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10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一边书写一边说明:

半包围结构)

2.师:

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

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

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

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

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

(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

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

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

是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

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

(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

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

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

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

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

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

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

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

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清明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

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

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

“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

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

纷纷"

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

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

景"

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

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

如何评价一首诗?

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

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画面:

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

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

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为什么呢?

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

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

它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

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件展示出: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

(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

(课件出示:

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以求长寿。

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

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

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

见过吗?

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

(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

(山东:

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简介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

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

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

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

生交流。

(师板书课件出示:

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课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独:

独自一个人。

异乡:

他乡。

异客:

外地生活的人。

逢:

遇到。

倍:

加倍。

整句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

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

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

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

多久?

心情如何?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

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

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

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指名读)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

(指名读: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

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

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思念家人登高插茱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