼见?

彼必曰心是主,眼是缘助之物。

  次问心既能见,眼前无物时何以不见?

彼必曰如镜中之无影。

  次问心既无影,则心又潜伏在何处?

彼必曰伏于根内,如镜光之不起作用。

  次问心潜伏于根内,此心是生灭还是不是生灭?

彼必有所答……

  次问既云有生灭,何以始终不坏不离,既云无生灭,则何以忽起作用忽又不起?

彼必曰此心是幻有,有而非实。

  次问既幻而非实,则真心又在何处?

  次再问心何以起作用,其作用既为心,而作用本能由何出发?

  次问其本能还可见否?

这是什么?

  次譬如铁可以成剪、成刀成车轮机件诸器,器可以见,铁可见否?

彼必曰可见。

  次问硬可见否?

  如是层层追问,必可逼进一步。

大心之用

甲申十二月书示南北同人

  颠倒者,心小用之果也,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皆因小见而多争,以小用则自然渐趋于恶。

言善者,平之而已,未能空也。

古人争论性之善恶,以未见性,故作此语。

此性者,习也,心也。

性无善恶,而起心以成习。

一若出乎性之本然者,遂有此偏见,不知善恶乃心上幻起之变化,非性分事。

性不因此而增损,故曰:

不污染。

庄子逍遥篇,其旨欲人大其心而后可以入道。

华严之旨,佛以此经付大心凡夫,心大则志趣远大,承当力强,于觉为近。

此君子小人之分,而大心之中,复有澈与未澈之比。

未见性者,心未空寂,其用虽大而不圆,或圆而不遍。

每从心上计心,心日趋于小。

为精为专,以相对也。

必先内证空寂之本性,然后起诸心用,则妙观一切本空之理。

我心之所执持者不坚,故能广而大,圆而遍,通而不住。

善且不取,何有于恶,此大心之用,非乐小法者堪知。

  人之生焉,以秉五欲而来。

所谓因淫欲而正性命。

五欲者,财、色、食、名、睡是其根也。

既有其根,则必滋生枝叶花果,遇缘而发,无有穷期,此自然之势也。

以演变之无穷,遂有六道之妄立。

发挥其幻心,求畅其五欲,本性由是迷昧。

所用之心,不觉由大而小,枉自受苦,不知所止。

此先觉者之所悲悯,而大悲之愿所启发也。

管子曰:

心之中又有心也。

此始觉者也。

知以心摄心,用减其欲。

自古先哲,莫不本此义以救世。

于是倡为学说,曰:

先正其心,心正于内而后所行不妄。

立善防恶者,礼也。

禁非立是者,法也。

和其情意者,乐也。

兴发其志趣者,诗歌也。

皆谋所以调伏其心。

亦无非引之由小而大,自除其苦而已。

  心为万物之主,而易为奴。

心系于欲,为欲之奴矣。

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情,皆依于欲,而真义以亡。

社会人类之相处,无不尚利以资其欲,此义之所以不敌,而道之日丧也。

欲者,非人力所可化除者也,亦非空言天理所可制止者也。

礼教者,亦防之于一时,其根仍在也。

虽有贤父兄之导化,亦比较稍善,其根仍在也。

即能自动制止,亦只止于一时,外诱之力若强,仍可循故道而发挥,其根仍在也。

何也?

无始以来积习深厚,岂半生之力所可化除者哉!

故虽百圣千贤训导之导,礼教法治督责之严,终不能使其究竟者也。

心者幻也,以言乎幻,知不可究竟矣。

徒能暂救于一时,以为方便,乃假名曰究竟耳。

佛无法以度无缘之人,其他可知。

众生之类,何止八万四千,其中知了脱生死者,百万中不得一也。

怖生死而肯痛切求了者,百万中不得一也。

能自了生死,又为他人谋者,又百万中不得一也。

人生以了生死为究竟。

今于颠倒中求了生死,终难得也。

生死者,幻心也,惟离幻心以见真性,由真性中自起大用,方为彻底。

神会大师云:

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能脱,是名正宗。

今不明心见性,徒从幻上计幻,竞相颠倒,有何究竟之可言哉。

  虽然,众生佛性固自平等也,但为五欲所朦,一时迷惘,其本性原无杂无坏也。

今一时沉溺于海,菩萨以大悲力而施广度。

惟因缘不同,有居水面者,有沉海底者,有近有远者,有肯出不肯出者,乃至有疑谤反对者,顾此则失彼,虽不胜其劳苦,而菩萨本愿不退也。

惟佛知其因缘,不事强求,随缘而度,亦无喜恼。

暂以一时方便为究竟,言于不可究竟中,如是方便为究竟耳,故有度之成佛、成菩萨、成圣贤、天人者,亦皆幻化而已。

且曰:

彼非众生,此言彼皆佛也,不得以众生目之。

又曰:

非不众生,此言即今一时幻心颠倒,又不得不名为众生矣。

惟以不明自性,故所用之心,小而不大。

一切贤圣,其未见性者,所用之心,亦大而不圆。

均未究竟,惟大小善恶邪正高下之分而已。

古先哲之所用其心以救世者,曰:

