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4661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未来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产业转移承接省市10

第二部分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重点11

一、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11

(一)承接方向11

(二)承接重点12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14

(一)承接方向14

(二)承接重点16

三、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20

(一)承接方向21

(二)承接重点22

四、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22

(一)承接方向22

(二)承接重点23

五、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25

(一)承接方向25

(二)承接重点26

六、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27

(一)承接方向27

(二)承接重点29

七、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31

(一)承接方向31

(二)承接重点32

八、重庆市承接产业转移重点35

(一)承接方向35

(二)承接重点35

九、陕西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37

(一)承接方向37

(二)承接重点38

十、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重点39

(一)承接方向39

(二)承接重点40

十一、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40

(一)承接方向40

(二)承接重点41

图表目录

图表1:

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省市路线10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背景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十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功实现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机电产业和信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义意,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

第一,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第三,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第四,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二)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1、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

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

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2、承接产业

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

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

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装备制造业。

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

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服务业。

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

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高技术产业。

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加工贸易。

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3、产业布局

中西部地区实施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具体表现为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

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规范发展产业园区。

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

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

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省市

(一)区域省市划分标准

根据我国区域划分,我国可以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东部地区包括的11个省级行政区没变,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我们认为,我国产业转移的整体趋势是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进行转移。

在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投资环境、经济实力、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三个沿海省份广东、江苏、浙江和三个直辖市上海、北京、天津未来将成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地。

而中部六省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西部的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以及东部的河北将成为最主要的产业承接地。

(二)产业转移承接省市

我国产业转移及承接省市路线

所属地区

产业转移省份

产业承接省份

东部

广东、江苏

浙江、上海

北京、天津

河北

中部

河南、湖南

湖北、安徽

山西、江西

西部

四川、重庆

内蒙古、陕西

资料来源:

银联信

第二部分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一、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河北省内环京津、外临渤海,海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资源禀赋优越,产业体系完整,要素成本较低,发展空间广阔,具有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得天独厚的条件。

特别是河北省与京津产业互补性强,已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主要承接地。

(一)承接方向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大体分为七类,分别为:

第一,突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第二,发挥优势,促进制造业升档升级。

第三,优化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

第四,完善体系,促进产业链型发展。

第五,整合资源,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六,做大做强,促进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七,创造载体,打造承接转移新优势。

突出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按照“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的思路,积极主动承接首都及国内外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加强国内外相关品牌、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发挥优势,促进制造业升档升级。

以高端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优势企业合作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升档升级。

优化结构,促进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

立足比较优势,构建竞争优势,积极引进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成长型、发展型的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完善体系,促进产业链型发展。

依托区域内重点龙头企业、优势产品,按照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路,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纵向协调、横向互补的产业体系。

整合资源,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链。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通过集中布局、企业集聚、工艺(产品)关联,在企业、产业、区域(园区)三个层面建立节约型的生产体系。

做大做强,促进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特色经济优势,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关联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群体,实现集群化发展。

创造载体,打造承接转移新优势。

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地缘、人缘和长期合作优势,着力抓好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加强与京津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在服务中承接京津项目、产业等方面的转移,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努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二)承接重点

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大体分为十二类,分别为:

第一,重点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第二,装备制造业;

第三,石化产业;

第四,电子信息产业;

第五,新能源产业;

第六,新材料产业;

第七,生物产业;

第八,现代物流业;

第九,金融产业;

第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第十一,休闲旅游业;

第十二,保健康复业。

重点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河北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多形式、多渠道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有可能转移到河北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产业承接平台,探索产业承接模式,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以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环保装备、专用装备、船舶产业、通用飞机及零部件等领域为重点,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对接,大力发展成套设备,加快开发新一代重大装备,推进装备的智能化、精密化和集成化。

石化产业。

以大型化、集约化、基地化、精细化为方向,积极支持石化、煤化、盐化工产业扩大规模,开发资源深加工项目。

围绕延伸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开发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培育石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尽快形成石化产业群,努力打造大型煤化、盐化工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

