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68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题集 finally1.docx

自然地理学题集finally1

1.什么是自然地理学?

答: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地理学的“3S”技术是什么?

答:

“3S”技术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

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异规律。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③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信息传输)。

④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地关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⑤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4.简述自然地理学的性质及学科分类。

答:

性质:

(1)综合性:

①多学科交叉(自然地理学是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土壤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②多要素融合(起研究对象涉及多方面、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2)区域性:

(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地表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3)环境性:

①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②地球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特征。

(4)系统性:

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大气、水、岩石、生物等众多要素共同构成有规律的环境,形成彼此间相互作用的体系——地球表层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复杂性的特征)

其学科分类:

1部分自然地理学(各要素的组成、结构、动态分布、自然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

3区域自然地理学(①与②的理论联系实际而形成)

5.何为“天文单位”?

它有何环境意义?

答:

天文单位指的是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A表示。

日地距离适中,因而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的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6.简述地球质量和地球的环境效应。

答:

地球质量为6.588*10E27g,质量适中,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7.简述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答:

地球为一个不规则旋转椭球体。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8.简述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p12)

答:

㈠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

①太阳辐射使地表保持适当温度,使平均温度保持在约14C左右,若辐射消失,地表气温降为-273C。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在生物体内或在食物链中转移。

③太阳辐射导致地表进行许多外动力过程,如风、雨等,又由于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④O3层的存在,吸收了大部分有害的辐射。

㈡引力的影响

①宇宙天体的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②太阳与月亮对地球产生的引力影响,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想象。

Ⅰ潮汐摩擦作用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使昼变长。

Ⅱ大气潮汐作用导致大气气压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对高层大气气流、台风与飓风、大气降水产生影响。

Ⅲ固体潮不仅周期性地改变地球的形状,也引起地应力的不平衡。

Ⅳ潮汐、波浪、海流导致海水的运动,不仅加强海水对地表的热量调节,也使海更深处富含氧气,使生物分布更加广泛。

Ⅴ潮汐作用使潮间带形成,为海洋生命向陆地进化提供条件。

Ⅵ潮汐作用使海陆相互作用范围变大,海陆过渡相沉积范围变大,使海洋带地貌类型增多。

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①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陨石坑和环形山)②导致地震(撞击地球释放能量、在空中爆炸)③导致地表灾变④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

㈣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

①宇宙尘埃与陨石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磁场

③太阳风(太阳向宇宙发出的带电微粒流)使地球磁层形成,有效地阻隔了宇宙射线

9.简述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答:

㈠能量的来源(地热)

①地球内部每年产生的地热能中一部分传向地表,使地表获得热能

②地热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

㈡物质的交换

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①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

②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类健康。

10.大气圈对地球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

①可供给生物所需的N、C、H、O等元素②吸收有害光线,保护生物免受宇宙射线伤害③防止地表温度发生剧变和水分散失④一切天气变化都中大气层中

⑤大气是促成地表物质作用的重要因素⑥大气与人类发展联系紧密,大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11.水圈对地表环境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

①水圈是生命起源地,没有水则没有生命②水是多种物质的储藏床

③水是改造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④水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水资源的多少,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人类生存和战争)

12.生物圈的特征有那些?

答:

㈠种类繁多(已知动植物约有250万种)

㈡质量不大(仅为大气圈质量的1/300,是四大圈层中质量最小的,但对地表的影响很大。

㈢分布空间大(地表中分布厚度大):

绿色植物分布极限为海拔6200m;林线约为海拔3800m;在海拔33000m高空仍有植物孢子;总体上分布在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中,最大厚度可达3万米,核心分布区域为地表以上100m,地表以下100m(原因:

这个范围内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分、温度、压力、阳光等条件)

㈣是逐渐演化而来的

Ⅰ在距今30亿年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Ⅱ在距今6亿年前(寒武纪),地球生命演化发生了飞跃,出现无脊椎动物

Ⅲ在距今4亿年前,出现鱼类和两栖类动物

Ⅳ在距今2.5亿年前,出现爬行类动物,在侏罗纪发展最旺盛

Ⅴ在约6500~7000万年前(新生代),出现哺乳类动物

Ⅵ在约200~300万年前,出现人类

13.何为地球表层环境的立体交叉和多级嵌套?

