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36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 10页.docx

杜牧书法评价范文模板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杜牧书法评价

篇一:

书法性格

书法性格---伍立扬:

201X-8-2714:

36|发布者:

小柯|查看:

78|评论:

2摘要:

伍立扬(1964-),生于四川,青年散文家。

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清凉赋》,随笔《时间深处的孤类》、《梦痕烟雨》等四种,曾获1991年全国散文一等奖及文汇报全国随笔征文一等...

伍立扬(1964-),生于四川,青年散文家。

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诗集《清凉赋》,随笔《时间深处的孤类》、《梦痕烟雨》等四种,曾获1991年全国散文一等奖及文汇报全国随笔征文一等奖等。

现在人民日报社任编辑。

时代翻新,电脑倡行,故作家有以键换笔一说。

打印稿逐渐风行。

此时即有文章家慨叹人心不古,因为电脑稿千篇一律,个性及书法情调俱丧失殆尽,风流云散矣。

此论看似端方,实则片面至极。

就实情而言,常人写字,多撩草、率尔、孟浪、委琐、卑猥,有的细小如蚂蚁,令人揪心,恨不得把它放大一下;有的硕大如莽汉,伸臂弹腿无有些微规范,叫人不禁想斩其多余;有的歪斜模棱、暖昧含混,字与字纠缠不清;有的肥胖臃肿,如厚皮馒头,令人气馁。

糟蹋圣贤,莫此为甚。

倘若每日看稿读信尽与此种种字迹打交道,相纠缠,而又观之欲呕,则人生的趣味,也真可谓消弥到荡然无存了。

看一两页纸便倦,邃欲弃之,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呢?

故退而求其次,电脑稿的清爽醒目反而可解心、眼的负累倒悬于万一。

字迹的种种不堪、差别、反常、怪异,实与个人性格有关,故有何种性格,便有何种字体,可谓大致不差。

写字作画,是雅事,也是俗事,好的字体、书法,令人俗中求雅,视之怡然,渐渐烘托一种求知求美的兴趣,也可称功莫大焉,字愈精神人愈灵,字愈潦倒人愈

昏,随处可得实证。

字如其人,从形体到笔划抑扬收放的气质,均可互照。

书法艺术同汉字本身一样,有一种先天的贵族气质,在书法大家如王羲之、虞世南、柳公权、苏轼、米带、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中,不难揣度汉字成为

书法即被激活之后,其中所蕴涵的空间具象、运动想象和符号抽象的直觉能力。

此一方面同个人的气质、涵养、体质、腕力以及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有直接的血缘联系的。

另一方面,汉字的性灵也得到证明,仓颉造字有鬼夜哭,感于灵也。

孔颖达说:

“书者,写其言,如其意,情得展舒。

”(《尚书序正义》)

书法乃线条艺术,而任何一条延续的线无非一种运动路线。

其间自然有行为方式、心理因素、性格缓急的附着,因此如同世上并无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也没有任何个体的字迹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由字及人,反推其性格心理,亦可成立。

董其昌极为推扬苏轼“天真烂漫是吾师”一语,自谓作字不求太工,因此获闲适自然之趣。

他说他的字比赵孟倾来得生、拙,而其潇洒出尘的风神,变幻无方的形态,也真和他的文章一样,开出一时的新派。

当今中国画圣手范曾,其书法波碟冲折的内劲造就高迈雄奇的内涵,不难窥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兼济天下的抱负。

古称书画为墨戏,其实此墨戏两字大有奥妙,因为线条凝聚了心理情怀的涵义在内。

唐以后及今人之杜甫画像,均清瘦瘦古,杜甫本人在书法上也确以为须“书贵瘦硬方通神”,这和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不会毫无瓜葛罢;而同代的颜鲁公(真卿)因倡言书法之教化功能,字又偏肥,但肥得雄毅浑厚,亦称高格。

当然,书法的时代风貌也会影响各时代书法家的字体。

若秦汉尚势,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而晋代则尚韵,所以,杜牧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拿来衡量晋代书法,也可成立。

但即在时代总体风貌之下,书家各人不同的性格神理,也还是不期然而然地突显出来,《世说新语》说王右军“风骨清举”,“高爽有风气”,他的书法也是如此,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

