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41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届九年级下学期会考调研化学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在常温下,碳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

D.在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增减

8.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理性质相同

B.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D.二氧化碳可用来作气体肥料

9.从化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现天然气泄漏,点火检查出泄漏处B.进入煤矿的矿井要严禁吸烟

C.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火焰D.面粉厂、加油站要严禁烟火

1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钢丝球刷洗铝锅的表面,使铝锅表面洁净

B.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C.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以提高肥效

D.深埋废弃塑料制品,可减少“白色污染”

11.人类每年从自然界中提取大量的金属铁,下列关于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不易生锈B.钢属于纯铁

C.生铁是含少量碳的铁合金D.被腐蚀的铁制品属于不可回收垃圾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OH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熟石灰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C.食盐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D.稀盐酸溶液用于清除铁锈

13.生活中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下。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醋酸

橘子汁

草木灰水

炉具清洁剂

pH

2.5

3.4

11.1

12.4

A.草木灰水显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少吃橘子

C.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上述物质酸性最强的是炉具清洁剂

14.下列除杂方法中,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CuO)

隔绝空气加强热

B

CaO(CaCO3)

加稀盐酸、过滤

C

NaOH(Na2CO3)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并过滤

D

CuSO4溶液(H2SO4)

加足量氧化铜粉末,过滤

A.AB.BC.CD.D

15.用括号内试剂不能一次性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A.固体:

NaOH、NH4NO3、NaCl(水)

B.液体:

稀盐酸、H2O、Ca(OH)2溶液(石蕊溶液)

C.固体:

ZnSO4、CaCO3、KCl(水)

D.液体:

Ba(NO3)2溶液、MgCl2溶液、K2CO3溶液(稀硫酸)

二、填空题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氦元素_______;

(2)过氧化氢___________。

17.如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是________

(2)将X、Y、Z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到t1℃没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

18.垃圾分类及回收既是“老话题”,也是“新时尚”,2019年长沙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市社区垃圾分类100%覆盖,而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作为中学生,应该做到“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垃圾分类,生活中的矿泉水塑料瓶、易拉罐属于______(填“可回收物”或“不可回收物”)

(2)制作矿泉水瓶的塑料属于____材料

(3)生活中,废旧电池里含的铅、汞、镉等有害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可节约金属资源,而金属资源的保护除了金属回收外,请你再提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____

19.请你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用稀盐酸除去水垢中的氢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四、流程题

20.碳酸钡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以下是某工厂用含二氧化硅杂质的碳酸钡原料来生产碳酸钡的工艺流程,请你根据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流程中为节约成本,生成的气体A直接应用于流程中,其气体A是_______

(2)流程中溶液A中含有的溶质成分是________

(3)流程中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可能的组合有_________

五、推断题

21.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A、B、D、E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A和F是同类别的物质,且都能与D反应,而F只含两种元素,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

(1)E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A→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六、实验题

22.实验室常用下图装置制取气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__

(2)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后,应先___________,再添加药品;

(3)常温下,可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H2S)气体,请根据以上装置图选择,在实验室制取硫化氢(H2S)气体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填装置编号)

七、科学探究题

23.实验室中有5种没有标签的溶液,分别是Na2CO3、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研究方式)从5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4种为一组进行鉴别。

(提出假设)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记录见下表:

溶液

加入稀盐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产生

①实验结论:

C是_______溶液。

(第二步)依据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

从长颈漏斗加入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

②实验结论:

A是_______溶液。

(第三步)取少量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

再取少量D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③实验结论:

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

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第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

(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并进行了全面反思。

①老师指出:

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

不能确定的是_____溶液,其鉴别方法是________

②老师提示:

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在下列实验报告中简述其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论

_______

__________

八、计算题

24.有一包含有氧化铜和碳粉的黑色粉末,为了探究该粉末的组成,取10g黑色粉末加入到98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残留固体质量为2g。

试计算:

(1)10g粉末中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详解】

A.天然气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用作燃料,利用了甲烷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

B.金刚石有正八面体形状结构,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来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C错误;

D.干冰的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干冰作制冷剂,利用干冰的物理性质,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C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故A错误;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进行引流,防止过滤时液体溅出,故B错误;

C.检查气密性,先把导管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故D错误;

答案选C。

注意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缓慢倒,不断搅”。

3.B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做助燃剂,但是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来检验氧气,故B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没有白雾,故C错误;

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但是不能说明氧气易溶于水,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故D错误;

答案选B。

4.B

A.自来水是混合物,里面可能含有少量的氢离子、氯离子,及可溶性的碳酸氢盐(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等),尽管自来水无色透明,但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

B.水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溶剂,也是最常见的溶剂,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故B正确;

C.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直接浇灌农田,故C错误;

D.水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在循环过程中不断被污染,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D错误;

天然存在的水,如湖水海水。

以及自来水、矿泉水全是混合物。

5.B

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考虑,分子原子离子均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固体中也存在分子间隙。

A.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A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B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C错误;

D.固体物质的分子之间仍然有间隙,故D错误;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D

霉变大米、甲醛、亚硝酸钠会危及人体健康。

A.霉变的大米中产生了黄曲霉素,它有毒,不能食用,故A错误;

B.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故B错误;

C.亚硝酸盐有毒,不能食用,故C错误;

D.碳酸氢钠无毒,用含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的糕点疏松多孔,既美观又好吃,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故D正确;

答案选D。

7.C

A.从化学方程式C+O2

CO2中可知,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从化学方程式C+O2

CO2中可知,反应条件是点燃,常温无法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反应前后,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增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一氧化碳与紫色的石蕊试液不反应。

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A.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导致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一氧化碳与紫色的石蕊试液不反应,故B错误;