答:

立体交叉: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互相交叉,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结构.

多级嵌套:

地表环境可以划分为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系统,这些环境系统在空间上相互交叉、叠置,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14.为什么说地球表层系统可预测、可调控?

答:

由于地表系统存在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并且由于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决定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系统的演化,故可以通过研究地表系统物质的传输、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的过程与规律,来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通过改变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来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趋势,从而达到对地表系统进行优化、调控的目的。

15.什么是矿物的解理、岩石的节理、地层的断层?

答:

矿物的解理:

矿物晶体或晶粒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且能列出光滑平面的性质,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

岩石的节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若发生明显位移,则为断裂),可分为原生节理(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浆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

地层的断层:

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枢纽断层(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

16.简述火成岩、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之间的关系。

P44

答:

火成岩以岩浆岩为主,而岩浆岩是指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而侵入岩和喷出岩分别就是岩浆作用的两种形式所形成的岩石。

总或来说,岩浆岩属于火成岩的一种,岩浆岩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

17.什么是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答:

结构:

同样成分的岩浆在地表或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时,因温度、压力等条件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结构特征,包括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如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非晶质)结构;按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可分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按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

构造: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而言。

分类有:

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18.什么是沉积岩的层理?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

层理是指岩石的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可分为一下类型:

①水平层理:

静水环境下形成的各层之间皆成水平排列的沉积构造。

②波状层理:

即其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的层面是大致平行的。

它是由波浪的震荡运动或介质在单向前进运动中形成的。

③透镜状层理:

以泥质为主的沉积物,沙质呈透镜体产出。

④压扁层理:

以沙质为主的沉积物,泥质呈透镜体产出。

⑤交错层理:

即层面互不平行,细层倾斜并相互交错。

它是在物质移动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形成的。

在河流相、滨海及三角洲沉积中可见。

⑥逆变层理:

沉积物颗粒由下向上由粗渐细。

通常为浊流沉积的标志。

19.什么是岩层的“尖灭”、“透镜体”、“夹层”、“互层”?

答:

尖灭:

沿着岩层延伸的方向,岩层厚度不断减少,直至厚度为零。

透镜体:

岩石因构造作用挤压破裂成的不连续块体,多呈透镜状或者扁豆状。

夹层:

互层:

20.简述地层的接触关系。

答:

地层的接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其分类如下:

⑴整合接触:

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然上升,但并未露出水面)的情况下,形成了连续的沉积,即所形成的地层是连续的。

⑵不整合接触:

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间断,形成地层时代的不连续。

①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相互平行,只是存在一个侵蚀面。

(反映的构造运动: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抬升,但未被褶皱,接受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成一定角度斜交。

(反映的构造运动: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层褶皱隆起,遭受侵蚀→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21.简述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

火成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崩解分解溶蚀,搬运沉积,埋藏岩化作用)→沉积岩(熔化,岩浆侵入,凝固)→火成岩

火成岩(崩解分解溶蚀,搬运沉积,埋藏岩化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熔化,岩浆侵入,凝固)→火成岩

22.什么是倒置地形?

起主要成因是什么?

答:

倒置地形(也称逆地形)是指地表起伏与地质起伏相反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其成因是原来在沉积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构造的过程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由于背斜轴部产生局部张力,造成轴部岩层裂隙较为发育,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轴部岩层破坏程度相对轻微,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较强。

在长期外力作用下,差异性侵蚀逐渐明显,背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较快,向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要缓慢得多,逐渐发育为一个侵蚀夷平面。

由于地壳的不断隆起抬升,侵蚀作用仍不断增强,差异性侵蚀继续发展的结果,使背斜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变为山峰。

23.什么是转换断层?

它分布在什么地方?

答:

分布在大洋中脊

24.什么是地缝合线?

P68

答:

板块运动消亡期,由于板块俯冲而导致海洋的消失和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25.什么是断层三角面山?

P70

答:

断层崖受河流侵蚀切割或者断层直接切割山嘴而形成的三角形的断层面。

26.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大理论的基本要点。

答:

大陆漂移:

地球曾经是统一巨大陆块---泛大陆。

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大陆在漂移、扩张,接触关系是俯冲的,动力是板块运动。

海底扩张: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形成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洋不断扩张更新。

板块构造:

板块相对于下伏的软流圈来说是相对刚性,漂浮在软流之上。

27.什么是海沟、岛弧、边缘海?

