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94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docx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高中生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根据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

   那么,对高中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是前提  

   一般说来,目前的学生在13-16岁便进入了青春期,即性成熟期。

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形态的发育,性器官、性功能的成熟及第二特征的出现,学生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

这一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诸如:

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以新的方式欣赏艺术,要求同人们建立密切交往,有了友谊情感,善于幻想等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面主要表现有:

  1、情绪变化无常。

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心理变化很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绪反复无常,易激动,易发怒,易烦躁焦虑,常常产生莫名的烦恼,一会高兴快乐,一会忧郁不安,就像童谣说的:

六月的天,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兴奋性强,起伏性大,喜怒无常。

  2、厌学情绪严重。

高中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随着学习时间加长,知识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学生成功的机率变小。

在一次次达不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且越来越重,对学习就丧失了信心。

  3、渴望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发育的成熟,产生了对异性的向往与爱慕,对异性充满好奇,渴望接近与交往。

但又由于纪律的约束,家长的劝说,老师的干预以及自身条件的不成熟,他们又不能越“爱河”一步,心理产生极度的矛盾与恐慌,对异性的倾慕之情拿不起也放如下,心中十分苦闷,常常难以自拔。

  4、家庭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

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来自家庭的影响。

诸如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留守人员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家中有重大变故家庭的子女及自身有生理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有一种很强的自卑心理,认为自不如人,看不到生活的阳光,觉得前途无望,希望渺茫,也不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力,性格内向,孤僻怪异,少言语,不善与人交际,久而久之便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最终丧失自我。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仔细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变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素质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

只有掌握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非常敬业的班主任老师,工作认真负责,责任感极强,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

班上有二位成绩不错的学生“恋爱”,常常将纸条传来传去。

有一天被老班抓住,不仅一顿训斥,还向全班诵读了“情书”的内容。

二人觉得大丢面子,十分难堪。

女生率先离校外出,男生接踵追逐而去,二人漂流到外地,最终放弃了学业,过上了打工生活。

两位风华正茂很有前途的高中生,这就这样葬送了前程。

如果那位班主任老师懂得十七八岁高中生的心理,妥善地处理好这件事,细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许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要对教师,尤其对班主任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掌握青少年心理特点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以生为本是核心  

   世间最博大的情感是爱。

只要有了爱,再艰难的工作也能完成。

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人格健全的,也有人格缺陷的。

面对优异学生,我们教的轻松,效果也好;面对那些问题学生,常常满腹牢骚,怨声载道,甚至束手无策,感叹“教育的无奈”。

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爱心来转化他们。

  1、用爱心感化学生,促其健康成长。

学生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和困难,他们会对前途感到迷茫,会因一时冲动而肆意妄行,会因同学间的误会而情感孤独,会因老师的批评而惶恐不安,会因家庭贫困或自身残疾而自卑自弃。

此时老师应该用一颗爱心,用视同儿女般的感情去感化他们,去关爱他们,去解冻他们心中的冰霜,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唤起他们的进取心,启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他们会心灵复苏,自信心增强,快速而健康成长。

  2、用耐心教育学生,促其个性张扬。

冰心老人曾说:

“陶气的男孩是好的,陶气的女孩是巧的”。

对于那些陶气调皮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要分析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推心置腹地去交谈,不要因一点错误就大声训斥,嘲弄挖苦,讥笑讽刺,而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这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自我能力得到充分肯定,潜力才会得到释放,个性才会得到张扬,能力才会得到发挥。

  3、用信心激励学生,促其奋发向上。

无论是德困生、学困生还是贫困生,在学习上往往缺少自信,总认为自不如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充分挖掘其长处,看到其闪光点,然后给予鼓励,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扬长避短,树立信念。

他们有了前进的动力,就能扬帆远航。

  

   四、常规工作是根本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来抓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部分人的工作,而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一是建立由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的思想管理体系。

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各种活动,班主任工作,师生谈心,结队帮扶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沟通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是建立由教务处——年级组——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

各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成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必须有专人主抓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要有专业教师,要培训一批教师骨干,尤其是培训一批班主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同时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信箱或心理网站,开通心理热线,布置温馨的“心心小屋”,让学生的情感障碍找到释放的对象和空间。

  再次,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做到有教材、有课标、有教师,有课时,有过程,有结果,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考核,通过一定的量化评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这样才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不成空话。

   最后,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心理上的千差万别,比如女生脆弱,贫困生自卑,德困生自弃等等,针对不同的群体,应分类开展不同的心理辅导,如我校针对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不同,开展适应环境、放飞理想、与高考同行等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针对男生、女生分别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健康辅导;针对贫困生、德困生、学困生、弱势生、单亲子女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五、领导重视是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离开领导的重要,是很难成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这一学科,把它看作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地位,纳入管理与考核范围。

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这一学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健康发展。

如确保教材进课堂,确保专任教师到位,确保课时到位,确保因心理辅导工作所需经费到位,确保创设一个优雅的环境,以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展开。

