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75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3 大小:11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3页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3页
亲,该文档总共1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招教考试 十套综合模拟卷.docx

招教考试十套综合模拟卷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卷

(一)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B.实践活动

C.培养人的实践活动D.社会活动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教学应遵循()。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是()。

A.校外活动B.课后交往活动

C.课堂教学活动D.课外活动

4.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5.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是由人身心发展的()决定的。

A.不均衡性B.顺序性

C.阶段性D.差异性

6.()认为教育的理想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个方面的价值,也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协调、丰满地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

A.陶行知B.康德

C.小原国芳D.陈鹤琴

7.()认知方式的学生容易受同学、老师、家长的影响。

A.冲动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场依存型

8.自闭症最本质的特征是()。

A.行为障碍B.情绪障碍

C.知觉障碍D.社交障碍

9.小刚若按时完成作业家长就不批评他,这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体现为()原理的应用。

A.负强化B.正强化

C.取消性惩罚D.呈现性惩罚

10.小明最近迟到比较频繁,为此老师取消他的一次春游权利,从这以后就很少迟到了,这体现为()原理的应用。

A.负强化B.正强化

C.呈现性惩罚D.取消性惩罚

11.学生先学整数然后再学有理数的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并列结合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D.相关类属学习

12.新学习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回忆产生抑制作用的现象称为()。

A.超限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前摄抑制

13.心理学家()重视发现学习的作用。

A.布鲁纳  B.加涅  

C.斯金纳  D.杜威

14.()注重学生动手“做”,并重视手脑并用的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

A.综合课程B.必修课程

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持()。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16.教学计划制定的中心问题是()。

A.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B.开设哪些科目

C.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D.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17.()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A.复式教学   B.个别教学   

C.合作学习     D. 分层教学  

18.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19.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备课B.融洽的师生关系

C.了解学生D.先进的教学设备

2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

A.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影响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1.下列不属于教育法功能的是()。

A.预示功能B.标准功能

C.调解功能D.强制功能

22.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学校负责人B.有关直接负责人

C.校长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责任人

23.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的申诉,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日内进行处理。

A.20       B.30

C.40     D.60

24.教育技术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类,以下属于无形技术范畴的是()。

A.方法B.投影

C.黑板D.粉笔

25.采用无线电广播、录音机辅助教学等属于教育技术处于()阶段常采用的技术手段。

A.视听教育B.视觉教育

C.视听传播D.教育技术

二、多项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在下列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的特征体现为()。

A.教育的国际化彰显

B.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

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D.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E.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劳动对象的能动性

B.劳动方式的示范性

C.劳动手段的创造性

D.劳动性质的复杂性

E.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

3.下列属于科学教育学阶段出现的成果有()。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D.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E.作为一门大学课程首次出现于大学讲台

4.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

A.创新功能B.传承功能

C.融合功能D.选择功能E.独立功能

5.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的三个重要观点是()。

A.内化B.支架式教学

C.图式D.认识发生论E.最近发展区理论

6.知识学习包括()阶段。

A.建构B.获得

C.保持D.提取E.遗忘

7.学生的认知风格类型包括()。

A.独立型与顺从型B.场独立与场依存型

C.整体型与系列型D.外倾型与内倾型

E.具体型与抽象型

8.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包括()。

A.具有全面性

B.强调基础性

C.注重德育的层次性

D.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E.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9.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A.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结果

B.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E.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10.教师教育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A.学生见解B.教学机智

C.败笔之处D.成功之举

E.教学改进之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士。

3.儿童在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称为教学支架。

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的理论观点。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7.个体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

8.各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9.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学生。

10.学习资源分为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两类。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将你认为是正确的在后面括号打“√”,是错误的在后面打“×”。

1.我国的“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

()

2.思想品德知、情、意、行四要素中情是基础。

()

3.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4.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断乳期”一般在童年期。

()

5.“要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维果斯基的观点。

()

6.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

7.上好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

8.“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杜威的观点。

()

9.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

()

10.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

第二部分主观题

5、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1.教育影响

 

2.素质教育

 

3.程序性知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2、简述开展道德品格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7、论述题(本大题有1道小题,共9分。

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如何保持相对独立性?

试论述你的观点。

 

八、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1道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xx市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初中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陈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马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给班里一女生的信件,陈老师没有认真思考直接拆阅了此信。

这是马某写给该女生的情书,陈老师看后十分生气,下节课就在班里通报了此事并宣读了信的具体内容,还对马某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次日,马某就在家留了一张字条离家出走了。

马某家长找到了陈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马某找回,陈老师解释说:

“我作为教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马某是为了教育他关心爱护他。

我是负责任的,我若不管那才是我做一个班主任的悲哀。

再说,他是从家里出走了,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找回他是情理之中,但找不回责任不在我”。

(1)你是否赞成陈老师直接拆阅学生信件的行为,说说理由。

(3分)

(2)若你是班主任,在此种情形之下,你将如何处理学生的信件?

为什么?

(3分)

(3)你觉得新手班主任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位专家班主任?

