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68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9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弘治长乐县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县东抵海,西抵闽县界,袤一百二十一里,南抵福清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

  形胜

  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

  风俗

  地硗产薄,人多业儒,父子兄弟同登科第者有之,次则习句读为童子师。

又俗尚俭朴,虽膏粱之家皆耻服华丽。

古所谓“海滨邹鲁”,长乐近之矣。

近海者率以渔为生,在农之家妇女亦执工作。

  里至

  本县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水路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福清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苦竹溪闽县界五里。

至京师六千一百四十三里;

至南京二千九百七十二里。

  山川(岩石井泉附)

  首石山在县治北。

山巅有石巍然,高出二十余丈,上广数十步,中有窍泉。

登之四顾见水,又名“四水石”。

相传此山鸣则出状元,故有“首石山鸣出大魁”之谶。

○四明山在县治西。

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峰,中有古坛生钓竹,有井泉甘如蜜。

○六平山在县治东,一县主山也!

形势六折,神秀平坦,因以为名。

○南山在县治南半里。

宋有孝子邹异庐墓于此,有芝草甘露之瑞。

○登高山在县治西南半里,与南山相对。

每重九,乡人皆于此登高故名。

○龙台山在县治西北半里。

其山自六平而来,上有石台。

宋绍兴二十九年春有龙爪树而腾人,因名为龙台。

每遇岁旱祷雨辄应。

○芝山在县治东半里。

石岩中有观音像,后有芝草生覆其上,因名。

○董奉山在县治南十二都,相传为董奉炼丹之处。

按《一统志》谓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又名福山。

○钟门山在县治东南。

昔有僧自广南载钟泛海而还,至此溺焉。

后人驾二舟,候潮退以木贯蒲牢,欲藉潮起之而卒不可起,今潮落人犹见之,故名。

○越王山在县治南敦化里。

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诸族子弟散居南海,此其一焉。

○御国山在县治南二十都。

山形有捍卫中国之势,又曰卫国山,谚云“鱼骨山”。

○天池山在县治南十九都。

上有池水,大旱不竭,故名。

○五云山在县治东南崇仁里。

唐大中十四年僧道深过此,适见有五色云起。

询其山,乃居人王有成主之,欲请创寺。

有成曰:

“若其年丰稔,则是云现。

”后因名五云山。

○圣娘山在县东南崇仁里,旧有天妃宫在焉,因名。

○碁山在县治北新开里,事迹见《寺观志》。

○灵山在县治北敦化里。

○牛山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为牧牛之所。

○炉峰山在县治北方乐里皇恩寺后,状若香炉,故名。

○冠峰山在县治北崇仁里,山巅有石如进贤冠。

旧有石刻“冠峰”二字。

○太常山在县治东,一名大解山。

其山左接稠岩,右连首石,高出诸峰,尊其名曰“太常”。

○柯林山在县治北永胜里。

○定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

其山脉分董奉如葫芦倒地形。

取其定静之义,故名。

下有古田郑氏居焉,故又谓之郑山。

○赤屿山在十一都屿头。

一乡之人皆依此以居。

○牛垄山在县治南四都。

其山最高,四面小山环抱,中有田百余亩。

登高望远,一方形胜皆在目中。

○嵩山在县治南四都洋中。

山石盘结,有济舟庙在其巅。

○三山在县治南四都。

其山尖秀状如笔架。

地理家以一县之山皆发轫于此。

○屏风山在县治南三山之西,状如屏风,故名。

○烟墩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上有烟墩,故名。

○仙山在县治北崇仁里,上有仙迹故名。

○郎官山在县治南,界于长乐、福清之间,巍峰峻拔,上扪列宿,因名郎官。

○七岩山在县治西南,上有七岩,故名。

○龙山、斜头山俱在县治东十五都。

○紫薇峰在县治东仁义里。

山峰奇秀,昔有紫薇生栖于其上,故名。

○翠微峰在县治东仁义里,与紫薇相对。

中有白龙潭、瀑水泉,形胜为一方之冠。

○龙翔峰在县治东北崇仁里。

宋周寺薄凿其石,曰“龙翔峰、豹变岩”。

○鹳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中有石窟贮水,虽旱不竭,鸦多浴于其中,又名“鸦池”。

