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22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docx

污水处理工艺试验

实验一颗粒自由沉淀

一、实验目的

1、研究废水中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2、掌握自由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废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质及浓度,沉淀过程可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四类。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与截留速度u。

、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工程中常用下式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自由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

教学难点:

自由沉淀特性曲线的测定。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自由沉淀静沉实验、配水及投配系统、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或手表、分析玻璃仪器。

水样(略)

六、实验过程

1、进水取样,测定悬浮物浓度,此即为C0值。

2、沉淀实验开始后,每隔5、10、20、30、60、120min由取样口取样,记录沉淀柱内液面高度。

3、观察悬浮颗粒沉淀特点、现象。

4、测定水样悬浮物含量。

七、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内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较快完成进水,以防进水中一些较重颗粒沉淀,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静沉实验效果。

2、取样前,一定要记录沉淀柱中水面至取样口距离H。

(以cm计)。

3、取样时,先排除管中积水而后取样,每次约取300~400ml。

4、测定悬浮物时,因颗粒较重,从烧杯取样要边搅边吸,以保证两平行水样的均匀性。

贴于移液管壁上细小的颗粒一定要用蒸馏水洗净。

八、思考题

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速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速有何区别?

2、绘制自由沉淀特性曲线的方法及意义。

实验二斜板沉淀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进行双向流斜板沉淀的模拟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的认识;

2、进一步了解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

3、熟悉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增加沉淀面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

斜板沉淀池实际上是把多层沉淀池底板做成一定倾斜率,以利排泥。

斜板与水平成60°角,放置沉淀池中,水在斜板的流动过程中,水中颗粒则沉于斜板上,当颗粒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自动滑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影响因素,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运行操作方法。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方案设计情况—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5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2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设备

双向流斜板沉淀池,光电式浊度仪,PH计,投药设备与反应器,温度计,烧杯

六、实验过程

1、清水注池,检查是否漏水,水泵与闸阀等是否正常完好。

2、一切正常后,进原水开始实验。

3、逐渐加大和减少进水流量,测定不同负荷下的进、出水浊度,并计算其去除率。

4、定期从污泥斗排泥。

5、也可以用不同的原水或混凝剂以及混凝剂的不同投加量来进行实验,测定其去除率。

七、思考题

1、为什么斜板沉淀池具有更好的沉淀效果?

2、影响斜板沉淀池运行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三混凝沉淀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掌握可编程六联电动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3、了解混凝剂的筛选方法;

4、掌握混凝工艺条件的确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混凝沉淀是将化学药剂投入污水中,经充分混合与反应,使污水中悬浮态(大于100nm)和胶态(1~100nm)的细小颗粒凝聚或絮凝成大的可沉絮体,再通过沉淀去除的工艺过程。

混凝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其机理主要为压缩双电层作用、吸附架桥作用和网捕絮凝作用。

混凝由混合、絮凝和沉淀三个过程组成。

混合的目的是均匀而迅速地将药液扩散到污水中,它是絮凝的前提。

当混凝剂与污水中的胶体及悬浮颗粒充分接触以后,会形成微小的矾花。

混合时间很短,一般要求在10~30s内完成混合,最多不超过2min。

因而要使之混合均匀,就必须提供足够的动力使污水产生剧烈的紊流。

将混凝剂加入污水中,污水中大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的胶体杂质将失去稳定。

脱稳的胶体颗粒通过一定的水力条件相互碰撞、相互凝结、逐渐长大成能沉淀去除的矾花,这一过程称为絮凝或反应。

要保证絮凝的顺利进行,需保证足够的絮凝时间、足够的搅拌外力,但搅拌强度要远远小于混合阶段。

污水经混凝过程形成的矾花,要通过沉淀去除。

混凝剂的种类较多有:

有机混凝剂、无机混凝剂、人工合成混凝剂(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天然高分子混凝剂(淀粉、树胶、动物胶)等等。

为了提高混凝效果,必须根据废水中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性质和浓度,正确地控制混凝过程的工艺条件。

混凝的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

(1)胶体和细微悬浮物的种类、粒径和浓度;

(2)废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3)pH;(4)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和投加方式;(5)搅拌强度和时间;(6)碱度;(7)水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混凝原理,混凝影响因素,混凝剂的筛选方法,最佳操作条件的确定。

教学难点:

