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61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docx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次北固山下》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

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年中考题汇编】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参考答案】

1.略。

评分:

共2分。

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2.思念故乡评分:

共1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分)

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风正”,。

(2分)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2分)

【参考答案】

1.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每空1分,共2分)

2.示例一:

诗人想到(诗名)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

示例二: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岳阳边。

1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2分)

2.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分)

颈联:

尾联:

【参考答案】

1.潮平两岸阔(2分)(如答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不给分)。

2.颈联:

高兴、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2分)尾联:

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2分)(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

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思乡(意思对即可。

1分)

2.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1分)示例一: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合理即可。

2分)(共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的五言律诗。

(2分)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参考答案】

7.(2分)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8.(3分)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分)

⑵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2分)

【参考答案】

15.⑴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⑵示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合理即可)

 

《赤壁》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想内容】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的郁闷。

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名句赏析】后两句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分)

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

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2分)

【参考答案】

(1)咏史诗(1分)。

特点:

借史实抒情。

(2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3.(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⑴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

⑵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

⑶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乌江亭:

在令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

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也有可能。

【参考答案】

1.(1分)咏史诗(或:

怀古咏史诗)

2.(4分)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

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朝”在这里是指。

(1分)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4分)

【参考答案】

1.(1分)赤壁之战时期。

2.(4分)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军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

 

《浣溪沙》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想内容】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阕:

诗人是真的认为:

人可以返老还童吗?

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

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2.全词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诗歌赏析】清新、湿润,早春经细雨扑面而来。

欲语还羞的春意,像婴儿的呼吸一样纤尘不染,细雨蒙蒙,草色隐隐,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早春景象更有韵味?

它是烟雨迷离中飘远的一枚章符,悠然落在你面前。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分)

【参考答案】

1.B。

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2分)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1)细雨濛濛,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

(2分)

(2)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2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思想内容】词人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村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艺术手法】①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惊鹊、鸣蝉、青蛙,原都是无情物,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烘托出作者的欢快情绪。

②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秋词》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刘禹锡

自古逢秋多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想内容】赞秋颂秋。

【名句赏析】描绘了一幅豪迈高旷的图画,晴空万里,排云而上的白鹤,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艺术手法】一二句形成了鲜明对比,古代文人笔下的秋季,往往是草木凋零、肃杀冷清、萧条,令人伤感凄凉的。

而诗人却认为秋日比春天更为美好,诗乐观明快的风格已定。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⑴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分)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⑴“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分)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3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歌后两句借景抒情。

这两句描写丁什么样的景?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4分)

2.诗中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请写出一句“逢秋悲寂寥”的古诗词名句。

(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

【五年中考试题汇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扬花纷纷”“子规悲鸣”类的

答案只可得1分。

(2)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感情。

(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

上可得2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自语文七年级上)

【注】①左迁:

贬官降职;②杨花,柳絮;③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④五溪:

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贵州东;⑤夜郎,这里指湖南省黔阳县。

⑴“杨花”“子规”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写“杨花落”“子规啼”?

⑵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三层意思(选答两层)?

【参考答案】

22.⑴运用比喻,诗人抓住“新月”与“小船”外形上“弯弯”这一共同特征,将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引子,后面内容都围绕这两句诗(或引出诗歌后面内容)。

⑵花香、夜暖、春天,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23.⑴象征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点明特定时令,渲染(或“烘托”)暮春环境。

⑵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分)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3分)

【参考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5.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