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555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安区五小水利规划报告黄423Word文件下载.docx

1.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大安区位于自贡市东北部,是自贡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业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文化旅游区。

全区三面环抱自贡城区,东南与富顺县接壤,东北与内江市东兴区毗邻,西北与威远县接连,西南与贡井、沿滩区相连,紧连自流井区。

内昆铁路穿境而过,内宜高速绕区而达,半小时可至内江、宜宾,是自贡广引八方宾朋的“东大门”、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

全区辖12个镇乡,新民、团结、大山铺、三多寨、何市、新店、牛佛、回龙、庙坝9个镇,凤凰、和平、永嘉3个乡,有4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4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是30.73万人,非农业人口15.25万人。

1.1.2地形、地貌

大安区位于自贡市东北部,自流井背斜在大安区的西部隆起,受背斜影响,全区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又因为威远河、釜溪河由西北向南流过,使西北部地表切割破碎,地形起伏较大,高差悬殊较大,地貌有缓丘、平坝、浅丘、中丘及高丘,一般海拔在270~300m左右,最高海拔440.7m,位于团结镇朝天寺,东南地势低,地面起伏小,相对高差30m左右,有少部分的缓丘平坝,多为浅丘地貌,最低海拔273.2米,位于和平乡唐家坝。

1.1.3水文气象

大安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8℃,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2.1℃,无霜期320—330天,日照时数1236.3小时,日照率28%,相对湿度79%。

区内条件优越,一年四季均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理想的粮食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区。

多年平均风速1.7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41.1mm。

降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5~10月降雨约占年降雨量的84%,11~4月仅占16%,最大降雨量244.5mm,最大小时降雨量67.9mm,大量降雨都以洪水形式在夏、秋季集中流走。

因此,常有冬干、春旱、夏洪、秋涝、伏旱等自然灾害出现。

1.1.4地质与水文地质

全区分为高丘中、窄谷,中丘中谷,低丘中、宽谷,缓丘、平坝四种地貌类型。

全区土壤分为4个土类,6个亚类,8个土属,24个土种。

成土母质以侏罗系自流井组、沙溪庙组紫色砂页岩和近代河流洪积物等三种母质为主。

形成的土壤含钾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土壤肥力高,宜种度广。

主要土壤为灰棕紫色水稻土和灰棕紫泥土,其养分含量大至为:

有机质1.75%,全氮0.185%,全磷0.17%,全钾2.88%,土壤PH5.5~9。

全区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地表径流因各种因素影响,平均径流深400mm左右,人均水资源量635方,占全省人均水量的16%,加之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对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年加剧。

1.1.5自然植被

我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森林覆盖率为4.23%,其中大山铺镇、三多寨镇、牛佛镇、何市镇林地面积比较多,面积分别为4968.75亩、3578.55亩、3221.4亩、2550.45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19.51%、14.05%、12.65%、10.01%。

其余乡镇的林地面积相对较少。

以人工松林为主,部分区域有成片针阔混交林。

植被类型属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山常绿针叶林、竹林组成。

大安区高等植物有77科163属314种。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银杏、楠木、油樟、香樟、苏铁、桫椤树等19种。

1.1.6自然灾害

(1)干旱

受西藏高压气流和盛夏时节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安区内多出现高温连晴天气,少雨或无雨,致使干旱频繁发生。

据统计:

1915年~1987年,全区共发生33次干旱,其中1936年、1952年、1960年为特大旱灾;

1988年~2006年,全区共发生旱灾7次,特别是2006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持续时间长达57天的严重伏旱,平均气温达30.02℃,比常年偏高3.0℃,月降水量103.1mm,比常年偏少135mm;

造成12个乡镇、12.5万人受灾,9万人及1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14.2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

6.1万亩成灾、1.2万亩绝收);

大春粮食减产达0.47万吨,造成总直接经济损失285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201万元)。

(2)洪涝

洪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秋季为多,暴雨、连日暴雨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

1912~1987年间,出现较大洪灾有13次,其中以1981年洪水为最大;

1988年以来全区出现较大的洪灾有8次,特别是1999年入夏以来,大安区先后遭遇四次大暴风雨袭击,致使全区12个乡镇、150个村、1635个社14万农业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0.5万公顷,成灾面积0.398万公顷,绝收面积0.07万公顷,房屋损坏1200间、倒房122间,直接经济损失1196万元。