P67

答:

海沟:

由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形成的狭长的海底沟槽。

多分布于主动大陆边缘。

岛弧:

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使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弧状的岛屿。

边缘海:

弧后盆地与海洋连通形成的海。

28.高原和平原有何异同?

P69

答: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大于1000m的比较广阔的平坦地面。

而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m的比较广阔的平坦地面。

29.什么是盆地?

P69

答:

由山地环绕的负向地形。

30.什么是气压梯度、标准大气压?

P84

答:

在存在着气压梯度的地方,空气分子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和气压梯度相同的方向移动,这种力被称为气压梯度力。

它是驱使空气从静止到运动的原动力。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

在纬度为450,温度为00时为1013.25百帕。

31.什么是海陆风、山谷风?

P90

答:

海陆风:

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它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在沿海地区,白天陆地增温快,陆面气温高于海面,近地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间相反,陆地降温快,陆面气温低于海面,近地面空气下降形成高压,气流从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从谷底吹向山坡、夜间从山坡吹向谷底,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白天,因为山坡上的空气比同比高度的空气增温强烈,辐合上升,空气从谷底沿坡向上爬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下滑,从山坡流向谷底,形成山风。

32.什么是季风、高原季风?

p89、p90

答:

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其形成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

高原季风:

由于大高原与周围自有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

33.什么是焚风和焚风效应?

答:

焚风:

当流经山地的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隔时,被迫沿坡绝热爬升,这时按照干绝热递减率降温。

当达到水汽凝结的一定高度时,形成云,此后按照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空气继续沿坡上升,降水也不断发生。

在最大降水高度以后降水逐渐减少。

当越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沉增温,水汽含量大为减少,按照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

由于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所以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空气的温度高,湿度也小得多,形成了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热又干的风。

焚风效应:

迎风坡植物茂盛,背风坡植被稀疏,形成干热河谷。

34.什么是干绝热垂直递减率?

P93

答:

绝热递减率是指空气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情况下,上升或下沉,由于外界压力的变化使得空气膨胀或压缩而引起的每升降单位高度的温度变化率。

而干绝热递减率是指干空气或未饱和的空气的绝热递减率,约为10C/100m

35.简述中国大陆的经度地带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P101

答:

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是经度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⑴海陆分布的影响:

①由于海陆冷热源的不同影响,在冬夏不同的季节,海陆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冬半年大陆气温总是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夏半年大陆气温总是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②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其相互影响,在冬夏不同季节,无论是大陆和海洋,其中部与东西两岸的气温差异都十分明显。

(冬半年,大陆中部的温度总是低于大陆东西两岸,而大洋中部温度总是高于大陆东西两岸;夏半年,大陆中部的温度总是高于大陆东西两岸,而大洋中部温度总是低于大陆东西两岸。

⑵地形的影响:

①高大地形对冷暖气流的运行起着屏障作用(高大地形区南北两侧的温度不同)

②高大地形的辐射特性及热量平衡状况独特(高大地形与周围地区温度特性不同)

⑶海拔高度的影响:

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36.简述自然界中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分异现象、成因及规律。

P107

答:

由于①高大的山地对气流的运行起着屏障作用,②高大的山地的不同高度上,其水热组合不同。

导致了山地气候呈垂直方向的变化,形成高山气候。

而垂直气候带谱(包括基带、类型以及气候带的多少、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高度以及所处纬度。

而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山地,若距海远近不同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带的基带和序列也不同。

名词解释:

种群、生态系统、土壤、地带性。

答:

种群:

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土壤:

p309是陆地最表层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成分、水和自然支撑的物质层次。

它包括固相、液相、气相物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构成土壤系统的物质基础。

地带性:

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异,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37.自然土壤完整剖面包括哪些土壤发生层(绘图并标明相应代号)p312

O层:

枯枝落叶层(O),也称覆盖层。

位于土壤最表层,由植物残体组成,未分解或者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层:

以腐殖质累积为主要特征,厚度不一。

由于腐殖质的渲染,多呈黑色。

E层:

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

B层:

位于A层或(若有)E层之下,硅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

C层:

母质层

40.什么是水循环?

