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479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 之一.docx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之一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之一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读懂课文最后一小节,练习说话。

  3.与科常相联系,让学生了解有关花的命名方法。

  4.学习文中“我”对事物好奇,勇于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探究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网页下载。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课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课文中的词句来介绍一下打碗碗花。

  2.朗读全文。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阅读重点语句,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1.出示:

  

(1)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她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

  

(2)如果她再提起,我可以自信不疑地回答:

“打碗碗花--不打碗!

  2.用学过的方法重点理解“将信将疑”、“自信不疑”。

  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字典;联系已有的旧知识理解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围绕词语提几个问题,然后理解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将信将疑”

  

(1)用已有知识理解“信”、“疑”。

    听记有关“将”的解释,理解“将”,整体理解词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提几个问题,理解“将信将疑”在文中的含义。

    相信什么?

怀疑什么?

为什么相信?

为什么怀疑?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指导朗读。

    通过阅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帮助理解该词的含义。

  #理解“自信不疑”

   学法同上。

  小结;通过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我们读懂了小女孩怎样从将信将疑到自信不疑的过程,体现了她不轻信别人,敢于怀疑,非把事物弄明白不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1.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几层意思?

这时候,小女孩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指导朗读这一节,读出语气。

  2.小组讨论:

人们为什么给这么美丽可爱的花起了这样一个怪名字?

    小组合作;给打碗碗花取个好听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3.交流。

    小结:

我们读懂了课文,猜想了“打碗碗花”这个怪名字的由来,还动脑筋给它取了好多好听的名字,收获真不少。

  四.跨学科综合学习

  学生分组上网,认识各种花卉,了解花卉取名的一些规律。

  五.说话练习

  模仿课文最后一小节(一问句一叹句),进行说话训练。

  说话内容:

  

(1)老人们常把月食说成是“天狗吃月亮”(多媒体出示月食形成图和训练句式)

  

(2)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有人说这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针才生这种病的。

  六.布置研究性长期作业和课后练习

  1.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现象有迷信说法和不合理的解释:

  

(1)看到公鸡学母鸡叫不吉利;

  

(2)突然打喷嚏,是有人在想你……

    像这一类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想不想像课文中的小女孩

    那样去弄明白呢?

请你找个感兴趣的问题去调查研究,把过程和结论告诉大家。

  2.完成课后练习--4.把句子写具体。

◆[2003-12-6] 

《打碗碗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

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

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青苔:

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

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

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

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

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

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

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

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

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

来来往往。

      但;只。

      美:

鲜美。

      出没:

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

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

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

天色将晚。

      柴门:

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

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

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

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

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

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

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

32龙宫借宝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孙悟空借宝的过程。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32龙宫借宝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发回忆。

2、谈话:

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你认识<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

3、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4、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

谁到龙宫借宝?

为什么到龙宫借宝?

怎么借?

借到什么宝?

2、导入读文,初步解疑。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记记。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说说:

迷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方面要注意什么?

教师强调识字难点。

“称”“念”

齐读生字新词。

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初步解疑。

学习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分为三个部分:

借宝原因――借宝经过――借宝结果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借宝原因。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说说:

孙悟空为什么要去龙宫借宝?

3、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4、谈谈:

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对孙悟空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结束课堂。

32龙宫借宝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听写有关词语。

3、导言:

打败了混世魔王,孙悟空真是春风得意,他搬来了傲来国的所有兵器准备教猴子们学习武艺,但他自己同有合适的一件兵器,在一

只老猴子的建议下,孙悟空决定去龙宫走一趟。

二、继续学文,了解借宝的过程与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3到6自然段。

2、思考:

孙悟空在龙宫里试了几样兵器,结果呢?

3、指名反馈。

4、引导了解、感悟。

这些兵器各有多重?

孙悟空是怎么样试用这些兵器的?

5、指名发言。

6、说说你从孙悟空借宝时的动作、语言中对孙悟空有了哪些认识?

7、对于孙悟空来龙宫借宝,龙王又是怎么对待的?

8、小结,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瑞气腾腾、伸缩自如、兴冲冲、竟然”,体会金箍棒的神奇与孙悟空对金箍棒的喜爱。

9、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到6自然段。

10、导言:

孙悟空在龙宫里挑来挑去,老龙王看了是又气又怕,最后,在小龙女的引荐下,孙悟空终于如愿以偿地借到了宝贝――如意金箍棒

,你说孙悟空高兴不高兴?

1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2、理解词语“抓耳挠腮、作了个揖、高高兴兴“,体会孙悟空对所借之宝的喜爱之情。

1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表演谈话。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把握人物特点。

(孙悟空:

神通广大,读出敬佩;率真机智,读出可爱)

(老龙王:

又气又怕,读出敬畏)

3、学生分角色表演孙悟空龙宫借宝的故事。

4、组织谈话,进一步认识孙悟空。

板书:

32龙宫借宝

九股叉(拿、耍)――太轻

方天戟(接、比划)――太轻

金箍棒(提、使)――称手

32龙宫借宝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

(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

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

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

结果怎样?

  明确:

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

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

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

怎么说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

小男孩会来吗?

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

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

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

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

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

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

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

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

.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

“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

“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

“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

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

(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

“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教师小结:

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

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

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小摄影师再来和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探究活动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

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小摄影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