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02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docx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

实用类文本阅读(七)(广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董岩:

新闻摄影的原则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唐师曾:

新闻摄影不要求拍得如何美丽,而应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把主流社会不在意的真实展示出来,提供给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读者领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依据这一原则,摄影记者不该给被摄体描眉画眼。

心中的“至美”首先是自然,自然第一。

摄影记者应该发现“至美”,再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记录“至美”。

是“记录”而不是夸大一点的“宣传”“工程”。

摄影记者应该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建议“被摄者”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参照时下的审美价值。

董岩:

您曾先后五次去中东采访,一定遇到过许多困难、危险。

唐师曾:

困难、危险的地方才有真实而有价值的新闻。

我已经无法回忆多少次我和我的大吉普陷在沙漠中,被恐怖分子围追堵截、被士兵扣留、被难民包围,以色列南方军区曾动用M113装甲车和AH—60“黑鹰”直升机在沙漠中追踪我……

董岩:

在很多人眼里,您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

唐师曾:

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是记者应该做的。

其实危险性最大的是战争摄影师。

我最佩服的人是卡帕。

卡帕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

他是靠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出名的,别人站在船上拍,卡帕跳下去自己拍。

他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平视的,不是仰视或者俯视的,这一辈子他只给自己打工。

董岩:

采访时,您曾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和食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曾把身上背的活命之水全部送给了帮助过您的骆驼队。

在很多人眼里,您“唐老鸭”是真诚、热心的。

唐师曾:

记者的魅力首先在于诚实、不装孙子。

好记者就要像卡帕那样,四海为家,有一颗博爱之心,胆子比我大,能如实、客观地记录那件事,不惜生命。

被地雷炸翻还按一下快门,没有任何人能阻止。

董岩:

作为记者、作家、探险家,您如何评价自己?

唐师曾:

我觉得最称职的、最看重的还是记者,别的所得都属于记者的附属产品。

我有一个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品质,这品质出于天性,更多的是出于后天的历练。

总结起来说,当记者,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

董岩:

为了新闻采访,落下了一身病,几乎搭上了命,想想自己,亏不亏?

唐师曾:

不后悔,我认为值。

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

1.本次访谈主要涉及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主要从记者提的问题来思考,这些问题虽然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记者的第一问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作答案,其余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一个大问题。

【答案】 访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新闻摄影的原则与要求,一是唐师曾从事新闻摄影的经历与体会。

2.

(1)请概括新闻摄影对记者提出的具体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唐师曾、卡帕在战地采访中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问的答案在唐师曾的第一段答话中,第

(2)问的答案在他的第二、三、四段答话中。

【答案】 

(1)自然第一,发现并记录“至美”,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

(2)贴近被拍摄的对象(或“走进困难危险的地方”),镜头简单平视(或“如实、客观地记录事件”),坚定而不惜生命。

3.唐师曾为什么说“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在唐师曾的最后一段答话中,“不后悔,我认为值。

生命一闪而过,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亲历了那么多大事件,很幸福”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 ①热爱(或喜欢)这个职业。

②能经历许多大事件。

③能培养许多技能。

④职业的历练能培养独立思考的品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岛(当代诗人、作家)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

你的新书《城门开》写的是北京记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

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

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

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

其实根本不止北京如此。

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

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

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

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

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

你怎样看待这种关系?

北岛:

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

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

林思浩:

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

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岛:

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

细节。

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

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

这种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

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

这是非常可怕的。

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

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

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

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你这个文字北京城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也即是说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北岛: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面很广。

简单来说,北京城的结构和汉字的结构有共同之处,比如方向感,正南正北,横平竖直;再就是封闭性,老北京过去叫四九城,“四”指城墙,即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九”为内城的九个城门,与汉字的结构不谋而合。

对北京来说,城中之城是权力的中心。

而汉字本身就有某种权力意志,这恐怕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或所谓的“大一统”能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

至于全书的篇章铺排,并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很像汉字或北京四合院,彼此呼应,在互相勾连拼接中产生更深的含义。

(选自2010年10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围绕北岛新书《城门开》,林思浩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将这些问题梳理后,可以发现:

第一二两个问题是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言的;而第三四个问题则是就作品所写内容与作者过去生活的关系进行提问的;第五个问题从“全书的篇章是怎样铺排的?

”可以明显看出是指全书结构特点。

【答案】 ①写作目的;②写作与生活的关系;③全书的编排特点。

2.《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从有关作品内容的谈话内容中筛选文章写作的特点,从最后一问中作者的回答里提炼编排特点。

【答案】 写作:

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

编排:

不是按线性时间展开的,每章可独立成篇,自成系统,又彼此呼应。

3.你怎样看待北岛在谈话中所提到的北京城“正在消失”的观点?

