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44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docx

福建省漳浦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

福建省漳浦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语文)

高考语文

2014-04-26201452

()

漳浦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测

漳浦一中高三备课组 许志东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O.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兰亭集序》)

(2)披绣闼,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滕王阁序》)

(3)                           ,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

(4)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赤壁赋》)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陈情表》)

(6)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二)阅读下面的,完成2-5小题(15分)。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

能文章,负气节。

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

拜监察御史,出似道力。

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

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

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

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

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

文龙言:

“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

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

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

请皆罢之。

”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

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

“《书》言:

三后协心,同底于道。

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

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

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

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

“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

”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

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

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

“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

”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

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

母曰:

“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

”亦死。

众叹曰:

“有斯母,宜有是儿。

”为收葬之

[注]①阘茸:

无能。

②大阃:

大城,大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2.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忤:

触怒

B.似道怒,寝其疏                寝:

搁置

C.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    遁:

失败              

D.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     恨:

遗憾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陈文龙“忠义”的一组是               (    )(3分)

①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    ②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③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④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⑤使持书责世强、刚中之负国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文龙本来很受丞相贾似道器重,并提拔他担任监察御史,但他从不阿附贾似道。

B.陈文龙极力反对贾似道任用范文虎、赵溍,被贾似道免了官职,但兵溃鲁港后,贾似道也追悔莫及。

C.福州投降元军后,王刚中派人到兴化劝降,陈文龙杀了王刚中,并写信斥责备王世强等人的叛国行为。

D.林华投降元军后,又下令让曹澄孙把陈文龙和他的家人都抓到元军中,百般凌辱,但陈文龙宁死不屈,终至绝食而死。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3分)

②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

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请概括回答。

(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2014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巴金的《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悒郁的瑞珏、贤慧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家》)

B.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说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如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史云光逼婚,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两条人命。

(《红了梦》)

C.小爱斯梅拉达被抱走时带走了一只小鞋子,留下一只在房间里,后来爱斯梅拉达在“老鼠洞”里看到隐修女珍藏的小鞋,于是赶紧将自己香囊里的鞋子拿出来比对,发现两只鞋子的形状和颜色完全一样,分别多年的母女才由此相认。

(《巴黎圣母院》)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

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

(《复活》)

E.葛朗台活到82岁,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参加管理田产的事情,他不能走动,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将贮藏室钥匙也交给欧也妮保管。

临死前,神甫来做临终法事,葛朗台想抓住神父手上的金戒指,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20140字左右)                            (5分)

(1)《三国演义》中有诗云: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请简述周瑜决定采用什么计谋取得荆州,结果如何?

   

(2)堂吉诃德已经等得不耐烦,生怕上天并未选定自己去完成这件大事,所以玛朗布鲁诺不把那匹马送来;再不然,就是玛朗布鲁诺不敢和他决斗。

这时花园里忽然来了四个身披翠绿藤萝的野人,同扛着一匹大木马。

请简述堂吉诃德骑木马的故事。

(《堂吉诃德》)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

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3分)

   孟子曰: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献子①,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

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

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

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

……”

   (《孟子·万章下》)

   [注]①孟献子:

鲁国的卿孟氏,“献”是他的谥号。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14-12题

古今节日文化的比较与思考

萧 放

节日无论今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功能,就是调节民众生活。

由于古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古今节日形态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古今节日都注意节日在一年中的适度分布,如一、三、五、七、九月的节日排列,以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但节期选择的观念古今有着根本的区别。

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人们注意自然时序与人文节序的对应,节日是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标志,人们依据它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

现代节日以现代社会文化体系为基础,在节期选择上已很少或不再考虑自然物候变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

现在,即使是传统节日,人们也只是继承了它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能够适应的内容。

  

古今节日也注重人们的身心调节。

但传统节日主要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节日庆典与仪式取得与自然的沟通。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自然属特定神灵的支配,人们生产是否丰收,身体是否康健,事业是否发达,子嗣是否兴旺,都仰靠神灵的荫庇。

中国传统节日从其起源看几乎都与神灵信仰有关,如元日驱山魈恶鬼、五月五祭水神等,神灵信仰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

人们通过传统节俗活动密切了人神之间的联系,获得一种身心的放松和精神自足。

而现代,人们面对的是社会,人们需要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现代节日的主题是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节日这个人们共享的文化“平台”,密切社区成员乃至民族成员的联系,并展示民众的生命活力。

很多节日还保留了传统形式,但其民俗内容已演化为一般娱乐性质,娱乐是当代节日的主导原则。

如壮族的三月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欢乐的群众集会。

古今节日还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而在传统社会中,节日不仅是民众生活时段切分转换的标志,而且总表现为一种新旧的沟通与过渡,节日是一道道隐形的关口,过节与“度厄”成为节日形态的一体两面。

诸多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与生理的放松,祈求顺利过关与争取未来的幸运。

节日在民众生活中是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民众社会的稳固,得力于民俗节日的周期性调节。

而现代,虽然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但节日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人们往往没有了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那样浓烈的情感。