大书法家的作品总是其人格精神及生命情调的升华。

故古人虽遥,神貌难追,从他们的书法字迹上,即可追摩大半,当时虽无照相机,似已无有太多遗憾。

唐代尝有规模宏大的学书狂潮,绘画理论名家张彦远征引《非草书》加以非难“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见腮出血,犹不休息”。

但书法家即使在多方练习之后,其线条的流走变化仍可见其性格,而且似乎更加明显。

风格确乎难以作伪。

莎剧《哈姆莱特》尝谓:

“我有一次曾像我们的政治家那样,视工整的笔迹为卑劣的事情。

”莎士比亚本人早年字迹清新工整,后来受时代风气影响,以潦草相炫。

盖当时上等绅士皆以写潦草随便之字为要务。

但与萧伯纳同时代的伦敦大学亨利莫利教授却以为,莎翁后期极不稳定的笔迹乃是他因神经衰弱而发抖的手所致(事出《萧伯纳传》),看来笔迹确实很难作伪,乃因笔划的连贯条理及断

续分别与性格、心理、力量、意志、喜怒、爱恨、猜度等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抗战中期,军统局戴雨农手下干员在上海和汪伪丁默村系统特工斗法,每次截获密信,均从笔迹上猜度出主角、对手、处境等等,颇能中的。

狷介者字僻,茕独者字寒,豪达者字旷,闲适者字逸,雄放者字野,高迈者字奇,鄙佞者字奸,端方者字朴,深心者字怪,大略可作如是观。

1915年,苏曼殊致柳亚子信中尝谓“纫兰书法甚有进步,但字瘦如其人耳”(《苏曼殊文集》下·六一五页)。

字与人的外形竟

是这样的一体化而密不可分,真是字如其人的绝好注脚。

颜鲁公(真卿)虽称一代书宗,但精于书法鉴赏的李后主却甚为鄙薄,他说:

“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耳。

”(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一)颜真卿体貌外形若何,今已无法知晓,不知是否和后主眼中他的书法一样?

这很难下断语,因为事情每有旁逸斜出的。

鸠形鹄面者往往书法奇佳,而不少相貌堂堂者写的字却和支离歪斜的稻草人无甚分别。

此种复杂性又宜自写字者的情感背景去观照了。

篇二:

书法与文学

书法与文学

黄秋实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它理所当然的与文学同属于一个范畴,都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书法与文学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但二者之间,又是密不可分,不即不离、相融相渗的完美艺术整体。

无论从创作和审美,写意与达情,手段及内容,都充分反映出书法与文学的密不可分关系。

中国历来有“文墨”、“先文而后墨”、以至“文人墨客”的说法,可见,文与墨,这是构筑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支撑。

无法想象,离开汉文字和汉文字所编织而成的汉文学,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将如何体现。

下面,就我个人的体会谈一谈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一、从中国书法史看书法与文学的相伴相生关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文字史,中国从有文字起,就有了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肇始于秦汉,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代达到巅峰,元、明两代承续前代,清代再度中兴,到了近、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受到一次强烈冲击,唯有书法未遭冷淡并得以延续和发展。

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既是五四运动的先行者,又是这个时期的书坛巨擘,他们当中有:

李大钊、沈尹默、郭沫若、沈雁冰、毛泽东等。

诚然,文学艺术的发展,往往是交叉、复合、多向进行的。

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却常常与文学相伴相生,并肩而

行,换句话说文学的程式流进也伴随着书法的前行。

这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唐宋诗词文学与唐宋书法的繁荣与发展,造就了我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有趣的是,我们在阅读中国书法史时,很容易发现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历史上书法名家中有相当数量是文学家。

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重印本出版的《中国书法大字典》为例:

该书选用了历代书法家360余人所书碑碣法帖共310余部430余卷。

在这360多人中,其中多数是文学家。

从秦汉时期的李斯、史游、蔡琰(文姬),到西晋的陆机、王羲之,唐宋的贺知章、李白、张旭、杜牧、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朱熹、陆游、岳飞、周邦彦、秦观、毛滂、文天祥等,元朝赵孟頫,明清“吴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扬州八怪”(郑板桥等)到“淡墨探花,太守王梦楼”(即清代文学家、书法家王文治)。

