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999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8集美大学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集美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集美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共建高校,面向全国招生。

学校办学源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系列专门学校,迄今已有96年的办学历史。

学校以“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为办学理念,以“诚毅”为校训,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坐落于厦门市集美学村,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新校区是全国高校唯一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项目。

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点;66个本科专业,专业覆盖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明确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面向全国办学,坚持服务行业发展的办学传统。

学校秉承“诚毅”校训,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结合学校实际,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突出培育学生“诚毅”品格的特质。

(二)本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3年,学校共设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23个,占34.8%;管理学专业8个,占12.1%;农学专业3个,占4.5%;教育学专业6个,占9.1%;经济学专业5个,占7.7%;文学专业4个,占6.1%;理学专业8个,占12.1%;艺术学专业7个,占10.6%;法学专业2个,占3%。

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强化面向海洋的学科专业优势,工、农、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人才培养结构不断完善

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学校已于2012年全面停止举办专科教育)。

2013-2014学年,全日制在校学生27129人,其中本科学生25638人,本科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94.5%;首届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完成,新增为税务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2013-2014学年在校生情况如下表:

本科生

专科生

预科生

留学生

研究生

进修生

成教本专科

全日制在校生

折合在校生数

全日制

函授

业余

25638

12

166

66

1024

223

0

3063

1884

27129

28644

(四)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2013年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招收本科生6494人,其中,福建省生源3898人,占60%。

福建省普通文理科投档分分别高出本一控制线24分和35分,录取平均分分别高出本一控制线33分和45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其授课情况

近年来,学校实施“引才引智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学位提升工程”、“教师国内外进修访学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励机制建设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和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为重点,多渠道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抓实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3年学校制定了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等7个专业技术系列人员聘任条例(办法),并完成了7个系列的职称聘任工作;2014年学校出台了《集美大学师资引进暂行规定》,并启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2014年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得批准,将为该学科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优秀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

1.教师数量

截至2014年8月31日,教师总数1609人,生师比17.8:

1。

具体情况如下表:

学年

折合在校生数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

教师总数

生师比

2013-2014

28644

1524

169

1609

17.8:

1

2.队伍结构

职称结构:

高级职称760人,占49.87%;中级职称701人,占46%;初级职称47人,占3.08%;未定职级16人,占1.05%。

学位结构:

博士、硕士学位1168人,占76.64%;学士学位331人,占21.72%;无学位25人,占1.64%。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341人,占22.38%;35~44岁626人,占41.08%;45~54岁466人,占30.57%;55岁及以上91人,占5.97%。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3年,学校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比例为100%。

2013-2014学年,为本科生开设2253门课程,合计7383课程总门次。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人数占教授总数的比例达到97.8%;教授、副教授授本科课程3249门次,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44%。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突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投入。

对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在预算安排上,优先安排本科生培养经费和校级本科教学建设经费。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大力加强各种教学设施和教学实验室建设,努力为人才培养创建良好教学条件。

2013年,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3371.09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315元;此外,学校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为1057.77万元。

2013年生均本科教学实验经费为168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为175元。

(三)教学条件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大力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

同时,注重对已有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1.教学用房及其利用情况。

2013年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3036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为15.87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59931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21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9.21平方米。

上述生均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2.图书资源及其利用情况。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为2503150册,生均87.4册;另有电子图书3319577册,生均115.9册,电子期刊22459种,中外文现刊2571种,引进38个中外文全文或文摘数据库,自建水产科技、陈嘉庚研究、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等7个特色专题数据库。

2013年,新增图书137037册,生均年进书量为5册。

近年来,图书馆实施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的开放式管理,各楼层覆盖无线网络,并配备公共检索机,引进了触摸屏读报机、电子书借阅机、自助复印机等设备,方便了读者使用馆藏资源;周开馆时间达到98小时。

3.教学设备及其利用情况。

2013年,平均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49台;平均百名学生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100个。

201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0043.19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138.09万元,增长比例达10.3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3979.6元。

学校各类功能的教学实验室设置合理,仪器设备性能优良。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校园网主干带宽20000Mbps,校园网出口带宽47200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42251个;校园网通达多媒体教室223间,学生入网计算机22023台,教学、科研与管理办公入网计算机13484台;网络存储空间总量176TB,教职工平均存储空间500MB,学生平均存储空间20MB。

学校正在建设并分步实施“智慧集大”项目。

2013年,学校继续建设新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不断完善新版教务综合管理系统。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3年,本着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专业建设。

近年来,学校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开展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使学校的本科专业总量保持在65个左右。

各学院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特色专业为平台,围绕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与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整合各项改革和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的综合效益,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

截止2013年底,我校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准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专业获准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作为福建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重点推进项目,在全校绝大部分专业中实施;通过改革,构建并不断完善“突出应用、强调能力;推行开放、推进创新;注重个性、重视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积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4个专业入选福建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名单。

此外,学校还有6个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013年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的学习。

(3)积极实施福建省“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3年有3个专业600多名学生参加“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基地班学习;2014年该项目已由福建省推荐作为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候选项目。

(4)2013年学校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及“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2014年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等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5)“海峡两岸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合作实施方案”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校成为国内唯一有资格开展台湾船员无限航区海船船员适任培训和履约过渡期适任培训的培训机构,2013-2014学年成功举办3期台湾船员履约过渡期适任培训班。

(6)继续实施“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

已连续三年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艺术设计等4个专业近600名学生。

(7)2013年继续在部分专业类中试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2014年在工商管理类、机械类专业中按大类进行招生。

