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308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教案Word格式.docx

个体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复杂自然环境带来的险恶竞争而维持生命,继续生存。

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结成伙伴,形成一定的联系。

因此,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的存在。

人类虽处于最初的原始社会形态,也无论这种社会多么蒙昧和野蛮,它都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

因此,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教育活动就普遍存在。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1、幼儿教育的形式——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

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

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即公养公教。

《礼记·

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对远古时期的社会与儿童教育形式的追忆与描述,即“大同之世,人不独子其子”。

2、社会公育的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

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

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比如北京猿人教孩子制造石器,告诉孩子要选择坚硬的石料,敲击刃口、锥尖,使普通的大石块变成可以袭击野兽的尖锐锋利的石器。

他们还教孩子用火,给孩子讲解火的用处、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方法。

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对于儿童,从小就要让他们懂得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益,否则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教育他们要尊敬长辈,要听从指导,照顾老人,爱护幼小,要团结互助。

他们带领孩子进行集体采集,告诉孩子要勇敢地同毒蛇猛兽及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才能保证生存。

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宗教活动普遍存在,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形式。

在这些活动中,儿童接受原始宗教的熏陶。

(3)审美意识教育

《尚书·

舜典》“帝曰:

夔kui!

命汝典乐,教稺子,曰:

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 

(稺,亦作稚,幼儿。

稺子,泛指小儿。

) 

歌舞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与成人同舞的过程中,儿童不但学到简单的歌词、曲调、舞蹈动作,调节了精神,而且还能学到生产、生活知识,它还是形象化的、儿童喜欢的军事、体育训练。

(4)军事教育

因为当时环境恶劣,所有的成员都要参与对自然的斗争,儿童自幼就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有长辈要对孩子进行体格训练;

因为部落之间有争斗,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五六岁的男孩要学用弓箭、木枪,七八岁练习骑马、遛马等。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

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

“虞氏之学名庠。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

“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

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

”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

孟子:

“庠者养也。

”《说文解字》:

“庠,礼官养老。

”《礼记·

王制》: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教育无社会性和阶级性

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与阶级剥削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

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

原始社会是用平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即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除在年龄及社会分工方面有所不同外,没有任何其它差别,完全是人人平等的。

2、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

因此,生产活动几乎成为原始社会唯一的活动。

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只能为生产劳动服务,围绕生产劳动进行。

也就是说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3、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主要是在有关实践活动中传授的。

尽管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歌谣、谚语等传递间接经验的形式,但言传身带仍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手段。

4、教育活动没有专职教育者和专门场所

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

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这一时期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文字和书本。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处于奴隶制时期。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

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

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

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

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制各时代的教育概况

1、奴隶制初期的夏代

夏部落的首领禹为废除禅让制奠定了条件,他的儿子启则建立的世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据史载,夏代已有“序”的存在。

《礼记》说:

“序,夏后世之序也”(《明堂位》)。

《王制》说:

“夏后世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古今图书集成·

学校部》则明确地说:

“夏后世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序”起初是用于教射的场所,《孟子》说:

“序者,射也”(《滕文公上》)。

后来,“序”成为奴隶主贵族从事政治、祭祀、养老和教育的地方。

可见,它虽有学校教育的功能,但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夏代还有地方学校——“校”和“学”;

“校者,教也。

……夏曰校。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滕文公上》)。

《说文解字》说:

“校,木囚也”,“学,觉悟也”。

前者原义为养马驯马之地,后者原义是启蒙开导。

由此可见,夏代学校教育着重于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已经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思想。

2、奴隶制发展的商代

商是前十六世纪开始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奴隶制国家。

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直接需要,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的阶段。

从安阳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看,卜辞记录有160多万字,据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所用单字数量已达4672个。

文字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能促使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商代文字的成熟化,为记录人类思想、积累知识和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进行传授,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而使正规的、专业化的学校教育成为可能。

商代已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学制。

如中央有“大学”、“小学”和“瞽宗”: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礼记·

明堂位》)。

“大学”已为甲骨卜辞所证实,不仅仅是史料所载。

地方有“序”和“学”:

“殷曰序。

滕文公上》),大概是对夏代学校的继承和发展。

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军事、孝道、礼乐和书数以及宗教为主。

如军事教育,有一甲骨卜辞说: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戒”是持戈警戒。

又如宗教教育,有一甲骨卜辞说:

“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意即王子入学是否要占卜设酒祭祖。

商人把“孝”作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中心内容。

如甲骨文“教”的意思,是指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培养下一代尽“孝”。

孔子所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开宗明义章》),就是对商代学校教育重视孝道内容的实际概括。

商人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有一定的理论总结。

商武丁的老师傅说说: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惟斅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尚书·

说命》),就是对立志求学的意义、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学习的价值的初步认识。

这些观点是他对身为王者师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对教育需要的反映,对后世尤其是儒家(如《学记》)产生了一定的理论影响。

由此可知,商代的教育思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

3、奴隶制鼎盛的西周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全盛的历史时期。

在经济上,西周实行井田制。

在政治上,西周采用分封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

小雅·

北山》)。

在此基础上,周人用血缘宗族关系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划分出等差有序的严格的亲疏等级,并采取世袭制。

西周在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设有专门机构与人员来从事管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字和书籍也只能为其所垄断,造成惟官有书、惟官有器和惟官有学。

