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68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0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观看了刚刚上映的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万分。

主人公——那个可怜的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可爱的小嘴的小女孩,在与弟弟同时压在巨大的石板下时,母亲无耐只得含泪忍痛放弃一个,选择了弟弟。

她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所说的每一个字——“要弟弟!

”这短短的几个字是她感到了绝望。

可怜的小女孩王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对于不到10岁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痛苦,看到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千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

在可怕的天灾面前,不知会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甚至亲人的分别。

而这些都远远大于他们在身体上所受的伤痛,但只要坚强,不放弃那仅有的一线希望,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之后,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登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环绕着她,直到这次我国的汶川地震,登第一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助,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达,并回到了离开34年却无时不在想念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团圆了这个破碎的家。

  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登在经历了无数灾难与离别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并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来之不易,细细品味才明白,这美好结局的建造者,应该是那对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夫妇——登的养父养母。

他们用真爱唤醒了登的希望,对登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是他们使登在经历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登长大后,他们却没能享福,养母因为病痛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养父年迈退休。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呵护着这个受伤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关心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黑暗。

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但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甚至还为她存了一笔大数目的钱,让她去寻找亲生母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高尚的情怀呀!

  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

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宣传语:

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团结必定使我们战胜灾难!

  【篇三: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寒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表达了在灾难面前亲情的伟大,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电影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幅场景:

1976年7月28日,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23秒的地震,建筑物坍塌,人奔逃、遭重压。

在墙倒屋塌的呼号声中,人真的如草芥般无奈,像被猎杀的猎物一样,一个个倒下。

看到孩子被困在石板下,无助地喊着妈妈,我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电影中,男主人公推开了他的妻子,自己冲到前头救孩子,可惜被倒塌的楼砸死了。

石板的两头,是两个孩子,“只能撬一头,救一个,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你救哪个?

”“哪个都得救啊!

”母亲哭着说。

“不行,再不决定就都没了!

”这个叫决定吗?

这叫挖心挖肝啊。

“救弟弟”。

听到这三个字,埋在废墟下的女儿哭了,恨、委屈、绝望,但偏偏没死,于是再也不想认这个救弟弟舍弃自己的妈妈。

  妈妈带着缺了一只胳膊的儿子重新开始生活,懂事的儿子离开了学校一样成才。

女儿被一对军人夫妇领养,决口不提以前的事情。

儿子劝母亲再嫁,母亲绝不再嫁,她对她儿子说:

谁能拿命来对我好?

其实在这点上,她并不苦,一些人没有在身边,在心里活着足已,比一些人还活着,但在自己心里跟个死人无异的强。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这句话跟随了女主人公元妮32年,心灵的创伤用什么都无法修补啊。

  母亲洗好了西红柿,告诉女儿:

西红柿洗好了,我没骗人。

这个当初地震之前给儿子吃而没分给女儿的西红柿,整整压了母亲32年。

老母亲给女儿跪下时候,我再次流下眼泪。

  最后,女儿终于宽恕了妈妈,一叠连声的对不起背后,是两个人苦命的人32年的苦痛煎熬。

那母亲对女儿的一跪、那迟到了32年的西红柿、那墓碑前的天安门字样的书包、那每年都和弟弟一样的课本……母爱的伟大,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

  电影结束了,不光我们全家,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入场时还是欢声笑语,出场时却是一片沉默。

真情、大爱、人性、亲情、无不透视着母爱的伟大,这就是电影告诉我的。

  【篇四: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看完《唐山大地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简简单单,却是经历过灾难,体会生死离别后发自内心的一句。

在观影的同时,我自己也在内心问自己,短短23秒,刚才还和自己谈笑风生的朋友,山盟海誓的恋人,调皮可爱的孩子……转眼间一切印入眼帘满目疮痍,他们都掩埋在一片废墟之下。

试问自己,我能和那位母亲一样那么的坚强吗。

  说影评不敢当还不如说是我个人的观后感,先说下戏里的几位主角。

《唐山大地震》是一枚催泪弹,因为我体会到了它的威力,它很煽情,但却不做作,感情戏自然而流畅,徐帆的功底有目共睹,在这部电影我很认可,相当不错。

把一位70年代的一位母亲演的真实到位,立体生动。

甚至在电影的生活戏,元妮对方达所做所说中我甚至能看到我老妈的影子。

不由自主的感动到泪眼花花,徐帆真的很合适演元妮这个角色,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她撑起了这部电影的灵魂。

题外话,今年徐帆能拿奖拿到手软。

  张国强戏不多,但是一如既往的自然,不过没有对亲生父亲这个角色做过多的演绎,这估计也是剧本的关系。

但是他为了救自己的老婆,牺牲了自己,换来这个女人用30多年的青春去坚持她对自己男人的忠贞。

这点我想会让很多人感动。

  不得不说下陈道明,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我很喜欢用儒雅,淡定一类词去形容他,看到他的眼神我觉得他就是大陆的梁朝伟,并非比较他们俩谁高谁低,只是我是这么认为,他们一样演戏超一流。

《唐山大地震》里面他演的后爸温柔,细腻,给人温暖又不失男人的刚烈和气度!