使其自救,其方针与佛不异,而法用不同。

彼曰:

制心、伏心、正心、摄心,皆以心外之心相对治者也。

管子所云心之中又有心者,此心亦依心而起,但知以心制心,非见性后所用之心。

故不外对治,对治之果,为去恶而存善,若有所存,非究竟也。

如非礼勿视,其初心为非礼,其再起心为觉知非礼而勿视,而勿视之心未泯。

犹有所存。

至于圣人,则知心之上,独有一物也,故曰:

慎独。

清心、曰净心、曰无心,于此中已悟见有声无臭者,隐微莫显者,推之以名曰性、曰道,是去见性已近。

已知有至高无上独一无二之本性,而未澈见者也。

故其心用,皆不敢离于本位。

然比较为圆为大,第以见之未澈,遂有存养之意,以惧其亡失也。

且亦无人明言心为绝对之幻化者,性之相貌究为何者,但曰:

我天然本有者曰性(天命之谓性),随性而起之心,合乎自然者曰道(率性之谓道),道亡而教以复其本曰修(修道之谓教),此数语,实已见到性分上事,惜下文未有归性之法,仍不离乎心用,但曰诚而已矣。

至如何而曰明心、曰空心,用以证入此真性者,则未之闻也。

心性未可分也,愚者强分为二,更不知明心见性为何事。

又如外道小得定相,幻见月轮于青眼者,自谓已明心见性矣,岂不怪哉!

  礼教者,菩萨顺度之慈化也。

治者,金刚逆化之方便也。

必二者同出于大悲之愿,则无或滥或峻之偏。

政滥则民慢法,峻则民残。

故曰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彼之欲求万世不易之法,以为究竟者,多见其不知量也。

救度众生幻心,终不得究意之法也,亦暂时维系而已。

法有时而穷,恶无时而或绝。

故有一时一世之究竟者,十世百世之究竟者,以论乎时间,则终非究竟可知矣。

佛故曰方便以为究竟,正以参透世界众生,但能如是维系。

若求根本解决,惟有使其明心见性之一法。

教以六度万行三十七助道品者,皆明心前之方便幻法。

苟能自觉自度,则不劳一切法治而自普化,能起觉照,因果自然洞明。

所谋者远,五欲自能制止。

觉于心者,虽觉未澈也,恶根未拔也。

觉于本者,虽一时未觉,而根已松也。

由觉本而再觉于心,则大用以起,其根必可拔除而彻底解决矣。

此中过程,非一言所可决定,亦非一时之修所可造诣,亦曰习而已矣。

  以心反观者,内证之德也。

以心起用者,外修之功也。

前为入道,为本。

后为法用,为末。

内证之德以自问,外修之功以对人。

必先由内而外,方为有体有用之学。

但人习于务外,不知内证为何事。

故自鉴者鲜,不自鉴则责于人者深,求其究竟,其亦难矣。

况人之贤愚,高下不等。

凡稍才之出众者,又自执以为是,众生又从而推尊之,使其执我益强,而反观内证之道益疏。

若复更有智者,即起而与之相竞,各倡为说,各执理由。

众生之心,本习于浮动,于是分党立派,入于意气用事,祸患且不可测。

淮南子曰:

体道者,逸而不穷。

任教者,劳而无功。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云云。

此无他,心向外驰,忘其本也。

使人人知此,则能所以自处矣。

  自古先哲所言救世之道,无不曲尽其理,惜未尝有进行之方法。

内证之道,亦未见指示,几令人无下手处。

遂使诸外道肆其邪说,人转趋之若狂。

足见人人未尝不思求道,苦无入门之路。

自误者七,误于人者三,岂其福德因缘耶

  佛教人布施者,所以发大心也。

布施至去其我见,为最大之法布施。

布施之意,为发大悲心也。

为人者多,则为己者少。

然必依菩提心为因,言因地必证入性空,而大悲之根本以植。

以由性空所发,故能具方便之妙用,然后可言究竟。

此大心之初步法用,亦为入佛之根本。

如华严经云:

此经不付菩萨等乎,乃付予大心凡夫。

可见大心乃成佛之关键,亦自度之根本。

今不于性内转,而于心外求,其基已小,决难成就。

依于众生而起大悲,依大悲发菩提心,依菩提心成等正觉。

如是佛法处处不离众生,即不离世法人事。

可谓积极之至矣。

且视自他不二。

发菩提心者,自利也,亦为利他。

方便者,应付世事也。

必依菩提为本,乃能发大心之用。

能处处方便者,大心之果位也。

否则徒托空言而已。

  佛经之来中国,在中古之世。

古人有未及见者,更以门户之见过深,不取而融会之,遂不得其用。

有晋人牟子一书,言佛最详,世人稍知佛学之广大。

若渊明一流,意境实迫于佛,其超然物外,深具般若之机用。

后之大儒,晚年亦无不取法于佛以作根基。

至明之王阳明先生,则能起佛之妙用矣,以体大则用大也。

今之学者,如欲了生死起大机大用者,于见性一道,其痛切加之意哉!

