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058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二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对我国安全威胁加重,而美国则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华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两次调整都是我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做出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维护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3.冷战后半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东西方“冷战”接近尾声,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及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

邓小平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并依此作出了外交战略的调整:

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改善和发展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9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共产主义运动遭遇空前的挫折;

冷战格局的解体,苏美两霸争雄、共同主宰世界事务的局面不复存在。

在这种的剧变背景下,邓小平的又正确地判断,因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依然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各个领域仍然存在。

因此,即使冷战结束,我国外交政策的延续性也并没有被破坏,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基本论断既总结了此前国际局势演变的状况,又预测了此后国际局势进一步发展的态势,深刻揭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预见性地指明了世界局势的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的独立自主政策,我们可以理解为“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变“一条线”战略为“三不政策”,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具体归结起来,又表现为以下原则:

(1)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2)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3)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

(4)主张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确立党际关系“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4.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多极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里,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对外关系中推行单边主义,力图建立以它为领导的单极世界秩序。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坚持邓小平关于未来世界多极化思想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多极化在全球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中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2)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加快形成。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着商品、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度不断增强。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更加重视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当前的国际局势很不稳定,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3)世界发展中的不平衡更趋严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分裂和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边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这种状况是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相违背的,也是产生国际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第三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保持了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的一贯立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我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过程中,着重防范西方国家利用“民主”、“人权”等借口干涉别国内政,动辄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竭力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外交政策上,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原则,努力发展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各种政党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相互了解,积极倡导用平等协商与对话及互利互让的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3)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尤其是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相继与非洲、南亚、东盟、拉美等诸国发展了不同程度的相互理解、平等对待、加强磋商、互利互惠、面向未来的关系,发展巩固了对话与合作的相关机制。

(4)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既关系到本国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多极化的前景。

我国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与俄国、美国、欧盟、日本的关系都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5)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

我国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互惠互利的对话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以来,“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成为中国与周边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

5.21世纪以来进入21世纪后,人类迎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形势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

(1)多极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不断加剧。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倚仗其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巨大优势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全球强行推行单边主义,包括绕开联合国在伊拉克发动局部战争,甚至利用全球反恐为其霸权主义服务。

与美国的单边主义相对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主张多极化,主张国际事务而由世界各国协商解决,主张加强多边合作,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从目前的国际格局和世界情势看,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较量将长期持续下去,但多极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军事力、科技力和民族凝聚力等力量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力量,它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在各国普遍追求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国与国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日益被边缘化,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正给国际政治、安全等领域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

(2)文化多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存在多样性。

随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又相互竞争,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相互竞争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但是,个别国家存在着不尊重和排斥其他文化的现象,尤其是美国等少数国家公开反对世界大多数国家赞成并通过的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公约,罔顾各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事实,强行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一套文化观和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对立也将长期持续,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将不可阻挡。

在新形势下,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结合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创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世纪的独立自主政策有如下发展:

(1)创造性的发展了不结盟思想,推进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间关系。

我国根据与各国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实际,创造性的建立了务实性的国家关系。

新世纪里,我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以巩固,并深化到经贸合作等领域;

与法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与印度致力于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与巴西、南非分别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与罗马尼亚建立了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一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并率先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了东亚地区各国合作的水平;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等等。

(2)重视多边主义,更加强调利用国际机制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

通过国际机制的参与、创设乃至主导实现融入国际社会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是中国既定的战略选择。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强调联合国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强调全球和区域性国家组织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领导集体积极参与其他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拓宽国际活动的空间。

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就曾指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同时,应重视发挥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国际合作的水平。

在地区层面,我国积极促建和参与东北亚安全机制、东盟10+3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亚太经济合作机制等等。

此外,中国还积极通过国际机制,促进南北发展问题的解决,包括20国集团、中国+77国集团等组织机制中,中国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建设性力量。