(3)冰雹

冰雹灾害对我区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据统计,1935年~1985年,全区共遭受10次冰雹灾害袭击;

1988~2005年共遭受3次冰雹灾害袭击,特别是1989年4月20日冰雹灾害为最大,全区12个镇乡,受灾面积达1200公顷,倒塌房屋345间,受灾人口12000人,造成全区经济损失1400万元。

1.2社会经济状况

耕地面积21.66万亩,其中:

田9.95万亩。

201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7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5.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7.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6.91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收入49.93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55亿元。

地方级财政收入4.66亿元,财政总收入5.4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023元。

1.3农业生产现状

大安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农业增加值实现8.87亿元,增长3.4%。

其中:

种植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82019万元。

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4.8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34亿斤;

蔬菜产量达到17.42万吨;

油料产量达到0.69万吨。

畜牧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38.13万元。

生猪出栏29.75万头;

肉羊出栏17.2万只;

家禽出栏685万只;

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68万吨。

林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2129万元。

全年完成荒山造林4999.5亩,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巩固,全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森林覆盖率为4.23%,其中大山铺镇、三多寨镇、牛佛镇、何市镇林地面积比较多。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201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5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895亩,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9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50亩,整治病险水库21座。

日元贷款生态县建设和“金土地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然而,由于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塘坝淤积,渠堰垮塌,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发展,成为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1.4水土资源状况

1.4.1水资源与水环境

大安区境内主要河流有三条,即:

沱江河:

河道干流全长712km,流域面积32900km2,大安区境内长33.45km,流域面积134.50km2;

威远河:

河道干流全长107.2km,流域面积1386km2,大安区境内长20.6km,流域面积68km2;

长滩河:

河道干流全长118.0km,流域面积411km2,大安区境内长19.7km,流域面积72.5km2。

本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根据2010年大安区年降水量1050mm计算,从而确定当地的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总量。

水资源总量为我区之地表水、地下水与其它来水总和。

地表水为地表径流,地下水为地表水的渗透地下部份,其它来水为沱江河、威远河和长滩河上游境外来水。

全区内地表水资源量为17487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546万m3,而境外来水总量为11199万m3,全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29232万m3。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安区沱江河、釜溪河两岸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工矿企业密集,污废水排放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城区排放的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均直接排放到江河内。

目前沱江、釜溪河水体及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某些时段水体水质达Ⅳ类以上,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河流的纳污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增多,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将增加,预测到2015年,仅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将超过500万吨,水污染对大安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重点说明水环境存在问题。

1.4.2水土资源利用现状

1.4.2.1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并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属性。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8℃,多年平均降水量1041.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98.1mm(20cm蒸发皿),无霜期为320~330天。

设计流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400mm左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常有冬干或春旱,洪枯水变幅大。

全区现有各类水利工程4265处,其中:

(1)型水库6座、小

(2)型水库38座,山平塘2508口,石河堰204道,提灌站153座,蓄水池1356口。

水利工程设计蓄引提能力8605万方,有效蓄引提能力5647万方,设计灌面16.56万亩,有效灌面7.5万亩。

全区灌溉渠道长260.53km,其中:

土渠104.21km、石渠156.32km。

目前,全区中小型灌区设计灌面16.56万亩,有效灌面7.50万亩,设计渠道长410.19km,实际配套260.53km,配套率63.5%,衬砌156.32km,完好率59%,渠系建筑物492座,基本完好290座,完好率63%。

根据全区水资源评价调查分析,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40~0.45之间,其中:

干、支两级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5,斗、农两级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0。

田间水利用系数在0.85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34~0.38范围之间。

1.4.2.2土资源利用现状

大安区土地总面积为60.15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为46.2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10.58万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3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6.8%、17.6%和5.6%。

耕地:

2010年末,全区耕地面积为21.66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64.3%,其中水田、水浇田、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分别为38.3%、2.1%、59.6%。

凤凰、和平、新民、大山铺、团结、新店、永嘉7个乡镇的耕地面积占农用面积比重较低。

全区耕地广泛分布于缓丘平坝、低丘及中丘区域的乡镇,一般丘顶为土、丘底为田,但水田比重较低。

园地:

2010年末,全区园地面积为1.68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6%,其中果园、桑园、其他园地占园地面积比重90.9%、8.7%、0.4%。

