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29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docx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

岳飞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

文言文良马对阅读答案】

25、汗喘:

淌汗、喘息,均作动词。

26、殆(di)欲毙然:

像死了一样。

殆:

近于,几乎。

27、寡取易盈:

需求不多,容易满足。

28、穷:

这里指力气耗尽。

29、驽钝之材:

低下的劣马。

驽(n):

劣马。

钝:

刀不锋利,比喻劣才。

创作背景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宋高宗,高宗和岳飞见面后,谈论一番国势军情;顺便问及岳飞是否有良马。

岳飞灵机一动,于是作出了这番巧妙的回答。

岳飞将自己比作致远之材,足以胜任直捣黄

龙府的伟业。

岳飞这番言谈引起皇帝的重视。

宋高宗赞赏他见〔识极〕进,论议皆可取。

趁论功行赏的机会,将岳飞由检校少保升至正二品的太尉,并将岳飞的官职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兼营田使晋升为宣抚使、兼营田大使。

赏析:

这段文字系1137年(绍兴七年)春二月岳飞入觐宋高宗时所述,当为岳飞以马喻人,巧妙劝喻高宗应仔细识别人才,不要为表象所迷惑。

文章简洁明快,通过两种马的生动对比,给人深刻的启示。

文章一开始先借孔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话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就用作者使用过的马匹的不同表现进行论证。

先前的马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不仅多,而且严格,非精洁宁饿死不受,它奔跑起来开始并不太快,待百里之后才开始加速,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半天时间就可行二百里,而且不喘不汗,好像无事一样。

如今的马不仅吃得少,且秣不则粟,饮不则泉,它抬脚就想跑,刚跑就加速,结果跑不多远就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通过这两种马不同表现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表面上是在论马,实际上是在论人。

那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逞强的骏马,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抱负远大,能担当重任的贤才。

而寡取易盈,好逞易穷的劣马,实际上就是急躁冒进,轻举妄动,目光短浅的庸才。

岳飞生当南宋抗金救国最激烈的时代,他的这番议论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性的。

文中对骏马的评论,不就是对抗金勇士们的赞扬和肯定吗?

对劣马的评论,不就是对妥协投降者的鞭笞和否定吗?

在写作上,本文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文章将骏马和劣马从饮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状态,一一作了对比,突出了骏马的优点和劣马的弱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论点。

六十五蝜蝂传1.

(1)昂:

抬起头来,形容词作动词;

(2)负:

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动词活用作名词;(3)厚:

增加,形容词作动词;(4)累:

负担,动词活用作名词;(5)高:

使?

?

提高,形容词作动词用;(6)大:

使?

?

增加,形容词作动词用其中。

(2)(4)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2.

(1)最终;

(2)如果;(3)先前,从前;(4)停下来;(5)钱财;(6)罢免;

(7)疲惫;(8)这里指贬斥放逐。

4.

(1)在路上爬行遇到东西就拿,仰着头在背上。

(2)天天思考怎样使自己的职位提高,使自己的俸禄加大,因而贪取财物更加厉害,已接近摔死(3)他的外形虽然庞大,他的名称是人,可是他的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5.

(1)善负而不已

(2)日思高其位,大其禄(3)因贪财而被罢官、流放6.特点:

用了对比手法,用蝜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

寓意:

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的愚蠢,为自己无限地贪求富贵。

一旦贬官后,依旧贪婪,其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六十六一翁归传2.

(1)幼年丧父

(2)主持,执掌(3)考核(4)按次序(5)妨碍(6)授予官职(7)拜访(8)同“嘱”,嘱托4.

(1)大家大概会认为你是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吧!

(2)而我却给妾和马这么好的待遇,这恐怕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吧~5.

(1)仲孙它谏季文子的事

(2)为国华(3)季文子;仲孙它六十八郭隗说燕昭王求士1.

(1)“岂远千里哉”中的“远”,形容词作意动用,以?

?

为远

(2)“为隗筑宫而师之”中的“师”,名词作意动用,拜?

?

为老师2.

(1)拜访

(2)同“返”回来

(3)损失,花费(4)买(5)满一年(6)如果(7)招纳(8)慰问(9)败逃的军队

3.

(1)代马

(2)代涓人4.

(1)我将拜访谁才算合适呢?

(2)(我)要买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扔掉五百金?

