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280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5。

——工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有效破解了保护水源与发展工业的矛盾,明确提出“工业强县”战略,开辟并走上了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的新路子。

集贤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县域工业园,启动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达到28家,集贤产业园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修订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生物医药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对全县经济的支撑作用。

预计到2010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34.03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1.5%,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发展

200

到2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13亿元。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成效明显。

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猕猴桃面积达到32.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县。

苗木花卉面积6.1万亩,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生产、销售集散地。

无公害蔬菜获得省级无公害认证,播种面积达到8.1万亩。

果、蔬、肉、蛋、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城郊型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十一五”期间累计劳务输出37万人次,创收16.5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累计完成了128个重点村建设。

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黑河水库灌区农灌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241平方公里,被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授予“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

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6.6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4.4%,超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

规划启动了县城新区建设,修建打通了一批城镇主、次干道路,完成了县城中心街、农商街等13条道路的拓宽改造工程。

启动了沙河公园项目,建成了黑河口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新改建广场公园6处,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完善了城镇的道路、管网、电力、通讯及商贸服务设施,马召、哑柏被评为全市发展和改革试点十强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公交车、户户通电的目标。

规划实施了“安居工程”,建成廉租房39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万平方米。

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累计开发商品房24万平方米。

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平方米。

建成了杨凌渭河大桥周至引线,关中环线107省道马召至宝鸡段建成通车,实现了国、省、县道的连接贯通,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县乡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集中支付、乡财县管和政府采购等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行,农村特困救助、劳动就业、养老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机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选项目宣传,积极组织参加经贸洽谈活动,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79万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坚持科教兴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不断加大,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家。

创建省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深入开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3所。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改建校舍20万平方米,建成了两所山区寄宿制学校。

全力推进远程教育,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体系。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集贤古乐、楼观牛斗虎等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名录,县剧团晋京演出获得成功。

实施了文体中心建设和电影院改建工程,完成了全县22所乡镇文化站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县医院整体迁建、中医医院住院楼和21个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进,创建了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巩固了低生育水平。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认真解决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10年底,全县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22.5%。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农民参合率达到97%。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在全县形成了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培育了“不甘落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发愤图强”的周至精神。

这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对县情和符合县情的特色发展之路的认识和探索更加深刻和明析,这些都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内看,实现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时代主题,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到以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上来。

从省市看,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释放潜能、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总体特征,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时期和社会民生改善的突破时期。

(一)发展机遇

综观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我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有利于吸收境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在此集聚重组,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

国家关于第二轮西部大开发10年战略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支持的三十八类项目,十条政策措施,其中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社会事业是支持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县必将会获得国家、省、市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的机遇。

按照西安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周至等五个新城组团,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新兴城区的目标,我县将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得到市政府的有力支持。

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市,和杨凌近邻,受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的双重辐射,有利于更好地共享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化发展环境,争取重大项目。

——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随着国家“分区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耗能产业将受到更加严格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加快,这为我县发挥要素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

——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增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全县上下发展信心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团结务实、奋力争先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这也为我县跨越发展提供了体制支持和环境保障。

(二)面临挑战

——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存在一产不优,稳定性差,贡献率偏低;

二产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产不强,拉动作用不到位的突出问题。

拉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不配套,出口拉动几乎为零,消费的拉动十分有限,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新兴优势产业还未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开发不足,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支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财政收入低,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快速增长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新课题。

——争先进位压力日益加大。

从全市范围内看,兄弟区县你追我赶,竞争激烈。

我县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与兄弟区县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对我县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形成了很大的外部压力。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可以抓住、也必须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县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奋力推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金周至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章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抓好秦岭北麓生态环境和黑河水源地保护,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为目标,以“一城一园一区”建设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奋力实施板块推动战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四大板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合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金周至。

二、坚持原则

——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发挥后发优势,释放潜能,奋力追赶,努力缩小同全市其他区县的差距,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和城镇规模,提升综合实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秦岭北麓和黑河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各项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扩大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构筑开放开发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卫星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建成世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品种最优的猕猴桃产业中心、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栽植基地和交易中心,成为全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集贤产业园形成规模,成为全省新兴的县域示范工业园,成为承接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人文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

努力构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建成秦岭北麓旅游观光长廊,将道文化展示区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道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建成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5A级景区,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最佳宜居区。

——城镇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构建“一心一区两带”的城镇体系,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建成县城新区和楼观新镇,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新城框架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成比较完整的、覆盖城乡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等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力量蓬勃壮大,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四、发展预期

(一)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以上,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实现翻一番;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2015年达到2.3亿元。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

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十二五”累计投资7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0%以上,2015年突破50亿元大关。

(二)民生改善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分别达到3万元和1万元,年均递增15%;

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较2015年再翻一番。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城镇人口增加到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县城建成区规模达到1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社会发展更显和谐。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1.8‰和5.8‰以内,到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控制到59.6万人以内;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

(三)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更显实效。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以内,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继续下降。

——生活环境更加优化。

城乡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

农村自来水饮用普及率达到95%;

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第三章空间布局规划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西北闻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转变发展思路,合理规划空间,优化布局,为实现周至县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周至县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卫星新城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一、空间布局总体思路