(3)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协调关系。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睦邻、安邻、富邻”为战略指导,以“和平、安全、合作、繁荣”为政策目标,强调周边安全与经济合作在中国中短期战略布局中的首要地位。

在周边安全上,中国进一步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合作;

通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加强了与东盟安全关系,并加强了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通过促成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维护了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国际防扩散机制,草创了六方会谈的工作组机制,争取朝核问题沿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等。

在周边经济合作问题上,中国主导启动了“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对海洋资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

(4)以调整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点。

中国继续采取“不当头”的战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通过经济合作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分享中国经济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经验,将共荣、共赢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免除了发展中国家部分债务,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度危机,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好评。

(二)独立自主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不断的对国际关系的思索和长期的外交实践中,中国总结出一套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这套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1.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近代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这段历史使得独立自主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我国一直将独立自主当作对外战略的根本原则,才得以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独立自主,首先表现在中国人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将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其次,独立自主还意味着在社会制度的确定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上都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主张各国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最后,独立自主还坚持国际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不应强加于人,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不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异同,都应一律平等,和睦共处。

独立自主离不开和平共处,只有在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的情况下,中国的安全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

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在实践中,我国不仅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也一贯尊重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在同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的时候,我们从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去划线,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从不干涉这些国家的内部事务。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中国应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抓住历史机遇,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原则的思想基础,也是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体现。

爱国主义和国际义务的统一表现为:

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三)独立自主道路的贡献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道路,对世界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的角度看,回顾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发展,国际体系的非对称性一直是固定存在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决定非对称性的因素却有所变化:

首先,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国际体系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国家主权)、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开启殖民地时代)和凡尔赛和约(认定殖民地再瓜分的规则)为法理基础,强力成为国际体系非对称性的决定因素,在实践中,宗主国的大国游戏居于核心地位,殖民地依附于宗主国,是大国游戏的重要砝码,这一阶段在理论上体现为摩根索的古典自由主义。

而从二战之后开始,雅尔塔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法理基础,在实践上就形成了两大意识形态阵营和新兴国家的“第三条道路”的现实结构,传统安全问题框架下的两极对峙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是这一体系下的国际体系核心议题,在此类议题之下,诞生了结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流派。

其后,随着19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铺开,以及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约国家的先后解体,经济全球化浪潮开始蔓延,从而为战后的国际体系的非对称性带来了新的特征,即,一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取决于它在全球生产和消费链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我们同意依附论关于“中心——边缘”国际体系的分析,那么科技发展水平的代际差距看上去进一步加强了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

通过回顾国际体系的非对称性我们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是国际体系非对称性的根源,而且依附关系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因此,要改变非对称性,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由自身开始,从自身的国情出发,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除了理论意义之外,中国的独立自主道路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两点:

1.独立自主的理论和实践反对了霸权主义,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宣告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跃然而出。

1997年4月,中俄两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欧洲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和加强区域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多极化遂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极化意味着存在多个“力量中心”(或称“力量支点”),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这种趋势一般被概括为“一超多强”。

但是,美国却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单边主义,试图控制外部世界,并输出美国的价值观。

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道路,坚持自身立场,在以联合国为中心国际机制和其他区域机制中,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他国家做出了榜样,也发展出了世界对中国的信心。

2.独立自主的理论和实践在第三世界形成了共识,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交往和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一次站在多边外交的舞台上。

这次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这10项原则正是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独立自主和不结盟是中国的实践,也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认同的精神,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外交实践。

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建设也具有示范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

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当地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唯一一种正确模式,也就是苏联的模式,而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多对苏联处于依附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实践,故而在建设中大都采用过苏联模式,由于各国国情与苏联不同,直接导致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发展困境。

相比之下,中国在中苏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子,在苏东剧变之后依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改革开放之路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强盛之路

自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社会经济取得了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长趋于稳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国际上,中国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三十年余间,中国的高速发展证明,改革开放正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在国内层面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则意味着全面开展对外经济交往。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的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

“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新闻代表团时首次使用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提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这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