(8)不断完善转专业和辅修制度。

2013-2014学年,全校共计76名学生实现跨学院转专业;1600多名学生辅修其他专业。

(9)进一步推动与国(境)外高校合作交流培养本科学生。

2013年,我校共有93位本科生到美国、日本、立陶宛、台湾等境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学习或交流,境外高校有20位学生来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学习,并有760名境外高校学生来校开展短期学习交流。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3年学校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再次修订。

新版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更加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改革教学管理和健全质量体系为保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确定了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不断完善“突出应用、强调能力;推行开放、推进创新;注重个性、重视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含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模块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集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八大模块组成,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以上。

课程平台学分及比例见下表。

课程平台学分及比例

课程

平台

课程模块名称

非理工农类专业学分

理工农类专业学分

比例

155-165学分

160-170学分

模块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平台

必修课程

≤44

≤44

约30%

选修课程

≥8

≥8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15~30

25~35

约20%

学科选修课程

≥6

≥6

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35~45

25~35

约50%

专业选修课程

≥20

≥20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文学类≥20,其他≥25

≥30

3.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1)加强3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00多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2)在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上,制订《集美大学天空教室系统集成方案》,完成新网络教学平台的安装、调试、试运行,有1100多门课程建立了网络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3)2013继续推进遴选出的239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4)2013-2014学年开展学校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试方法等方面改革。

4.加强教材建设。

修订了《集美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教材的选用、征订和编写等各个环节均作了明确规定。

坚持“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的原则,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审核制度,保证了教材的选用质量和整体水平能满足教学需要。

2013-2014学年又有3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实践教学与改革

1.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二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法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及教育学类专业占总学分的25%以上,工学、农学、艺术学、理学及体育学类专业占总学分的30%以上。

2.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

目前学校共有校级实验教学中心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

2013-2014学年,学校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400万元,新建和更新一批实验室或实验设备。

依托学校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构建学校、学院和专业层面的三级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开发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3.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稳定性,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历来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现有校内实践基地12个,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360多个,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多个专业构建了“校企双赢合作联盟”的实训模式。

在交通运输部和福建省政府支持下,教学实习船已在江苏扬州开工建造,将于2015年交付使用,实习船结构吃水时载重量为57500吨,总长199.9米,定员173人;继2012年改造1艘共建实习船后,2013年又自筹80万元再改造1艘共建实习船。

4.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训练学生撰写规范学术论文、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规范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环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命题与选题、指导工作、纪律、规范化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以及装订、归档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严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资格审查、指导教师资格、选题、过程指导、答辩、成绩评定、工作总结等“七道关”。

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2013年,新增3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完善教学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2013-2014学年,学校召开10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本科教学相关工作;召开18次本科教学工作专题性会议,通报情况,解决教学工作的相关问题;各学院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解决教学具体问题;学校财务处、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网络中心、后勤集团等教学保障部门也定期研究教学保障工作,保证教学正常顺利运行。

2.坚持听课制度。

各级领导坚持听本科生课程,并保持与教师、学生的经常性联系。

2013-2014学年,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到课堂共听课14000多人次。

3.严格实行教授授课制度。

教授、副教授在无特殊情况下,每学年至少独立为普通本科学生课堂讲授一门2学分及以上的课程,并承担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

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纳入期中教学检查内容,作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聘任的基本条件。

倡导教授开设《大学学习导论》课程,积极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讲学,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013-2014学年,教授、副教授授本科课程3249门次,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44%。

4.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

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增长。

特别是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5.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2013-2014学年,学校加大力度实施《集美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和《集美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落实。

(二)以质量监控常态化为重点,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构建了包括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组织与教务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师资管理与奖惩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一套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2.健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完善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学院、专业及学生等各层级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形成多层次、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格局。

3.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方案。

2014年已开始启动修订《集美大学本科教学评价办法》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4.形成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常态化。

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经常性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活动。

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教学管理的内部评估活动(评教、评学、评管)常态化;定期开展对学院、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的专项评估活动,加强专项评估结果的研究分析,确保专项评估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5.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充实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以教学督导为主体,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环节质量监测和教学信息反馈活动,进一步发挥教学督导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013-2014学年,学校督导组听课2094次,检查课堂教学纪律2600多次,抽查试卷960多袋、毕业设计(论文)600多份,检查情况总体良好。

6.实施教学检查制度。

结合教学运行情况,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教学检查;采取学校检查和学院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学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好教学检查信息记录和结果总结分析,完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不断规范教学行为。

2013-2014学年共处理教学事故6起。

7.完善校院两级学生信息员制度。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按专业和年级遴选一定比例的学生担任信息员,定期反馈有关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的评价、意见或建议。

2013-2014学年,共收集到学生信息员反馈的信息1077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相关问题。

8.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在课程结束前,依据学校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评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2013-2014学年,组织学生评价4100多门次课程,学生参评率达85%以上。

9.构建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系统。

建立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由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反馈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10.做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学校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教学管理之中,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化的控制方法,并通过每年开展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

(三)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制度

1.制订评估规划和评估实施方案。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福建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集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切实推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订了《2012-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规划》和《2013-2016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方案》。

2.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制度。

从2012年开始,学校采集反映教学状态的基本数据,及时更新,及时分析本科教学状况。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本科毕业生情况

2010年本科招生5857人,201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5576人,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5.2%;授予学士学位5559人,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99.7%。

2014届本科毕业生,截至2014年8月31日,初次就业率92.48%。

(二)就业情况分析

从就业行业流向看,12.38%的毕业生考取了党政机关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6.45%的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2.06%的毕业生到部队就业,投身国防建设事业;7.22%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1.8%的毕业生出国深造;2.99%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1.23%的毕业生参加国家或地方服务基层项目;5.87%的毕业生选择其他就业形式(包括自主创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总体而言,201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就业流向结构较为合理,到基层、到西部、到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