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57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⑴选用教材

A、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B、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一版

⑵参考教材:

A、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教学目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是讲授上古到近代的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目和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各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文学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讲授,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获得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认识各阶段作家创作的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互相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撰写学术论文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改革设想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文字文本与图像音效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课外辅导相结合。

教师讲课要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突出重点难点而不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要求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课前抽几分钟解答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成绩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视各学期学生考试科目多少而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拟定,原则上交叉进行,均为百分制。

先秦文学

绪论(2课时)

一、先秦的社会概况

二、先秦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上古文学(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本章训练题】1、简述文学艺术的起源。

2、试以中国上古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试举例说明神话与迷信的区别。

【本章参考书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古代诗歌总集——《诗经》(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掌握《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分类

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本章训练题】1、什么叫做“风、雅、颂”?

它们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2、简述《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作者情况、成书的经过及传布情况。

3、大雅中有哪几篇史诗性作品?

 4、简述《诗经》中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各举几篇代表作品。

5、试举例说明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6、《诗经》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南宋)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左传》:

《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

《召公谏弭谤》;《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第一节《尚书》《春秋》

第二节《左传》《国语》

第三节《战国策》

【本章训练题】1、简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的性质,体例,记事年代和作者情况。

2、《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举例说明《左传》在记叙战争和描写人物方面的思想、艺术特色。

3、举例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

4、试以《苏秦以连横说秦》为例,说明《战国策》一书在描写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谭家健《试论国语的文学价值》(《江淮论坛》1983年第6期);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先秦诸子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领会诸子散文运用寓言和譬喻来说理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孔孟庄荀的优美散文是重点,老庄抽象而深邃的哲理论辩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论语》:

《侍坐章》;《墨子》:

《公输》;《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庄子》:

《逍遥游》《养生主?

庖丁解牛》;《荀子》:

《劝学》;《韩非子》:

《五蠹》。

第一节《论语》《墨子》

一、孔丘和《论语》

二、墨翟和《墨子》

第二节孟轲和《孟子》

第三节《老子》《庄子》

一、老聃与《老子》

二、庄周和《庄子》

第四节《荀子》《韩非子》

一、荀况和《荀子》

二、韩非和《韩非子》

【本章训练题】1、简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所处的时代及生平、思想。

2、举例说明《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3、举例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4、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5、以《劝学》为例分析《荀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6、韩非子散文大致可以分哪几类?

各有什么特色?

【本章参考书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1935年);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修订本);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文物出版社1981年);胡念贻《孟子的文学价值》(《先秦文学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

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的文学史地位,了解楚辞作为地方诗歌的新特点,掌握《离骚》《九歌》的大致内容,知晓《九章》《招魂》《天问》的主旨。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离骚》《九歌》是重点,《天问》深邃蕴义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屈原:

《离骚》《湘夫人》《山鬼》;宋玉:

《九辩》(节选)。

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及来源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

一、《离骚》

二、《九歌》

三、《九章》

四、《天问》

五、《招魂》

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节宋玉

  

【本章训练题】1、什么叫楚辞?

试述楚辞诗体的来源及其形式上的特点。

2、简述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

《九歌》包括哪几篇作品?

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5、《九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哪几类?

6、试以《湘夫人》为例论述《九歌》的艺术特色。

7、《九章》包括哪几篇作品?

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8、简述《天问》及《招魂》基本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9、试论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0、试述宋玉《九辩》的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郭沫若《屈原考》(《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游国恩楚辞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秦汉文学

绪论(2课时)

一、秦朝的社会概况与文学概况

二、汉代的社会概况

三、汉代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秦朝及西汉时期产生的政论文、哲理文、故事文、骚体赋、汉大赋等不同文体的基本写作特点,识记它们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价。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李斯、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是重点,《吕氏春秋》及汉大赋的文本阅读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李斯:

《谏逐客书》;贾谊:

《吊屈原赋》、《过秦论》(节选);晁错:

《论贵粟疏》;枚乘:

《七发》(节选);司马相如:

《子虚赋》(节选)。

第一节秦代文学

第二节贾谊的骚体赋与政论文

第三节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

第四节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第五节刘向的故事散文

第六节扬雄《法言》及其文学批评

【本章训练题】1、《谏逐客书》的正反论点是什么?