(3)像郭隗我这样的人尚且被重用,何况比我更贤能的的人呢?

5.用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的实际行为来表明燕王是尊重人才的,从而吸引招揽天下人才。

六十九王烈以德感人1.

(1)名词作状语,以师的礼节

(2)形容词作意动,以?

?

为羞耻(3)形容词作意动,怀有以恶为羞耻的心(4)形容词作意动,觉得奇怪2.

(1)被称道

(2)赠送(3)激励(4)原来是(5)征询(6)通途”道路4.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5.以德感人七十良马对2.

(1)过去,原来

(2)及,等到(3)随便(4)到达(5)刚,才(6)几乎,近于(7)倒下(8)满足(9)(力气)竭尽4.食量虽大却不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5.要善待人才,要

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七十一阿留转1.

(1)洁,形容词作动词用,使?

?

干净;

(2)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3)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2.

(1)容留,收养;

(2)负责;(3)整个早上;(4)走遍;(5)语气词“呢”;

(6)大体上。

3.

(1)指代“洁一庐”,即打扫房间;

(2)指代“和粉墨”。

4.

(1)(他)整个早上挥舞扫帚,都没能扫干净一间屋。

(2)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根树的分枝做个榻脚;(3)“对于这件事有什么难呢?

”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和起颜料来,(只见)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素来就会的。

5.使人物愚笨无能的形象更加丰满,与第三段阿留在绘画调墨方面的出色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6.用人者对待人才应当宽容,善于发现它们的长处,使用人才能求全责备,要扬长避短。

七十二太宗与王珪晏语1.

(1)“善”“恶”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喜欢”“厌恶”。

因为郭君(只是)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

(2)“是”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意为“认为?

?

是对的”。

我私下认为陛下的心思这样是对的。

2.

(1)指给?

?

看;

(2)妻(室);(3)使?

?

去,使?

?

离开;(4)立刻,马上。

4.

(1)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叫他离开。

(2)我私下以为陛下的心思这样做是对的。

6.太宗从都君灭亡的原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七十三刘邦论功行封1.

(1)夫猎,追杀兽者狗也。

译文:

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啊。

(2)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译文:

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猎人。

(3)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

译文:

各位只是能够跑到捉野兽而已,是猎狗一样的功劳。

(4)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

至于萧何,他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是猎人一样的功劳啊。

2.

(1)评定;

(2)同“披”,穿上;(3)等级;(4)只是;(5)反而,发倒;(6)全部。

3.刘邦用猎狗捕猎的情形打比方,使群臣明白“功人”之功大于“功狗”之功德道理。

七十四赵括纸上谈兵1.

(1)兵,死地也。

译文:

带兵打仗是用生命相搏的地方。

(2)破赵军者必括也。

译文:

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2.

(1)认为;

(2)抵挡;(3)驳倒;(4)改变;(5)调遣派出;(6)截断;

(8)活埋。

5.只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七十五济阴之贾人2.

(1)沉,落水;

(2)呼叫,呼救;(3)相当于“之于”;(4)变了脸色;(5)突然;(6)近迫,触撞;(7)何不,为什么;(8)相当于“之乎”。

4.

(1)我,济上之臣室也译文:

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人家。

(2)若鱼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译文:

你是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能得多少?

(3)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译文:

这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

5.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

6.若鱼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7.吝惜钱财,不守信用。

七十六夫贤不足恃1.

(1)放,被放逐

(2)拘,被拘禁(3)放,被流放(4)诛,被诛杀(5)伐,被讨伐2.

(1)古今义不同。

文中义是没有超过;今义是表转折的连词

(2)古今义相同,都作“认为”解3.

(1)我向您问了这么五种情况,您件件都认为不能依赖,这是什么道理呢?

(2)寄希望于别人的人,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会长久。

4.要陈就一番事业,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从我做起,而不应该依赖别人。

七十七黠鼠赋1.

(1)此鼠见壁而不得去者也。

/这只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不能逃出去了

(2)闭于囊中,囊坚而不可穴也。

/(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硬因而老鼠不能够打穿它。

(3)卒见使于一鼠。

/最终被一只老鼠利用了。

2.乌在其为智也?

译文:

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呢?

3.

(1)咬

(2)打开(3)立即(4)招引(5)没有什么(6)哪里7.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8.人虽然聪明,但也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方能搏猛虎,役万物,否则将“见使于一鼠”。

七十八王旦和寇准1.