○龙角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

○石人峰在县治南崇贤里,状如人形,故名。

○鳌峰在县治南崇仁里,又名鳌岭。

宋朝散大夫少卿林岊书碑,其形势如鳌,故名。

○云梯峰在县治东一十五里,上有巨石。

昔人刻“云梯”二字于其上。

○龟峰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上,有石状如龟,故名。

其石空中生有榕树挺拔,为一乡壮观。

昔人刻“化龙豹变”四字于其下。

○雁峰在县治东大宏里,严公湖之上。

○五峰在县治南清平里。

唐宣宗大中末,创“龙泉院”于五峰之下。

其山有五阜,一名莲花,一名云梯,一名品石,一名卧牛,一名仙官。

○松石峰在天王寺旁。

○吴宰岭在县治南二都。

龙门人吴节(宋淳熙年知县)家居其下,因名。

○泻水岭在县治南三都。

旁有岩高数丈,涧水飞瀑而下。

知县潘府立“清泉亭”于下。

○石尤岭在县治南五都,界于长乐、福清县之间。

○孝义岭在县治东十五里。

昔刘尚乐为仕人负担入京选官,尚乐代名得禄,骤然进秩。

时有望气者云:

“南方有不祥之兆,宜掘尚乐祖坟后山以压之。

”兵夫日掘而夜复如故,累日而功不就。

有杜媪喻之以锹,日用而夜插之,明晨流血满堑。

后死葬之岭上,谚云“杜母岭”。

嘉祐中邑令王企改曰“孝义”。

○魁岭在县治东北三十里。

人以众山之魁,故名魁岭。

○半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下达于蕉山巡检司,上达于梅花城。

○斜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达于十四都界。

○山南岭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

○沙岭在县治东北十七都。

○白龙岩在县治南崇贤里。

旧传唐时其地有白龙院,因名。

○德成岩在县治北四十里西石岩之旁。

○清公岩在县治南十一都龟峰之侧,智清创居,因名。

今石上刻有志。

○豹变岩在县治东北崇仁里。

闽王禁石在县治东四十里大海之际,周围十余丈,岁产紫菜,纤而希,其味珍。

闽王审知时供贡,禁民私采。

今广石澳也。

○豸石在县治南八都。

其形如豸,故名。

○中丞石在县治南十一都。

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

“不为中丞,不过此石。

”后果其志,人故名之。

○止潮石在县治十一都屿头之东。

其石能御海潮,里人凿开,其中有生成“止潮石”三字。

○双髻石在县治东北弦歌里。

山巅有二石,状如丫髻,因名。

○钓鳌石在县治南三十里。

○宏源洞在县治东北敦化里岩泉院后。

○白鹿洞在县西二里天王寺后。

石上有形迹如鹿,故名。

○归云洞在县治南良田里灵峰院之西。

○桃花洞在县治北方乐里。

○壶井江在县治东南十八都。

有山在江中,居人百余家,悉以渔为业。

潮落则四面皆平沙,潮涨则不可行。

○磁澳江在县治北十五都孤山一带,生于海中,分东西南北四岙,海舟多泊此。

多产鱼虾蛤蛎之属,居民赖之为生。

○广石江在县治东北方安里。

居民多业渔,有六奇之胜。

○梅江在县治东北新开里。

洪武二十年于此筑城,置千户所,以防倭寇。

○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

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潮汐

  本县十九都至二十四都俱濒海,及马江亦通海,皆有潮汐往来。

○苏老涧在县治南十二都敦素里法涧寺前。

庆历中宪使苏公经此临流乐之。

后人故因以为名。

○王母礁在县东南十九都。

二礁对峙于海中,东西去岸各二三里许。

西礁有二石耸立高三四丈,呼为双帆石。

舟人每望之以行舟。

○观音溪在县治东一里,泄芝山水入于浦。

○资圣溪在县治西北半里,泄龙台山之水,下入于浦。

○白龙潭在县治东一十里。

事迹见《祥异志》。

○祥云潭去县治北三十里,亦见于《祥异志》。

○抟纱潭在县治南三十二里八都界,其水深不可度。

昔有人以一抟纱测之,不至其底,因名。

○石鼓潭在县治北海中,四面皆咸潮,中一窝淡水,咸潮不能混。

岁旱祈雨于此,请水则有应。

