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465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docx

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

2011年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

时事政治2011-05-0112:

38:

38阅读500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2011年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

 

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高考的政治试题,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是绕不开的重点之一。

本文梳理出十五大时事政治热点,供考生参考。

文章题目:

认清国情、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建设小康。

(一)认清国情

认清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的特征,基本国情在新阶段的具体体现。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首先要保障就业,消除贫困,缩小发展差距。

再有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最后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问题。

2010.19期《求是》、2010.24期新华文摘。

(二)突出主题:

1.主题与主线的关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两者是目标和途径的关系。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坚持四个注重:

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保障民生、公平正义。

(三)抓住主线: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变革,必需贯彻经济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紧紧抓住主题、主线、主攻方向。

2.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三个根本转变要重视。

李克强11月15日人民日报《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1月1日茶话会讲话。

(四)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和包容性增长是一致的,包括: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总的目标。

两者相互协调、促进。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根本目的(方向、动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文章《包容性增长深刻内涵》《解读科学发展总目标》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国力更强大,政治更透明,文化更繁荣,生活更美好,经济更绿色。

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形势极为复杂,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科学发展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

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要“稳经济、调结构、控通胀”。

坚持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着力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简言之:

一个主题:

坚持科学发展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

即,调整经济结构(主攻方向);坚持自主创新(重要支撑);重视民生保障(出发点和根本点);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点)

坚持改革开放(强大动力)。

“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

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扩大内需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扩大消费核心是要大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起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在消费政策、消费环境、消费业态等方面综合施治、多策并举,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

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也就必然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要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再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

要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管好用好政府公共投资,引导投资向重点领域倾斜,建设好关系发展全局和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水平。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向价值链高端转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

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形式,代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它关系到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国家竞争力。

只有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形成新的发展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涉及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领域。

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扎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结构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靠科技创新。

在创新路径上,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要集中力量组织攻关推进原始创新,努力取得突破;对能够引进的技术,应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搞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缩短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四是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要把推进社会领域发展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方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全面进步,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的安全网。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推动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

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增强公民意识,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新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要在继续做好“引进来”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

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11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次全面深度的调整。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客观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教材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扩大内需为基本方针。

从生产来看(产业结构),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需求结构),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抗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投入结构),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力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

《时事》转变方式系列谈:

创新、品牌(微笑曲线、华为格力);吸引人才(对人的素质要求);差异化考核(质量、民生、绿色)

三、防止通胀预期,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水平

中央提出,要把稳定价格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

流动性回收和通胀治理是宏观调控最艰巨的任务。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1月份从同比指数来看,CPI上涨了5.1%;PPI上涨了6.1%;房价上涨了7.7%。

(10月分分别是4.4%、5%、8.6%)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6%,PPI上涨5.9%,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

中国社科院12月10日发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0-2011)》,报告对35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进行了泡沫指数统计,平均房价泡沫为29.5%,福州以70.3%排名第一,杭州、南宁、青岛、天津、兰州和石家庄也都超过了50%,北京的房价泡沫达49.6%,排第8位。

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是货币发行过量,中国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过量货币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巨大通胀风险。

当然,这也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急剧上涨;第二,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第三,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第四,热钱炒作的因素。

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中都有资金炒作的因素。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继续发展,“稳健”是防控通胀。

一方面面临就业问题,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灵活。

另一方面,面临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所以要稳健和审慎。

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如何在抑制物价结构性上涨,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11月19日出台了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16条措施。

并提出,在必要时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保证调控目标实现。

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要计算货币供应量只能以国内的通货膨胀目标为主,调控该国的货币供应量要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

从未来的央行货币政策来看,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过多货币供应是当务之急。

因此,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是必然趋势。

央行24日确定2011年政策最任务的是货币总量回归常态,这样做目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从2010年1月18日起,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冻结资金约3500亿元左右。

调整之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参见半月谈20期史上最严厉楼市调控带来了什么;21期怎样看待经济回稳过程中的通胀压力。

22期中国宏观经济定位23期换一个视角看物价;中国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从调控看物价锌走势。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它体现了民强和国富同步推进和统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举措。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优,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

物价、房价、医疗改革、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住房改革、社会保障、就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腐败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

其中物价、房价最为突出。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必须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加强社会保障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社会管理。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

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具体化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民生本位的特点。

第一,公报提出了在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面应该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新期待。

第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在主要的目标上,体现了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把民富摆在国强前面。

第四,在发展的动力方面,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公报提出来把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把消费作为生产的根本目的,三驾马车的动力机制上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实际上我们的现状是投资,特别是在2009年,对GDP的贡献达到92%,主要是投资拉动的。

第五,在分配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协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分配三个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

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促进社会公平?

