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92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8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docx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测

专题06文学类小说阅读之情节主题

(时间:

50分钟,分值:

60分)

班级学号得分

1.【2018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

人生在世

崔立

先生德高望重。

先生是我的老师。

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说这话时,先生是一脸的沉寂。

但从先生沉寂的脸上,能感受到那隐隐的波涛汹涌。

第一次听先生讲这句话,我还在上小学,一脸懵懂地看着先生,砸吧砸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先生笑着摸摸我的头,说:

“将来,你是会懂的。

先生教我们小学语文。

先生在台上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在台下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生解释说:

“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践它,不也很愉悦吗?

”我们听着先生在说,摇头晃脑地认真看着书。

先生赞许地点头。

先生不仅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

课间,班上两个调皮的男同学孙勇、赵立山因为一块橡皮扭打在一起,从站着打,到两个人都扭打到桌子底下去了。

先生拉他们起来。

两个人的校服都脏兮兮的,灰头土脸地站在那里。

先生也不恼。

先生静静地看着他们。

先生问孙勇:

“孙勇,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

”孙勇说:

“先生,赵立山抢我的橡皮。

先生又问赵立山:

“赵立山,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

”赵立山说:

“先生,这橡皮是我的,不是孙勇的。

”先生问孙勇:

“如果赵立山问你借橡皮,你借吗?

”孙勇说:

“借!

”先生又问赵立山:

“如果孙勇问你借橡皮,你借吗?

”赵立山说:

“借!

先生笑了。

先生说:

“既然都愿意借,那又何必计较这橡皮是谁的呢?

反正都可以用,你们说对吗?

孙勇笑了,赵立山笑了,笑着看脏兮兮的对方。

先生的脾气好。

先生放在桌子里的钱包丢了。

先生给我们上课前,习惯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放在讲台的桌斗里,口袋里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地站在上面,安安稳稳沉沉静静地给我们讲课。

先生说,心中了无牵绊,才能更用心的讲课。

先生走时,把钱包忘记了。

几个小时后,先生一摸口袋,一拍脑袋,钱包忘在桌斗里了。

先生回来拿。

先生回来的时候,刚要准备放学,同学们都陆续把书包整理齐备了。

先生看看讲台,桌斗里有几本练习本,有粉笔,有尺,没有钱包。

先生说:

“等等。

先生叫住了大家。

先生说: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

先生说:

“我闭上眼睛,你们围着我,围着桌斗,一起转一圈,将各自的书本轻轻放进去,一会儿我来猜这书是谁的,看能不能猜对,好不好?

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同学们拍着手,说:

“好啊!

先生睁开眼时,从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书本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钱包。

先生满意地笑了。

先生教授了我六年的小学语文。

先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

我离开了先生好多年。

好多年后,我回到家乡的小镇,我看到了先生。

先生老了。

先生的精神还是很好。

先生住在学校。

先生有点鹤发童颜的味道。

先生远远地看到我来,远远地朝我打着招呼,说:

“邵洪发同学,你来啦。

我很惊讶,也很激动,说:

“先生先生,您竟然还认得我!

先生笑笑,说:

“当然记得,我还记得那个游戏,你还记得吗?

我的脸烫了。

我喃喃着,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先生还说:

“我还知道你很调皮。

我去过你家,你爸当时天天打骂你。

我就和你爸说,打骂是没有用的,孩子需要慢慢地引导才行。

我越来越惊讶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也不再打我了。

怪不得后来我爸突然间像换了一个人,说话的语气也柔和多了。

我想说,谢谢先生。

我的话还没说出口。

先生又说:

“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先生一脸温情地看着我。

其实,先生退休已有多年。

听人说,先生是从城市里来的。

先生唯一的儿子,多年前做了小学的老师,在来小镇的路上,因为见义勇为而牺牲了。

先生来到了小学。

先生留在了小镇。

先生要陪他的儿子。

先生又说: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先生像是和我说,又像是和自己说。

我定定地看着先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05)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先生形象,并通过侧面描写,丰富了这一形象。

