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0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9 大小:4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9页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9页
亲,该文档总共1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1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x

学年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新版教科版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

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

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

10-10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

建议一:

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

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

分子动理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

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

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

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

课题

分子动理论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学过程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

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

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的?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硫酸铜溶液与水的扩散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扩散过程,教师讲解。

 

做两段熔丝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的筒口。

推压注射器的活塞,看能否将水压缩。

 

播放多媒体,提出问题:

气态、液态、固态之间分子有什么区别?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对分子的运动的认识。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

 

学生观看短片,并讨论归纳总结(也可列表对比)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

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

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

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

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

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

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

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

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

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

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

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

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

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

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

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

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

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

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

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

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

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

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

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

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

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   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

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

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 :

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

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

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内能和热量

课题

2.内能和热量(3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

4.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重点

1.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改变内能的方式:

做功;热传递。

3.燃料热值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内能

一.复习:

1.机械能的分类。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温度与热运动

[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思考]实验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出去温度外,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

[总结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例1:

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

ABD

三.小结和课后练习。

第2课时改变内能的方式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进行新课

(一)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实验探究]让笔杆热起来

教师:

你怎样做能让笔杆热起来?

试一试,你有几种方法?

将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分类。

[实验总结]克服摩擦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

压火仪将棉花压燃。

学生讨论:

棉花燃着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总结]压缩体积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学生讨论: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的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1-2-7所示,事先组装好仪器。

应用温度-压强传感器探究气球破裂时温度的变化。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

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

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热量的单位:

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4.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①热传递现象: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热传递的条件: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实质: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

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课堂小结与当堂检测

第3课时热值及热量计算

【导入】

生活中有哪些燃料?

【新授内容】

一.燃料的热值

1.燃料燃烧的实质: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热值: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单位:

J/kg

4.性质: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热学性质,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因素无关。

二.热量的计算

公式:

Q=mq。

[讨论交流]

例2燃烧1m3的煤气大约放出热量3.9×107J(q=3.9×107J/m3),某市管道煤气收费标准为0.87元/m3,有一户人家一个月内燃烧煤气30m3,那么,该月该户烧煤气共消耗了多少热量?

应交纳煤气费多少元?

答案:

1.17×109J26.1

【当堂训练】完成第12页自我评价

 

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并归纳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课题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3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