园地结构比较简单,果园占绝大比重。

园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山铺、新民、回龙、牛佛4乡镇,面积分别为0.22万亩、0.19万亩、0.25万亩、0.53万亩,占全区园地面积的13.1%、11.3%、14.9%、31.5%。

其余乡镇的园地面积相对较少。

林地:

2010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2.55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5.5%,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占林地面积比重分别为31.8%、0.6%、67.6%;

我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森林覆盖率为4.23%,其中大山铺镇、三多寨镇、牛佛镇、何市镇林地面积比较多,面积分别为0.50万亩、0.36万亩、0.32万亩、0.2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19.6%、14.1%、12.5%、10.2%。

1.4.3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1.4.3.1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根据大安区农田水利发展需要,2009-2020年全区规划建设:

新建水库22座,新建和整治山平塘730口(其中新建332口),新建和整治石河堰161道(新建34道),新建和整治渠道589.63km(其中新建353.65km),蓄水池2150口(其中新建1661口),小型提灌站308座(其中新建162座)。

工程建成后增加工程蓄水8895万方,其中塘坝4560万方,水库4280万方,蓄水池55万方。

新增、改善灌面9.8万亩。

预计2015年:

P=50%全区供水能力为21788万方,P=75%全区供水能力为19232万方,P=95%全区供水能力为16676万方。

预计2020年:

P=50%全区供水能力为24751万方,P=75%全区供水能力为21781万方,P=95%全区供水能力为18810万方。

可基本解决全区旱山村和缺水村的缺水问题。

1.4.3.2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1)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

全区未利用土地面积3.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6%。

根据全区土地总体规划,今后要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和全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对大量未利用的土地,要加大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把建设用地与开发未利用土地挂钩,实行占补平衡,充分开发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农业用地开发潜力

①耕地生产力潜力。

根据调查,全区粮食亩产量低于340kg的低产田土占28.7%,亩产量在340~450kg的中产田土占53.5%,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2.2%。

这一部分田土,只需增加投入,采取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增肥地力,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扩大复种面积,可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

②园地生产潜力。

全区园地面积1.68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6%,其中果园、桑园、其他园地占园地面积比重90.9%、8.7%、0.4%。

园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山铺、新民、回龙、牛佛4乡镇,若对这部分园地加以改造,改良品种,增加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加强管理,产量和效益将大幅度提高。

(3)林地生产潜力。

大安区林地在50年代末期曾遭受严重破坏,现有林地绝大部分为70年代以来逐步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由于经营管理粗放,疏林地和幼林地面积大,林木质量差,全区林地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偏大,占21.4%,经济林比例过小,占10.1%,林木蓄积量低。

另外,全区还有大量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需要抚育和更新。

因此林地生产潜力很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4)水域开发潜力。

全区水域面积比较广,宜渔水面积资源丰富,目前已有养殖面积1.86万亩。

已养水面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营粗放,总产量和单产水平不高。

目前,一是要扩大养殖水面,二是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开发利用荒芜水面。

(5)其他建设用地开发潜力。

全区村镇用地建设区功能紊乱,严重制约了土地效益的发挥。

为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非农业建设用地由外延增量为主转向内涵挖潜为主,在今后要坚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总体规划要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合理解决工矿企业及居民住宅用地的平面布置,盘活存量土地,把村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村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村镇土地利用效益。

总之,全区土地资源要在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的基础上,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为核心,实行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同时进行,搞好土地利用的部门配置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程现状与建设的必要性

2.1工程设施现状

全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在12个乡镇,现有大部分水利工程始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由群众投劳兴建,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塘、堰、池、渠系及其建筑物等年久失修,工程老化,配套不完善,完好程度仅达40~50%,我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存在效益衰减的潜在威胁。

(1)中型灌区工程配套渠道设计灌面7.66万亩,有效灌面5.14万亩,设计渠道长度165.14km,实际配套长度113.50km,渠道已衬砌68.10km,完好率62%,渠系建筑物64座,基本完好33座,完好率66%。

干支斗渠运行基本正常,末级渠系配套差,且损毁严重。

(2)小型灌区,设计灌面8.90万亩,有效灌面5.47万亩,设计渠道245.05km,实际配套147.03km,渠道已衬砌88.22km,完好率56%,渠系建筑物428座,基本完好257座,完好率60%。

