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549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新课标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 过关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解析】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

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答案】 D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解析】 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解析】 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老街有句俗语:

夏府的地,货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

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丰街”了。

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

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

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

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

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

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

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

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

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海爷却说,不可。

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

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

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

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

鸣锣十一响!

这排场,唯京官才有!

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

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

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

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

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

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

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

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

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

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

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

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

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

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

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

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

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

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

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B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C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答案】 D

5.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

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

(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

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

(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6.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

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坐,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

(2)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该坚持“走正门”,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

小说以此为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8岁时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

1929年12月,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讲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

“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

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

“锦城虽乐,不如回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

”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

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

“他留在美国本来会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

回国后,华罗庚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还受命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此后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

华罗庚选拔人才十分严格,他点明调到北京来的学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世界的陈景润。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之后说:

“华罗庚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有了他的提携,我才有今天。

华罗庚曾说,早年在抗战时期虽然遇有劫难,条件艰苦,为数学读书做研究还是光荣的事,但“文革”的劫难却使他“图书馆也不让进,十几年看不到文献”,因为无法割舍对数学的热爱,“文革”中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要用数学方法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牢记把方法交给群众”的主张。

这成为此后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投入数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

他心甘情愿下基层,甚至还有许多当年的工人记得华罗庚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

“文革”结束后,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广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选法”和“统筹法”。

生命的最后几年,华罗庚到英、美、港等地做学术访问,接受了许多迟来的荣誉。

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讲学,为省去翻译时间,他直接用英语讲了65分钟。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坐下来接受鲜花时,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带着对祖国、对数学的热爱,实践了他在自己的诗中为现代数学的发展与普及许下的诺言:

慷慨掷此身。

(节选自《文史参考》)

【相关链接】

①“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

②他读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随口成诗指出: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孙玉祥《那代人的风采》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辍学后,华罗庚用五年的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

B.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被熊庆来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从此有了一个学习和研究数学的高端平台。

C.一篇论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数学年鉴》收录,使得包括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内的人心悦诚服。

D.文革以及此后的20多年间,华罗庚放弃纯粹数学研究,以“牢记把方法教给群众”为指导思想,深入基层,投入到数学的普及工作中。

【解析】 文中指出是“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答案】 A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中国,华罗庚凭借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和他曾经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成为广为人知的数学家。

B.钱伟长的回忆表明,华罗庚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与其就读清华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是分不开的。

C.华罗庚在人生中遇到前两个“劫难”时,仍然能学习和研究心爱的数学,但文革带来的第三个“劫难”,却使他难有作为。

D.从华罗庚所写的诗和《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的语言来看,身为数学家的华罗庚,在诗文上的功底也非同一般。

E.从自学数学课程到成为清华教授,直至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仍然创造了令人感奋的人生。

【解析】 A项,“广为人知”的概括只有部分正确。

B项,钱伟长的回忆是在表明,比起自己,华罗庚是更用功的学生;“广泛阅读”的说法不仅于文无据,且可根据上下文推知华罗庚应是在学习或研究数学。

C项,“难有作为”的分析和概括错误,原文第六段指出,“‘文革’中的华罗庚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的主张”,并且下基层普及数学方法。

【答案】 DE

9.华罗庚热爱数学的执着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初中毕业后,依然坚持自学数学课程;②身落残疾后,更坚定了一心攻读数学的信念;③“文革”期间,适时转而投入数学方法的普及工作(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

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

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

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

“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

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

拜参知政事。

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

“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

”雄飞曰:

“我曾受汝家钱物否?

”曰:

“惟公独否。

”雄飞曰:

“如是,则我当问汝矣。

”忽辛遂伏辜。

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

“古人言:

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帝嘉纳之,语雄飞曰:

“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朕今从汝。

”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

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

“若卿可谓真廉者矣。

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

“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财务,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

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

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

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B.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C.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D.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处士,古时候特指为皇帝处理事务的人,文中处士罗英帮助皇帝挑选人才。

B.驿,就是供传递公文的人途中休息、换马的地方。

便殿,即正殿以外的别殿,古时帝王休息消闲之处。

C.御史,战国时是国君的侍从史官,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行省,即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文中有巡视之意。

【解析】 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雄飞才能卓著。

他受廉希宪推荐,被世祖召见,陈述当时之务,世祖非常高兴,后来他担任转运司调查并清除了各种弊端。

B.张雄飞廉于财利。

忽辛犯罪,世祖命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过他们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

C.张雄飞刚正直谏。

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却认为,赦免的行为是刑法不公平的体现,圣明的君主执政不应该多次大赦。

D.张雄飞谨慎有远见。

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罪被杀,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核实有误,便令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去复查,而张雄飞对于皇帝的赏赐一直封存未动。

【解析】 张冠李戴,“便令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去复查”有误,去复查的是伯颜。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朕今从汝。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

(2)多次打猎之后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