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79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学考试详细复习题资料全文档格式.docx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

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

“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

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

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

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

(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屈原: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

《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

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湘夫人》

  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

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国殇》

  1.是《九歌》中的一篇。

“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

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

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

(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哀郢》

  1.《九章》中的一篇。

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

(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

  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

(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

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

(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离骚》

  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

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

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

“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

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

《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之战》

  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双方君主:

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

楚国君主为楚成王(楚王)。

双方统帅:

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

楚军统帅为子玉。

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

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

(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

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

(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

(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

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

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

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

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烛之武退秦师》

  1.选自《左传》;

烛之武是郑国大夫: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

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

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

孟尝君的门客。

孟尝君为齐国贵族。

  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

三窟指:

(1)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

(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

(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

  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

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

  4.分析冯谖的性格:

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

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

  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的刻画:

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笑之”“恶之”,孟尝君对冯谖“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

  论语: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

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

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

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

子路:

“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

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于路鲁莽,不够谦虚;

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

曾皙恭敬、淡泊。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

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1)内容:

①富民:

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

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

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

“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

“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鱼我所欲也章》

  1.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观点:

即人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其生存本能,这就是所谓“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

  2.“嗟来之食”认为人的尊严高于肉身的需求。

  3.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

《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庄子:

《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著作是《庄子》。

  2.《逍遥游》思想线索:

大小之辩,达到逍遥游境界: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

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大鹏”远飞高举,必须凭借风力“有何持”达不到逍遥的境界。

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获得道遥游。

  4.“鲲鹏展翅”“大而无当”典故都出自《逍遥游》。

  5.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

鲲鹏变化。

藐姑射山上的神人。

不龟手之药。

  荀子:

《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心如结”的含又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

(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韩非《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

(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秦汉部分

  李斯:

《谏逐客书》

  1.这是李斯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为始皇)的奏议书。

秦王适时正驱逐客卿,李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被说服,立即废除逐客令。

  2.作品开头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

列举的秦国著名客卿有:

百里奚、商鞅、张仪,范睢。

该文列举广招客卿而富国强兵的秦国四代君主是:

穆公、奏孝公、秦惠王、奏昭王。

  3.《谦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中的“黔首”指百姓。

  4.《谏逐客书》中的“书”与《与陈伯之书》《与山巨源绝交书》《报任少卿书》的“书”不同,为奏议书。

  5.评说李斯认为逐客错误的主要理由,即如何说明逐客之非的:

(1)列举史实,说明客卿使秦国富兵强。

(2)秦王所爱声玩好尚且取之它国,为何人材倒不能用别国的呢?

(3)逐客是削弱自己、有利敌国之举。

  6.分析本文正反对比、利害并举的论证方法:

重于正面评说,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如第一段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卿富田强兵的事实。

然后用“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田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十分醒目,发人深思。

  贾谊:

《过秦论》

  1.《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均上奏汉文帝。

  2.《过秦论》属史论体。

结句拟括全文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指崤山以东。

作品描写陈涉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等,文采飞动,极有感染力。

  4.《过秦论》“当是时,商君佐之”,商鞅辅佐的是秦孝公。

  5.《过秦论》中“过”的意思是:

指责过失(即指出过失)。

  6.《过秦论》的题目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

(1)题目意为论说秦朝的过失。

(2)是为了总结秦王朝兴衰胜败的历史教训来作为汉王朝的前车之鉴,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记取历史教训,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7.《过秦论》的结论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这一结论的:

(1)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用层层对比的手法叙述历史事实,秦的发展,登峰造极而迅速覆亡。

  8.分析《过秦论》所用的对比手法及时突出主旨的作用:

(1)秦统一之前秦与六国诸侯比;

秦统一后登峰造极与一介戍卒陈涉起义比;

陈涉力量与六国诸侯比;

秦统一前与统一后声威、力量比。

(2)凡此,均更加深刻地说明秦国灭亡主要在于自身不施仁义,发人深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9.《过秦论》以主要篇幅历述秦之强盛,最后却转入写秦亡而得出结论,这样写的好处是:

欲扬先抑,对比强烈,结论自然,令人信服。

  10.语言特色:

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这种气势和句式,都使人读起来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非常酣畅。

  晁错:

《论贵粟疏》

  1.这是晁错上给文帝的奏疏,选自《汉书。

食货志》。

主要论说以粮食为贵的道理: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要重视农业生产。

  2.《论贵粟疏》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当时可行的具体措施。

明君要“贵五谷而贱金玉”,国家要“损有余补不足”。

  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中用于记述帝王事迹的是“本纪”。

  2.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纪文学,代表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报任少卿书》

  1.本篇是书信。

任少卿,作者的朋友,名安。

任安受牵被腰斩,曾写信向司马迁求援,司马迁作此书回报。

信中,作者自述了遭受宫刑的前因后果以及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这篇不可多得的“奇文”提出了“发愤著书”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论点。

  2.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成为“发愤著书”理论的是司马迁。

(见《报任少卿书》)

  3.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创作目的在于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事业。

  4.书中与“身残处秽”同义的句子是:

“大质已亏缺矣”。

  《项羽本纪》

  1.这是《史记》人物传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作品对项羽的坑秦卒、烧秦宫、屠咸阳、烹说者只轻轻带过,主要歌颂其作战的勇猛,同情其不幸结局。

  2.项羽说: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学了兵法,可以抵挡万人。

  3.秦始皇出巡,项羽见之曰:

“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见之曰:

“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

”分析两人的不同性格:

(1)项羽与秦有仇,出身贵族,有大志,锋芒毕露;

(2)刘邦出身平民,艳羡心理,有大志,性格略委婉。

  4.《项羽本纪》(节)中的主要情节:

项羽小时学书学剑故事;

钜鹿之战(破秦救赵的一次战斗,斩杀宋义、击破秦军、威震诸侯);

鸿门宴(项羽入关后与刘邦的一次交锋,由项羽入关受阻、项伯报信、鸿门晏饮,刘邦脱身构成);

垓下之围(叙写项羽最后结局,由别姬、东城决战、自刎乌江等情节构成)。

  5.《项羽本纪》中的成语:

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从壁上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6.以“鸿门宴”为例,分析刘、项两方一些主要人物的个性:

范增深谋远虑,对刘邦极为警惕,能审时度势;

刘邦工于心计,能言善辩;

樊哙忠心耿耿,率直豪爽;

张良有情有义,胸有成竹。

  7.“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常以身翼蔽沛公”者为项伯。

  《魏公子列传》本文选自《史记》。

魏公子即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战国时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表现了他窃符救赵的壮举。

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献计并自刎的人是侯生,即侯赢。

  班固:

  1.《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经多人之手成书。

班固死前只写出《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其妹班昭在马续协助下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名著。

  《苏武传》

  1.《苏武传》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苏武父名苏建,因军功封侯,苏武的传记附在他的传后。

作品略写苏武出使匈奴、归汉等,而对卫律逼降、李陵劝降以及苏武卧雪牧羊剐重点详写。

  2.《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

  3.《苏武传》中以人情感化劝降的是李陵,用威胁利诱、软硬兼施手段逼降的是卫律。

  4.《苏武传》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北海”指今贝加尔湖。

  5.比较卫律和李陵两个降将的思想感情的差异:

卫律死心塌地投敌,满足一时的富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