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290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docx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10篇

第一篇

  一、可雇佣性理论概述

  可雇佣性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可雇佣性进行了研究。

1998年美国人Hillage和Pollard提出,可雇佣性是指员工获得最初就业并维持就业和在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劳动者的可雇佣性包括劳动者拥有与岗位相应的知识、能力、技能等因素,同时具备基本职业态度、从事岗位的资本并能运用和使用这些资本的方法等。

求职者的可雇佣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包含求职者本人,还涉及用人单位和相关的代理机构。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涉及高校及主管高等教育的机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

研究可雇佣性问题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求职者的个体因素,包括求职者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健康状况、信息搜寻、适应性和流动性;二是求职者所处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三是外部因素,包括需求因素、帮助和便利。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政府和企业也千方百计地提供就业岗位,但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年。

可以这样说,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自身的就业能力不强,也就是“可雇佣性”不足,其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技能水平等与社会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成功就业。

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二、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分析

  个体因素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有四个方面:

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收效甚微,一些毕业生在择业前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求职意向。

综合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不突出。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技能的组合使得人才更具市场竞争力。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具有典型的“90后”特征,对自身认识不足,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而轻视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存在自我约束力差、责任心不强、工作技能不足等问题。

就业心态不正,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对工资收入和工作地区的要求较为苛刻,与大学生的预期不符等。

  环境因素

  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顾忌家庭有四个因素:

对家庭承担较大的照顾责任,在就业时不得不考虑事业与照顾家庭之间的平衡,精力无法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

家庭经济情况的要求,经济好的总在挑剔,经济不好的有工作就行。

家庭及成长环境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整理和消化能力不足。

  外部因素

  一是政府因素,主要是对大学生就业的软、硬件投入和就业市场的建设;二是社会因素,主要涉及到劳动力市场与毕业生就业的匹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职位的特点与大学生的期望、招聘的条件和要求、对雇佣政策的了解和学生的角色转变等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包括从大学生进入校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技能的储备、可迁移技能的锻炼到确定岗位目标、自我管理技能提升,再到成功就业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就业价值观、雇主认可等因素,还包括交流技能、替换技能、综合技能、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等,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过程。

因此,应从四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自身方面

  大学生就业既是社会问题,更是个人问题,一定要从自身角度去寻找差距,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可雇佣性。

  1.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一定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

大学生活主要有两个重要任务:

一是立志,就是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二是成才,就是根据理想和职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现在各高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要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在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潜力等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按照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程序,结合自身的职业倾向,不断补充和修订,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制定相关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这个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和补充,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2.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学生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适应环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竞争能力、沟通能力等。

美国鲍尔森把技能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知识技能。

它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二是自我管理技能。

它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该技能要通过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获得;三是可迁移技能。

就是一个人会做事的能力。

这三种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都能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锻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脚踏实地增加才干,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

  3.主动投入社会了解社会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到与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相关的企业实习,增加与潜在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并在实习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和提高自身对就业资源获取的敏感性和能力,构建社会网络。

  4.掌握求职的知识与技巧

  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是双向选择,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推介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个人简历的设计、面试的基本知识在求职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要对个人简历的制作和面试技巧等进行必要的训练,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自己的现场应变能力。

  高校方面

  1.调整培养内容和方法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产出具有“可雇佣性”的毕业生[5]。

为此,高校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办学的应用性,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和素质培养,实践课程和实习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各种社团活动和竞赛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核心技能,更好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2.重视非技术课程建设

  高校的课程通常包括专业技术课程与非技术课程。

专业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将来从事的相关职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

非技术课程包括与学生个人品质及价值观相关的辩证法、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就业创业等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高校要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供科研平台。

教师要带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有条件的可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让更多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同时,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调整方向,自觉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4.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部要求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应进入教学计划。

学校要安排专门部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

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四时进行择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做到在大学期间有跟踪、有反馈。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创新就业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企业方面

  一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主动地提供实习见习、短期工作和参观学习的项目和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在寒暑假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就业准备状态;二要积极参与到大学课程的建设中去,设置一些与企业文化、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加强培养的针对性,最终实现“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政府方面

  政府应从宏观层面上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对高校、企业和市场进行引导,从多个方面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积极解决就业难问题。

