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306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doc

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案(新人音版上)第五课 故 乡 

 

第五课 故 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

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

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  

   第二课时:

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  

   第三课时:

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  

3.初听歌曲。

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

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  

5.复听歌曲。

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  

6.演唱歌曲。

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  

7.小结:

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

初听歌曲。

  

  设问:

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  

5.小结: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

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  

  设问:

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  

4.复听乐曲。

  

  设问: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  

5.小结:

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六课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内容:

  聆听:

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

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口风琴#5、#2、#4的指法,及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2、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

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

——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

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4、4,#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

(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

(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

(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

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二)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

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

(苏联)

谈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

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歌曲分几部分?

(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三、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四、师生再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

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

(学生们议论)

教师小结:

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

这是描写什么?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

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

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

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

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2、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3、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4、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

(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xxxxx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第三课雨花

  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雨中花园》和《暴风雨》。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

  景。

  它带给人们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联想与想象,获得精

  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学唱《踩雨》和《雨中》,进一步唱好二声部。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的节奏比较轻快,注意演唱时的轻盈跳跃的感觉。

  2、符点节奏的掌握和切分音演唱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踩雨》,聆听合唱歌曲《踩雨》

  2、体会歌曲中,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

  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形象

  2、符点节奏的掌握和切分音演唱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1、听范唱:

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复听:

感受哪一句歌词最能表现出我们在雨天里踩着小雨时的乐趣?

  3、难点处里:

“踩呀踩呀……”让学生们站起来一起有节奏的做一做脚上的动作。

  师:

我们踩着小雨走到哪去了?

“踩着了一页夏天的童话”处理:

后十六、切分、符点节奏。

  师:

同学们做的真好!

那能不能把歌词有节奏的朗读下来那?

  4、师范读歌词

  5、生齐读歌词

  师:

下面,老师来为大家演唱一遍歌曲,听一听,哪个乐句的唱法与其他乐句的唱法不一样?

  6、处理难点:

“哎哎咳咳踩雨呀!

”用了连音、断音的唱法。

让学生们唱一唱!

  7、完整学唱歌曲:

师唱一句曲谱,生填一句歌词。

  注:

学唱的过程中,处理歌曲中乐句相似的两处,注意音高的准确。

  师:

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那你们能不能汲取这节课所学的东西,加上你甜美的声音,把歌曲完整的演唱出来那?

  8、完整的演唱歌曲

  课后反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到,这节课给大家带去的快乐和美的享受!

俗话说:

春雨贵如油!

孩子们,春天来了,夏天还会遥远吗?

那就让我们做好准备,共同迎接美好的夏天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雨中》,聆听《雨中花园》

  2、感受歌曲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1、感受音乐写作的内容

  2、注意前后两断演唱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1、发声练习。

  2、聆听歌曲《雨中》,听听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情景。

  3、提示注意歌曲演唱时的轻巧的语气。

  4、再次聆听《雨中》,细细的品味。

  5、老师弹琴教范唱歌曲,然后提示学生演唱时要注意什么。

  6、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范唱。

  7、师、生共同随琴唱旋律。

能够随着集体基本演唱出歌曲

  8、学生随琴唱歌曲旋律。

对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9、聆听《雨中花园》

  10、讨论歌名的含义及歌词的主题思想。

  11、全班师生讨论歌曲的题材与内容。

  12、再次欣赏合唱《雨中花园》。

  课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聆听,去感受不同的歌曲有着不同的情绪,和表现内容

八课冬雪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三、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挂图、水彩笔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

(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

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二)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

(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

(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5.你觉得这首歌有没有比较难唱的一句?

(反复练习节奏XX | X.XX | X.XX  |)

6.用节奏呼应的游戏反复练习   P50页第二行最后一小节到第三行第三小节    的旋律

7.完整的歌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找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8.请再轻声歌唱全曲,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节奏等把歌曲演唱得更好。

(在演唱时也可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二)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

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

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

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XX| OXXX|        b:

 XXX      c:

  XXX = XX.

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二)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

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三)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

(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

(黄自: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

(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6.师总结:

全曲共19小节,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共八小节,运用以跳进与级进交替的旋律,描绘了雪后天晴,主人公悠然自得的骑驴观景的画面。

第二乐段顿音和休止符的运用使旋律灵活、跳跃,表现铃儿清脆的响声。

7.带着我们刚才的分析,跟着音乐小声歌唱歌曲。

(两遍)

(四)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1.聆听《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一遍),说一说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歌曲?

2.复听音乐《打虎上山》(一遍),跟随音乐讲解音乐所要表现的剧情和唱段背景。

(引子部分表现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在紧密的节奏伴奏下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杨子荣在乐队伴奏下逐渐表现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

最后为西皮快板,音乐转为急速,气愤热烈紧张,具有强烈战斗性,生动有力的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3.再次聆听,把刚才分析的内容带入歌曲,哼唱主旋律。

4.再次聆听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

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5.师总结:

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