○破石潭在抟纱潭下。

尝有蛟吞汲水之女。

迅雷击破潭水,蛟死而女尸出焉。

岁旱祷雨有应。

○杨井在县治西南二十余步。

井泉清冽,旱亦不竭。

○衙里井在县治西隅三十余步。

泉清冽,大旱不竭。

○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四十余步。

太监郑和造石栏。

○龙井在县治南十都龙泉院后之山。

大中末,见二龙于其中,因名。

○仙井在县治东十四都,去仙人峰一里许。

其泉出石罅中清冽,夏旱人汲不竭。

故老相传昔有仙人于此饮水,故名。

○灵井在县治南十九都,其泉清澈。

天将阴雨,水即沤沫而浑浊。

虽遇旱干,泉涌不竭。

○太史泉在县治西隅半里许,昔太史周又玄与客来饮于此,刻名曰“太史”。

○义泉在县治东二里。

元祐丁卯秋,县令袁正规凿此以饮行客人,因以名。

○瀑布泉在县南十二都竹林寺溪会亭上,其泉自岩而下高数十丈。

冬夏潺潺,望之若银河斜落、玉虹倒垂,真奇观也。

一在县之东十三都光严寺之后。

山有泉梯岩决云而下,高十余丈。

○汲古泉在县治南八都归愚洞下,其泉一泓,清洁甘冽。

  城池

  长乐旧无城池。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奉例造筑,建立四门:

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

各门之名因所向山川而命。

梅花城,有千户所守备,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洪武二十年筑造。

三面距海,南连沙岗,延袤三十里余。

东门至海,南门面山。

西有水门,潮至则舟航抵城下,潮退则平沙弥望。

梯岩架军寮,四面无旷土,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

  坊市

  状元坊,一在县门东。

永乐十一年为状元马铎立。

一在县门西,永乐十六年为状元李骐立。

俱知县王遵道创建。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重修。

○榜眼坊在县门正南。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陈全立。

○解元坊在县治南。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林赐、林乔、林谷显等立。

○登瀛坊在马江渡头。

弘治五年知县潘府立,书本县见在进士、举人姓名。

弘治十五年为飓风所坏,知县王涣重立,通书本朝历科进士、举人姓名。

规模宏丽,视昔有加,非特壮观一邑,实足激励后人。

○进士坊在县治前,为李叔玉立。

○联桂坊为李孟玉、叔玉兄弟立。

○兴贤坊在县治东隅,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

○翰林坊在县治东隅,宋元祐甲辰为翰林学士陈合立。

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

○仁泽坊在县治西隅。

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立。

○世科坊在县治南二都,为高沂、高惟严父子立。

○龙门坊在县治南二都,为御史吴实立。

○进士坊在县治南十都,为郑序立。

○登云坊在县治东隅,为举人池鲸立。

○贞节坊在县治东南新宁里。

洪武中,为林以德妻潘氏立。

○绣衣坊在县治南十九都,知县罗叙为御史陈景隆立。

○翰林坊在十九都,为陈全、陈仲完、陈登叔侄三翰林官立。

○台宪坊在十九都,为御史陈崇德立。

○镇夷坊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梅花城。

十洋街在县治南百步,街如十字,故名。

古谶云:

“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

”即此处也。

○东街在县治东隅,直抵六平门外。

○西街在县治西隅,直抵双江门外。

○绿衣巷在西街南上。

○上巷在西街北,上至社稷坛。

○高隍巷在西街南,上至山川坛。

○江亭头在西街恩波亭上,西往抵山。

  乡都

  按旧志本县有七乡:

曰善政,曰芳桂,曰二难,曰昌化,曰永泰,曰依福,曰崇丘。

宋庆历中,县令董渊并为善政、芳桂、二难、昌化四乡,统宾贤等三十二里。

元至正间又改里为隅都,国朝因之。

今以四乡统二隅,二十有四都。

为图凡一百一十有三。

  善政乡(为政之道必自近始,故以附郭之乡首曰善政,凡二隅五都三十图)。

○东西隅(旧属德政里,宋元祐三年,邑人邹异经明行修中文举特奏科目,改名宾贤里,统图五。

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新增一图,今统六图)。

○九都(旧属逍遥、进贤二里,今统五图)。

○十都(旧属清平、崇德二里,今统四图)。

○十一都(旧属廉风、建兴二里,今统五图)。

○十二都(旧属敦素、崇贤二里,今统四图)。

○十三都(属仁义、招贤、求胜三里,今统六图)。

  二难乡(旧名安时。

宋祥符元年潘循、潘衢兄弟同榜登科,因改为二难,凡七都二十一图)。

○二都(旧属崇丘里,今统四图)。

○三都(旧属信德里,今统三图)。

○四都(旧属嵩平里,今统三图)。

○五都(旧属泉元里,今统二图)。

○六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二图)。

○七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五图)。

○八都(旧属同荣、依福、灵石三里,今统二图)。

  昌化乡(仁政陶于庶民则德泽洋溢而浸明,厥昌以其治化之盛,故名曰昌化。

凡七都三十一图)。

○十四都(旧属弦歌里,今统九图)。

○十五都(旧属弦歌里,今统四图)。

○十六都(旧属和风里,今统三图)。

○十七都(旧属崇仁里,今统七图)。

○十八都(旧属海滨、崇化二里,今统二图)。

○十九都(旧属良田里,今统二图)。

○二十都(旧属千零里,今统四图)。

  芳桂乡(唐咸通中里人林慎思首中宏词科时,以为折桂,故名芳桂乡,凡二里三都,共统三十一图)。

○二十一都(旧属敦化里,今属从化里,统六图)。

○方安里(旧名,今因之,统四图)。

○大宏里(旧名钦平,因里人林慎思中宏词科,遂改大宏。

今统八图)。

○二十三都(旧属方乐里,今统七图)。

○二十四都(旧属新开里,今统六图)。

  桥渡

  丰泰桥在县治东半里许,旧名永泰。

上接芝山涧水,下通普照桥入于浦。

○普照桥在县治东一里,上接丰泰桥水,下通于江。

○下橹桥在县治东十余步,上接资圣溪水,下通永济桥入于浦。

○奎挢在县治南半里许。

成化癸卯为暴水冲塌。

弘治辛亥知县潘府重造,居民德之,号曰“潘公桥”。

○坞前桥在县治西半里许,上接画眉台坑尾山水,下通柿浦,入于马江。

○洋门桥在县治南二都,路通福清。

○龙首桥在县治南四都,上接鳌峰圣井水,下入白田(闽县长乐之界分于此)。

○牌头桥在县治南四都,路通福清,岁久倾圮。

弘治辛酉冬,知县王涣造。

○桃坑桥在县治南九都,其源出自董奉山桃坑,下流至桃湖。

○山南桥在县治东南十一都,上接横湖水,溉田千余亩。

○圳头桥在县治十一都,路通县治南各都。

○云龙桥在县治北方安里。

宋宣和五年造。

○锦桥在县治北十五都,上接元祐沟水,入于漳港塘,又名石梁桥,宋淳熙乙巳里人张焕章、陈弥大等造。

○闸头桥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半岭,下接十七都黄埕湖,达于锦桥。

○化龙桥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坝头后,接横源里水。

○山北桥在县治南建兴里,接横湖水,流入兴龙桥,下达于新圳。

○吴航渡在县治西马江头及河南二处。

轮日渡人,一潮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府;

一潮西南四十里至闽县大义渡;

一潮正北二十里至闽安镇,一百二十里至连江县。

○洋门渡在县治西南二都。

○洋下渡在县治西南二都。

○藤坑渡在县治南三都。

○坑田渡在县治西南四都。

(以上四渡俱西北一百二十里至福州城)。

以上数渡舟人率多夜载,或遭盗劫及遇飓风,仓卒不知所避。

弘治壬戌被劫遇害者十数人;

癸亥飓风覆舟死者八十余人。

知县王涣因禁民夜渡,仍刻潮候图,示人行船时刻,以故得免二者之患。

○马头埠在恩波亭前登瀛坊下,官民泊船之处。

潮汐往来,泥泞难行。

知县王涣垒石甃砌,人皆称便。

  公署(仓库铺舍等附)

  县治(自五代时迁置今所,始建厅事。

宋元十年增置主簿厅事,又建知县、主簿、县尉衙宇及求诲堂、望云轩、弦歌堂、乐古堂,历年浸久,俱就倾圮。

元至元三十年达鲁花赤答失蛮仍旧制创正厅,匾曰“承宣”。

国朝洪武初改匾为“中正”,又改为“公生明”,即今之厅事是也。

后堂匾曰“公正”。

幕厅居正厅之东,库房居正厅之西。

十四年知县丘宗亮建六房,立仪门,置戒石亭。

二十六年知县杨以忠重建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廨舍,立狱房。

至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又改建知县、县丞廨舍,易后堂之匾曰“三事堂”。

十一年知县王涣创鼓楼于仪门之前,累石崇基,规制宏伟,足为一邑壮观)。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幕厅(一间)。

