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33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5 大小:14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5页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5页
亲,该文档总共2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2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docx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及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居住建筑)

(征求意见稿)

第一部分: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专篇1

总表2

建筑专业3

结构专业10

给排水专业11

暖通专业14

电气及智能化专业18

第二部分: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材设计专篇20

建筑专业21

结构专业25

给排水专业26

暖通专业27

电气及智能化专业29

第三部分: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专篇填写说明30

第四部分: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材设计专篇填写说明94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证书等级:

证书编号:

项目负责人(设计总负责人):

设计人员一览表

专业

签署

姓名

签名

专业

签署

姓名

签名

建筑

专业负责

结构

专业负责

设计

设计

校对

校对

审核

审核

审定

审定

给排水

专业负责

暖通

专业负责

设计

设计

校对

校对

审核

审核

审定

审定

建筑电气

专业负责

智能化

专业负责

设计

设计

校对

校对

审核

审核

审定

审定

 

第一部分:

试点项目施工图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专篇(模板)

1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项目性质

□新建;□改建、扩建

项目用地面积

绿地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m²)

其中

地下建筑面积(m²)

地上建筑面积(m²)

居住建筑面积(m²)

总户数(户)

配套公建

建筑面积(m²)

建筑高度(m)

建筑主要朝向

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

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

建筑层数(层)

其中地上:

层;地下:

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

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

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形式

建筑工业化技术

符合《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33/T1165的规定:

□是;□否;

建筑的装配率(%)

其他:

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控制项指标

雨水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外排雨水综合径流系数(%)

SS去除率(%)

其他:

土建和装修一体化

项目进行全装修设计:

□是;□否;

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

空调形式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预评价等级

(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

□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

□地热能;□海洋能;□其他

可再生能源及(余热或废热)回收总量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最小值(kWh/a)

(参照《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标准》DB33/1105)

本项目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量(kWh/a)

其中

可再生能源年综合利用量(QL)(kWh/a)

余热或废热(QG)(kWh/a)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2关键设计指标汇总

指标

单位

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

tce/a

节能率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kWh/a

项目总用电量

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可再生能源总量

tce/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

m³/a

项目所需生活热水量

m³/a

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

住宅建筑按户数比应为100%

非传统水用量

m³/a

项目用水总量

m³/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主要

能耗

品种及

耗能量

电力

kWh/a

其他

耗能

种类

□燃气

tce/a

□燃油

tce/a

□燃煤

tce/a

□其他热力

tce/a

项目

分项

能耗

耗能系统

设计年耗能量(tce)

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

暖通空调系统

照明、插座

生活热水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

厨房炊事系统(燃气)

电梯运输系统

变压器损耗

其他

其它指标说明:

3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详见各专业绿建施工图。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

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

7.《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2019;

8.《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2015;

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1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1.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15-2015;

12.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3/1092-2021;

13.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14.《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

15.《杭州市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投资)需求标准》;

16.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7.建设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要求;

18.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绿色建筑与节能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二、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可达绿色建筑预评价等级: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一)总平面设计技术措施控制项内容

控制项内容

1.场地的规划设计符合项目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日照标准的规定。

2.场地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危险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有可靠的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一般项内容

3.场地规划与资源利用:

1.1建筑物的布局、形式、高度、体量、色调未对周边物理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是;□否;

1.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合理并与周围景观协调:

□是;□否;

1.3是否利用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

□是,类型:

□地下水资源,□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其他;

□否。

2.场地生态与景观绿化:

2.1场地设计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净地表层土回收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是,采取的其他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否;

2.2项目场地内存在有保留价值的古树名木:

□是,采取的保护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否;

景观绿化设计:

景观设计结合项目进行专项设计:

□是;□否;

规划条件要求绿地率:

______%;设计绿地率:

______%;可计入绿地率的绿地面积:

_______m²;

住宅建筑所在居住街坊内人均集中绿地面积(Ag):

□新区建设,_________m²;□旧区改建,_________m²;

绿化设置位置:

□地面;□地下室顶板上;□屋面,屋面绿化面积:

___________m²;□垂直绿化;□其他;

室外绿化设计实施要求:

(1)施工图中明确要求:

□是;□否;

(2)提供景观图:

□是;□否;

室外绿化种植植物为乡土植物:

□是;□否;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植物种植适应浙江省气候和土壤,且无毒害、易维护;□是;□否;

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等复层绿化方式:

□是;□否;

住宅建筑平均每100m²绿地的乔木量不少于3株:

□是;□否;

室外景观水体设计:

(1)利用水生动、植物保障水体水质:

□是;□否;

(2)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景观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

□是;□否;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采取保护地下水体补充路径的措施:

□是,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

3.集约利用土地(包括地下空间利用):

3.1地下室:

□有;□无,简述原因:

地下室层数:

