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83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测试试题(十一)

1.《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B

【解析】

宗法关系是以血缘为主要特征,刘邦以旧礼尊其父是宗法关系。

材料认为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不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

2.下列各项能够体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特征的是

①经济作物发展迅速

②开始出现手工业中心

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④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农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故①符合;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达,如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但手工业中心在明清之前就出现了,排除②;明清时期,我国商业繁荣,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③符合;明清时期,我国江南某些地域某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故④符合。

故排除BCD,选A。

3.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用文明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欧洲的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了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A、B、C正确。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D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4.据《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已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该战争是借禁烟运动发起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

清政府失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5.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

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于1926年,1923年时不会出现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情况,故A项错误。

被调查的多数人不欢迎资本主义,所以不会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

被调查的多数人欢迎社会主义而不欢迎资本主义,反映了他们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

斯大林1924年才上台,故1923年没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6.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人们的赞誉。

追根溯源,下列各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形成有着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

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所以本题选B,A、C、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始于1927年,而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于1936年,排除A;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符合题意,故选B。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在1949年初,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时间均不符,故排除CD。

8.有人认为: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地方长官)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

”下列引自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言论,能驳斥该观点的是

①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②(秦)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③(汉)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④(唐)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可知,有人说,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利于巩固统治,郡县制则相反,也即赞成分封制反对郡县制,题目要求找出《封建论》中反驳的观点,也即支持郡县制的观点。

①认为周汉实行分封制统治得以延续,秦实行郡县制而灭亡,不能反驳题干观点,故①错误。

②描述的是秦朝的暴政,与题干无关,故②错误。

③意为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时常有叛乱,郡县则不然,能够反驳题干观点,故③正确。

④意为唐朝实行郡县制,各郡县设置郡守,全国统治得到巩固,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排除ABC,选D。

9.下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片中既有郡县,又有王国,所以反映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存制度,故选A,分封制盛行于西周,与图片中有郡县不符,排除B;秦朝废除郡县制,推行郡县制,与图片中有封国信息不符,排除C;行省制始于元朝,但材料没有行省的信息,排除D。

10.观察下图,它是当时我国哪一个历史事件的反映?

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公私合营”的字样,可得出这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农业,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与材料中“公私合营”的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而改革开放是经济体制改革,二者不相关,排除D项。

11.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英国议会发生的变化是

A.革命前议会拥有行政权,革命后议会拥有立法权

B.革命前议会受国王的控制,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的权力

C.革命前议会和国王共同执政,革命后议会单独执政

D.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革命后议会为首相服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意在强调革命前议会受国王的控制,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的权力,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英国议会发生的变化

12.2005年在连战先生“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就说:

“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因为南京曾经

A.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B.

中华民国诞生之地

C.是孙中山的逝世之地

D.是同盟会的总部所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应该是武昌;C项错误,孙中山逝世在北京;D项错误,同盟会总部在日本东京。

因此ACD均错误。

B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诞生。

故选B。

考点:

中华民国成立

点评: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发生后,中华民国在1912年在南京成立,把南京定为国都。

这是辛亥革命中的重要的事件,标志着民国的创立,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是很快的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逐步的走向了独裁,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下列关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案是由英国等26国提出的

B.是美国支持的结果

C.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D.中国同意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971年中国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而美英等国则采取措施阻挠中国返回联合国,最终以失败告终,ABD三项不符合史实,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点评:

高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国际: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二影响,

(1)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4.朝贡制度是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制度,是中国古代处理外交关系的独特制度。

以下对此制度评价错误的是

A.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B.朝贡贸易大大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增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关系

C.朝贡贸易通常体现为炫耀国力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的反映

D.朝贡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走向消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朝贡贸易是封建王朝不计较经济利益的对外贸易,主要以政治目的为主,所以不会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B错误,符合题意;朝贡贸易不计较经济利益,A正确;朝贡贸易通常体现为炫耀国力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的反映,C正确;朝贡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走向消亡,D正确。

15.16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海盗抢劫、贩卖黑奴、一般商业相结合

B.殖民战争、海盗活动、贩卖黑奴相结合

C.贩卖黑奴、鸦片走私、销售呢绒相结合

D.抢占殖民地、海盗抢劫、贩卖黑奴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16世纪英国主要从事海上贸易、海盗式的劫掠和贩卖黑人奴隶的活动,而海上贸易属于一般商业活动,故选A。

殖民战争和抢占殖民地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的海外活动,排除BD;鸦片走私是针对特定国家而言的,而销售呢绒是一般商业的体现,排除C。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的部分成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

(2)材料二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什么时代?

(3)上述发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建立

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案】

(1)新航路开辟。

(2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富尔顿发明汽船;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2分)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3)提供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

(1分)

(4)西欧列强

殖民扩张与掠夺。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可以判断该事件是新航路开辟。

(2)该问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

汽船和火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话和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交通工具汽船、火车和飞机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4)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和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评:

还可以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①对欧美:

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对殖民地:

破坏性——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建设性——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

③对世界: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17.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

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

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

(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

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答案】

(1)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答商业革命给1分);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崛起(答奴隶贸易、殖民战争、日不落帝国的建立给1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6分,答对3点即可)

(2)经济:

发展近代工业,如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等(或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如民族工业);政治:

倡导民主政治,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马列主义,如新文化运动等。

(6分)

(3)中: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或照搬斯大林模式);“左”倾错误的干扰,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八大”正确方针政策的偏离;两极格局的影响(或中国倒向苏联,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与世界潮流脱离)等。

(4分,答对2点即可)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或国家干预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成果的利用;美国的援助,如马歇尔计划;经济区域集团化,如欧共体成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新确立等。

(4分,答对2点即可)

(4)趋势:

(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4分)措施: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发新节能能源;建立信贷资源配置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

(4分,答对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经济条件:

需要从英国内部经济发展、外部有利条件两方面来考虑。

内部则可以从农业、工业发展考虑,外部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对外活动来分析。

(2)表现:

可以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间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要注意答题时既要有简要说明又要有史实。

(3)分析原因要中、外分别分析,中国方面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这一时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形势等角度去提炼和总结,外国则需要结合二战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去提炼,只要是史实掌握熟练就不难得出答案。

(4)趋势:

根据所学知识必修一中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措施:

要求结合材料三来回答,材料三提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信贷资源配置体系两个信息,另外还可以由材料三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引申到从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和谐的角度想到相关的知识,作为本题的答案。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