混凝剂的筛选方法,最佳操作条件的确定。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设备:

可编程六联电动搅拌器,光电式浊度仪,各种玻璃仪器。

试剂:

六、实验过程

1、Al2(SO4)3投加量实验。

2、FeCl3投加量实验

3、pH值影响实验

七、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而且取水样时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2、要充分冲洗加药管,以免药剂沾在加药管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取反应后上清液时,要用相同的条件取,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起来。

八、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2、为什么投药量大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实验四加压溶气气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加压溶气气浮实验方法和释气量测定方法;

2、了解悬浮颗粒浓度、操作压力、气固比、澄清分离效率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气浮也是一种水处理的重要方法,它是将水、污染杂质和气泡这样一个多相体系中含有的疏水性污染粒子,或者附有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污染粒子,有选择地从废水中吸附到气泡上、以泡沫形式从水中分离去除的一种操作过程。

因此,气浮法处理废水(或处理含藻类等饮用水)的实质是:

气泡和粒子间进行物理吸附,并形成浮选体上浮分离。

加压溶气气浮是,将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入水中(在溶气罐内进行),而在常压下析出(在气浮中进行),与污染粒子一起形成浮选体上浮分离。

影响加压溶气气浮的主要因素有二个方面:

一是废水中悬浮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粒径、对水的浸润程度;二是加压溶气水释放出空气微气泡的大小、数量、稳定性以及和废水中悬浮颗粒的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等。

在加压溶气气浮系统设计中,常用的基本参数是气固比,即空气析出量与去除污染物量的比值。

气固比与操作压力、悬浮固体的浓度、性质有关。

对活性污泥进行气浮时,气:

固=0.005~0.06,变化范围较大。

气固比可按下式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气浮法原理,气固比测定,释气量测定。

教学难点:

气固比测定,释气量测定。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气固比实验装置,释气量实验装置

六、实验过程

1、气固比实验

2、释气量实验

七、思考题

1、气浮法与沉淀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2、气固比实验中得到的二条曲线各有什么意义?

实验五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处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2、加深对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和活性污泥法原理的理解;

3、掌握利用完全混合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污水好氧生物处理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从而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

有机物好氧分解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原理示意图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处理生活污水、城市污水以及有机性工业废水最常用的方法,它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通过采取一系列人工强化、控制技术措施,使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具有的,以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主体的生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对污水净化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对有机污染物及氮的去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过程:

初期吸附过程、氧化分解过程、沉淀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好氧生物处理原理,完全混合系统和氧化沟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方案的设计,MLSS、SV、Q、V的测定方法,HRT、R、SVI的计算。

教学难点:

完全混合系统和氧化沟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方案的设计,MLSS、SV、Q、V的测定方法,HRT、R、SVI的计算。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设计方案—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4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完全混合系统一套、必要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玻璃仪器。

六、实验过程

1、启动

2、试运行

3、正式运行:

测定MLSS、SV、Qinf、QR、V,计算HRT、R、SVI

七、思考题

1、影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效果的因素都有哪些?

2、通过本实验系统的观测和控制,阐述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优缺点。

实验六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SBR法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模型实验,了解和掌握SBR法计算机自控制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2、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SBR法的原理、特征。

3、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SBR法的监测指标的意义和运行管理。

二、实验原理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法),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连续流活性污泥法的废水处理工艺。

SBR系统的运行分5个阶段,即进水期、反应期、沉淀期、排水排泥期和闲置期。

从进水到待进水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底物浓度、污泥浓度、底物的去除率和污泥的增长速率等都随时间不断地变化,因此,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系统属于单一反应器内非稳定状态的运行。

SBR法工艺简单,调节池容积小或可不设调节池,不设二次沉淀池,无污泥回流;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反应过程基质浓度梯度大,反应推动力大,处理效率高;耐有机负荷和有毒物负荷冲击能力强,运行方式灵活,静止沉淀,出水水质好;厌氧(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有效抑制污泥膨胀,泥龄短且活性高,能够同时脱氮除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SBR法的原理、特征,SBR法计算机自控制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教学难点:

SBR法计算机自控制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设计方案—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3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4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SBR处理设备,计算机自动控制装置,测定用相关仪器。

六、实验过程

1、设备启动

2、试运转

3、正式运行

七、思考题

1、SBR工艺具有同时脱氮除磷的效果,且运行方式灵活,当利用SBR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时,应该怎样合理调整SBR运行过程。