仪门(三间)、鼓楼(三间)、库房(一间)。

土地祠(三间)、东西吏房(各六间)、狱房(内外各三间)、榜屋(在仪门外)。

知县廨舍(在仪门西,知县潘府改创)、县丞廨舍(在厅西北)、主簿廨舍(在厅西南)、典史廨舍(在厅东南)、吏舍(十四间在幕厅之东,皆知县王涣创建)。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四十步,岁久圮坏。

弘治十七年知县王涣修理)。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

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一座)。

福宁道分司(在县治东三十步许。

国朝洪武二年建按察分司。

永乐初改为福宁道,岁久圮坏。

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重加修理)。

公馆(按旧志在县西三十步。

洪武间知县丘宗亮所建,今在县治东观音寺西廊之后。

莫究所始)。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

税课局(在县治西半里临水渡头。

元时为务。

洪武初改为税课局。

十四年知县丘宗亮移置永宁坊西街之旁,年久废坏。

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重修)。

厅屋(三间)、门(三间)。

僧会司(在县治东一里,即甘泉寺是也,洪武八年设)。

医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

阴阳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

申明亭(在县外门左,知县王涣改创。

其在各都者俱洪武三年建)。

旌善亭(在县外门右亦知县王涣改创。

养济院(在县之西隅,洪武十四年设,知县丘宗亮创)。

演武场(在县南二里许,东西一十二丈,南北五十六丈。

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奉例创立,为民壮演习武艺所)。

际留仓(在县治内鼓楼之东五间。

弘治四年知县潘府改建)。

预备仓(凡五所。

东仓在县治内鼓楼东正厅三间,东西廒各五间,续盖西仓在县治西南山塔下,东西廒各五间,俱知县王涣重建。

西仓在县治东北十三都,正厅三间,东西廒六间。

南仓在县治东南十二都,廒三间。

北仓在县治北大宏里,廒六间俱旧建)。

蕉山巡检司(在县治东十五都石梁蕉山,旧在梅花。

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置今所)。

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

小祉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原在祉溪澳。

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巡检牟志颜创)。

松下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

旧治福清县海口,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

巡检赵玄哲创)。

(右蕉山、小祉、松下三巡检司。

国初以附近编氓永充弓兵,岁久弊生,徒冒虚名,著役者少,卒有警急,官吏逃窜。

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考绩赴京奏请,革去旧时编户,悉以递年均徭编充,官民称便。

)河泊所(在县治东十五都。

洪武十七年创。

岁久圮变无存,官吏赁屋以居。

弘治十三年所官管瑞申、县知县王涣以帑财重建)。

同仁馆(在县治南五十里三都之地。

弘治五年知县潘府创而未就,至十二年知县王涣续而成之,以为客使驻节之所)。

堂屋(三间)、门(一间)。

  铺舍

  县前铺(在西隅,元时设而我朝因之,东至沙岭铺二十里,南至沙迳铺一十里,北至闽县圆屯铺五十里,西涉马头、瀛前二渡)。

沙迳铺(在县东南十都)。

沙岭铺(在县东十七都)。

巴头铺(在县南十九都)。

梅江铺(在县东十四都)。

(以上四铺俱洪武二十二年设)周桥铺(在县南四都。

弘治十六年知县王涣请于上司新设)。

梅花千户所(在县治东北十里二十四都,地名梅花,旧设巡检司。

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令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移巡检司于十五都,地名蕉山,于旧基立梅花千户所)。

公厅(三间)、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在公厅之前)、鼓楼(在仪门之东)、镇抚司(在所西南半里)。