C.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二氧化碳可用来作气体肥料,故D正确;

9.A

结合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爆炸原理等进行安全处理。

A.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不能点火检查是否泄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煤矿的矿井内含有可燃性物质,为防止发生爆炸,进入煤矿的矿井要严禁吸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时,可用锅盖灭,这样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面粉厂,加油站周围漂浮着可燃性粉尘和气体,或空气混合点燃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面粉厂,加油站严禁烟火,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燃烧的三大条件是:

(1)空气或氧气;

(2)可燃物;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则是任意破坏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即可。

10.B

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通常情况下能被氧气氧化成一层致密而坚硬的氧化物薄膜;

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铵态氮肥能和显碱性的物质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

采取深埋的方法不能减少“白色污染”。

A.氧化铝是致密的膜,能保护内层金属,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时容易把保护膜擦掉,故A错误;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作用,故B正确;

C.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会产生氨气,明显降低肥效,故C错误;

D.采取深埋的方法不能减少“白色污染”,故D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的判断,通过该题,对一些操作不当的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加以修改。

易错点是AC项,A的氧化铝是致密的膜,能保护内层金属;

C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的物质共用。

11.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钢、生铁都是铁碳合金。

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最容易生锈,铁锈的结构疏松不能形成保护膜,故A错误;

B.钢的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碳等物质,不是纯净的铁,故B错误;

C.生铁是含少量碳的铁合金,含碳2%~4.3%,故C正确;

D.被腐蚀的铁制品仍然属于可回收物品,故D错误;

12.A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A说法错误;

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故选项B说法正确;

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医用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故选项C说法正确;

稀盐酸能与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可用于清除铁锈,故选项D说法正确。

13.D

A.草木灰水的pH为11.1,呈碱性,故说法正确;

B.橘子汁的pH为3.4,呈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故说法正确;

C.醋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说法正确;

D.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炉具清洁剂碱性最强,不是酸性,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4.D

A、C粉隔绝空气加强热,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且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C

鉴别物质要求现象各不相同。

A.NaOH、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使温度分别升高、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A错误;

B.稀盐酸、H2O、Ca(OH)2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分别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色、紫色、蓝色,可以鉴别,故B错误;

C.ZnSO4、KCl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CaCO3难溶于水,用水不能鉴别,故C正确;

D.稀硫酸能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镁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D错误;

可以从溶液颜色、溶解吸放热、溶解性等方面进行解答。

16.HeH2O2

(1)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所以氦元素表示为:

He;

(2)过氧化氢表示为H2O2。

17.X>

Y>

ZZ

看图可读出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Z>

X;

(2)温度降温到t1℃时,X,Y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仍为饱和溶液,Z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没有析出晶体。

18.可回收物有机高分子材料防止金属锈蚀,或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或寻找金属的替代品。

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

防止金属锈蚀,金属的回收利用,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替代品。

(1)根据垃圾分类,生活中的矿泉水塑料瓶、易拉罐属于可回收物;

(2)塑料是人工合成材料,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因此塑料属于典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3)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

19.2CO+O2

2CO2Mg(OH)2+2HCl==MgCl2+2H2O

①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②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①由分析可知,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

②由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

20.二氧化碳或CO2HCl和BaCl2NaOH、NaCl;

NaOH、NaCl、Na2CO3;

NaOH、NaCl、BaCl2

(1)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盐酸过量;

(3)反应的化学方程为BaCl2 

+CO2 

+2NaOH═BaCO3↓+2NaCl+H2O,溶液中必然存在的溶质是NaOH和NaCl,可能存在Na2CO3和BaCl2二者其中一种。

(1)由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二氧化碳,气体A是二氧化碳;

(2)由碳酸钡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盐酸过量,流程中溶液A中含有的溶质成分是HCl和BaCl2;

(3)由流程图可知向氯化钡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后得到碳酸钡沉淀,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BaCl2 

+2NaOH═BaCO3↓+2NaCl+H2O,溶液中必然存在的溶质是NaOH和NaCl,可能存在Na2CO3和BaCl2二者其中一种,故可能的组合有NaOH、NaCl;

NaOH、NaCl、BaCl2。

21.H2OH2SO4+BaCl2═BaSO4↓+2HCl

C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是CO2;

A和F是同类别的物质,且都能与D反应,而F只含两种元素,A和F是酸,A是H2SO4,F是HCl,D是Na2CO3;

B能与H2SO4和CO2反应,B是NaOH;

其他物质均能生成E,则E是H2O。

(1)由分析可知,E的化学式为H2O;

(2)A是H2SO4,F是HCl,A→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BaCl2═BaSO4↓+2HCl。

22.长颈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B

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添加药品;

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装置。

(1)由图可知,仪器①是长颈漏斗;

(2)组装气体发生装置后,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添加药品,以防药品浪费和实验失败;

(3)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故发生装置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故发生装置选B。

23.Na2CO3Ca(OH)2NaOH和NaCl取D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若酚酞变红,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若酚酞不变红,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将碳酸钠溶液分别加入到A、B溶液中A中生成白色沉淀,则A中溶质为Ca(OH)2,B中产生气泡,则B中溶质为HCl。

实验探究:

①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2CO3+2HCl═2NaCl+CO2↑+H2O,CO2+Ca(OH)2=CaCO3↓+H2O;

实验反思:

①D中原来可能盛有的是氯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

②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可检验碳酸根离子来判断。

①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盐酸,C中产生气泡,说明C中盛有的是碳酸钠溶液;

②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倒入A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A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钙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①D中原来可能盛有的是氯化钠溶液,也可能是盛有的氢氧化钠溶液。

可以取D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若酚酞变红,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若酚酞不变红,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

②Na2CO3与C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