2、谈谈对SBR工艺运行管理的认识。

实验七塔式生物滤池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塔式生物滤池实验,了解和掌握塔式生物滤池的构造与原理。

2、通过模型演示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塔式生物滤池处理系统的特征。

3、通过塔式生物滤池实验,了解塔式生物滤池的运行管理。

二、实验原理

塔式生物滤池的构造主要由塔身、滤料、布水装置和池底的通风和集水设备等部分组成。

具有负荷高、占地小、不需专设供氧设备,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优点,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塔式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因素有生物膜的生长、废水的性质、溶解氧、温度、pH值和毒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塔式生物滤池的构造与原理,塔式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塔式生物滤池的运行管理。

教学难点:

塔式生物滤池的运行管理。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塔式生物滤池模型1套,测定用的相关仪器。

六、实验过程

用城市生活废水通入塔式生物滤池中,通过反应器得到出水,对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如HRT、DO、pH进行监测,并且对进水和出水的COD、氨氮、SS进行分析。

七、思考题

1、简单介绍塔式生物滤池的运行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八生物接触氧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实验,了解和掌握生物接触氧化的构造与原理。

2、通过演示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的特征。

3、通过生物接触氧化实验,初步掌握生物接触氧化的运行管理和异常对策。

二、实验原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在池内设置填料,经过充氧的污水以一定的速度流经填料,使填料上长满生物膜,污水和生物膜相接触,在膜上生物的作用下,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生物膜反应器。

生物接触氧化池由池体、填料、布气设备、布水设备构成。

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充分发挥生物膜法优点的基础上,兼具活性污泥法的净化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接触氧化的构造与原理,生物接触氧化的运行管理

教学难点:

生物接触氧化的运行管理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设计方案—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3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4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生物接触氧化模型,空压机,测定用的相关仪器。

六、实验过程

用城市生活废水通入生物接触氧化池中,通过反应器得到出水,对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如HRT、DO、pH进行监测,并且对进水和出水的COD、氨氮、SS进行分析。

七、思考题

1、通过监测的各项指标,综合评价生物接触氧化的运行状况。

2、生物接触氧化的填料常用的有哪几类,需满足什么要求,为什么?

实验九生物转盘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生物转盘模型实验,了解和掌握生物转盘的构造与原理。

2.通过模型演示实验,初步理解和掌握生物转盘处理系统的特征。

3.通过生物转盘模型实验,了解和掌握生物转盘的影响因素和运行管理措施。

二、实验原理

生物转盘又称转盘式生物滤池,是在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物转盘主要由盘体、氧化槽、转动轴和驱动装置等部分组成。

在水处理过程中,由于转盘的旋转,盘面时而在水中,时而暴露在空气中。

当盘面浸没在污水中时,污水中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当转盘夹带着污水薄膜离开液面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便从空气中溶解了氧,氧从污水膜表层通过混合、渗透和扩散等作用输入到液膜内部,附着水层中的溶解氧和有机物质进入到生物膜中。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可分解由水层送来的有机物,生物氧化的代谢产物同时排出。

由于转盘在污水中不断旋转,盘面上各部分的生物膜便不断交换着与水、空气接触,使吸附-吸附溶解氧-分解氧化的过程不断进行。

由于上述过程的反复进行,使氧化槽里的污水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净化了污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转盘的构造与原理,生物转盘的运行管理。

教学难点:

生物转盘的运行管理。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生物转盘模型1套、空压机、测定用的相关仪器。

六、实验过程

用城市生活废水通入生物转盘中,通过反应器得到出水,对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如HRT、DO、pH进行监测,并且对进水和出水的COD、氨氮、SS进行分析。

七、思考题

1、介绍生物转盘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

2、通过三种生物膜处理工艺的监测指标,对它们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

实验十UCT生物脱氮除磷处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UCT系统的基本流程;

2、加深对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原理的理解;

3、了解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运行控制要点;

4、掌握利用UCT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氮、磷对水体的危害

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量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会导致:

1、水体富营养化;2、影响水源水质,增加给水处理的成本;3、对人和生物也会产生毒性。

2、生物除磷

生物除磷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微生物种群——聚磷菌来完成污水除磷目的的。

通常在厌氧——好氧交替变化的活性污泥系统中,会产生这种聚磷菌。

在厌氧/缺氧条件下聚磷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为了生存它释放出其细胞中的聚磷酸盐(以溶解性的磷酸盐形式释放到溶液中),并利用此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ATP形式)摄取污水中的低分子量的脂肪酸(LMFA)以合成聚-ß-羟基丁酸盐(PHB)颗粒贮存在其体内。

此时表现为磷的释放。

当聚磷菌进入好氧环境后,它们的活力将得到充分的恢复。

而此时水中有机物由于经过了厌氧环境下的降解其浓度已非常低,为了生存它们将PHB降解为LMFA和能量(以ATP形式)。

它们从污水中大量摄取溶解态正磷酸盐用于合成ATP,并在其细胞内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贮存能量。

这种对磷的积累作用大大超过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磷量。

这一阶段表现微生物对磷的吸收。

最后将富含磷的污泥以剩余污泥的方式排出处理系统以外,从而降低处理出水中磷的含量。

3、生物脱氮

污水脱氮主要采用生物法。

其基本机理是在传统二级生物处理中,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的基础上,通过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作用,将氨氮通过硝化转化为亚硝酸氮、硝酸氮,再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4、UCT工艺

UCT工艺是在A/A/O工艺基础上对回流方式作了调整以后提出的工艺,它兼具脱氮、除磷的功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UCT工艺特点、维护要点,UCT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难点: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UCT工艺特点、维护要点,UCT处理生活污水实验方案设计。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6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设计方案—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5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8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9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UCT系统一套、必要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玻璃仪器。

六、实验过程

1、启动和试运行

2、正式运行

测定进水流量,二沉池污泥回流流量,好氧池向缺氧池回流的混合液流量,缺氧池向厌氧池回流的混合液流量,好氧池内溶解氧浓度,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内pH值,进、出水BOD浓度,进、出水COD浓度,进、出水总氮浓度,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中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进、出水总磷浓度。

七、思考题

1、试分析水力停留时间对总氮、总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2、根据你的操作经验,简单介绍一下UCT系统运行的控制要点。

实验十一UASB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UASB反应器的构造;

2、加深对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原理的理解;

3、掌握利用UASB反应器处理各类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污水厌氧生物处理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专性厌氧菌作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水解或液化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产甲烷阶段

2、UASB反应器

UASB反应器通的基本构造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污泥床、污泥悬浮层、沉淀区、三相分离器。

运行过程中,废水以一定的流速自反应器的底部进入反应器,进水与污泥床及污泥悬浮层中的微生物充分混合接触并进行厌氧分解。

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沼气从污泥床内突发性地逸出,引起污泥床表面呈沸腾和流化状态。

反应器中沉淀性能较差的絮状污泥则在气体的搅拌下,在反应器上部形成污泥悬浮层。

沉淀良好的颗粒污泥则在反应器的下部形成高浓度的污泥床。

随着水流的流动,气、水、泥三相混合液上升至三相分离器中,气体遇到反射板或挡板后折向集气室而被有效地分离排出;污泥和水进入上部的静止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泥水发生分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特点,UASB构造,UASB处理工业废水的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难点:

UASB处理工业废水的实验方案设计。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和实验设计方案—1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4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分钟。

五、实验准备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一套、必要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玻璃仪器。

六、实验过程

1、启动

2、污泥活化

3、试运行

4、正式运行,参数测定

七、思考题

1、试说明三相分离器的作用。

2、颗粒污泥与絮状污泥相比有何优点。

3、试说明好氧处理法与厌氧处理法的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十二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厌氧污泥(以VSS计)的比产甲烷活性,即单位重量的以VSS计的污泥在单位时间所能产生的甲烷量。

二、实验原理

利用厌氧污泥处理污水时,被去除的COD主要转化为甲烷,因此污泥产甲烷活性可以反映出污泥所能具有的去除COD及产生甲烷的潜力,它是污泥品质的重要参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厌氧污泥比产甲烷活性测试

教学难点:

厌氧污泥比产甲烷活性测试

四、实验学时数和学时分配

实验学时数:

4学时

学时分配:

1、检查学生实验预习情况—5分钟;2、教师讲解本次实验内容—30分钟;3、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150分钟;4、学生讨论,处理实验结果—30分钟;5、教师对本次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布置下次实验内容—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