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02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 第一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二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

必修二第一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下图所示为绘制于唐朝初期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漫漫征途的情景。

有人认为:

“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其认识历史的视角是()

A.动机与效果B.目的与手段C.背景与影响D.原因与结果

2.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B,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C,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D,其基点是努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基础

3.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这一记载说明(  )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

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

4.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

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5.下列瓷器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

6.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A、西周B、战国

C、秦汉D、隋唐

7.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8.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

这反映出唐朝()

A.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B.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C.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D.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9.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注:

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B.村落C.草市D.夜市

10.2011年3月,新开馆的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首次将“司母戊鼎”(见下图)定名为“后母戊鼎”。

关于该鼎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它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②它出自民间工匠之手

③它反映了我国文字走向成熟

④它是商王朝的重要礼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12.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

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

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14.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

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 

15.唐朝中期以后实行的两税法同以前的租庸调制相比,最主要的变化是()

A.地租形式的变化B.赋税种类的变化

C.征税标准的改变D.税务手续的简化

16.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

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7.

史实

结论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唐)《汴路即事》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陆游《入蜀记》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上述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18.“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19.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

问题:

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国在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镑的国际地位。

分析在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

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

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要求:

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

明人章悉说:

“圣祖以边城险远,兵怕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省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达“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

”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

(2)材料二、三说明山西的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4)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诗云: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宋诗云:

“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材料三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

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

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捌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四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代表翠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

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夕卜,一无所获。

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

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

“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

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4)材料四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有人说:

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

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

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

……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

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

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

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

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24.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农者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力织成也。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战后生活。

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

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目的并未实现,结果无意之中开通丝绸之路,目的与结果(或者说动机与效果)并不一致,其实这种效果与动机并不一致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并行体制本想巩固政权可实际上却引发了“七国之乱”,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

史学常识

点评:

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①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

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②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③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④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2.C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政,故D项是错误的;ABC是正确的。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崇仁坊”成为商业区,说明突破空间限制;“昼夜喧哗”说明突破时间限制。

4.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出现了很多通俗的广告,究其原因,学生可结合必修三中宋词出现的原因去思考。

究其根本,是因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B符合题意。

而A是材料的直接陈述,可排除。

C与材料无关,D不是根本原因。

综上,本题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5.A

【解析】

试题分析:

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元朝时出现青花瓷,珐琅彩出现在清朝。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青瓷、白瓷、青花瓷、珐琅彩。

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进步。

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首开重农抑商的先河,同时也为后世重农抑商政策奠定了牢固基础,答案选B,ACD三项时间特征与商鞅变法不符。

考点: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最突出的表现,之所以推行此政策在于中国古代社会统治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这是封建统治长期存在的根基。

7.D

【解析】

试题分析:

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示意图空缺方框对应的“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反映的是生产力的极端的落后,所对应的耕作方式只能是集体劳作;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前提是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出现。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作方式

8.D

【解析】

试题分析:

“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的娱乐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市的监管,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天与人关系的相似之处,与材料唐代洛阳城市布局无关,故C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发展历程:

类型

格局

功能

原因

西周至唐代

传统大都会,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实行坊市制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经济功能小)

①实行坊市制

②市设在县治以上城市,处于城市中特定位置,县冶以下城市禁止设市

③市由官府设置,设市令或市长管理

商业繁荣

宋代

打破坊制制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①打破坊市制

②出现街市、夜市、晓市、草市、集镇、市镇、沿海港口城市

③市不再受官府的监控、管理

唐宋

“沿海港口城市”

原因:

海上贸易兴盛

明清

“工商业市镇”

影响:

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原因:

①工商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②交通要冲

③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

④人口密集

⑤区域分工明确

⑥专业化城市

⑦生产社会化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北宋以前在唐代已经出现农村集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

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

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圩或赶场。

故选C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10.C

【解析】商周时期工商业由官府经营,该鼎不可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排除②,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文字走向成熟,排除③。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指的是海禁,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是指富商不投资。

不论是海禁还是富商不投资都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2.C

【解析】略

1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图表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西汉至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呈现大幅上升趋势,而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却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反映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C项正确;A、D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B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专供潞州商人居住”,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形成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又与明清工商业的发达,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这是明清时期才有的现象,所以正确答案为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

15.C

【解析】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

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崇拜四海龙王,主要源于农耕文明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而妈祖则是传说中的海上女神,题干中四海龙王的地位逐渐为妈祖所取代,说明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草市已经出现,但是据此得出“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则显得论据不足,表格中的第一项是错的。

“草市迫江货”说明江边码头有草市,表格的第二项亦正确;根据“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一句,说明草市的税收对于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表格中的第三项结论也正确;一般的概念中,“草市”定义为“乡村定期集市”,根据此,表格中的第四项结论也符合。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草市的发展状况

1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是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两个基本的概念,二者的含义当然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没有关联的,而这也不是“补充说明”的关系,在做此题时必须要注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侧重于生产结构,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偏重生产结果,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9.表面信息:

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只要言之有据。

深层信息:

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只要言之有据。

【解析】图上的文物,与其大小、质地、制作工艺等无关,只需从其神态、装束、活动等方面来说明和判断当时相关的历史现象。

本题的难度在于怎样细致找出每个俑俑的具体特点,并能上升为一般现象。

题目所赋予的分值可以作为应答要点的多少的参考

20.

(1)地位:

中国长期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并列给分,2分)

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发达,丝绸、棉布、瓷器等大量出口;(2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扩大。

(4分)

(2)地位: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中心地位(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2分)

条件: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强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扩大资本输出;以英国等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6分)

(3)差异:

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2分)

共同点:

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2分)

原因:

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4分)

趋势:

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

(2分)

(4)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应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来分析中国在17、18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