(1)用“此?

?

也”表肯定判断

(2)用“见”表示被动(3)“罢”含被动义(4)用“非?

?

”表示否定判断(5)“为?

?

所”式被动句2.

(1)优点,好处

(2)认为?

?

贤能(3)报告(4)遭受(5)不满(6)受职4.

(1)寇准对陛下没有什么隐瞒,更表现出他的忠诚和正直

(2)不是陛下了解臣,臣怎么能到现在这个位置?

6.对比以德报怨落井下石七十九镜喻1.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眼睛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2.

(1)睛何负目哉?

(6)请让我;(7)倒下,这里是“死”的意思;(8)起,抬起。

4.

(1)这是季孙送给我的。

(2)君子用德行爱人,小人用姑息迁就爱人。

5.因为“箦”是大夫季孙送的,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是为了维护他们信奉的“礼”,才要求“易箦”,

(2)曾子恪守礼仪,是个严于律己的人。

八十三管仲荐相1.

(1)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是“属”的宾语,全句即“把国事嘱托给谁”的意思。

(2)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奚”是“言”的宾语,全句即“我还能谈论什么”的意思。

(3)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是“相”的宾语,全句即“你打算让谁做相”的意思。

(4)宾语前置。

否定句代词“已”是“若”的宾语,“不已若”即“不如自己”的意思。

2.

(1)问候,探望;

(2)隐讳,避忌;(3)同“嘱”嘱托;(4)希望;(5)和?

?

要好;(6)亲近;(7)过失;(8)大概,语气副词。

3.既能把上贤之人记在心里(并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

即以已之德不如黄帝而感到羞耻,又怜悯不如自己的人。

4.

(1)对于国政有一定的原则;

(2)对于事务抓大放小;(3)对于他人只看大节。

5.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在他临终的时候,却不肯向齐恒公推荐鲍叔牙,而推荐隰朋做齐国的相,足以表明他正直于公心,为齐国的长远利用打算。

八十四子馀造舟1.

(1)前往,到?

?

去;

(2)指给?

?

看;(3)责怪;(4)认为?

?

对;(5)假使;(6)说清白。

3.

(1)子馀不用的贾人被吴王任为周正一事;

(2)子馀评价贾人的那些话。

6.

(1)这人好说大话,说越国没有人比得上他的。

(2)假如说这个人没经此次检验便死掉了,那么大夫将落下遗漏贤才得坏名声。

8.精于察人,暗于自察(或喜欢自夸)遣才之谤。

八十五越王欲伐吴1.

(1)人之救火者,死。

特点:

中心词+之+定语(救火)+者。

(2)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

特点:

中心词+定语(涂其体?

?

走火)+者;(3)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特点:

谓语(问)+于?

?

“的介词结构。

2.

(1)我们的赏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

(2)为救火而死的和战场牺牲的同赏纱(3)人们用泥土涂身,蒙上湿衣而奔赴火场的?

?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八十六形俯捺履行者1.

(1)定语后置,有一个弓着腰,手贴着鞋走路的人。

(2)介词结构后置。

在附近有一群喜鹊大声;聒噪不休。

(3)定语后置兼表被动。

在我手上被冤枉的百姓也不一定少啊。

(4)宾语前置。

你赶快去把这些幼鸟放掉,免得鞭打你2.

(1)为什么

(2)一点都不。

3.天下之无是理,有是事者岂少哉?

天底下没有这个道理而却有这种事实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八十七吕不韦见子楚1.那么你不要指望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

2.

(1)做人质

(2)做生意(3)爱,喜欢(4)光大(5)拉,邀(6)被,受(7)如果(8)请允许我,引申为我愿意(9)游说5.因为只有子楚的地位提高了,他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地位。

6.指珍奇的货物可以囤积起来以待高价。

八十八齐桓公得宁戚

1.

(1)说桓公以合境内。

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

(2)说桓公以为天下。

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2.

(1)求见

(2)被举荐(3)到?

?

去(4)通”避“,使?

?

躲开(5)喂食(6)激烈地唱(7)同”悦“,高兴(8)同”诤“,劝谏(9)选拔4.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6.国家天下

7.大胆举用人才,不论贫富,不以小恶而忘人之大美。

八十九寡人之与国也1.