他对孩子的脾性的理解,以及后来对方登未婚先孕的包容。

中年丧妻,老年的孤独,一个步履蹒跚,瘦弱却坚强的老人跃然眼前。

陈道明,戏里戏外,始终散发着味道,让人着迷。

经典镜头:

一位军人,流血不流泪,但是在重症病房外看着里面妻子与女儿最后的温馨,独自一人强忍着悲痛,抽搐肩膀,努力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却泪如泉涌,这一幕让我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因为我也已经泪流满面……(《我脑中的橡皮擦》女主角失忆后,送自己恋人出门上班,嘴里却说着她原来男人的名字,男人含着泪笑着出门,倚在门上的那幕)

  两个孩子,尤其是那个小姑娘,演的真好!

漂亮的孩子!

  张静初有所突破,李晨演的出彩,群众演员很敬业!

  再来说下电影本身吧,报道上说《唐山大地震》的特效投资比《XX》都要大,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特效做的还不够好,很多镜头都不是特别真实,瑕疵也有。

但是我们得知道,《唐山大地震》并不是一部灾难片,是一部感情戏。

3000万的特效投资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不要去苛求显示的效果,只要在电影的过程中起到效果就足够了。

起码电影开头的那15分钟,紫色的天,昏暗的坏境,混乱的镜头,嘶声厉喊,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还是让人汗毛耸立,相当震撼。

  介于很多人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剧情就不怎么说了,但是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剧情流畅,感情煽情不做作,还不失温馨。

眼泪爆点有好几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同时也承认电影有瑕疵,但肯定是瑕不掩瑜。

这是部好电影,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

必须的,中国电影界难得出的一部好片子。

  最后友情提示:

带上足够的纸巾,珍惜身边的一切,因为“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篇五: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暑假之际,新闻热播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精彩片段和影评,并称之为“XX年最感动的电影”。

我半信半疑,它真的那么感人吗?

我按捺不住好奇心,于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换来了唐山大地震的影票。

  这部电影围绕着亲情,讲述了原本幸福的一家五口,在唐山大地震时,父亲身亡,母亲只能救一个孩子。

当她面临着如此艰难的抉择时,母亲救了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

而姐姐方登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她奇迹般活了下来,被解放军收养了。

而母亲却多年如一日地惦记着女儿,认为自己对女儿亏欠很多。

方登一直没有原谅母亲,她怨恨母亲当年抛弃她。

直到汶川大地震,她被废墟上的母亲的一举一动所深深感动。

于是,她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并彻底地原谅她。

看完这部电影,我眼睛湿润了,心弦为之颤动……

  这部电影催人泪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惊心夺魄的传奇故事,而是人间最美好的亲情。

让我倍受感动的是,奶奶无情地留下媳妇在唐山生活,硬要带余震后仅有一个胳膊的孙子走。

当老太太在车上,看见小孙子哭哭啼啼要妈妈时,当老太太看见媳妇失去儿子痛不欲生时,她的心软了,把孙子留在了媳妇身边。

看见母子相拥的情景时,我留下了心酸的眼泪……观众还没从刚才的感动中回味过来,就又陷入了另一场感动之中。

当母亲扑通地跪在地上向女儿道歉时,我的心紧紧揪在一起,眼泪随之流下。

这是多么浓厚的亲情啊!

母女久别重逢的一幕,母爱的伟大再次激荡我的心头。

  是啊,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做人要知足常乐,一家人温馨地生活,不就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吗?

有的人为了财富,错过了亲情,他们整日数着钞票,却数不出真正的快乐。

难道这样的人生也美满吗?

一家人在饭后团聚在一起闲聊,充满了欢声笑语,比起他们,不知幸福多了!

  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不要对父母的爱不屑一顾,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

做人要知恩图报,孝顺父母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机会。

若错过了,就后悔莫及!

  《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发自内心的震撼。

我明白了很多,从今开始,一定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亲人,努力吧!

  【篇六: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

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

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

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

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

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

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

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

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

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

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

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

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

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

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

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

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

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

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

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

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

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XX》一样。

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

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

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

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

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

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

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

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

《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篇七: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

  昨日是电影《唐山大地震》全球首映,我与家人朋友有幸观看了此片,感觉震撼颇大。

我是唐山人,经历过那场地震灾难(当时我八周岁,刚上小学二年级)。

下面就以唐山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

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

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

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

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

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

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

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

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

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

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

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

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

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

时代不同了!

