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099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docx

高一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滕州七中王晓艳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人:

滕州七中王晓艳邮箱:

wxy.09@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设计

课题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课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时

1、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反复诵读,积累字词

2.正确使用成语

能力点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作品在质朴的语言中洋溢着的诚挚美好的感情。

3.学习想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育点

1.让学生珍惜时间与生命,积极思考人生的价值。

2.领会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的期望。

重难点

1.品味作品在质朴的语言中洋溢着的诚挚美好的感情。

2.品析课文想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师: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我们为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的精神所感动。

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有一位世界著名的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展示有关海伦·凯勒的图片)。

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代表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奇人海伦·凯勒。

哪个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海伦·凯勒。

生: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

三岁起因病失去视力和听力,七岁起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奇迹般地学会了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

大学期间,她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

这本书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不仅给残疾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以鼓舞。

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又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如《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

后来海伦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

她的精神受到各国人民的崇敬。

1964年她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曾断言,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是1903年文学上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师:

了解作者,下面在学习新课之前,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PPT展示]:

①轮廓(kuò) ②翌日(yì) ③孩稚(zhì) 

④虔诚(qián) ⑤堵塞(sè) ⑥憧憬(chōngjǐng)

⑦瞥(piē) ⑧百舸(gě) ⑨禁锢(gù) 

⑩绚丽(xuàn) (11)恬静(tián) (12)如醉如痴(chī)

(13)禁(jìn)锢/弱不禁(jīn)风 

(14)堵塞(sè)/塞满(sāi)/边塞(sài)

生:

一生读,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

生:

齐读两遍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师:

扫除了文字上的障碍,让我们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作品在质朴的语言中洋溢着的诚挚美好的感情。

3.学习想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

了解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假如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她希望看到的景象。

生:

快速浏览课文

生:

6---28自然节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师:

请大家快速阅读这几个自然节,然后完成下表

时间

想看到的景象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生:

阅读课文,并完成表格,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生: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时间

选择

第一天

有生命和无生命

的朋友

看望亲爱的老师

看朋友

看小狗们的眼睛

观察房间里的小东西

到树林散步

看日落

第二天

人与自然的历史

仰望壮丽的曙光

参观自然史博物馆

参观首都艺术博物馆

看戏剧

第三天

日常世界

游览纽约城

看戏剧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师:

“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生:

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

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作者说:

“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

”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师:

那我们又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

生【1】:

海伦·凯勒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

“绝处逢生”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生:

【2】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

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师:

大家说的太好了,那我们可以从这三天中看出海伦·凯勒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

第一天的活动表现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

生【2】:

第二天的活动是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对世界历史文明和文化精神和生活的关注。

这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3】:

第三天活动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关心。

这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师: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三天的活动,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人类生活的全面考察。

既表现内心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对人类生活的高度赞美,并以自己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

师:

“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生:

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

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师:

因此,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比较注意技巧方法,比较善于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

作者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感情、心声,朴素、真挚,使文章更具真实感,更具感染力。

师:

下面咱找同学总结一下,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她的三天光明的生活,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

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

师:

忠告世人善用感官,实际上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大家找找都在哪些文段?

生【1】:

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生指出这七处,并做总结】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

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

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

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生【2】: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

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

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师:

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表现了海伦·凯勒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的情感?

生:

第一自然节和最后一自然节

师:

大家齐读第一自然节和最后一自然节。

生:

齐读课文

师【小结】: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充分利用你的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这是对世人的忠告,我们健全的人要牢记海伦·凯勒的忠告,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师:

分析完课文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你认为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生:

我认为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丰富的想像。

本篇散文所描述的都是虚拟的、想像的,叙事也是非现实的,却使读者感到了更高境界的真实;这是一种立志高远,力求进取的情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丰富而又朴实,以至情真意切的力量足以打开读者的心扉。

其次,文中表述生活态度时,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对比。

使不同生理条件下的不同生活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

另外,在表达方式方面,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多种方式融为一体。

特别对想像去观看的内容情景描写得细致、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例:

我要用虔敬的目光凝视我所读过的那些凸字书,不过这些眼光将更加急于看到那些供有视力的人读的印刷书。

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

注意体会比喻的修辞效果。

导析:

它是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

显示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究人类精神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具有讽喻意义,是对我们有视力的正常人的善意的规劝,让我们更珍惜我们的拥有。

生: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

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

缺乏这种态度,我们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你将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开。

师:

大家同意这两个同学的分析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其实本文全篇都是一种白描,无论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还是对世人的规劝,海伦都是用最平常的话语,我们正是从这种平常的叙述中感受到海伦伟大的精神。

师:

最后我们找同学说说学后的感受。

生【1】:

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生【2】:

我们从海伦身上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感动。

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88个春秋却又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一颗热爱生命的心,用自己的双手学会了听、说、读、写,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健全的人都不能相比的无限广阔的世界,一生之中不停的奔走,为人类呼唤和平,为残疾人创造幸福的家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她因此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生【3】:

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的灾难中沉没。

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让我们感谢挫折,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祝愿在座的各位都能够珍惜生命,直面人生!

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本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运用想象和对比,让我们结识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成就显示生命价值的海伦·凯勒。

她的这种精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正如罗斯福夫人为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写的前言所说:

“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不会忘记!

第二课时

(练习与反馈)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一】世界上有着海伦的残疾的人有许多,那么有着类似经历和精神的人有多少呢?