B.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特色,文中先生巧妙处理两个调皮的男生打架和“我”偷钱包的事件,体现了先生的教育智慧。

C.文中画线部分运用的叠词勾勒出先生的教学习惯,生动地表现了先生对教书的投入,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先生的赞美之情。

D.结尾处“我定定地看着先生”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表明了先生对我的教诲醍醐灌顶,更显示了我对先生痛失爱子依然执着于教育事业的由衷敬佩。

【答案】D

点睛:

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叙述故事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小说情节的展开更加自然。

(2)多用短句和独句成段,使得先生的故事简练而集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使得故事有波澜,小说内容更加厚重,主旨更加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写作的特点。

小说家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概括的说明、交代和介绍。

作品中的情节推进和人物性格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需要注意叙述视角和人称变化等,本题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多用短句和独句成段,人物之间对话较多,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顺叙与插叙相结合,文本叙述中插入先生曾经对我的家访及他的儿子事件。

(3)小说中的先生只是一位普通教师,作者却用了“人生在世”这样一个题目,对此你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答案】

(1)先生虽是一个普通教师,但是他在教育中的言行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足以影响他人的人生。

(2)先生在平凡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高尚品质和处世原则,活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3)先生因不幸的遭遇而对人生有着独到的感悟,能够启迪读者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题目的理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

2.【2018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校际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

梦中人

崔永照

①周明下岗了,他实在装不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失魂落魄地回到清水镇岗洼村拮据的家。

为一家六口人吃喝拉撒犯愁的他,考虑再三,决定发挥自己在工厂职工餐厅做过饭的“特长”,就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

原想自此就能财源滚滚了,可事与愿迹,尽管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②幸运的事在不经意间就降临到了周明的头上。

那是陌上花开的三月,县里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对扶贫活动,县纪委副书记江强到岗洼村驻村,和周明结成了帮扶对子。

他经常到周明的饭店了解经营情况,帮着出主意想办法。

江强每次到饭店脸上总会流露出别人不易察觉的心痛与焦虑,他曾多次建议周明到城里正规烹饪学校学成技术再开饭店,周明总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

后来,江强隔三差五就会光顾周明的饭店,饭后立即付款,从不赊账。

可周明很“怕”江强,觉得他是个最难缠的客人,因他太挑剔,每次吃饭不是说饭莱色香味不佳,就是说做的莱没掌握住火候。

③那天中午,江强又来吃饭了,点了鱼香肉丝和烧青菜。

哪知,菜上来后,江强只吃了一口,就皱起眉头,“啪”一摔筷子,冲着周明嚷道:

“周老板,你做这菜啥味道都没有,是人吃的吗?

我看你去大城市大饭店学上十年也做不出好饭菜!

要是你能,我就请你全家去五星级大酒店吃饭......”

④顾客都哄堂大笑起来,周明当时脸色铁青,大脑一片空白,惜懵懂懂傻愣了好一会,才缓过神来,抓起吧台上的莱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几步跨到前面,指着江强说:

“你不要瞧不起人,咱们骑护看唱本——走着瞧!

”说完冲进一个雅间,狠狠一摔房门,震得窗玻璃“哗啦啦”地响。

⑤傍晚,周明一进家门就给妻子诉起了委屈:

“气死我了,看不出来,江强坏得很,尽给我使绊磕。

⑥“咋了?

我看人家对咱们可不赖。

”妻子吃了一惊。

⑦“这生意不做了,我要上省城学做饭去。

我就不信有多难学。

看我学成手艺,不气死他个龟孙......周明把牙咬得咯嘣响。

⑧第二天,周明将酒店转给别人,告别妻儿,带着盘缠到省城一家专业烹饪学校学习。

他肯吃苦又勤奋好学,仅一年时间,烹饪技术就有了质的飞跃。

他还潜心学习经营之道,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

回到家乡,周明在县城一黄金地段开了一家大酒店,常常顾客盈门。

⑨县城的很多同行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周明的经营之道:

“这周明用的是啥招,每天的食客就像不断线的流水,一波接一波从四面八方淌进来......”