这些人的特点是,既是书法家,又是文学家。

他们的“字”、“文”俱佳,书法可以上字典,诗文可以入唐诗宋词。

正如有评论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李白的《上阳台》、杜牧《张好好诗》都是绝妙好诗。

因此,他们的书法也同诗文一样,具有悠远的境界,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对书法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精品中,有相当数量是我国经典的文学之作。

以“中国书店”1991年出版的《三希堂法帖》为例,该帖共收入从魏晋至明代千余年来135家的340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200多件、印章1600多方,共9万多字,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到孙过庭的《书谱》、宋高宗所书的《洛神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洛阳

雨霁诗》、米芾的《多景楼诗帖》、元朝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鲜于枢的《唐人绝句》、明代祝允明所书的《前后赤壁赋》、解缙《自书诗帖》、董其昌的《近作诗四首》、《书古人诗》等等。

由此不难看出,历代文人的好诗好词好文章,多为书法家们的生花妙笔传为后世。

好的文学作品,又为好的书法写成,这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二、从审美情感看书法与文学异质同构的美学效应。

首先应该肯定,书法与文学同其他一切艺术样式一样,都具有审美的特点。

只不过书法之美,是以汉文字为造型的形体美,文学之美,是以语言为表述的语言艺术之美。

书法美,体现在点画质地、线条姿态、字形组合、章法布白、形式神韵、旋律节奏上,构成了书法的笔线美、结体美、章法美、意境美。

文学则不然,它是通过语言塑造型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它的美,体现在文辞语言的生动、优美,人物形象的鲜活感人上。

书法与文学二者虽然在美的品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表现美的特点上,都具有同一性。

就艺术而言,宏观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空间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一是时间艺术,它包括音乐、戏曲、诗歌、小说等等。

书法虽然是一种静止的视觉艺术,但是运笔的轻重顿挫、转折回环却具有节奏感;章法的起承开合也含有韵律。

所以,书法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兼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两者之优。

成为艺术之中最简单、最抽象,同时也是最高的艺术(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

书法与文学同样会带给人们怡情悦性美的感受,所以它们在美学效应方面是一致的。

鲁迅先生说过:

中国文字具三美,音美、形美、意美。

一首好诗,朗朗上口,无疑具有音美,一篇好的散文或一部好的小说,寓情

于意,立意深邃,无疑具有意美,而一幅好字,潇洒淋漓、摇曳多姿,无疑是形美,但是文字作为书法的载体,所以书法也具备汉字的音美与意美。

历来美学家们对书法之美给予很高的称道,如称书法为“凝固的音乐”、“是一种类似音乐、舞蹈的节奏艺术”、“笔迹流出万象之美”等等。

恐怕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魅力之所在。

三、从艺术抒情看书法与文学的相类相通。

抒情,是艺术共有的特点,“抒情”一词,最早出自于屈原的《九歌?

惜诵》“发愤以抒情”。

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都是书法家和文学家主体意识的释放和内心情绪的宣泄。

在文学上有: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时所为。

这表明文学是地地道道的抒情之作,文学离开作家感情的投入,肯定是苍白无力的。

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说:

“中国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节奏的艺术。

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

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完全抽象,有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

”因此说,中国传统书法,是把心灵的抒发和自然生命的感受同构于一体,作为最高的书写意境,而充分展示书法家内心喜怒哀乐的。

西汉哲学家杨雄说: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也是说书法是表现心灵、志趣的艺术。

任何书体的书法,都是书法家主体生命价值和风格个性的展现。

从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到盛唐时期的“狂士书法”(以张旭、贺知章、李白为代表),乃至宋人“尚意”的追求,都为书法艺术的抒情提供了充分的佐证。

历史上,典型的书法抒情之作笔笔皆是:

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祭侄

文稿》,就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祭奠其从侄季明在安史之乱中举家殉国的文稿。

颜真卿在老泪纵横中撰文作祭,满腔悲愤,寄情翰墨;至于与颜真卿同时期的“颠张醉素”唐代的两位大草书家,他们的作品抒情的色彩,更是极为丰富。

散文作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

“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

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而僧人怀素,在他大草的代表之作《自叙帖》中直言不讳的说: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显然,作者主体支配已达到完全自由的程度。