该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鲁迅先生对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有何评论?

3、《吊屈原赋》属骚体赋,《子虚赋》属散体大赋,试比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

4、何谓“七发”?

如何评价汉大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第二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司马迁生平中与《史记》写作有重大关系的相关经历,识记《史记》的五种体例,理解司马迁史笔与文笔交融的创作方法,知晓后人“不虚美,不隐恶”的相关评论,熟悉《报任安书》《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代表作品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笔在《史记》中的运用是重点,司马迁深刻思想的体悟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项羽本纪》(节录)《李将军列传》(节录)《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陈涉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报任安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训练题】1、在司马迁的生平中,主要有哪几件事与他《史记》的写作有密切关系?

2、《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

从史学上看它有何发展创造?

3、从《史记》的褒贬尺度看,它表现了哪些进步倾向?

4、试述鸿门宴在楚汉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项羽和刘邦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5、怎样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本章参考书目】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史记论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三章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6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该时期的散文类别及辞赋演变的特点,识记政论、史传、哲学散文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知晓《汉书》性质及成书过程,识记“汉赋四大家”及东汉抒情小赋的具体作家与篇名。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汉书?

苏武传》及张衡、赵壹的抒情小赋是重点,《盐铁论》的犀利辩锋与《论衡》的哲理思维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桓宽:

《盐铁论?

本议》;刘向:

《说苑?

政理》(晏子治东阿);扬雄:

《法言?

吾子》(节录);班固:

《苏武传》(节录)、《杨王孙传》;王充:

《论衡?

自纪》(节录);张衡:

《归田赋》、《四愁诗》;赵壹:

《刺世疾邪赋》。

第一节桓宽、刘向、扬雄

第二节班固及其《汉书》

第三节王充的文学批评

第四节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

【本章训练题】1、《盐铁论·本议》记述了论辩双方哪些主要不同观点?

体现了怎样的文章风格?

2、扬雄对辞赋有些什么评论?

3、《汉书·苏武传》哪些地方表现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今天有何教育意义?

4、王充有哪些文学批评主张?

5、汉赋发展可分哪几个时期?

各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

每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本章参考书目】朱东润《汉书考索》(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5年再版);周勋初《扬雄与王充文学思想的对立》(《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刘周堂《论张衡二京赋》(《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李维武《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汉乐府作为音乐机构的职能和作为诗体的入乐性质,掌握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广泛社会内容及其以叙事为主的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相和歌辞”及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重点,“郊庙歌辞”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战城南》《陌桑上》《东门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有所思》《上邪》《妇病行》《枯鱼过河泣》《江南》《孔雀东南飞》。

第一节关于乐府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第四节孔雀东南飞

【本章训练题】1、“乐府诗”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采集民歌的情况。

2、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各类有哪些代表作品?

3、乐府民歌与《诗经》作品相比较,在艺术上有何发展?

4、《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之处?

5、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本章参考书目】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第五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3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五言诗起源于民间的观点,识记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识记《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无名氏抒情诗,了解其基本内容和“短语长情”的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十九首》是重点,文人五言诗向民歌学习的演进过程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今日良宴会》;宋子侯:

《董娇饶》;辛延年:

《羽林郎》。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二节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

  

【本章训练题】1、简述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它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如何?

3、《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如何?

这组诗有何社会现实性?

有何局限性?

【本章参考书目】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课时)

一、六朝的社会概况

二、六朝的文学概况

第一章建安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年代断限及其社会背景,掌握“三曹”、“七子”和蔡琰的代表性作品,领会“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建安诗歌是重点,建安辞赋如曹植《洛神赋》等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曹操:

《短歌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曹丕:

《燕歌行》;曹植:

《白马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陈琳:

《饮马长域窟行》;刘帧:

《赠从弟》其二;蔡琰:

《悲愤诗》;诸葛亮:

《出师表》。

第一节建安文学总说

第二节曹操曹丕

第三节曹植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本章训练题】1、为什么说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

什么叫做“建安风骨”?