特别是要完善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拓宽信息渠道,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既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难题。

在众多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中,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作者:

雷永汉单位:

宁德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原因和自身的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方面的原因

  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每个行业的就业状况,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最主要的成员国之一。

从而加强了我国的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金融危机后,我国国内生产领域不断缩小生产规模、缩减员工人数,从而导致其他服务行业的不景气等,国内所有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非常大,大学生就业形式自然也不容乐观。

  2.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接受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往往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大学生。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就业岗位数量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

此外,大学的就业教育以及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还没有适应社会就业市场对高校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传统理论教学方面都是非常的成熟,大学生毕业之后理论功底方面都比较强。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依旧薄弱,这也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因此,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转换时期,大学教育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和服务规划,导致学生尽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自己专业知识、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的原因

  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就走入社会工作时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满腹经纶、聪明过人、应该受到社会的重用,受到高人一等的社会待遇。

但是要知道,现在整个社会本科生的普及率相当高,好比90年代初的高中生一样,加上高校的理论教育和社会的社会学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

因此,刚刚走上社会需要谦虚谨慎的学习每个环节,不断接受和适应新环境、新知识、新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打好基础。

但是,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这种社会学和社会经验,总是急于求成,心情浮躁,极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等现象。

  二、解决和改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越来越明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各项事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就业问题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值得社会各界给予关注和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1.政府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各级政府从宏观的角度调节和调动社会资源和资金,根据本地自身的条件,促进和发展地方经济为地方高校生的就业打好坚定地经济基础。

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为了扩大就业,减轻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缴税负担,大力支持和发展各地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各界应该结合力量,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

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

因此,企业方面应该多借鉴发达国家企业的人才吸收和培养模式,多从应届毕业生的角度去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多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岗位或加强各方面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成为企业未来的栋梁之才。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所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各所高校应该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办事处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和实际的效率。

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校内人才交流市场。

  3.大学生本身必须坚持自强不息

  如今,全国上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是很理想,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等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现象各地都存在。

因此,首先大学生认清国内这种严峻的就业难现象,做到心里有数,造作准备。

而不是把就业问题简单化、理想化,更不能持无所谓的态度。

因此,大学生应该把高校生活中的学习放重点位置,同时也应该有目标有意识地考虑毕业后的工作或学习,从点滴做起,做好扎实可靠的准备。

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作者:

哈斯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医妇产科

第三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客观因素,又有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主观方面

  1.大学生缺少就业前期规划。

未能充分利用好大学时间,缺乏目标定位,导致临近毕业匆匆上马,临时抱佛脚再穿梭于各大招聘会现场,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强。

  2.大学生就业观念未能转变。

大学生多数倾向于稳定、高薪、自由的职业,或者是希望进入各大编制内,不能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

自身就业观念老旧、就业期望过高、综合素质较弱、适应能力不强。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客观方面

  1.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多。

大学生毕业数量连年增加,每一年都有未就业的大学生,单个人才的边际效用处于递减状态,都会加大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

这与国家这些年大学扩招,普及高等教育有一定关系。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用人单位的岗位供给量下降。

中小企业及新兴产业,虽然灵活机动,但是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岗位往往会被缩减;与此同时,大型企业一般处于稳定状态,提供岗位较之小型企业反而有所不如。

因此,社会提供的总体岗位处于下降趋势。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企业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企业往往选择快餐文化。

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用人单位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这又加剧了大学生毕业难这一现状。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同时,高职院校、一般本科学校和重点本科学校教育目标同质化,造成供给不平衡,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不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教育方式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专业缺乏特色,进行标准化“生周妍彤,长春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

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

产”,培养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理论功底不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并满足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越来越高的要求。

  6.产业发展不充分。

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集中领域,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分布不平衡,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所占比例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未能跟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规模,高层次服务业发展严重停滞,难以容纳大学生的优质就业。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多方努力,共同解决。

  政府应加大产业转型力度

  政府应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就业渠道,着重推动高层次服务业的优化发展,向制造业进行渗透,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部门,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同时,政府也要在公共服务上“补课”,目前,许多大学生就业依旧依靠“地面招聘”。