按照“规划指导,产业支撑,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强化中心,优化结构,带状发展”为战略,构筑“一心一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做大做强以县城和重点镇为重点的城镇化板块,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服务功能,将我县建设成西安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

二、县域城镇空间组织

通过完善设施,功能重组,进一步优化县域城镇布局,形成“一心一区两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力争“十二五”末平原乡镇全部实现撤乡建镇,五个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

依托重点镇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关联度,推进城镇化进程。

专栏一:

空间发展格局

“一心”:

以县城为中心;

“一区”:

以楼观、集贤新城为主的区域;

“两带”:

一带以西安—宝鸡线上的尚村、终南、司竹、县城、四屯、哑柏等乡镇为轴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等,努力壮大特色经济,一带以省道107环山线上的九峰、楼观、集贤、马召、广济、翠峰、竹峪等乡镇为轴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工业,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中心城镇:

县城,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重点城镇:

马召镇、哑柏镇、终南镇、楼观镇、集贤镇。

一般集镇:

尚村镇、广济镇、厚畛子镇。

三、新县城建设布局

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扩容、改造、完善和美化八字方针,按照“南扩东移”的原则,拉大县城骨架,加快县城建设。

按照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规模,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高标准建设城新区,高标准改造县城老区,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到2015年,新县城中心城区总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12万人。

(一)老城区改造

按照“扩容改造,完善美化”的方针加快县城老街区改造,分步实施,逐渐推进。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坚持水、电、路、信先行,对县城老城区道路全面升级改造;

全面更新给水管网,实现排水系统覆盖全县城;

电力、电信地面杆线逐步落入地下管网,统一建设地下电力沟槽;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实现老城区内管网全覆盖;

实现主要街巷路灯亮灯率达到100%。

——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

彻底杜绝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土地建私房,采取有力措施对县城核心区域实施城中村改造。

——打造特色文化街景。

按照“多户联体、简洁大方、美观实用”的风格,逐步实施县城核心区内建筑立面改造。

以周至人文景观为基础,围绕八云塔,改造云塔南路,指导周边规划建设,彰显深厚的文化积淀。

——实施城市节能改造。

重点对路灯、城市广场景观照明等设施进行节能改造。

建筑工程新开工程将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加快商贸市场建设。

按专业化、小型化要求统筹建设商贸市场,彻底解决马路市场和出店经营问题。

(二)县城新区建设

以“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生态特色鲜明的城市环境”为目标,按照“规划指引、基础先行、多元投资、以人为本”的思路,抓好1.6平方公里县城新区建设,到2015年,把新区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商贸繁荣、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加快新区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工程按规划密度全覆盖,道路红线内的地下管网全覆盖。

完成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所幼儿园的建设,完善一座甲级医院的建设,一座文化体育广场的建设,中心水景公园建设。

——大力推进新区房地产开发建设。

全力推进土地储备工作,到2015年,新区住宅用地基本开发完成,总面积达到190万平方米。

——加快新区景观绿化工程建设。

到2015年,实现新区市政道路的绿化全覆盖,中心水景公园绿化全覆盖,新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打造新区文化商业圈。

以文化体育广场为中心,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商贸、旅游服务、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圈,形成新区的商业核心区。

四、小城镇建设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配合曲江新区抓好楼观新镇建设,着力打造县城副中心。

抓好以哑柏、终南等为重点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

以楼观、哑柏、终南、集贤、马召作为区域中心镇,促进农村人口与产业向中心镇集聚,推动中心镇建设规模化和特色化。

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城镇交通、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镇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聚集要素、增加就业和活跃市场的功能,充分发挥楼观、哑柏、终南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培育房地产业发展,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

结合城镇实际,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

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在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培育具有较大集散作用的农产品专业或批发市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心一区两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城镇化新格局。

五、县域经济空间布局

结合周至县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奋力实施板块推动战略,围绕“一城一园一区”三大重点区域,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文化旅游四大板块,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实力。

根据周至县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将县域划分为5个经济区:

北部苗木花卉产业带、中部猕猴桃产业带、南部沿山产业林带、旅游文化产业带、集贤产业园,在全县形成功能齐备、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专栏二:

经济发展布局

一城:

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加快以县城和省级重点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园:

加快集贤产业园建设,以园区建设带动全县工业化进程,将集贤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省新兴的县域示范工业园,成为承接西安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一区:

以实施道文化展示区等重大旅游项目为抓手,建设秦岭北麓百里旅游观光走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加快建设以特色农业、先进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农”工作是我县发展的坚实基础。

要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提升品质、集约经营、健全市场、打造品牌”的思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专栏三:

一带四基地

一带:

在沿山一带建设10万亩优质杂果林带,到2015年,产量达到15万吨。

优质猕猴桃基地:

在西宝线和环山线之间核心区域建设优质猕猴桃基地。

占地4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

打造国内第一个猕猴桃主题公园,建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优质猕猴桃基地。

苗木花卉基地:

以青化、哑柏、终南为核心区建设苗木基地。

占地15万亩,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集散地。

无公害蔬菜基地:

以终南、富仁、尚村为核心区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

占地10万亩。

瘦肉型猪基地:

建设百万头瘦肉型猪基地,成为全省生猪大县。

(一)大力发展以“一带四基地”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板块,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落实千亿斤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