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16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5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试号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共78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

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

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

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归隐田园。

隐为其表,逸为其实。

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

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②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

“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③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

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

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

而安殊不以屑意”。

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④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

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

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

⑤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

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

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

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

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有删改)

1.“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

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

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

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

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

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

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

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

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

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

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

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

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

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

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

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

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

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

——我家的!

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

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

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

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

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

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

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

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

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

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

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

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

这么想着,并不害怕。

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

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

天空明朗,风送花香。

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

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

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

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

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

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

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

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

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

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

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

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5.文中的梨树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6分)

6.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

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欲杀之。

剑有雌雄。

其妻重身当产。

夫语妻曰:

“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日:

‘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

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

”母曰:

“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

‘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

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

“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曰:

“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

“闻王购子头千金。

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

“幸甚!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

“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

“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客曰: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遂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注:

踔(chuō):

跳跃。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将:

带着、拿着。

B.王即购之千金购:

购买

C.去时嘱我:

‘语汝子出户望南山嘱:

嘱咐,叮嘱

D.客以剑拟王,王头遂堕汤中拟:

比划。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B.松生石上,剑在其背吾其还也,亦去之

C.即以斧破其背,得剑臣具以表闻

D.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夫人之相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志怪小说一波三折,精彩、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

干将是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莫邪是他的妻子。

“干将”“莫邪”也泛指宝剑。

B.莫邪的儿子为报父仇,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头颅。

这个一心为父复仇,头断亦不死的形象感人至深。

C.小说中“客”的形象是游侠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也得到了强烈的体现。

D.楚王是个暴虐的形象。

他易怒、嗜血、残忍,为了抢夺“雄剑”而杀害了干将,最终被“客”用“雄剑”杀掉。

13.把以下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分)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

心神恍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B.这首词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C.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D.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15.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③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细小但含义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卫风•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卫风•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道家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此予以批评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共7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7.下列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陷媚礁石描摹皇天厚土

B.殒落偕同缱绻朝不虑夕

C.亘古松驰慧心凭心而论

D.憔悴震撼戏谑偃仰啸歌

18.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逋(pū)慢惨怛(dàn)靡不毕见(jiàn)

B.渐染(jiàn)温蠖(huò)属(zhǔ)草稿

C.扃牖(yǒu)泥淖(nào)唠(láo)叨

D.被(pī)发枯槁(gǎo)垣(huán)墙周庭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

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

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

20.语病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四、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

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

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

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

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宁阳一中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2.A(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谢安也在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C项,应是自然感发情怀,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

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3.C(到了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4.A(“表现了祖父的孤独”不正确,主要是表现了祖父对祖母的怀念。

5.①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②梨树寄托了祖母对“我”的疼爱;③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寄托了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④“梨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念;⑤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⑥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6分,回答一点给1分,答对五点给6分,答对四点5分,答对三点4分,答对两点2分。

6.①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

②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③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

④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7.A解析:

B项,“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错,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

C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在形式上可以有所创新,并非在内容上也做出改变。

D项,“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谱”三则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且由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

8.A解析:

B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

C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

D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二则材料一致。

9.①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③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

④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给满分)

10.B(购:

悬赏征求)

11.C解析:

都是介词“用”(A才/于是B它的/还是D代词,这件事/主谓之间,取独)

12.D(不是为了得到“雄剑”而杀了干将,而是因为“三年乃成、雌来雄不来”而杀了干将。

参考译文:

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铸成。

楚王很生气,想杀死他们。

宝剑有雌雄二剑,当时干将的妻子身怀有孕,将要分娩,丈夫对妻子说:

“我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生气,我去见他,他一定会杀我。

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长大了,就告诉他:

‘出门望着南山,看见一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就在它的背上。

’”于是干将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

楚王非常生气,叫人仔细察看,说:

“宝剑共有两把,一把雄剑,一把雌剑,雌剑送来了,雄剑还没有送来。

”楚王发怒了,立即杀死了干将。

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他长大了,他就问母亲:

“我的父亲在哪里?

”他母亲说:

“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把他杀了。

他离家时嘱咐我:

‘告诉我儿子:

出门望着南山,看见一棵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就在它的背上。

’”于是儿子走出门来,向南望,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磨剑石上面。

儿子便用斧头劈破它的背面,得到了宝剑。

他日思夜想,要向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孩,两条眉毛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

楚王就悬赏千金捉拿他。

男孩听说这件事,就逃走了,躲进深山,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哀地唱歌。

有一个侠客遇见他,问他:

“你年纪还小,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男孩说:

“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

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要向他报仇!

”侠客说:

“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要你的脑袋,把你的宝剑和脑袋拿来,我为你报仇。

”男孩说:

“太好了!

”他就割下自己的头,两只手捧着头和宝剑交给侠客,身子僵硬地站立着。

侠客说:

“我不会辜负你。

”于是男孩的尸体才倒下去。

侠客带着人头去见楚王,楚王十分高兴。

侠客说:

“这是勇士的头颅,应当用大汤锅来煮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