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诚如北岛所言,我们祖国广袤大地上的许许多多“北京城”正在“城市化”和“旧城改造”的潮流下迅速消逝。

这种消逝,不只是一些旧建筑的消失,更重要的是民族记忆和民族历史的迷失和割裂。

所以,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领导者和公民都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

示例二:

没有“消失”,就没有重建。

“北京”是“老大帝国”的象征,没有近几十年的“消失”,就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没有全国大地蓬蓬勃勃的“消失”,就没有遍布全国的城市建设的热潮,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所以,“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惋惜情有可原,但因此就满腹怨言实在不应该。

三、思考:

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

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

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

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

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

1.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参考“三、思考:

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从反面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①不少博客处于闲置或放弃状态,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

②网络生活日常化程度不高。

③过多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不足。

2.对大学生博客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三、思考:

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就可以从3方面概括出答案。

【答案】 应倡导节约和共享网络资源的精神,关闭闲置的博客;及时更新博客,使博客内容日常化;走出私人空间的局限,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

3.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查对文本的社会价值的评价的能力。

先回答是还是不是,再概括理由。

可以从调查对象、有效试卷、调查年龄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科学有效。

理由是:

①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

③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

④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

⑤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

①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立10年来,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的246个市、县,演讲3500多场,听众达130多万人次。

②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本报调查显示,41.8%的人只听过1~2场科普讲座,26.4%的人一次也没听过。

③据记者了解,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科普活动,但是能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活动实属凤毛麟角。

本报调查显示,尽管有71.9%的公众认为,科普宣传“很必要,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但是有39.3%的人对科普讲座的印象是“和上课差不多”;26.6%的人则感觉,“高质量的科普讲座当然能起好的作用,可是好的活动很少见”。

同时,也有32.1%的人对听过的讲座感到“新鲜有趣,至今难忘”。

④钟琪团长强调,演讲团从创立之日就坚信,科普不是拿原来的旧知识去贩卖,科普讲座是再创造。

科学研究做得好,科普报告不一定就能做好。

据她介绍,现有的30多名团员是从几百位科学家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二。

空军指挥学院的少将徐邦年,试讲了4次才被通过。

⑤钟琪团长告诉记者,她之所以严把质量关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是顶着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压力的,同时,一场好的科普讲座会给青少年开启科学的大门,而一场劣质的讲座会断绝孩子们以后再听科普报告的可能。

⑥听过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讲座后,有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反馈:

“这是我上学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课外活动!

”“西部学生的经济条件差,但是求知欲并不差!

希望你们再来!

再来!

再来!

⑦本次调查显示,公众最希望听到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的科普讲座,内容排在首位的是“实用的科学知识”,占78.5%;其次是“我国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占61.0%;列第三的是“可以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占53.4%。

此外,科研过程中的故事、科学家的人格魅力等内容也是吸引听众的亮点。

⑧据翟立原主任介绍,国内的科普讲座,多数传播的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很少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

事实上,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尚在争论中的问题对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很有帮助。

⑨科普演讲团的老爷爷们曾在云南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作讲座。

当时,一个小女孩向爷爷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方面很有见地的问题:

现在的克隆技术都是雄性复制雄性,雌性复制雌性。

可不可以用雄性动物复制雌性动物,并保证遗传性状完全相同呢?

因为决定性别的是染色体,只要把其中的一个Y染色体替换成X染色体就可以了吧?

当时的科普团员们认为,小女孩的思路是很可行的。

三年后,美国科学家才完成了类似的克隆实验,这也证实了这个云南乡村中学的小女孩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调查报告重数据分析,结合原文第一、二段的统计数据,应如何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升,是决定本世纪中叶我国公民素质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可惜的是,这样的演讲次数对于我国的科普宣传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等这些结论性的话语。

【答案】 

(1)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不辞辛苦,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近三成公众从来没听过科普报告,影响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这与向发达国家迈进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3)我国的科普教育要和科技兴国的战略相适应,还需要大踏步前进。

2.中科院科普演讲团严格筛选成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本中的第⑤段、第⑦段中,可以筛选出答案。

【答案】 

(1)学生升学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听科普讲座不容易;劣质报告会浪费学生时间,影响他们接受科普知识宣传的兴趣和情绪。

(2)科学研究做得很好,但科普讲义内容深奥,像给大学生或研究人员上课,学生听不懂。

(3)传播的只是已有定论的科学知识或原理,没有能做到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顶尖的还没有定论的科学知识。

3.试从科普的方式、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写出你对演讲团成员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只要围绕思维互动的方式、实用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的平实语言等三个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

(1)能结合中学的实际,结合孩子的兴趣,针对实用的、前沿的话题展开。

(2)在讲座的过程中,注重互动,注重交流。

(3)使用生动甚至幽默的语言。

(4)态度要和蔼亲切,把孩子们当朋友,不要给他们以居高临下的感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

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绝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有可能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

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有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

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

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

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并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拉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

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折,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

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也不需要让总部采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本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

“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

”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

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

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

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

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

而巴菲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地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1.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

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答案】 ①人们心目中的巴菲特是高高在上、不可走近的神的形象,有着不真实的虚幻色彩;②本文是把巴菲特作为一个有弱点的凡人来写,他有很多优点,但也会犯错误,突出了这一形象的真实可信;③也正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