当然,抒情有表象与内象之分,直抒隐含之别,杏花春雨和骏马西风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怀。

那些内象、隐含的艺术之作,外在显得平静、恬淡,而透过宁静的表层,或许更能感到作者的抒发的情绪力度,我们不排除艺术上的“中和”之美,更带有雾里看花、水中观月的朦胧的魅力。

既然书法和文学都是抒情之作,便不可重复。

艺术无法重复,表明艺术是艺术家瞬间情绪写照。

犹如哲学家所说,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一样。

王羲之不可能再写出第二个同样的《兰亭序》,颜真卿不可能再写出第二个同样的《祭侄文稿》,苏东坡也不可能再写出第二个同样的《黄州寒食诗》。

时过境迁,人事已非,辉煌只属于一次而已。

四、从书法内容看书法与文学的兼容依存

人们常说,书画同源。

其源在于同出于笔墨,都是用线条的分割而构成艺术形象的,它们之间的连体是笔墨。

那么书法与文学之间有什么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当然是汉字。

汉字与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文献

篇三: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

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e)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

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

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

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

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

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

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

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

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

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

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

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

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

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

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

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

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

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

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

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

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

崔侍郎为难地说:

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

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承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

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

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

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

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

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

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

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

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

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

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

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

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

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

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

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

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

穆宗

皇帝即位后,还任命杜秋娘为皇子李凑的保姆。

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她卷入权力的角逐中。

李凑失势被废,杜秋娘也被撵回老家。

到金陵出差的小杜,看见曾经光彩照人的杜秋娘如今又老又穷,便提笔写下了《杜秋娘诗》。

据说这首诗当时脍炙人口,传唱大江南北,可能是因为大家对这个风云一时的歌女太熟悉了。

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

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

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

可杜牧看了又看,有些遗憾地说:

“美是很美啊!

但还不够尽善尽美。

”又说:

“我希望能在江边举行一次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观看。

到时候我就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细细地寻找,希望或许能找到我看中的人。

”湖州刺史按照杜牧的意愿,举行了这样一次竞渡活动。

那天,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可杜牧挑了一天,直至傍晚,竟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

眼看就要收船靠岸,在人群中,有一位乡村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十几岁。

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

“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真等于虚有其人啊!

”就将这母女俩接到船上来谈话。

这母女俩都很害怕。

杜牧说:

“不是马上就娶她,只是要订下迎娶的日期。

”老妇人说:

“将来若是违约失信,又应当怎么办呢?

”杜牧说:

“不到十年,我必然来这里作郡守。

如果十年不来,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嫁给别人吧。

”女孩的母亲同意。

杜牧便给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

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湖州的请求。

后来他出任黄州、池州和睦州刺史,都不是他的本意。

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

大中三年,杜牧四十一岁,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

此时距离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

杜牧将女孩的母亲叫来。

这老妇人带了外孙来见杜牧。

杜牧责问说:

“从前你已经答应将女儿许配给我,为什么要违背诺言呢?

”老妇人说:

“原来的约定是十年,可你十年过了,没有来。

这才出嫁的。

”杜牧取出盟约看了看,想了想,说:

“她讲得很有道理。

若是强迫她,是会闹出祸事来的。

”便送给老妇人很多礼物,让她走了。

为着这件伤心事,杜牧写下这样一首诗:

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篇四: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杜牧江南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

“这才叫字!

”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

“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

”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

“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

作品内容好,诸多名家专家称赞,入选南京台城碑林,先后4次出版,XX百科收入相关词条。

201X年9月28日,艺兰斋在南京五星级金陵饭店举行

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拍卖林散之先生不同时期的50幅精品之作,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林散之草书专场拍卖会。

作品全部来自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和知名藏家,所有拍品全部保真。

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专程飞到南京,亲自掌槌。

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买家纷纷赶到南京。

浙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要买断所有拍品被婉言拒绝。

面对林散之的件件真品,不少人感到后悔:

1985年,林散之一幅草书不到100.00元,现在即使一般化的作品,一张三尺条幅至少也要15,000.00元。

精品升到8,000.00元一尺。

如果以前买几幅就好了。

现在拍价格太高了,承受不了。

一转眼

,整整10年过去了。

201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