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2、“三曹”诗歌在风格上有何不同?

3、曹植的诗歌在前后期有何不同?

他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何贡献?

4、蔡琰的《悲愤诗》怎样运用场面描写和心理刻划来加强艺术感染力量?

【本章参考书目】《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二章正始西晋文学(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西晋中期文学代表作家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了解其代表作品的大致内容,了解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的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阮籍、嵇康、左思的是重点,陆机、郭璞的作品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阮籍:

《咏怀》(“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陆机:

《赴洛道中作》(“携辔登长路”);潘岳:

《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左思:

《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荆轲饮燕市”);刘琨:

《重赠卢谌》。

第一节正始文学

第二节西晋文学

一、西晋初期文学

二、西晋中期文学

三、西晋末期文学

【本章训练题】1、正始、太康、永嘉的诗风有何不同?

2、阮籍的《咏怀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他对五言诗的发展有何贡献?

3、为什么说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

【本章参考书目】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韩格平注译《竹林七贤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第三章陶渊明(5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体认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精神和辞官归田、躬耕稼穑的生活经历,掌握《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并诗》等代表作的基本内容,领会陶诗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陶渊明田园诗作是重点,其仕途经历的曲折、家境转变的影响及其思想心态的复杂性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昔欲居南村”);《饮酒》(“结庐在人境”);《怨诗楚调示厌主簿邓治中》;《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咏荆轲》;《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记》。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陶照明作品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

【本章训练题】1、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

他隐居后躬耕田园对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2、陶渊明诗歌可分几类?

主要内容是什么?

辞赋和散文有哪些名篇?

3、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4、为什么说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他对后代有何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唐满先《陶渊明诗文浅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华《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四章南北朝诗文(7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了解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山水诗、七言诗、新体诗、宫体诗的不同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与作品,体认骈文的艺术特点,领会谢灵运、鲍照、庾信的创作对文学史的不同贡献。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谢”、鲍照、庾信是重点,该时期骈赋作品中的典故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谢灵运:

《登池上楼》;鲍照: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食”)、《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束薪幽篁里”);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庾信: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重别周尚书》;孔稚圭:

《北山移文》;吴均:

《与宋元思书》;郦道元:

《三峡》。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

第二节鲍照和七言诗

第三节谢朓和新体诗

第四节梁陈诗人和宫体诗

第五节庾信和北朝诗人

第六节南北朝骈文和散文

【本章训练题】1、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在艺术表观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他对七言诗形式的发展有何贡献?

3、庾信后期诗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本章参考书目】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识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数量、所属类别及其各自相异的题材,了解《西洲曲》《子夜歌》《木兰辞》等代表作的内容与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现有乐府文本是重点,北朝乐府的流传与保存等文学史问题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南朝民歌:

《西洲曲》《子夜四时歌》《读曲歌》《那呵滩》;北朝民歌:

《木兰诗》《敕勒歌》《陇头歌辞》《折杨柳歌辞》。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本章训练题】1、南朝乐府民歌和北朝乐府民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本章参考书目】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2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认知古代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和寓言,了解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的大致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搜神记》、《世说新语》是重点,对该时期其他小说的阅读把握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搜神记》:

《干将莫邪》《李寄斩蛇》;《世说新语》:

《过江诸人》《周处改过》《石崇王恺争豪》。

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

第二节《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第三节《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

【本章训练题】1、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几类?

各有什么代表作?

2、试以《搜神记》或《世说新语》中一二篇作品为例,说明这些作品初步具有小说的特征。

【本章参考书目】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4课时)

【本章教学目标与考核要求】领会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批评的自觉时代,了解曹丕、陆机、钟嵘、刘勰的文学批评论著及其著名范畴和命题。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著名批评命题、基本文论范畴是重点,《文赋》《文心雕龙》的文本理解是难点。

【本章学习篇目】曹丕:

《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