政府应该承担起建设就业信息公共平台,及时减少社会就业“信息鸿沟”的副作用,同时也能减少结构性就业的难题。

  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

  尤其是大型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敢于招聘应届毕业生,推行企业文化教育,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

  高等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高校,一方面要放弃“高大上”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一般本科学校和重点本科学校的教育目标不能同质化,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有所改变。

努力培养合格人才,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

另一方面,也要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私人定制”,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就业目标。

同时,应届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文化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敬业负责、积极进取、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优秀品格。

除了提高综合素质之外,也要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打造“个性化”的软实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并且树立敢于拼搏,甘于在基层奋斗的就业观念,不过分追求编制内工作;在校大学生要有危机意识,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明确就业目标,并为此做出规划。

  作者:

周妍彤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

第四篇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同时也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必须分析大学生未就业产生的原因。

  1.高校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已成为当前在高校大学生毕业的首选,出现有的岗位百人或者千人竞争,认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待遇好、福利多、“金饭碗”,宁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也不愿意找一份自己更符合的工作。

还有一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与工资不符,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通常认为用人单位给的工资过低,通常出现“按薪资找工作”的现象。

  2.高校大学生不愿远离家乡

  有些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及找工作时依赖性较强,不愿远离家乡,更不愿意去偏远山区及一线城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份调查,调查显示,家乡城市成为受访毕业生就业地的首选,高达%。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家乡有一种依恋的情怀,同时“有人好办事”思想严重,认为家人朋友及各种人际关系都在家乡附近,在心理上比较轻松一些;还认为一线城市经济虽较发达,但是经济压力大,幸福感也不强。

  3.高校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服务

  一些高校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服务及西部计划等政策性项目,认为那些地方没有可发挥的空间,同时也认为农村条件不好,怕吃苦。

“他们在相关利益权衡时,更多的是淡化历史责任感和放弃社会责任感来换取自身的个人利益,这是一种病态化的就业势态,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利化。

  4.就业观模糊,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规划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高考后报志愿时,一味的听从父母及老师的意见,不知道所报考专业到底学什么,也不知道毕业后的去向。

在大学期间不知道自己专业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严重形势,也没有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毕业找工作时通常会找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一方面要抓好学生培养工作,另一方面要努力扩大新增专业影响力,使之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学院是学校教学部门的基本组成部分,学院的教师是各自学科领域的专家。

各学科的专家和教师们在行业内也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1.抓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建设一流学生培养平台学院是学生培养的一线,学生培养是学院的第一要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到专业品牌的形成。

近年来,新专业的出现给教学单位带来了许多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学院必须应势而动,积极快速地对变化做出反应,才能使新增专业教学工作更快地成熟起来,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进而形成良好的品牌

  2.借助学院专业教师和专家力量,开展以行业为线索的市场开发活动。

非师范就业市场的开发不同于单一的师范就业市场开发,涉及的行业领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高校工作者以行业为主线进行市场开发。

在就业市场开发中,学院专家力量的加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使用人单位得到肯定,争取到更多的合作单位。

他们的参与,必将最大程度地使就业市场开发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3.发挥专业教师及专家对自身研究领域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学科领域影响力,进行有行业特色的就业辅导和推荐由学科专家面向毕业年级学生进行行业内就业市场情况介绍,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同时学院专家学者可以直接推荐毕业生到相关岗位就业。

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用人单位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而这两者之间最好的纽带就是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或专家,他们既了解单位需求又了解学生状况,他们的引荐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供需对接的效率。

大学生就业辅导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要实时了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问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就业。

  作者:

高千卉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

第五篇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机构和部门,这种方式有利于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和分析,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机构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让就业指导机构和部门从就业管理职能到就业服务职能上的转变,这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机构及部门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就业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没有更深入的发展,以至于许多高校的就业机构、部门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时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实际的就业教育工作宣传中,高校宣传的方式和渠道都很单一和老套,仅仅靠着以往采用的就业指导课和信息网进行宣传,并没有把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生活中去。

并且从就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宣传服务来看,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严重的落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不够,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教育和指导,导致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就业教育指导,对大学生来说,不利于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就业。

  2、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整体性研究不够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仅仅是简单的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进行展开,严重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教育研究人员对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