它包括哪些类型?

P127

答: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成雨、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指发生在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交换过程。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间的循环(海洋小循环)或陆地与大气间的循环(陆地小循环)

41.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P129

答:

⑴不仅将地球上各种水体组合成连续、统一的水圈,而且在循环过程中渗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将地球上的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以及今后的演化和发展。

⑵是巨大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意义的能量传输过程。

(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从新分配,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⑶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⑷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⑸由于存在水循环,水才能成为可再生资源。

42什么是水流的侵蚀基准面?

它分为哪些类型?

P209

答:

控制河流的下切侵蚀,使其不至于无止境下切的某一基准面。

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和局部(临时)侵蚀基准面。

43水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哪些类型?

答:

下切侵蚀(加深)、侧方侵蚀(加强)、溯源侵蚀(加长)

44什么是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

裂点有哪些类型?

裂点有何地理意义?

答:

裂点是指河流溯源侵蚀所能达到的最远点,是裂点以上河段下切侵蚀的最低点,相当于一个局部的侵蚀基准面。

类型:

人工,自然。

意义:

使河谷不断加长。

45简述河流截弯取直现象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其形成的地貌。

P209、笔记

答:

形成牛轭湖

46简述河流袭夺及其形成的地貌。

笔记

答:

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的速度不通,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快,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抢夺过来。

形成:

反流河。

47简述单斜构造上的网络状水系发育过程。

笔记

主河(顺向),次成河垂直汇入。

再顺向河和逆向河垂直汇入次成河。

简述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海积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及中立点、中立线、中立带的关系。

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

①由于拍岸浪的作用直接地对海蚀崖崖脚的基岩进行破坏;②侵蚀水下岸坡上的基岩;③在破浪带和水下岸坡上搬运泥沙。

在水下岸坡上,每一泥沙颗粒的运动均受两种力的作用,即波力和重力分力,若波向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力和重力同处于岸线的法线方向,这时若海岸带泥沙发生运动,仅仅在垂直于海岸方向上进行,称为泥沙横向运动。

海积均衡剖面:

48简述海蚀崖及海蚀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P214

答:

在基岩海岸带上,由于岸坡上的水深比较大,侵蚀只发生在岸边。

侵蚀下来的物质,在重力和离岸流的作用下被带到离岸较远的海底堆积。

长期作用的结果是,海岸侵蚀后退形成陡崖——海蚀崖,在海蚀崖前面形成平坦并且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平台。

当海蚀平台展宽到一定程度时,波浪作用再也影响不到海蚀崖,海蚀崖后退停止,从而形成了一个均衡剖面——侵蚀均衡剖面。

49什么是风化作用?

它包括哪些类型?

答:

地表岩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可以分为: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①物理风化:

又称机械风化,岩石崩解、破碎而使其物理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②化学风化:

岩石在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③生物风化:

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Ⅰ生物物理风化:

生物对岩石的机械破碎作用。

Ⅱ生物化学风化:

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释放一些化学物质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

50简述地形起伏对气候的影响和控制。

P182

答:

地形起伏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⑴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气温垂直递减率决定了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⑵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当一个山体隆起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

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

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变化,也会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青藏高原为例p182)

51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答:

侵蚀:

侧方侵蚀(加宽)、下切侵蚀(加深)、溯源侵蚀(加长)

搬运:

推移作用、跃移作用、悬移作用、溶解质运移作用

沉积:

推移质沉积(河床相)、跃移质沉积(河床相)、悬移质沉积(河漫滩相)、三角洲沉积

52图示河谷的横剖面及其组成要素。

答:

53什么是河谷沉积的二元相结构?

它有何地理学意义?

答:

沉积物表层为细粒的粘土和粉沙,下层为粗粒的河床沉积物。

意义:

确定河流年代.

54什么是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是如何分级的?

P211、笔记

答:

由于地壳上升、气候变化或者基准面的变化,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称为河流阶地。

分级:

由下自上按顺序分级,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为一级阶地,阶地越高年代越老.

55简述河流阶地的主要形成原因。

笔记

56简述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

笔记

57试述W.M.Davis的地表侵蚀循环学说。

P202、笔记

当河流开始切割原始地面,即循环的开始,一个循环就是一条河流的历史.

三个阶段:

青年期:

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