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

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篇八: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之前,心里是有一点点抵触情结的。

铺天盖地的宣传中,无一不提到一点,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自带纸巾等等语句。

好似看完电影不滴上几滴泪、不用上几张纸巾便是没有人性似的。

好吧,我承认我是眼泪比较浅的一类,每每看韩剧都能看的稀里哗啦。

如果自带纸巾的提醒是善意的,我不是不能欣然接受。

但是如果拿它来作为一种宣传的筹码、炒作的卖点,那就有点做作了。

为了流泪而流泪,为了不是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没有人性而流泪,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流泪,那我不得不说,同志们,你们被冯导涮了,就是你们的所谓的"

人性"

的眼泪,拿来被制片方用作下一次宣传的卖点。

  抛开一切附加内容不说,但就这部影片来说,从一个并不十分专业、甚至谈不上业余影迷的视角来看,确是值得一看。

  内容上,亲情贯穿影片始终,元妮对一双儿女的亲情,丈夫对元妮的亲情,方登对方达的亲情,养父母对方登的亲情,方登对女儿点点的亲情,唯一与通篇主题相悖的只有陆毅饰演的学长在面对自己的爱人、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

这一道冷漠的色彩在全片温情的大背景下虽然无足轻重,但给人的感觉总归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憾美吧。

  手法上,时间的流逝可谓飞速,一眨眼,三年过去了;

再一眨眼,五年过去了;

这时间过的,我都来不及眨眼的。

可是话又说回来,在时间的安排和断点的衔接上,一点都看不出做作的痕迹,顺其自然就过度了下去,好像三年过后就是五年,五年过后就该演完。

名字是叫唐山大地震,可相当大的篇幅都在说余震,地震过后的余震,对家园的余震,对人心的余震,这一震就是一生。

  细节上,个人认为有几处把握的非常到位,细腻、真实。

  镜头一:

地震来临后,余震不断,面对丈夫的离去,一双儿女的取舍,元妮撕心裂肺的一声惨叫:

老天爷!

你这个王八蛋!

这是一个女人竭尽所有的气力发出的对上天的控诉。

一双儿女她无力保护,丈夫她无力挽救,面对灾害更显出女人的软弱。

于是,满腔的悲痛化作对这灾害源头的愤怒与憎恨,化作对老天爷极度的控诉。

可是,在自然面前,这样的控诉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

这让我想起了祥林嫂,同样是面对人世间最惨痛的事,同样是女人,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差异,但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性质都是相同的,那是纠其一生的灾难。

  镜头二:

时隔数年后,与本以为已死去多年的女儿方登相见,在厨房忙碌的元妮透过窗户看着推开门走进院子的方登,没有奔出去迎接、然后拥抱,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进来吧。

我曾设想过元妮情感的流露会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就像许多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飞奔、拥抱、喜极而泣?

都没有。

那是我忽视了一个细节,32年,元妮一直在赎罪。

想起方登,第一时间涌上心头的,不是想念,而是愧疚,那是一种犯罪的心理,这32年,她觉得自己在偷生,苟且偷生的活着本不该属于她的生命,为了她,丈夫生死相隔;

因为她,女儿生生"

死"

在自己面前。

所以,她才会说,只有自己过的越不好,心理才会越安心,如果她花红柳绿的活着,只会更对不起丈夫和女儿。

基于这样的心理,元妮才会在第一次与方登见面时,不是拥抱,不是欢喜,她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女儿面前,这一跪,是纠结32年的赎罪;

这一跪,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灵魂深处的涤荡。

(真没用,写到这儿,我又忍不住流泪了。

  影片中,元妮有一句台词曾反复出现: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伤痛,"

因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所留下的泪,是洒在墓碑上最悲痛的眼泪"

(深山如是说)。

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有;

这样的伤痛,像插在心上的刀子,拔不出来又忍不下去。

  也有一些小的地方让人感觉如同鸡肋:

陈道明饰演的方登的养父去学校看望两年未回家的女儿,敲开宿舍门,看到的却是衣冠不整的方登和陆毅饰演的学长。

个人感觉这一情节带的太过牵强了,如果说是为了突出方登在经历重大灾难后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行为的变异,那这一情节显得太过突兀,因为张静初的表演实在是太过机械,在这里我们不做那种无谓的假设,如果换成周迅或范冰冰会怎样,单就张静初的表现而言,确实整部戏里演技单薄从而显得表现过于机械,不圆润;

  另外就是中国人寿的插入广告,也太卡通了点吧。

"

中国人寿,踏实"

,试想除了对待母亲、亲情的严肃之外,其他时候整个一玩世不恭的方达,这样的语言实在不符合他的一贯风格。

在这里不是要批评插入广告,只是这样的插入方式真有点不伦不类,或者在台词的设计上能够更巧妙一些也不至于让人有如鲠在喉的感觉。

  再者,方登的养母,陈瑾饰演的董桂兰有一句台词也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

方登做恶梦,爸爸让女儿靠在怀里给她捏头,董桂兰的一句"

不着调"

让人模棱两可。

导演的意图应该是表现董桂兰由于性格上的偏执导致过重控制欲和猜忌心,可是,这个人物的塑造也过于单薄。

看过对陈瑾的关于董桂兰角色一段采访,言语中叶表达了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