(4分)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卷

(二)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教育的()决定了教育的永恒性。

A.内容 B.功能 

C.目的 D.方法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3.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中庸》 B.《孟子》 

C.《学记》 D.《论语》

4.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现象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5.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用一个词来造句B.荡秋千

C.回忆一个人名D.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6.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机

C.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D.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

7.简单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采用()练习法。

A.部分B.整体

C.整体-部分D.部分-整体

8.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是()。

A.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总括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9.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的学习策略。

A.组织  B.复述

C.元认识D.精细加工

10.图片、模型、幻灯片等的直观形式属于()。

A.模象直观B.言语直观

C.形象直观D.实物直观

11.()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A.斯金纳 B.布鲁纳 

C.桑代克 D.布卢姆

12.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某班有一伙“小捣蛋”为了踢足球和看球赛经常迟到、旷课而影响学习,有几次为了争夺足球场地还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

此后,在每天组织练球的过程中“小捣蛋”们逐渐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

该案例体现了德育的()原则。

A.疏导B.导向性

C.因材施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4.()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A.《爱弥儿》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D.《大教学论》

15.班主任在学习指导方面的任务是()。

A.人生安全教育B.培养学习兴趣

C.民主法治教育D.伦理道德教育

1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实习作业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17.“学而时习之”说明教学要遵循()。

A.巩固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8.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属于()。

A.必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活动课程

19.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课程专家是()。

A.杜威 B.泰勒

C.裴斯泰洛奇 D.洛克

20.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21.“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属于()阶段的培养目标。

A.小学B.初中

C.高中D.大学

22.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

A.严格责任原则B.公平原则

C.过错责任原则D.无过错责任原则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不能取得教师资格。

A.剥夺政治权利的

B.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的

C.故意犯罪受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D.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24.以下不属于交互媒体的是()。

A.计算机B.广播电视

C.教学模拟机D.双向有线电视系统

25.教育技术在我国早期被称为()。

A.教学技术B.信息化教育

C.电化教育D.视听教学

二、多项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在下列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传统教育学派主张的“三中心”指()。

A.学生中心B.经验中心

C.教师中心D.课堂中心

E.教材中心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阶段性 B.顺序性 

C.叛逆性 D.不均衡性

E.个别差异性

3.关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研究方法是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B.该理论认为发展持续人的整个一生

C.该理论认为发展是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该理论认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统一体

E.该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

4.属于中度智能落后儿童的特点包括()。

A.缺乏语言能力

B.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语言

C.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劳动

D.生活能半自理,动作基本上顺利或部分有障碍

E.只会说简单的字词或极少的生活用语,数概念缺乏或极简单

5.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包括()。

A.明确问题B.评价反思

C.分析问题D.形成问题表征

E.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6.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有()。

A.学校环境B.艺术作品

C.宣传媒体D.自我意识的分化

E.思维能力的发展

7.我国的德育被称为“大德育”,其内容包括()。

A.思想教育B.道德教育

C.政治教育D.法制教育

E.心理教育

8.班主任工作方法中常用的激励法主要包括()。

A.责任激励B.奖罚激励

C.目标激励D.荣誉激励

E.竞赛激励

9.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

A.政府部门的影响

B.社会团体的影响

C.社区和家长的影响

D.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E.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10.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有()。

A.行政渠道B.民事渠道

C.司法渠道D.仲裁渠道

E.调解渠道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通常认为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2.学校教育制度又称为。

3.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4.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

5.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的现象称为替代强化。

6.应试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

8.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德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四个构成要素。

10.某教师平时不认真备课,经常敷衍课堂,从师德的角度来说他缺乏的精神。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将你认为是正确的在后面括号打“√”,是错误的在后面打“×”。

1.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

2.记忆术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

()

3.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

4.动物也存在教育活动。

()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

6.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

7.教学工作各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要上好课,至于课外辅导则可忽略。

()

8.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

9.班干部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和依靠的教育力量。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

()

第二部分主观题

5、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1.终身教育

 

2.问题解决

 

3.教学模式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1.简述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2.简述态度的结构。

 

7、论述题(本大题有1道小题,共9分。

结合实际论述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八、案例分析题(本大题有1道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初一(5)班的何枫同学在许多任课教师看来是一个很不听话的“问题学生”。

有一次,何枫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与旁边的同学推来搡去,这极大地扰乱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

青年教师李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先是高声喝斥,骂何枫是“害群之马”,“朽木不可雕也”,之后又将其推出教室,把他一个人放在楼道走廊处罚站。

(1)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谈谈你的看法。

(5分)

(2)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才对?

(5分)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模拟试卷(三)

教育综合知识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1.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向教育的()。

A.政治伦理功能B.经济发展功能

C.发展个体的功能D.改造社会的功能

2.个体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A.个体因素B.教育因素

C.环境因素D.遗传因素

3.古代()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为教育目的。

A.埃及B.雅典

C.希腊D.斯巴达

4.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到许多关于态度、道德、气质等很多无法直接测量的东西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广延性B.能动性

C.隐含性D.示范性

5.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

A.认知发展阶段理论B.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C.心理社会发展理论D.个性发展理论

6.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脑海中形成了()。

A.学科基本结构B.认知地图

C.感觉登记D.发散思维

7.布卢姆所的()理论认为大多数学生都能最终达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规定水平,只不过所用的学习时间不一样而已。

 A.发现学习  B.掌握学习  

C.合作学习  D.情境学习

8.个体难以清楚陈述,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D.描述性知识

9.以下属于陈述性知识的是()。

A.杨桃B.阅读技能

C.组织策略D.心智技能

10.在教育过程中,由物质、文化和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能成为()。

A.显性课程B.经验课程

C.隐性课程D.学科课程

11.中小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混合教学B.分层教学

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

12.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B.实验法

C.问答法D.讲授法

13.()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来组织课程内容。

A.逻辑顺序B.横向组织

C.直线式D.心理顺序

14.课程按其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划分为()。

A.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5.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A.培养目标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D.课程计划

16.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体现了()的教学原则。

A.量力性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D.启发性

17.高老师收到学生这样一封来信:

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了。

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就在这一次,老师,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对你说一句:

高老师,喊响每个同学的名字吧!

下列教学改革措施中()不能改进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程教学弊端。

A.强调交往的教学过程

B.教学要注重认知轻感情

C.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D.教学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而不是面向大多数

18.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A.德育目标B.德育方法

C.德育意义D.德育内容

1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2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德育规律。

A.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C.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D.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1.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

C.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22.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