性灵

  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

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

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故能发挥一切的灵用,造成这个世界,这是人为,不是神为、天为。

所以人的性能,威力不可思议,我今单说人的性灵。

  人的本性是同体不二的,不因贫富贵贱,男女老幼而有区别。

如吃糖,人人知是甜的,月亮人人见是白的,无一不同,但灵用却又不同,因为各有所长,习性不同,果地亦各不同,譬如糖,有爱吃有不爱吃。

  人的能力启发于性以用之不尽,灵应亦无穷,但此灵用必由学而成,学成于习,习成于专,专成于恒,恒苦则巧思巧劲自然而生。

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段,正是磨练而出,再加补助品多,又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挥的灵用亦更大。

  人性有独具的本能,故可以凭空造成一个世界,而缘助又自然而来会,这还是人为,不是天授,世人不明三世因果之理,以为此人天然聪明,不知其夙世先有所学习性已成,所以今世随机启发与众不同,即其愚笨亦不是一时所成,就亦不必专指生前死后,即今世三十年亦可造成许多世界。

  性灵发挥的威力非常之大,超过原子弹,因为此是原子弹的主人,他的助缘亦非常之广,所以技能的发明亦无底止。

莫以为我是聪明有能力,这是人人有份的,他人的专成或过于我,如原子弹的配合构造,人人都有此能力,都有此缘助或且高过于我,只暂时的因缘不同罢了,所以有知识的人能用其技能,而有智慧的人呢,决不敢独恃其技能和骄人的心理,知道是靠不住的。

  因此,性灵有大有小,现在世界文化物质的进步,只是性灵的小作用,还不是大作为。

因此,人类但得身体上的享受,却造成个精神上恐怖和疑忌,即是原子弹再有一年必有更新的发明去抵制他,便无用了,如是层出不穷,世界的恐怖就没有止境,必有追悔的一日。

  性灵的大用是求究竟的、普利的,不在一时之快利,在永久的安乐,又是通盘计划的不肯造恶,因此自害的即如希特勒,是完全代表愚笨的结果,因为他的性灵和他的一切缘助都可惜小用了,追步他的日、意,也遭同样的命运,这是个大榜样,但世人真觉悟的究有几个?

还登向他的坟墓上走,因为他们不知道性灵的大用。

  杀人即是自杀,夺人便是自盗,人的性灵不但没光明,而且是迷黑了,但有个性灵,算不得灵用,因为天下至愚的人是自贼,所谓损人不利己。

  现在世界只是文而不明,物质是文彩了,人反而不明了,物质享受是进步了,人心的不安,经济的压迫更进步了,所以怪病也多了,寿命也短了,少数人快乐了,多数人痛苦了。

人的知识技巧是进步了,害人的方法也精了,道德是消亡了,一提到道义人人笑你。

这都是性灵的颠倒和罪恶。

  性灵妙用是变化无穷的,普通人只拿心去参究人事,越参越精,但只是窄小的,他从不肯拿心去参心,所谓以心制心。

虽亦有人参究心理学,又只是参究制人的心理,从不曾参究自己的心理。

然也有两个人参问自己,警戒自己,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已是凤毛麟角,称为圣贤了,但又从不参究心灵究竟是什么,我的善恶是本有的呢,还是驱迫变化而出的呢,所谓我的智能是本有的呢,还是因磨练而成的呢?

  一面铜镜可以鉴照,但改铸了一只鼎,那光到那里去了?

铜可以磨成镜,铜的光是本有的,但何以要磨,不磨则不有呢?

人又是归功于磨,但何以砖虽磨,却不能成镜呢?

可见性灵是本有的,但必磨练而出。

人性本来是灵的,何以又有冥顽不灵的呢?

即是铜可以有光而不磨,但又如何是磨呢?

磨这个字,普通人只明得一半。

世人但知道用心思维即是磨,然只是半个磨,倘知道“无知之知,不灵的灵,无心之心”这三句的妙理,这个磨才是完全,才是大用。

然而世人对于这三句连信心也没有,因为世人但能用已动心之心,不能明未动心前之心,这问题不是片言可决,当再论之。

  你问他,心是什么?

他只说是思想,问思想从哪里来的,他至多说是脑海中出发的,又好比你问他,灯光是什么,他只说是电力,问电从那里来的,他只说是电灯泡中发出的。

这两个简单答复能使人满意么?

世人不明性灵的道理笼统一说,正是一样。

  世上一切都是心造,心的数数便成习惯,习惯既久成为定例,这定例还不是第一个人假造的么?

人既造成习惯,反而被习惯所左右,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不能自主,惟其各人的习性有同与不同,遂不能和同而有顺逆,不同的多争意气,同的多争利益,表面不能争的又不能各自制止。

贪欲遂生,嫉忌阴谋而人事越烦,作弊越多,防止越严,疑忌亦越多而痛苦益大,转辗成习,迷而不觉。

所以物质越进步,人的爱美贪欲日见膨胀,亲亲仁霭之义日见短少,残贼的心理亦日见炽盛,造成今日恐怖的世界。

  “自利”是人情所应该的,但如何是真自利呢?

真自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