______层;地下室面积:

_______m²;

3.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满足:

Rr=_____;

(Rr=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

3.3项目容积率(R),规划要求:

_______;设计值:

______;

3.4居住街坊住宅建筑平均层数:

_______层;人均住宅用地指标(A):

_______m²;

4.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措施(应与水专业一致):

4.1项目进行场地雨洪控制综合利用的评估和规划:

□是;□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_____%;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是;□否;

4.2采取水资源回收与利用措施:

□是;□否;

采用下列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

□设置下凹绿地:

下凹绿地面积㎡,下凹绿地深度mm;

□人工湿地;□雨水花园、花坛;□景观水池;□河道等天然水系;□其它;

有调蓄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是;□否;

4.3场地设置透水地面:

□是;□否;透水铺装面积㎡,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的比例%;

5.项目公共服务设施:

5.1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

□是;□否;主要内容: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具有不少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

5.2健身场地和空间:

□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场地内室外健身场地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0.5%;

□场地内设置宽度不小于1.25m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道长度不小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小于100m。

6.出入口与公共交通设置:

6.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

场地人行出入口设有公共交通站点:

□是,□步行距离300m内;□步行距离500m内;

□否;

场地人行出入口设有轨道交通站:

□是;□已建;□规划;□步行距离500m;□步行距离800m;

□否;

场地人行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交站和轨道交通站):

□是;□否;

场地有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是;□否;

6.2场地停车设计:

机动车停车方式采用:

□机械式停车设施;□地下停车库;□地面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机动车停车场库设置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的电动汽车停车位:

□是;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是;□否;

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具体位置:

□室外;□室内地上;□室内地下。

7.无障碍与安全:

7.1场地内的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是;

7.2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是;□否;

7.3机动车停车场库设置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是;□否;

7.4室外活动场所、坡道、路面应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

□是;□否;

7.5总平面设计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

□是;□否;

7.6室外吸烟区与绿植结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带烟头收集的垃圾筒,从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烟区的导向标识完整、定位标识醒目,吸烟区设置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标识:

□是;否;

7.7场地设计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是;□否;

7.8场地内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

□是;□否;

8.场地声环境:

8.1场地声环境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

8.2场地环境噪声值不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限值;

8.3场地内未设置未经有效处理的强噪声源;

8.4噪声源改善措施:

对固定噪声源采用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

□是,措施为;□未涉及;

对交通干道的噪声采取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是,措施为;□未涉及;

将对噪声不明感的建筑物布置在场地内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以形成周边式的声屏障:

□是;□否;

当建筑相邻高速公路或快速路,且临道路一侧退后道路红线距离小于15m时,或当建筑相邻城市干道,且临道路一侧退后用地红线距离小于12m时,进行噪声专项分析:

□是;□否;

对声环境要求高的建筑,设置于主要噪声源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是;□否;并进行噪声专项分析:

□是;□否;

9.场地风环境:

9.1总平面设计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预测,优化建筑布局:

□是;□否;

9.2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1.5m处风速小于5m/s:

□是;□否;

9.3户外休息区、儿童娱乐区风速小于5m/s:

□是;□否;□未涉及;

9.4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是;□否;

9.5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冬季除迎风面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表面压强绝对值的平均值不大于5Pa:

□是;□否;□仅一排建筑;

9.6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是;□否;

9.7空气污染源未设置在涡旋及无风区:

□是;□否;

9.8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

□是;□否;

9.9场地内应合理规划设置室外吸烟区,并布置在建筑主出入口的主导风的下风向,与所有建筑出入口、新风进气口和可开启窗扇的距离不少于8m,且距离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不少于8m:

□是;□否;

10.场地热环境:

10.1降低热岛强度: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等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

_____%;

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屋面设备占用面积以及太阳能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_____%≥75%;

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

□是;□否;

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超过70%:

□是;□否;

住宅建筑地面停车位数量与住宅总套数的比率_____%<10%;

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的室外机与室外地面的距离高于2.5米,且未占用公共人行道;□是;

建筑物内部的通道、出口等公用空间未安装空调室外机:

□是;□否;

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场地热环境的模拟预测,分析夏季典型日的热岛强度和室外热舒适性,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是;□否;

11.场地光环境:

11.1合理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光污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和现行地方标准《环境照明工程设计规范》DB33/T1055的相关规定;□是;

12.其他绿色设计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控制项内容

4.建筑设计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5.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6.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7.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和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一般项内容

13.建筑使用功能与空间合理利用:

13.1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空间布局符合下列规定:

尽量减少交通等辅助空间的面积:

□是;□否。

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等变化的预期需求,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

□是;□否。

在建筑入口附近设置过渡空间:

□是,空间类型和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

13.2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空气污染的房间远离有安静要求、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及场所:

□是;□否,受条件限制而相邻设置时,采取的防护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建筑节能:

14.1建筑朝向与体形系数:

主体建筑朝向:

;在南偏东30°至南偏西15°范围内:

□是;□否。

不利朝向采取的补偿措施:

□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或北面,减少北向房间的进深;

□尽量控制玻璃面积,减小窗墙比;

□其它措施:

建筑体形系数:

14.2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

□5%~10%;□10%~20%;□≥20%。

住宅采用凸窗:

□是;□否;

居住空间北向未设置凸窗:

□是;□否;其他朝向未设置凸窗:

□是;□否;

凸窗的上下及侧向非透明部分作保温处理:

□是;□否;

建筑外门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级,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的规定。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等级设计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窗框与外墙之间缝隙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封材料嵌缝。

填充材料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材料为:

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窗框和明框幕墙型材采用隔断热桥措施:

□是;□否。

外窗选用取得“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的产品,且外窗使用地区与标识推荐的适宜地区一致:

□是;□否。

除常规保温隔热设计措施外,本项目屋面和东西向外墙采取以下强化隔热设计措施:

□屋顶保温隔热构造采取适宜地域性的技术措施;□建筑节能和结构一体化技术;

□种植屋面;□蓄水屋面;□通风屋面;□屋面遮阳措施;

□外墙遮阳措施;□垂直绿化;□通风间层

□反射隔热涂料:

□屋面,□墙体;

□浅色饰面材料:

□屋面,□墙体;

□其它:

屋顶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屋面设备占用面积以及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屋面面积,合计达到%。

14.3遮阳设计:

玻璃采用:

□中空透明玻璃;□LOW-E玻璃;LOW-E玻璃(透光率):

□高;□中;□较低;□低。

在保障安全性能的前提下,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造型风格进行合理的遮阳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遮阳形式和效果的模拟分析:

□是;□否。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除北向外,均采取遮阳措施:

□是:

;□否。

对建筑主要使用空间的夏季遮阳和冬季阳光利用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外窗(包括透光幕墙)选用以下措施:

(1)东、西向设置:

□中置遮阳;□可调节外遮阳;

(2)南向设置:

□水平外遮阳;□中置遮阳;□可调节外遮阳;

(3)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比例:

%;

□<25%;□≥25%;□≥35%;□≥45%;□≥55%。

本项目设置天窗:

□是,屋顶透光面积占屋面总面积比例:

;□否。

天窗可调节遮阳设施的形式:

□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内遮阳;□其他可调节遮阳:

15.空调与可再生能源:

15.1空调形式:

□全部设置集中空调;□全部设置分体空调;

□部分设置集中空调;□部分设置分体空调。

15.2空调外机设置安装距离满足DB33/1092-2021表D.0.1中的要求:

□是;□否。

15.3可再生能源设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太阳能光热系统;设置位置:

____________;土建设置要求:

_______________;面积:

________;

□太阳能光电系统;设置位置:

____________;土建设置要求:

_______________;面积:

________;

□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设置位置:

________;土建设置要求:

_______________;面积:

________;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

□未涉及,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16.建筑光环境设计:

16.1住宅建筑外门窗设置遮阳措施时应满足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

□是;

16.2当住宅户型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是;□否;

16.3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有直接天然采光:

□是;□否;

16.4卧室、起居室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6:

□是;□否;

16.5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

□是:

;□否;

16.6建筑外立面设计及选材未对周围环境产生光照污染未对周围环境产生光照污染,采用的外立面材料为:

□涂料;□面砖;□石材幕墙;□漫反射金属材料金属幕墙;□反射比不大于0.2的透光幕墙;□其他:

________________;

当设计玻璃幕墙时,住宅的玻璃幕墙仅设置在一层:

□是;□否;

16.7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居住建筑与其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

□是;□否;

16.8房间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是;□否;□无内区,未涉及;

16.9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采光系数标准值%≥0.5%;

16.10地下空间设置天然采光:

□是;□否;□无地下室,未涉及;

具体采光措施:

□采光井;□采光天窗;□下沉广场;□半地下室;□反光板、散光板;□集光导光设备;

17.建筑风环境设计:

17.1设计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指导并优化自然通风设计:

□是;□否;

17.2主要用房均以自然通风为主,卧室、起居室(厅)、厨房有自然通风:

□是;□否;

17.3地下空间自然通风的加强措施:

□设置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设置可直接通风的下沉庭院(广场);

□设置通风井、窗井;□无地下室。

17.4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性能:

厨房的直接自然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的10%,并不小于0.60m²:

□是;□否;

厨房和卫生间设置辅助排气设施:

□是;□否;

建筑预留有组织通风换气装置的安装条件:

□是;□否;

单朝向住宅采取改善自然通风的措施:

□是;□否;措施为:

18.室内声环境设计: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