旗纛庙(在镇抚司之北)、公馆(在旗纛庙之前)、演武场(在南门外周围一里中立演武亭,以操练军士)。

长乐仓(在梅花城东门里。

有盈字、宇字、玄字三廒,以储军粮)。

大祉把截寨(在县治南二十都。

洪武二十二年镇东千户所拨军砌造。

周围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垛子一百一十八个,立南北门,今俱废)。

山亭山烟墩(在南十都)、湖头烟墩(在南十一都)、甲峰烟墩(在东南十二都)、塔山烟墩(在东南十二都)、旒山烟墩(在东十四都)、大屿烟墩(在东十四都)、蕉山烟墩(在东十五都)、牛山烟墩(在东十五都)、圣娘山烟墩(在东北十七都)、流水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湖井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江山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门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浓烟墩(在东南十九都)、大祉烟墩(在东南二十都)、酢烟墩(在北方安里)、文石烟墩(在东北大宏里)、浪头烟墩(在北二十三都)、魁洞烟墩(在北二十四都)、碁山烟墩(在北二十四都)、斗湖烟墩(在东北二十四都)。

(以上俱系洪武二十年设,各周围十丈,高一丈五尺)。

  学校(书院附)

  儒学

  在县治南百步许,有宋元祐间县令袁正规议创庙学,邑人林通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

富民相与出力,创宣圣殿。

殿后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

崇宁初增置五十三区。

逮元至正壬寅庙学颓圮,儒生林文寿等相与重建,改宣圣庙额为“大成之殿”,国朝因之。

洪武壬戌知县丘宗亮复如制修建,而学之设略备。

但地址浅隘,规制隈陋,兼之圮弊相仍,几至荒落。

弘治癸亥知县王焕葺讲堂,建棂星门并学门,其戟门两庑生员号舍、教谕公廨俱以次修理。

又购东偏民地,建训导公廨二所,又建仓屋一所。

(详见陈潭《修学记》)大成殿(三间)、明伦堂(三间)、东西庑(各七间)、膳堂(一间在西斋之侧)、大成门(三间)、两斋(各一间在明伦堂东西)、神厨(三间在大成门西)、泮池、棂星门(三间)、学门(一间)、号房(东九间,西三十间)、仓房(三间在棂星门东)。

国朝颁降书籍(《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骘》五伦书,俱各一部)。

祭器(旧俱用瓷漆,知县王涣近置铜香炉五个,花瓶二个,铜爵一百三十有七个)。

石磬(永乐间教谕林廷珍得之西园土中,叩之,音韵清越,今悬于明伦堂。

每遇礼宴则击之)。

教谕公廨(在明伦堂东)。

训导公廨(二所俱在学门内东)。

  乡贤祠(旧在儒学戟门西南隅。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迁于南山书院之前,岁久倾圮,几至不屋。

至弘治癸亥知县王涣以不便守奉,复建于戟门之东南)。

  合祀乡贤 林慎思、陈宋霖、陈俞、郑子尚、蔡迂斋、陈祖、欧阳侊、孙天雕、刘砥、刘砺、陈夔、林安上、陈诚之、陈如晦、陈枅、张翀、朱汉奎、陈元滂、林公显、陈伯康、高应松、黄熙。

(旧祀乡贤,自林慎思以下凡二十四人。

诸贤但列姓字而不著事绩。

其有可考者,今已撰次其履历大概,登载人物矣。

其间有如郑子尚、蔡迂斋事绩无考,姑附志于此,以俟所知。

又宋郑丙、陈合、张镇旧亦与祀。

今按宋史郑丙任尚书而谮朱子伪学,陈合任枢密而匿廖敏中家财,张镇附幼主而中海潜归,皆得罪名教者也,虽有生平小善焉足赎哉!

今皆黜之。

见祀者止二十二人)。

  射圃(在学西南半里南山塔下,长一百步,广六十步。

洪武三十五年知县王遵道建)。

观德亭(三间)。

南山书院(在县南南山塔下。

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因废寺为之,公余则与)。

阜林乡学(在县南二十都。

洪武间里人林文溢建)。

筹峰书院(在县北方安里。

晦庵夫子游寓、读书之处。

知县潘府名其堂曰“海天山月”)。

蓝田书院(在县治北和风里。

洪武中里人陈德所建)。

凤岐书院(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原系显应宫后堂。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改立为书院。

本地郑孔明子弟读书其间)。

登龙书院(在县治东南十都。

里人郑宗鲁、陈显宗等建)。

湖山书院(在县治东九都。

里人陈李建)。

  坛壝

  社稷坛(旧在县西北半里西分司后。

元至元二十七年立。

国朝洪武六年县丞李观远仍旧修理。

正统中知县龙韬重修,但开设之初失于简陋。

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依朝廷颁降式制,重加修筑)。

风云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