现在的年节,在城市中,临近除夕才放三五天假,除了比平时的购物热情稍高些外,人们很难有兴奋的感觉。

节日文化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在建构新的节日形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它与当代社会的适应与协调,而且也应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利用有效的传统形式,赋予它新的意义。

以公共娱乐项目为中心,给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隔离的社会成员以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人们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

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

“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

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

201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节日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的,是一种纯粹的社会选择,它们继承了传统节日的形式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

B.传统的观念中,神灵支配着自然,庇佑人们生产丰收、身体健康、事业发达、子嗣兴旺。

C.现代节日以公共活动的方式开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节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

D.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文明理性,在现代,人们一般不再有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浓烈情感,但目前也还没有一种生活样式能取代节日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11.下列对古今节日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人们靠天吃饭,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对应,有利于安排生产与生活。

B.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大都与神灵信仰有关,神灵祭祀自然就成为传统节俗的中心项目,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密切人神之间的联系。

C.传统社会中,除了有助于生活时段切分外,诸多的节俗,都是为了在关键时日给人们以精神抚慰和生理放松的。

D.由于节日已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现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已经有所淡漠。

12.认为,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功能?

            (3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给蚂蚁打伞

那是个闷热的傍晚,天阴着,没有风,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

他站在一株枝繁叶茂的泡桐树下,心里面像有一堆蚂蚁在没头绪地四处爬行,抓不到,撵不走,躁得不得了。

他是进城务工的农民。

这一点,从他的衣着打扮就可以判断出来。

他在等一个孩子。

当然,那不是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在两千里之外的乡下,每年春节才能和他见一面。

他真疼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子,他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规划过,但儿子一出生,他的心里就有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要让他读书,上大学,做个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城里人。

只要想起这幅蓝图,即便身子累散了架,他都能在梦里笑出声。

他经常梦到儿子。

那个夏天,梦到的次数尤其多。

他实在是太想儿子了,便到离工地不远的这个小区看孩子们玩耍。

小区绿化得不错,有一片宽阔的休闲区,休闲区里植满泡桐和月季,还有一座滑梯和两架秋千。

放学之后,这里就成了孩子们小小的游乐场。

那里边还真有个男孩跟他的儿子长得很像。

后来他得知这个孩子名叫童童。

他很想跟童童说话,很想牵着他的小手走一走,他甚至还专门给童童买了一块巧克力,但一直没有机会送给他,他怕被接送童童的老太太看见。

这一天,这个闷热的傍晚,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还是在滑梯旁,童童还是赖着不走。

老太太像往常一样嫌童童淘气,只是,说话间,哈欠连天,她说:

“我回家睡一会儿,不许跑远啊!

”童童听话地点头,老太太走了。

临走前,拜托一个大点的孩子照顾童童,还将一把雨伞放在了滑梯旁边,叮嘱童童下雨了就打着伞回家。

他在泡桐树后面听得清清楚楚。

过了几分钟,抬头再看,那老太太的脑袋果然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阳台上。

他的心里一阵欢喜。

然而,当他走到滑梯旁,那个大点的孩子一直用警惕的眼光打量他,打量得他心里直发毛。

他想了几分钟,决定去再买一块巧克力来收买这个大点的孩子。

不远处就有家小商店,他撒腿就向小商店跑去。

就在那几分钟之内,风来了,雨也来了。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他从小商店里出来时,雨点越来越密。

他心里好失落,这么大的雨,孩子们肯定早跑回家了。

童童居然没有走,一个人站在雨里,好似在等着他。

真是天赐的机会。

他摸一摸口袋里的巧克力,大步流星走过去。

他唤了一声童童,因为激动,声音竟有些颤抖。

童童将肩上的伞柄往后托了托,扑闪着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看着面前的陌生人,没有应声,而是很机灵地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他慌忙讨好地裂开嘴笑,说: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当然知道你叫童童。

毕竟是个孩子,这样一说,他便信了。

只见他伸长了小胳膊,将伞举过头顶,甜甜地说:

“叔叔,你来,我这里有伞。

他蹲下身,握住伞柄。

忽然又听童童说:

“叔叔,小心,不要踩到小蚂蚁,它们正在搬家,我在给它们打伞。

”他这才发现,童童的伞下面有不少蚂蚁,雨来得突然,那些黑色的小精灵正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

他问道:

“为什么要给蚂蚁打伞?

童童回答说:

“因为,老师说它们很善良,很勤劳,很辛苦,所以我要保护它们啊。

……

是一场阵雨,不过20分钟,雨点便稀稀落落了。

在这20分钟里,他和这个叫童童的孩子分吃了两块巧克力。

他问:

“童童,你不嫌叔叔脏?

”童童很干脆地说:

“叔叔不脏,叔叔愿意给蚂蚁打伞,叔叔是好人。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从来没有人给过他如此真诚温暖的夸奖。

他使劲仰起头,不让泪水落下来。

就在这时,他听见有人唤童童的名字。

循着声音,他看见一个体态略显臃肿的男人。

他认识那个男人。

男人看见他,一愣。

还不等两个相识的大人答话,童童便拉住爸爸的手,让他蹲下身,指着脚下那一方没被淋湿的空地说:

“爸爸,你看,小蚂蚁又开始劳动了,它们是勤劳善良的好动物对不对?