因此,史称西周在文化上是“学术官守”,在教育上是“学在官府”。

西周的教育制度已远较夏、商两代发达和成熟。

中央官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地方官学也有家塾、党庠、州序和乡校。

这些学校在入学年龄、教育对象、教师任职、教育内容、教学活动以及考核与奖惩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管理,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然而,由于“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师并未成为专门的职业,说明其教育发展的程度还比较低,尚未达到教育专业化的水平。

与夏商相比,西周已经产生了相对成熟的教育学说。

这就是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师保之教”和“敬德保民”为核心的教育观点。

周公的“师保之教”包括勤于德政和慎于修身,“敬德保民”包括敬敷五教和重民保民,分别与教育政治化和教育伦理化紧密相联。

他在教育上的贡献,还在于制礼作乐和确立六艺之教,为中国古代数千年教育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公的教育学说,发儒家教育理论之滥觞,开教育政治化、伦理化之先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发端。

他的这些教育学说,与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联系,是当时各种社会需要在教育上的集中反映。

4、奴隶制崩溃的春秋

春秋是中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并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当时,铁器和牛耕逐步得到普遍运用,大规模开垦私田成为可能私田的增多使私门富于公室,导致政治权力的下移,甚至造成“政逮大夫”和“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经济与政治的重大变革必然在文化教育上引起相应反应,“学在官府”既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术下移和教育下移都已不可避免。

在此状况下,就有了“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

昭公十八年》)的教育无用论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

昭公十七年》)的官学衰落局面。

史论“周室东迁,庠序废坠。

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泮宫,郑子产之不毁乡校二事。

”官学不修,使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无从得到满足,教育就要求摆脱原有束缚去寻求新的发展,私学的产生成为必要。

“天子失官”意味着“学”走出官府而下移民间,使私学的产生成为可能。

私学的产生必须依赖诸多社会条件。

其中,经济的私有化、知识的民间化和教师的职业化是不可缺乏的关键因素。

此外,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激烈竞争,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从私学产生的原因来看,它的任务就是要突破“学在官府”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教育呈现丰富多姿的繁荣景象。

其特点是在招生对象、条件、教育形式与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等方面,都较少或不受政府的限制,因而较为自由、灵活和富于生命力。

春秋时期的教育学说就在这样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得到理论的总结与理性的升发。

二、宫廷学前教育

(一)宫廷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下,君主是天下唯一的主宰者。

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

君主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令,是臣民必须依从的。

在这种情况下,君主本人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国计民生的首要因素。

在一个“明主”的统治下,可以出现“太平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

相反,一个暴君或昏君,则能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甚至国破家亡。

因此,古代的儒学者,在提倡以德治国的宗旨下,尤其重视君主教育,特别是君主接班人——太子的教育。

在这种情形下,由朝廷派人加强对未来王权继承人太子进行早期的学前教育,使其德性趋向完善,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大事了。

由此可见,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与教育的双重意义。

(二)保傅制度 

所谓的保傅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以前,就曾设置有太师、太傅和太保的官职,合称“三公”,它们的副职分别是少师、少傅和少保,合称“三少”,这类官员统称为师傅、师保或保傅。

“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

傅,傅之德义;

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

傅之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

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可见,师保之教的内容是较全面的,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三)“备三母”制 

所谓的“备三母”制,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根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

他人无事不往。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

慈母,审其欲恶者;

保母,安其寝处者。

”总之,由她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和日常生活起居的料理。

除“三母”外,还要从大夫之妾或士之妻中选择乳母以哺育世子。

乳母哺育世子至三岁断奶,然后出宫,国君通常要给予厚赏。

特别是太子即位后,为报答哺育之恩,封乳母以厚禄显爵更是常见之事。

三、早期胎教的实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

所谓的胎教就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施加特定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要的早期教育措施。

 

据史料记载,我国实施胎教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天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根据《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叶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母亲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以上三篇谈到胎教内容都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外部约束。

王后怀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的专门居室----“篓室”中去住。

由太师持奏乐用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

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

如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

“不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

”这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早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普遍的意义。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特点

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的学前教育有如下特点:

1.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童教育也仅限于在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

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另外,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2.制订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公元前11世纪是我国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大小来制订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学前教育计划。

其记载见于《礼记•内则》一文中,具体安排如下: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学书计。

”这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计划。

3.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

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出现了私有制。

社会分化出各阶层,并且产生了“国家”这一阶级统治的工具。

原始的社会公育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教育。

在《礼记•内则》中,详细记录了奴隶社会的家庭教育计划。

第三节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

奴隶制度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士阶层壮大,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封建社会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养正于蒙”。

张载《正蒙·

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

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

蒙者,知之始也。

孟子曰: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

”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

蒙以养正,是曰圣功。

„人之初生,至善者性;

仁义礼智,天之所命。

恻隐辞让,羞恶是非;

蔼然四端,扩而充之。

幼而不学,遂失天真;

性漓情怪,不可为人。

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1、培养统治者

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

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

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

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

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其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2)太学:

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

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学而优则仕” 

2、齐家治国的基础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

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

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

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

“家之不宁,国难得安。

”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3、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

“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1、身体保健教育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钱乙主张“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

母乳喂养。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乳儿不可过饱,饱则滥而呕吐。

饮食上要求幼儿不偏食。

明代医生薛凯《保婴撮要·

养护》中提倡要使婴幼儿“敷见风日”,若此,“则直气刚强,肌肉致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