发挥区位和成本优势,积极承接首都及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和相关产业配套对接项目,重点延伸和完善通信网络设备、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电子整机产品、智能控制设备、卫星导航等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应用软件、行业电子、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的增长点。

积极引进和培育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建设环首都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

围绕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京津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高效节能等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以重大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新材料产业。

瞄准国内外优势产业领域和消费市场,着力发展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重点引进复合金属材料、功能金属材料、光敏和磁敏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开发项目。

积极引进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材料产业群。

生物产业。

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领域的合作,注重承接生物医学材料、转基因药物、化学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等高端生物医药产品的转化,加快推进现代中药、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精细化学品等产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生物环保产业,努力培育一批相关的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物流业。

以秦唐沧沿海港口资源为依托,联手京津,重点建设一批以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等为主的海港、空港、陆港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项目。

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入驻建设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国内外联通、京津冀一体、沿海腹地互动、第三方物流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金融产业。

充分发挥毗邻京津金融中心的优势,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后援中心进驻。

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在冀设立机构、增设网点、延伸服务。

支持国内外民间资本在冀参股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组织。

推动农村信用社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转变。

支持省外产权交易中心、股权投资基金等在冀开展跨区域业务。

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汇聚金融资源。

积极探索开发符合产业转移需要的服务方式,推进金融创新。

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畜禽、奶业、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强化与京津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同推进标准化建设及品牌创建,建设与京津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休闲旅游业。

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京津旅游市场的对接,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形成一批新的旅游热点。

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主题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味较高的精品休闲旅游景区,将休闲旅游与体育健身、演艺娱乐、观光农业、工业观摩、饮食文化和影视产品相结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保健康复业。

以山岳、森林、峡谷、溪流等自然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为依托,加快推进以运动休闲度假、体验养生等为主的休疗基地和养老基地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在保健康复业中具有先进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大型企业入驻,以高标准、国际化为发展目标,加快培育北方乃至全国知名的集养老、医疗、健身、培训、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基地。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河南省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要冲,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

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水利、通讯、能源、物流枢纽。

截止2010年底,包括富士康在内的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投资,涉及电子、金融、零售、食品、机械加工等行业。

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也将河南作为其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河南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并重,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和各类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第一,明确主攻方向,以大招商推动产业大转移。

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当地优势,有重点地确定主攻方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承接,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要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或“点对点”产业对接,支持采取资源整合、异地托管、项目共建、税收共享等方式积极承接发达地区链式或集群式产业转移。

当前,境外重点承接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境内重点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

第二,提高承接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要坚持承接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际知名企业,着力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承接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电子、医药、机械和装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项目落户门槛,运用土地价格、规划、环保、项目准入等手段,严禁引进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项目。

在承接沿海企业整体搬迁时,鼓励企业同时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构建特色园区,打造一批环境优良的承接载体。

依托全省175个产业集聚区,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建设产业特色突出、配套体系完善、发展环境优良、体制机制灵活、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园区,形成投资带动效应,使之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

积极推行区中园开发模式,鼓励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开展以商招商,设立专业园区和特色园区。

充分发挥郑汴新区的龙头带动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引领示范作用。

完善提升郑州出口加工区特有的保税物流功能,争取省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尽快取得B型资质,为我省企业提供保税物流和“入区退税”政策服务。

第四,创新开发模式,共建共享“飞地经济”。

鼓励试行以行业协会或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组建和引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公司,促进园区建设和管理市场化、企业化。

鼓励重点承接产业转移市、县(市、区)探索与境内外商协会及沿海地区实力强、信誉好的经济实体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发展共建共享的“飞地经济”,实行税收分成,带动我省就业、技术进步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第五,培育重点承接地,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优先支持国家确定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引导和促进加工贸易跨越式发展。

发挥郑州出口加工区、省级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和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若干加工贸易重点集聚区,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