干支斗渠基本能正常运行,末级渠系配套率差,且损毁严重。

(3)全区现有山平塘2508口,设计蓄水2237万方,实际蓄水894.38万方,工程完好率42%,病害严重且灌溉设施未配套。

(4)全区现有石河堰204处,设计蓄水614万方,实际蓄水245.38万方,工程完好率36%,病害严重且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

(5)全区有电力提灌站153座,设计提水能力710万方,实际提水能力568万方,工程完好率40%。

(6)全区现有蓄水池1356口,设计蓄水18万方,实际蓄水12.45万方,工程完好率75%,蓄水能力有一定下降。

本次规划区人均水浇地面积0.12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28亩、人均蓄水容积22.58方、亩均蓄水容积32.36方;

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大安区农业的发展、解决人畜饮水显示出了巨大作用,同时,其病害对全区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此,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及整治、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2.2地位与作用

大量小型水利工程的建成,一是为农村人畜饮水提供了饮水水源,有效缓解了农村饮水困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为农村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五是发挥了防洪、除涝、保障安全等除害减灾功能;

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农民都认识到农村水利设施是保障当前农民基本生存条件改善、稳定粮食生产、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区、乡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水利基础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导致水利工程老化严重。

二是农民的实际投入能力弱。

农民生活多数处于“温饱”水平,客观上无力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设施建设。

要求农民投工投劳的,由于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不足,甚至是缺乏劳动力。

三是争取农业农村发展项目难,支持力度弱。

因农业总量小,农业人口少,上级扶持项目、资金多向农业大县倾斜,全区每年仅有少量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

四是我区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体制较差,管护责任不明确,运行机制差,运行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无法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工程维护、管理的积极性。

加之农业水费收取情况不理想,导致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资金到位情况差,年复一年,久而久之,造成工程损毁严重,不能发挥效益。

2.4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大安区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工作历来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近几年,我区农产品供求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仍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

(1)保证和提高我区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大搞“五小水利”基本建设。

我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供排水渠道淤积。

每年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修建、维护,对渠道进行清淤,对部分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恢复和提高其功能,是保证工程处于完好状态,次年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不仅如此,全区仍有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依然薄弱落后,引不进、排不出、灌不上,遇涝一片汪洋,遇旱一片赤地,完全是靠天吃饭。

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改善农村面貌。

因此,我们需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集中时间和精力,齐心协力地兴修农田水利,并对已建工程进行维修改造。

(2)保证我区粮食安全,需要继续加强“五小水利”基本建设

2011年,我区粮食产量达到2.34亿斤,近几年粮食等农产品已从长期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基本平衡。

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近几年粮食供应出现相对过剩,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

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需求总量还需不断增加,质量也需不断提高。

而增加粮食总量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单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尤其是干旱缺水影响最大。

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不可能稳定持续地发展,农民生活不可能稳步地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增强我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五小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央一再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调整对水利灌排条件,特别是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对灌排保证程度、服务质量,如供水水量、水质、供水时间、空气湿度、养分供应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区许多地方原有水利设施的标准和功能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主动调整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造原有工程,建设节水高效工程,不但形成一定规模,还要有较高的质量。

(4)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彰显“主人翁”地位的历史舞台。

在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人民群众是建设主体、投资主体,也是管理的责任主体。

通过本次“五小水利”项目的实施,开展“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施展本领和才能的工作平台。

在建设全过程中,老百姓层层参与,积极发挥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和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顺利前进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有责任紧紧抓住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多方面整合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切实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而扎实工作。

3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3.1指导思想

3.2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统筹考虑我区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大安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方案》相协调,坚持蓄引提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提高工程供水保障能力。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充分考虑我区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确定工程模式和建设方案。

突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优先扶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低的地区。

3、尊重民意、量力而行。

充分征求了当地群众对“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尊重基层干部群众意愿,根据国家投入水平、地方财力可能、群众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合理确定的建设内容、目标和发展速度。

4、整村推进、提高效益。

项目建设以村为单位,摸清底数,合理确定目标,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提高工程效益。

5、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加强政策引导,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进一步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谁建、谁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建设管理机制。

3.3规划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3.3.1规划水平年

本次规划以2011年为规划基准年,2015年为规划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规划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