(举例)

【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生命和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畅所欲言。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

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体操赛场的一次赛前训练,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完成的手翻转体动作,头部着地,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觉。

从她苏醒过来以后,她就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从她重新面对公众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远浮现着灿烂的微笑。

纯真的让人慨叹的微笑,征服了美国,征服了中国,征服了世界。

她不再是一个体操运动员,甚至她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她是一个永远微笑的姑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对新生活充满渴望和希冀的活力四溢的年青生命。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

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

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

邰丽华,当代聋人舞蹈家。

生于湖北宜昌。

1994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装潢系,毕业后曾任湖北一所聋哑学校的老师。

2002年8月正式调入北京,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担任演员队队长、团长助理,同时兼任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1992年8月,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人类艺术盛典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在世界顶级的舞蹈家、音乐家中,邰丽华作为惟一参加演出的残疾人,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集盲、聋、哑于一身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去品味这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杰出女作家给我们展示的丰富情感。

李伟,2010中国达人秀冠军钢琴王子李伟:

在10岁的时候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自己的双臂,但他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不仅成为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游泳冠军,甚至在三年的时间内练成了钢琴十级,用脚趾演奏出动人的旋律。

他在表演完节目后说过的一句话: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约翰·库缇斯,澳大利亚的“无腿超人”约翰·库缇斯,国际著名激励大师。

约翰·库缇斯说,他一出生,腿就是畸形。

医学上称为先天性骶骨发育不全。

他没有肛门,而且他的膀胱和肠也不正常。

由于腿部完全没有发育,刚刚出生的小约翰看起来只有一个可口可乐罐子那么大。

约翰·库缇斯说,医生们曾断言他活不过一天、一周、一个月。

但他在医生的断言中活到了现在,成为轮椅橄榄球运动员、室内板球健将、澳大利亚残疾人乒乓球冠军,成了国际著名的演讲大师,并且有了心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

他说:

截肢手术让我身体的平衡跟以前不一样了,我必须要重新学习走路、走楼梯,甚至上厕所。

不过这些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只是挑战而已———我根本不相信有问题,我只相信有挑战。

惟一让问题消失的方法就是把它们变成挑战,并积极地面对。

不管面前是什么样的挑战,我都用我的方法积极地冲向它。

我实在记不起自己当时站了多少次又摔倒了多少次,我只知道如果摔倒十次,那么第十一次一定要站起来,五十次的摔倒那么五十一次要站起来,如果一百次摔倒,那么该死的一百零一次再站起来!

约翰的名言:

别对自己说不可能。

约翰·库缇斯在青岛演讲,开场直白有力:

“你们都可以看到我的残疾,那么,你的残疾是什么呢?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残疾,请问你的残疾是什么呢?

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不幸,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不幸的人!

 

无论你认为自己多么的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更强大的人!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盲人看

毕淑敏

①每逢放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

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

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

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②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演奏很哀伤的曲调。

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

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

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③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

一天晚上,我回家。

一下公共汽车,黑暗就包抄过来。

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

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

靠近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

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④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

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

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

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用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关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

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

我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

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多少。

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⑤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

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

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

我说,这钱是真的。

你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

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⑥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

天,我去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

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我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他问,怎么样?

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

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也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胎里吗?

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⑦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向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

多老的树,芽子却是新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

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

记住并未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信啊。

⑧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

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

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

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⑨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

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

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⑩孩子越来越大了。

当明眼人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文章题目为《盲人看》,盲人怎么能“看”呢?

文题似乎说不通,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分)

2.第①段画线句浓墨重彩的描写接孩子的人群有何用意?

(4分)

3.第⑤段画线句“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我”第一次错在哪里?

这一次又错在哪里?

(4分)

4.第⑦段画线句“多老的树,芽子却是新的”有怎样的深层含义?

(2分)

5.第⑨段写道:

“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

……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请写一段话描写盲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3分)

【参考答案】:

1.盲人虽看不见大千世界,但胸中却装着美好的世界,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

(2分)

2.引出文章的主人公;为结尾处的照应做铺垫;衬托盲人对儿子默默地、悄无声息的爱与期待。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第一次,盲人因停电卖蜡烛,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而“我”却认为盲人趁着停电发不义之财,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这一次,盲人做生意是一种自立自强的表现,而我却把他当成需要帮助的乞丐给予施舍,这样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所以我错了。

(4分)

4.一个人不管身体有怎样的残疾,他的心还是一样地热爱生活,向往美,渴望爱,对未来充满希望。

(2分,大意相同即可。

5.要抒发盲人内心的感受(或欣慰、激动或快乐、骄傲)。

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3分)

 

附:

板书设计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三天的活动安排

第一天:

端详亲友,看居家环境,森林和田野散步。

夜晚:

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

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

看戏

第三天:

周游纽约城。

夜晚:

看喜剧。

重视亲情——考察人类文明——关心世人生活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我认为,这一课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海伦凯勒的经历和成就带给学生内心的那一丝触动。

海伦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地生活态度让更多人明白了不仅仅就是珍惜光明,而是会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活着除了健康的活着,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去做。

海伦就用她的经历给我们一些启示。

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我让学生反复研读部分段落,体会海伦丰富而细腻的内心。

海伦不是用眼睛在看世界,更是用心去感受世界。

可以这么说,海伦的眼盲但是心不盲。

在课文的最后,我给学生出示一组身残而志坚的名人图片,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后面都有着一段艰苦的奋斗史,他们的名字在历史上将闪耀着熠熠的光辉。

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学生没有往日的嬉笑与喧闹,我想海伦已经走进了他们的心里。

 

设计亮点:

一节好的语文课,犹如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一幅意境悠远的画,它那无限的深情,无尽的意蕴,引人入胜,耐人回味。

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最高的追求。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精神的粮食。

本节课教师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充分感悟海伦·凯勒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的人生观得到了升华,并且在教学中教师能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