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21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D)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C)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C)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D)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性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的性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C)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事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D)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C)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A、实践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 

D、唯物的观点

24、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著名论断表明(D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2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B )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2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B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27、恩格斯提到过: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B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8、列宁说: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表明(B )

     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29、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D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1、.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 )

    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B、务实精神和奋斗精神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D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A)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35、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3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A)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37、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8、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4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D)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4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C)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4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B)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庸俗唯物主义除外)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天才论是(B)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D、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4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唯物论同机械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5、西方近代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A)

A、波浪和赫胥黎

B、培根和洛克

C、费尔巴哈

D、康德和休谟

46、坚持反映论,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独有的观点

B、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先验论的观点

47、理性认识的特点是(D)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把握

D、借助了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4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49、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B)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同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50、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C、唯心主义坚持的错误观点

D、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5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52、“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句话表明(C)

A、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单独存在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理性认识中包含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5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4、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55、经验论是(A)

A、唯心主义的

B、唯物主义的

C、即可以是唯心主义的,也可以是唯物主义的

D、二元论的

5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C)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从认识到实践

D、从具体到抽象

57、不可知论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找到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D)

A、如何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

B、如何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C、如何判定人的认识是是否具有至上性

D、如何判定人的认识的无限性

58、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C)

A、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B、它不参与人的认识活动

C、对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压制起着重要的抑制和调节作用

D、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只起负面作用

59、想象(包括直觉、幻想)等非逻辑思维活动,它(B)

A、可以脱离逻辑思维活动单独进行

B、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

C、想象、灵感可以给理性思维提供积极运作的可能性

D、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60、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是(C)

A、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61、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是(C)

A、认识

B、物质

C、实践

D、精神

62、感觉、直觉、表象是(C)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63、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的含义(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界限

64、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65、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B)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多元化

66、客观真理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D)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

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与现象的辩证统一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67、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的共同特点是(B)

A、否认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B、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C、承认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D、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68、“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7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对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71、c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B)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是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的合一的

7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7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7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76、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应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77、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类似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78、“存在就是感知”,这是个(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7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80、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于(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1、“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话说的(D)

A、现象未必反映本质

B、人的表和里总是一致的

C、所有的现象都是如实反映本质的

D、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82、认识的根据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是因为:

(C)

  A、理性认识深刻,感性认识肤浅       

B、理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错误

  C、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8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是:

(C)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

B、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C、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8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B)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8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之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D)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

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86、“大灾过后必有大疫。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都积极采用各种手段防疫灭菌,逐村挨户帮助群众掌握防护常识和操作手段。

这突出表现了(C)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

B、做、行动就是改造世界

C、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类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87、“在激烈竞争的时代,有创造性的思维而没有勇气、献身精神和执著的坚强的意志是摘不到丰硕的成果的。

”这说明(A)

A、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人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8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材料要求我们“尽力而为”符合以下什么哲理(B)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主观因素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89、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我国人民正以创造性的劳动向既定目标迈进。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C)

A、人在实践基础上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B、人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90、同样是对引力规律的运用,有人用它来发射气象卫星,进行科学实验;有人用它来发射间谍卫星,进行核军备竞赛。

这表明(D)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性质决定规律发生作用的性质

B、规律就其本质来讲,具有二重性

C、规律的客观性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D、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与人的主观因素是相联系的

91、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2、10多年前,包装不善曾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每年损失近1亿美元,而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包装业以每年15%的速度迅猛发展以来,又面临着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上述材料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B)

A、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C、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规律和利用规律

D、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9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这说明(A)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D、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94、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的代表。

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他们主张只谈“一秒钟、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

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D)

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

95、形式主义的本质和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

形式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

有的做工作不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不能深入基层;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将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但就是不落实。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C)

A、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现象和本质没有严格的界限

C、现象是个别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D、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