(1)介词结构“于邻国”后置。

那就不要指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2)介词结构“以桑”后置。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

(3)介词结构“以孝悌之义”后置。

反复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

(4)介词结构“于道路”后置。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自己背负重物行走了。

(5)介词结构“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后置。

这种说法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2.

(1)颁通“斑”须发

(2)畜通“蓄”,饲养;无通“毋”,不要(3)涂通“途”,道路3.

(1)尽

(2)季节(3)种植(4)耽误(5)认真从事(6)反复陈述(7)约束(8)打开,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9)年成(10)那么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6.

(1)从衣食住三方面提出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

(2)从办教育方面提出对民开展孝悌礼仪教育的措施7.第二段写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第一段主张的正确。

九十齐宣王出猎于社山1.

(1)齐宣王出猎于社山

(2)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2.

(1)慰劳

(2)给予(3)同“赈”,救济(4)可使用的人

5.

(1)我该不会有什么过错吧?

(2)不是我所能给予的,我没有使你长寿的办法。

(3)希望大王挑选具有美好品德的良富人家子弟,任用他们来做官6.宣王的赐予会使仓廪虚,官府无使,对国家百姓没有好处,不是自己所希望的7.希望宣王以德治国,官员公正,百姓安宁,民风仁爱。

九十一甘茂之齐1.a.于b甘茂c甘茂d家贫无烛者e处女f余明g之2.

(1)何为去我——为什么要叫我离开呢?

(2)幸无我逐也!

——希望不要赶我走。

3.和爱余明之照四壁也?

——为什么要吝惜照在四面墙壁上的余光呢?

4.

(1)何妨于处女?

——(这)对你们有什么妨害呢?

(2)妾自以有益于处女——我自认为这对你们是有益处的。

(3)请重公于齐。

——请允许我向齐王(推举你让齐王)重用你。

5.弃逐于秦而出关。

——(我没有才干,是)被秦抛弃驱逐并从秦关逃出来的九十二钩刺狼颚1.a狼b屠人c狼d屠人e之(狼)2.

(1)“蚤”通“早”

(2)“直”通“值”3.

(1)卖

(2)窥视(3)退却(4)仔细看4.不如把肉悬在树上明天早上再将肉取走。

5.发表议论,嘲笑狼及像狼一样的人,表现人的聪明机智6.告诫人们不可贪图便宜,不劳而获,否则就会同狼一样,落得个自寻死路的下场。

九十三工之侨献琴1.

(1)砍削

(2)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3)兼词,之于(4)换,交易(5)同“稀”(6)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2.

(1)献之(于)太常

(2)(太常)使国工视之(3)工之桥以(之)归(4)抱(之)以适市3.

(1)装上琴弦弹奏它,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2)装在匣子里把埋到图例,一年后取出它,抱着它到集市上(3)可悲的世道啊!

难道只是一把琴吗?

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4.材料是“良桐”,音色是“金声玉应”5.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

6.讽刺了居高位者没有见识,只重虚名,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

九十四郑牢论戒贪1.a之(代韩观)b之(代高年耆德)c以d白e之(代云)f云g汝2.

(1)上时

(2)估计(3)邀请(4)使?

?

进见(5)一向(6)钱财(7)竟然(8)改变4.

(1)(郑牢)把不敢杀的原因告诉(韩观),因此韩观特别感激他。

(2)如果我拒绝收下财物,他们一定会心存疑虑并且怨恨,怎么办?

5.为官应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居官黩货,则朝廷有重法。

、九十五项城守战1.

(1)成功

(2)一起(3)登(4)坚守,固守4.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上,也是你的职分。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吏、百姓这样。

(3)和他们一起死在城上,不还是胜过死在家里吗?

6.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7.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

【篇二:

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t>一、何灌御边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虽数试其材,而常沮抑之,不假借。

久乃语之曰:

“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①军巡检。

盗苏延福狡悍,为二边患,灌亲枭其首。

贾胡疃有泉,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②,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③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④,数何巡检神射,灌曰:

“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注释】①府州、火山:

地名。

当时府州、麟州、丰州在行政区划伤属于河东路,但是与河东路隔着黄河,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战区,东北面和辽国接壤,西北面和西夏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后文称“二边”即指这两处边境。

②界堠:

做边界标志用的土堆。

③逡巡:

(qunxun)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④曩(n?

ng)事:

曩,从前,过去。

曩事,是指从前何灌神射的事。

【译文】何灌,字仲源,是开封祥符人。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的官职。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

“您是位奇士啊,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的位子。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官职。

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发告划定边界,禁止辽国人前来。

辽国人忿怒地兴兵进犯。

何灌迎着敌军高高地向上射箭,每射必,有时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

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退缩离去了。

之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会,说起往昔的事情,历数何巡检的神妙箭法。

何灌说:

“那就是我何灌啊。

”萧太师震惊地起身向何灌行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为二边患(祸患,祸害)②常越境而汲(取水)..