⑩周明曾多次说,江强太小看人,一定要找他算账。

⑪那年夏天,老家侄子娶媳妇,周明回到乡下,中午和村里马支书在一起吃饭时,又牢骚满腹说起了江强。

多喝了几杯酒,面涌酡颜的马支书勃然大怒:

“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人家图个啥?

那时你在镇上开的饭店,饭菜质量差,收入上不去,日子不好过,他都替你心焦。

可几次劝你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你都不听,在吃饭时指出你饭菜的毛病,也打动不了你,你还犟得跟倔驴似的。

”马支书打了个酒嗝,撩了一下发白的鬓角,深叹一口气,“后来,他觉得以你的性情,好好跟你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想着法子改变你。

那次他在你饭店大发脾气,是他出于无奈才拿出的‘激将法’,不想还真奏效了......”

⑫马支书话没说完,面对众人,周明已是热泪横流。

一语惊醒梦中人!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明前期开饭店收入甚微和学有所成后酒店顾客盈门形成对比,突出了江强对帮助周明脱贫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周明把菜谱“恶狠狠地摔在地上”“把牙咬得咯嘣响”,写出了周明的恼火和不愿服输的性格。

C.第⑪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马支书的回忆,揭开了江强当年为饭菜质量大发牌气的谜底,体现了江强的良苦用心。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综合运用动作、语言、侧面烘托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而语言风格,其中C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6分)

【答案】①本段写江强故意挑剔饭菜质量;②刻画了江强扶贫用心、富有智慧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周明去省城学到技术、生意兴隆做铺垫。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第三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人物的塑造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用,从内容观看,本段写江强故意挑剔饭菜质量;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刻画了江强扶贫用心、富有智慧的形象;从结构的角度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周明去省城学到技术、生意兴隆做铺垫。

点睛: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

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周明,也有人认为是江强。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答案】(示例一)周明是小说的主人公。

理由:

①“梦中人”即周明,小说围绕周明展开情节,周明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

②文章通过写周明前后两次开饭店,塑造了一个不愿服输,积极上进的鲜明形象。

③更有利于表达勤劳智慧、富有追求的人才能脱贫致富的主题。

(示例二)江强是小说的主人公。

理由:

①小说的核心情节是江强帮助周明脱贫,可见周明这一角色是为塑造江强的形象服务的;②小说塑造了江强这样一个对扶贫工作有耐心、有智慧的干部形象;③更有利于表达讲究方法和智慧才能更好地扶贫的主题。

3.【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分)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

“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

“前蹄,几多钱啊?

”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

”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

“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

“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

“搞笑嘴!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

“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

“看好了,可是这副?

”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

“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

“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

“有嘛介求俺?

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

“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

“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

为何要俺给你?

”石钵头说:

“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

”石钵头苦笑:

“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

“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

“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

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

“李半仙?

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

”石钵头急了: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

“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

“刀斧斫开?

”华昌笑了:

“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

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答案】B

【解析】B项,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

②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③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④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题目,注意首先指出结尾的特征,然后分析效果,再分析骑在人物的塑造、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此题小说的结尾“手段端砚”出乎意料,却在清理之中,前面有很多伏笔,效果是“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段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漏,丰富了其性格特征;从主旨的角度揭示“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4.【20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分)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李冬梅译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

”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

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

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

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

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

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

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

”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

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

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

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

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

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

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

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

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

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

”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

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

”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

老婆!

”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

”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

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

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

“藏书出售,传世经典。

”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

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

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

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

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

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3分)

A.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科利亚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