   总之,教育的天职就是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对他们多一些呵护,多一些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真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转自:

中知网

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介绍:

  阿史,男,高中一年级学生,性格外向,思维反应敏捷,脾气暴躁。

其父任职科龙公司,母亲经营小商店,姐姐大专毕业做销售工作。

该生自幼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倍受宠爱,成为家中的“霸王”,事事一帆风顺,都能如愿以偿。

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强的个性。

在学校里,他“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发雷霆,经常赌气。

  主要问题概述:

  在校经常当众顶撞老师,出口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和任课老师的强烈不满。

  初步分析:

  从以上现象表明,阿史的行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不外乎三种:

暴力攻击,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对于阿史来说,主要是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

阿史是个思维能力较强的男生,自尊心很强,好面子。

但是学习不用功,成绩在班上只能勉强排在中游,这让他很“没面子”,所以只要一有人说起成绩,不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他就充满攻击性。

  辅导及措施:

  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重点培养他承受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

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1、体验艰苦劳动。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

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

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

本学期开学布置教室时,他尽量挑些细小的活儿干,还在同学中虚张声势,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

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

“你长得又高又壮,力气最大,搬桌子的活儿全靠你的了!

”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

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

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

在劳动中,他不仅出尽了风头,也尝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2、搞好家校配合。

纵观他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

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

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

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

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

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

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不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

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

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3、学会克服困难。

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

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4、经过努力,阿史恢复了理智状态,内心达到平衡。

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沟通思想;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教育效果:

  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过一学期的不断感化教育和多次的心理辅导,情绪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

   阿史的例子表明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把握时机,调整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转自:

育星教育网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等内部因素,也有来自环境与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1)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违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2)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而是搞“满堂灌”“一刀切”,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

 

   (3)有些教师自身言行不一,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但自己的行为表现却又是另外一套。

这种矛盾行为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的原因

   

(1)家庭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心理;某些家长脾气暴躁,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还有一些父母视孩子为“太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其结果,都可能导致学生执拗、暴躁、易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稍不如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学生,腐蚀他们稚嫩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对中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将其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

   1.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逆反心理中有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因素,通过培养和引导,可促使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如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案。

   2.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

   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教育。

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并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自我疏导。

比如,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

总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学会自我调控,既善于自我解脱,又善于自我振奋,这无疑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有效途径。

   3.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育水平

   教师必须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以高超的教育艺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

   

(2)教师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3)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

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师应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来增进师生的情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唤醒学生的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4.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重的班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都会有利于学生逆反心理的转化。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3)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克服逆反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转自:

中国校长网

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直接会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中小学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中东部沿海不少城市的中小学在实践中已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在此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误区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广大农村的多数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

在教学中,依旧固守和奉行着“桶罐理论”,将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情感、人格的等待被填充的物体。

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是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主客体关系,彼此缺少沟通与交流。

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兴趣、情感脆弱、意志怯懦、不能克服挫折、自控能力差、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心理问题增多。

   2.德育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德育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不同之处是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德育侧重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一方面,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多来自思政人员,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德育的发展历史远远超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已形成自己的框架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操作方法。

因此,一些中小学教师倾向于用德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了德育化的道路。

   3.缺乏适合教学模式

   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然而,由于教育体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方式与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仍较缓慢。

从现在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农村中小学校来看,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

   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解,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角度去组织课堂教学。

因此,学生对心理课既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反而觉得加重了学习压力,增加了心理负担。

   二是以矫正个别学生为主的医学模式。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上,偏离了学校教育的总目标,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

   因此,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校发展目标、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4.师资力量的匮乏

   师资匮乏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最大难题。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明显不足,非专业人员赶鸭子上架是很平常的事。

资料表明,当前农村中小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

尽管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明显不足,缺少学生工作的经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

而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班主任、教师、大队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等。

他们虽然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加之学生仍用固有的角色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很难在他们面前敞开心扉,展示真实的自我。

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5.工作过于形式化

   有的农村学校尽管开设了心理课,也有专职的教师,但是工作无成效,存在着做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摆空架子,不重实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常常无人问津;运用了心理测验量表,但在其选择、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面对大量的心理测验问卷,缺乏正确的处理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因而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华而不实、赶时髦的空架子。

   疲于应付,不重实效——当前,不少中小学校只有在学校测查评估即将来临时才大张旗鼓地出几期心理健康的知识专栏或利用校内广播站或电视录像等手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这些内容多停留在“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上,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

   1.旧的教育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阻碍

   虽然我国正在对现存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原有的教育体制依然是制约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因。

在现存的教育体制中“,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惟一标准。

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指挥棒”来开展。

凡是与升学无关的活动在学校中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是如此。

许多学校只是按教学计划,在《思想政治》课(也仅限初中一年级)中涉及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为了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广大农村地区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2.思想上缺乏科学的心育观

   由于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