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6895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8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A.周王——卿——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D.周王——大夫——士——卿

3、《荀子·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周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陈兵示威,并“问鼎(周王权力的象征—引者注)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周朝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王权强大,分封制确立

C.诸侯国内乱,相互兼并D.王权衰弱,分封制破坏

《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A.周王的兄弟一辈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D.先代贵族、功臣、亲族

3、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

中四上》提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豫到各地,广建封国。

这一制度称为

A.禅让制

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

A.西周C.西汉D.宋代B.秦朝

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同学为姬姓贵族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齐太公世家》: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主要有

①世袭统治②定期朝贡③镇守疆土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宗法制

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四个儿子,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那么继承王位的应该是

A.甲B.乙C.丙D.丁

西周时,齐国国君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大女儿甲,

他的妾为他生了大儿子乙,后来妻子为他生了二儿子丙,妾为他生了三儿子丁,继承他王位的应该是

A.甲B.乙C.丙D.丁

2.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不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保障

在历史学习中,借助漫画有时候可以很直接、形象、生动的解释一些历史概念,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下面的这幅漫画及漫画中文字。

指出漫画作者想要解释的历史概念应当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袭制度D.禅让制度

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

B.家族宗法观念

C.个人主义心理D.专制王权影响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长子)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却因皇后反对,最终没有更换。

皇后反对是因为晋武帝违反

A.禅让制的尚贤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D.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

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

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D.文字契约的承诺

2.《诗经》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我们中国人向来认同“叶落归根”和“认祖归宗”。

这种情结与下列哪项有关?

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

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度C.集权制度D.等级制度

5、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欢迎。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科举制度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

西周时期,用于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的制度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宗法制D.礼乐制

2.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监察制

2.阅读下列表格,有资格继承周天子王位的是

妻(正配)

三哥(20岁)

六哥(16岁)

妾(侧室)

大哥(25岁)

二哥(22岁)

A.大哥B.二哥C.三哥D.六哥

明太祖朱元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

”两则材料说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2、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下列节日中与宗法制关系最密切的是

A.端午B.清明C.七夕D.元宵

4、轩辕黄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2009年3月29日,巳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个人崇拜D.占卜传统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妾一

C.大哥(25岁)

妾二

D.二哥(22岁)

7、史载: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

由此可见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后院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图一太庙图二祠堂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国”与“家”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课

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于制;

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1、 

《汉书百官公卿表》说: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

”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九卿

12、秦朝制度的最大特征是

A.皇位世袭制B.神权强化王权C.严刑峻法D.权力高度集中

13、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行王位世袭制

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利

3.《史记集解》中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

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以前玺为皇帝独有 B.秦代以金玉为印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秦始皇时期,在山东设置了琅琊郡,琅琊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皇帝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

秦始皇本纪》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

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王嬴政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反映了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

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

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宗法制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D.①④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最早也要出现在秦代

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

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

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频繁B.分封制逐渐瓦解

C.监察制度建立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4.法国著名学者雷奈·

格鲁塞《东方的文明》写道: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

秦统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

这种地方行政体制的最高机构是

A.行省B.州

C.郡D.县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作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B.皇帝制C.察举制D.郡县制

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太尉 B.治粟内史C.丞相D.御史大夫

4.“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根据所学知识,这套“制度”不包括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中朝制度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等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可以拥有封地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4.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体现了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

3.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

4.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度②差额选举法③郡县制度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郡守是齐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烟台的县令D.烟台是齐郡的封地

秦统一后,并没有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而是建立了新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是

A.州B.省C.郡县D.郡国

皇帝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的军政信息,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秦朝时期能够参加朝议的官员不包括()

A.丞相B.太尉C.九卿D.郡守

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在“秦并天下”之初,秦王宣布“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随之建立了不同于周代“王制”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与周代的王制、分封制相比,秦朝的政治制度

①沿袭了周代嫡长子继位制度②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③沿用周代的“家天下”的统治观念④确立“君权神授”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专制

B.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达秦朝

A.国家统一B.经济繁荣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

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

里之前,耳不闻也;

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B.设立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为副相,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第三课

三省六部制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设立“中朝”的意图是

A.根除地方割据基础B.制衡丞相加强皇权

C.分割禁军将领兵权D.完善中央决策机制

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事实设计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6.在唐朝的中央机构中,负责审核诏书的机构是

A.尚书省B.门下省C.中书省D.刺史

唐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主要目的

A.完善中央集权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

“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

A.相权得到加强B.中书省职能专一

C.皇权遭到削弱D.中书省独揽大权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选官制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排序正确的是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族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被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龙生龙,凤生凤

D.立嫡以长不以贤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