2.翻译下列句子。

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有时射中山崖,箭头都能没入到岩石之中。

敌军大惊,把他当做神人,迟疑徘徊了好久,终于退缩离去了。

3.何灌武选登第,韩缜称他“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文中哪两件事体现其武艺出奇?

①强盗苏延福狡悍,何灌亲自捉拿并斩首。

②射箭阻止辽人越境取水,箭头没入石中。

4.选文中写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提起当年巡检神射的事对表现何灌有何作用?

侧面烘托何灌神射,勇力过人。

二、季文子相宣、成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仲孙它②谏曰: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④乎!

”文子曰:

“吾亦愿之。

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囚之七日。

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⑤不过稂莠⑥。

文子闻之,曰:

“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使为上大夫。

【译文】

季文子担任宣公、成公的国相,婢女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

仲孙它进谏说:

“你是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

你的婢女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都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并且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

”季文子说:

“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国人,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这样做。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却把我的婢女和马打扮得美丽,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过以婢女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

季文子把这一切告诉孟献子,献子把他(仲孙它)禁闭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它的婢女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马饲料也只用杂草。

文子听说了这些,说:

“有过错却能改正的人,是百姓的榜样。

”任命他做上大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妾不衣帛(穿)②美妾与马(美,使动用法。

使——美丽)..

2.翻译下列句子。

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却把我的婢女和马打扮得美丽,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

3.季文子任两朝国相,却“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请概括以下他这样做的原因。

他认为身为辅佐国君的人应该和国人一样吃粗粮,穿破衣,为国家增添光彩不靠把妾与马打扮得漂亮,要靠高尚的德行。

4.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季文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围绕“志洁行廉、简朴节约、心态平等”回答。

三、谒者汲黯

汉武帝时,汲黯为谒者①。

值河内失火,使视之。

还报曰: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已矫制②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请伏罪。

”上贤而释之。

匈奴王降汉,发车迎之,贷民马不具。

上怒,欲斩长安令。

黯曰:

“令无罪。

独斩臣黯,民乃肯出马。

且匈奴畔③主降汉,何至罢④中国以事之乎?

”上默然。

【注释】①汲黯:

字长孺,濮阳人,西汉初年名臣。

谒者:

官名,有奉使之职,是使者的别称。

②矫制:

矫诏,假托君令,发布诏令。

③畔:

通“叛”④罢:

通“疲”疲劳。

⑤中国:

中原。

【译文】汉武帝时,汲黯担任谒者。

正赶上河内郡失火,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

“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

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假托君命,发布诏令,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我请求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罪名。

”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

匈奴王投降汉朝,汉武帝命令派车迎接,但是车马都没有准备齐全。

汉武帝生气了,想要杀长安县令。

汲黯说:

“长安县令没有罪。

只要杀了我,百姓才会拿出马匹。

况且匈奴背叛自己的主人投降汉朝,何至于疲劳中原百姓兴师动众地欢迎?

“汉武帝默不作声,认为汲黯说得有道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屋比延烧(挨着)②贷民马不具(准备)..

2.翻译下列句子。

或父子相食,已矫制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假托君命,发布诏令,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3.鲁迅先生说过: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

舍身求法的人-----”汲黯也应该纳之于鲁迅所说的范畴。

那么,汲黯是怎样“为民请命”的呢?

矫制赈灾乃欺君之罪,依汉朝的法律当斩;对皇上正在兴头上的事而又愤怒之时,敢于直谏犯颜。

两件事都是为民所做,而且是冒着沙头的事。

4.文中汲黯所办的两件事,从汉武帝的态度来看,一个是“贤而释之”,另一个是“默然”。

汉武帝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虽假传圣旨,但毕竟事情急迫,况且是关乎万余条生命、朝廷安危、君王名誉的大事,这是代君行善,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