(一个制度;两个重要举措;健全工会组织,协商工资制度;坚持劳动合同法,企业交纳各种保险等)

20期“十一五”可以期待的新生活;21期更好生活新期待;号脉百姓看病难;再就业老年人新问题;23期2010年十大民生话题(楼市新政、分配政策、农产品物价、西南大旱、富士康员工维权、多地农民被上楼、校园安全、地沟油、入托难、户籍改革);24期如何理性看税收(房产税的改革)。

 

 

五、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内需与外需、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以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3.5%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投资率2倍,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居民消费率降至35.3%,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三驾马车”中,消费拉动首次居首。

国内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内需不足成因:

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国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率出现长期回落现象。

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原因就是内需不足。

一是制度创新滞后,导致严重泡沫经济。

二是技术创新力弱,导致效率低下。

三是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四是内需不足,导致外需过度依赖。

五是投资消费需求增长失衡,导致消费增长滞后。

六是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

坚持扩大内需,一是我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扩大内需立足点和出发点。

(城市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城市人口1300万人,就有巨大的投资、消费需求)二是我国内部回旋余地十分广阔,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密切,有利于应对国家经济动荡和冲击。

解决措施:

增强制度和技术创新,从深化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两个方面着力。

2011年消费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强弱。

当消费者预期价格上升,“替代效应”就会变得很明显。

对于正常消费品来说,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相对价格上涨,消费者将主动寻找其他可以替代的商品,以降低消费成本。

此时,居民对非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将会减少,消费规模也将会缩小,这将加剧经济下滑。

因此,密切关注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对于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正确引导和推动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变得十分重要。

通胀预期下居民消费行为新变化。

要把握好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四大着力点: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居民收入。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3.推进消费信贷,促进潜在消费能力释放。

4.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分配和物价水平。

分配问题是宏观经济中的焦点性问题。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变消费水平、消费预期,焦点也在收入分配改革上。

胡锦涛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

调整分配关系,一是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水平。

二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等政策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三是“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政府再分配的力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在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上的差距。

另外,中国城市居民的边际消费率平均为70%,农村居民中为80%,在最低收入者中,边际消费率则高达90%。

中国消费率稳定在低位的主要原因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较慢。

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人中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调整工资增长机制。

并通过“提低、扩中、调高”方式解决收入公平问题。

要扩大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改善消费和服务的质量。

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要发挥政府财政、税收和货币政策对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社会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六、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

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1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值得考生特别关注,重点问题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2010成就:

严重自然灾害和价格异常波动情况下,成就巨大,粮食“七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增10%。

民生公共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明年工作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型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二元制)。

目标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要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搞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粮食安全问题要引起注意:

现在粮食价格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上升32%。

我国4000万吨,朝鲜只需600万吨就能养活全国人口。

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2010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最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纲要》全文贯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线,彰显着“教育要优先,育人为根本”的理念。

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纲要》提出要实施十项重大人才政策。

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3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人才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从而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八、坚持互利共赢战略,拓展经济合作空间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使我国外贸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

我们要正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有效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努力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积极稳妥扩大金融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中国入世十周年:

2011年中国将迎来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

至今为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不仅建立起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系,更重要的是,公平与规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等“世贸精神”正深入人心,这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九、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综合实力

2009年,国家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从现在的2.5%提高到5%。

这表明,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只要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就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而且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特色政治文明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

”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明确了对未来政改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共产党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从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两大突破口,深化政改。

(“公推直选”党建具有标志性创新成果之一。

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选举民主模式。

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

)坚持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改革是否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