刚才下雨时,我和叔叔一直在给他们打伞呢。

男人低着头,看着地上忙忙碌碌的小蚂蚁,良久没说话。

男人越不说话,他便越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终于,他嗫嚅道:

“刘经理,我正好路过,我……”

男人没让他说下去,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走,去拿工钱。

他是全工地第一个拿到钱的民工。

他千恩万谢,一出门,眼泪就落了满脸,为儿子有了救命钱,也为自己躲过了一场劫难。

是的,他那个生龙活虎的儿子不久前出了车祸,生命无大碍,但肇事司机逃逸,他不得不缴纳昂贵的住院费。

可是工钱一直拖着,任凭他磨破了舌头,也讨不回半分,要不是被逼急了,他那样的老实人断然不会决定铤而走险——去绑架建筑公司经理的儿子。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两次提到“闷热的傍晚”,为下文农民工成功讨回工钱作了一个铺垫。

B.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农民工对自己孩子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农民工的所做所为作了合理化铺垫。

C.从“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从来没有人给过他如此真诚温暖的夸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这个群体缺少社会关爱,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D.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童童”这一人物展开的,这个可爱的小孩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E.本文情节丰富,顺叙的记叙方法使文章顺畅自然,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

14.文中多次提到“蚂蚁”,请分析其作用(4分)

15.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应该删掉。

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钱学森二三事

“钱学森身上有着最光辉的精神。

”钱学森的第二个中国博士、两院院士郑哲敏说。

1948年,郑哲敏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后来读钱学森的博士。

“他很关心祖国的状况,每周通过朋友收集中文报纸看。

”郑哲敏说,“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知道,他回国态度一直是很鲜明的。

他在美国工作20年,一直是中国国籍,一直没有买房子,只租房子住。

1950年,他准备回国,票也买了,行李也找旅行社打包了,但却被美国当局抓起来了。

“1955年我回国时,钱学森嘱咐我两件事。

”郑哲敏回忆说:

“第一,他说经过二次大战,美国军事后勤领域发展很快,运用了大量数学和运筹学知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强调计划发展的,用得上运筹学。

他要我把这个领域的信息带回去,告诉钱伟长。

第二是对我的要求:

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国不能太神气。

”钱学森说:

“你回去做什么事呢,不能挑三拣四,原则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

即使是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你也要做。

钱学森回国后担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学科方向。

原来有弹性组、塑性组等三个研究小组,都是搞纯理论研究的,与当时的国家建设关系不大。

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调整方向。

后来,流体力学调整为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方向,并增设了化学流体组、物理力学组和运筹学组。

“钱学森不是搞技术的,是搞理论研究的。

但回国后国家让他搞火箭,他欣然同意,从不讲价钱,从不讲条件。

”郑哲敏说,他牢记钱学森的一句话:

回国没有什么,就是来服务。

孔祥言1956年从北大力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中科院力学所工作。

“当时航天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的尖端科学,涉及的专业面很广、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一次钱老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老实回答:

知识面不够,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孔祥言说。

钱学森听完就给他们做工作:

航天问题不外乎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哪一方面问题不太清楚,就去找书、找资料学习,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不怕困难,是钱学森的一贯风格。

王永志说,钱老回国后不久,中央领导问他“中国能不能搞原子弹、导弹”。

他回答说: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中央对他的意见很重视,最后决定搞“两弹”。

“钱学森是我的恩师。

”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进入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当时钱老还担任首任院长。

“钱老对年轻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提携。

”王永志说,第一代战略火箭获得成功后,国家开始搞第二代战略火箭,钱学森建议,让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并推荐王永志担任第二代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

“当时我只有40多岁,是比较年轻的科研工。

而总设计师这样重要的职务,之前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像我这个年龄阶段的,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开始走上总设计师这样被称为‘箭头’人物的岗位。

“钱学森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轻人,要靠他们敢想,中国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发展’。

”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说。

2007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96岁生日。

12月2014日,科技日报社举办了一个“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为他提前祝寿。

“钱老对过生日一向低调,只是家里人简单聚聚。

”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说,当他把这件事向钱学森汇报时,他说:

“向我学习,我不敢当。

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希望会议开得成功。

“钱学森当时如果不能回国,我们也会发展导弹、原子弹这些尖端技术,但绝对不会这么快。

”曾经与钱学森一起共事的梁思礼院士认为。

但在钱学森眼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决不是单个人所能取得的,他所干的不过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

涂元季说,在钱老与别人的书信中,他反复强调,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是几千名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立的创造。

“我只是沧海一粟。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钱学森嘱咐郑说要做“一些很基础、很简单的研究”,意在告诉他要从基础简单的研究做起,打好根基,才能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B.钱学森回国后,认为科学研究必须和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所以流体力学被调整了方向。

C.钱学森坚定地认为外国人能搞原子弹和导弹,中国人也一定能搞,这也是中央最后决定搞“两弹”的原因之一。

D.钱学森认为两弹的研制成功是众多科技专家合作的成果,而培养科技领军人物是关系中国未来前途的大事。

E.本文通过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