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65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书房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docx

(1)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

全文是按照的顺序来介绍的,第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详写。

(2)写出作者介绍电脑住宅的顺序。

大门——()——()——()——()

2、根据课文的介绍,画一画电脑住宅,也可以画你想象的未来的住宅。

九、课外阅读。

电子书房

无论书价多少,总是不能让读书人满意的。

曾经有段时间,我一心想要改变买书异常大方的“陋习”,专门在电脑上辟出了一个空间,做了一个“电子书房”。

“电子书房”里“藏”着从高速宽带上下载的电子书。

因为不花钱,我“买”了一大堆,包括鲁迅张爱玲福克纳等经典作家的文集甚至全唐书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资料书也照单全收。

这600mb的硬盘空间,刻两张光碟还嫌浪费。

书“买”来了以后,我开始分门别类整理,让所有的书都找到自己的归属。

我将书分成政治、哲学、历史、经济、人文艺术等几大类,然后再把中国现代文学按文学形式细分成小说、散文、诗歌等小类,最后把不易归类的书统统丢进其他类。

如此,我的电子书房整理工程总算正式竣工了!

但是电脑虽然好使,却始终让我担心,假如什么时候电脑被病毒破坏了,那还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所以我又拿光盘刻录,以便坦然应对脆弱的电子阅读时代。

1、在第二自然段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说一说文中的“电子书房”是什么,是怎样建起来的。

拓展提升

十、读完这篇课文,是否有一种设计的冲动呢?

请你发挥想象,设计智能化的商场、医院、学校?

?

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十一、连一连

cctv世界贸易组织

mtv中国中央电视台

wto音乐电视

internet国际互联网

参考答案:

五、1、如果?

即便?

也?

2、只有?

才?

3、既?

又?

六、电脑住宅怎么能不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呢?

电脑住宅能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吗?

能。

七、1、在句子前加上一个主语:

“我”或“他”等。

2、删去“傍晚”。

3、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八、1、

(1)空间转换二至七

(2)会客室厨房卧室浴室

九、、、。

《》《》《》

【篇二:

小说阅读及答案】

省阅读鉴赏命题指向与答题要素规律:

1.概括提炼或补充及作品中相关内容。

2.鉴赏评价作品中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

3.剖析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体味情节结构的结点。

4.评价审视人物形象的心灵特征,掂出形象的人生分量。

5.体悟赏析作品相关的艺术手法特点。

6.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美感。

7.分析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

8.联系文本内容说说对主旨内涵的探究思考。

方略:

带着“知识”读懂与答准,减少误读

考题都是从作品整体着眼小处设题,我们阅读应树立整体的语境意识,训练提取、切分、整合能力。

要训练细读、语言的细微处阅读。

1.整体体悟(第一遍读不看题目,须在关节处记号)

2.研读题目(思考题目隐含的内涵、角度、范围)

3.落脚文本(二次读,针对题目要求,准确定位,捕捉信息)

4.概括提炼(概括要素,提炼整合,有的直接从文本语句提炼,但一般不是用现成的,需要提取有效的信息作必要的整编)

5.准确表述(特别注意答题得分点、相关散文术语、诗歌、小说解题要素)

情节

题型一概述情节

1、把握情节发展变化(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结合线索、场景等)

2、概括格式:

①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②以?

为中心,按照?

顺序,记叙了何时何地何人物何事题型二:

对某一情节的作用分析题型

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

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

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药》《杜十娘》)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结局。

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总结:

作为开端,情节的作用一般有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照应题目;

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使故事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等等。

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

作为结尾,情节的作用一般有: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揭示深化主题;

呼应开头,首尾照应;

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给人想象空间,引人思考等等。

题型三情节的结构分析

1、叙述顺序的安排

⑴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

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

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

平叙的方式有二: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2、细节描写及作用

细节描写(文艺作品中各种生活图景和人物形象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细胞。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典型)

一、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二、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三、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四、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五、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六、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摇摆与延迟

摇摆:

小说在发展情节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

至停下来做点什么,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兴趣②使情节跌宕起伏③有利于刻画人物④有利于深化主题

延迟。

特点:

作者在情节上设置一些障碍,使人事出现波澜。

好处:

不仅丰富了情节,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使主题的展现更为突出。

摇摆和延迟是小说中情节运行的重要概念,他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都是作者在情节运行时着意安排的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是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两者的不同在于,摇摆是适度偏离,即在事件的叙述中交代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件事,例如:

《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教员看到清兵卫在上修身课玩葫芦时,按照正常的情节发展,应该责骂并没收葫芦,然而作者却有意偏离轨道,介绍其武士道和对名伶的爱好,这种摇摆很是巧妙,因为这个内容与主题有联系,而且有揶揄的口吻,与主要事件即相辅,也相成。

然后教员家访,没遇到父亲,母亲吓得战战兢兢,这其实是延迟,后来,父亲回来,因为这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效果。

至于《牲畜林》六次准备(即六次延迟)就显得更加清楚了。

总而言之,延迟是结构上的特点,效用是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使得小说不再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的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里期待,一句话,即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

摇摆是情节上的特点,是在叙述中由于不同事件的介入,使得小说呈现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4、小说标题赏析题

a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b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照应细节;

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人物

1.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外貌描写:

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

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

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2、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3、人物的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二、次要人物形象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揭示或凸显主旨;

(3)贯串全文的线索;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

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

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1)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2)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3)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环境

(1)自然环境:

①渲染(烘托、映衬)场面气氛

②揭示人物的情感/个性/处境

③照应或铺垫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交代背景

⑥揭示(暗示)主旨

⑦奠定基调

⑧调整节奏、舒缓情绪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1、人称作用

第三人称,客观的口吻叙述,使文章张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不如第一人称亲切。

2、叙述视角

①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②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常常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又可根据需要抒发感情。

【篇三:

阅读题及答案(有详解)】

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

现在想起来,只有一件小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1996年,我在泰国。

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

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

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

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的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

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

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用泰语轻轻地问我:

“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进来搬报纸。

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

我顺口问:

“这是你儿子吗?

”“我们一起生活,就算是吧!

”我明白了,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却能够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有意多给了30泰币,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狼狗狂吠的声音。

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她开口,我便不耐烦地说:

“报纸卖完了,我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项链。

我一怔,细细看去,正是我遗失了的那条金项链。

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捧回了我的心爱。

要知道,这是我和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

“项链是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我快快地送回来。

”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泰币送给小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母子俩按照泰国人的礼节,双手合十,谢绝了。

夕阳下,我望着她一跛一跛的步伐,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母子俩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后来为什么又发生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心生厌恶。

因为后来“我”知道母子俩并非讨钱而是来收废品的,他们靠自己

的劳动维持生活。

【教学思路导引】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

这类题目是五年级测试当中一类非常重要的题目,从往届测试情况来看,失分率还是比较高的。

要想顺利完成这样的题目,就要求我们仔细读文章,先找到母子俩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出现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再结合上下文思考“我”对他们的态度怎样,这样,就不难从原文中找答案。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从中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语言描写,她是一个诚实而又不贪图金钱的人。

【教学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人物的描写方法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道题目在09年的海淀区五年级语文测试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要熟练掌握,并且能够要结合相关的描写分析人物。

★3.文中红色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我”既为自己刚才的不礼貌感到歉意,又对母子俩拾金不昧的行为表示谢意。

【教学思路导引】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

要首先从“歉意”的理由和“谢意”的理由这两方面分析,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4.“我”第一次多给了30泰币,母子俩收下了,而当“我”再次掏出100泰币送给小孩

子时,母子俩却谢绝了,为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次是其劳动所得,母子俩收下心安理得;

第二次是为报答归还项链的钱,所以母子俩谢绝了。

【教学思路导引】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收下而第二次却谢绝了,要引导学生想一想:

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收下的,第二次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拒绝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