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727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86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docx

《普通昆虫学》下学期昆虫重点知识归纳

昆虫重要目分类

(一)等翅目Isoptera

=通称白蚁,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

◆形态:

体小到中型,柔软,白色或浅黄色及褐色黑色等。

头大,前口式或下口式;口器咀嚼式。

复眼退化。

触角念珠状。

有翅或无翅,有翅者翅2对,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脉序相似,故称等翅目。

■生物学:

渐变态。

有木栖、土栖型。

营社会性群体生活。

巢内有“蚁王”(雄)、“蚁后”(雌)和若干生殖蚁(长翅、短翅、无翅型)非生殖蚁(工蚁、兵蚁)等。

多植食性,危害农林作物、桥梁、房屋、堤坝等。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主要科:

白蚁科、木白蚁科、鼻白蚁科。

(二)直翅目Orthoptera

◆形态:

体中到大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长,多为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锤状。

单眼一般2~3个,少数种类缺单眼.

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常向背面隆起呈马鞍型,中后胸愈合。

前翅狭长,革质,停息时覆盖在体背,称为覆翅;后翅膜质,停息时呈折叠状纵折于前翅下。

多数种类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螽斯),部分种类前足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

产卵器发达,仅蝼蛄等无特化的产卵器。

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翅相互摩擦发音,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摩擦发音。

能发音的种类常具听器,螽斯、蟋蟀等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或显露,或呈狭缝型;蝗虫类的听器位于腹部第1节的两侧,近似月型。

■生物学:

渐变态,多植食性,是重要的农林害虫。

1蝗科(Locustidae)

一般大型。

触角丝状较短,少数为剑状或棒状。

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型,盖住中胸。

多数种类具有两对发达的翅,跗节3节。

腹部第1节两侧有1对鼓膜听器,少数无翅无听器。

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前翅发音。

产卵器钻头状。

如东亚飞蝗是我国的主要害虫,林业上主要有黄脊竹蝗,青脊竹蝗二种,危害竹子。

2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丝状细长,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胫节阔,有4齿,跗节基部有2齿,后足腿节不甚发达,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末如尾状。

尾须长,无外露产卵器。

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生活史长,一般1~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深处越冬。

如华北蝼蛄、非洲蝼蛄等

3螽斯科(Tettigoniidae)

触角丝状细长,跗节4节。

产卵器刀或剑状,翅通常发达,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多数种类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多产卵于植物的组织内,如露螽.

4蟋蟀科(Gryllidae)

触角丝状细长,跗节多为3节。

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针状或矛状。

尾须长而不分节。

多植食性或杂食性。

如大蟋蟀、油葫芦等。

(三)缨翅目Thysanoptera

=通称蓟马。

◆形态:

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为1-2mm。

口器锉吸式。

触角丝状。

复眼发达,单眼3个,排列成三角形,无翅型缺单眼。

跗节1-2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端泡。

翅通常2对,前、后翅均狭长,边缘密生缨状毛;翅脉退化;静止时翅平放于体背。

腹部通常10节。

无尾须。

具产卵器。

■生物学:

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为主,也有孤雌生殖。

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如烟蓟马。

也有少数为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如塔六点蓟马。

1纹蓟马科

体较粗壮,褐色或黑色。

触角9节,第3、4节常生有带状感觉器,翅较阔,前翅末端圆形,围有缘脉,有明显的纵脉;翅面常有暗色斑纹。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上弯曲。

本科种类不多,多为捕食性。

如横纹蓟马。

2蓟马科

体略扁平。

触角6-9节,第3、4节上有叉状或锥状感觉器,末端1-2节形成端刺。

有翅者翅狭长,末端尖,翅脉少,无横脉。

锯状产卵器从侧面看,其尖端向下弯曲。

许多种类是农业上的大害虫。

如烟蓟马

(四)半翅目Hemiptera

=通称蝽或蝽象。

◆形态:

体小至中型,略扁。

刺吸式口器,喙从头的前方生出。

触角3~5节。

复眼显著。

前胸背板甚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多数具2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基半部硬化的部分可分为革片、爪片、缘片和楔片,而端部的膜质部分,称为膜片,常具翅脉。

翅静止时平放于身体背面,末端部分交叉重叠。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生物学:

渐变态。

该目昆虫大多为植食性危害农作物、果树、

林木蔬菜、等,刺吸茎叶的汁液,是重要的园艺害虫;部分种类可捕食害虫。

1网蝽科(Tingidae)

=又称军配虫。

体小而扁,体长多在5mm以下。

触角4节,以第3节最长。

喙4节。

无单眼。

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呈网状花纹。

前胸背板向后延长覆盖中胸小盾片,两侧扩展成侧背板。

前翅质地均一,不分成革质与膜质两部分。

足正常,跗节2节。

植食性,多在叶背面或幼嫩枝条群集食害,排出锈渍状污物,并在被害植物组织产卵,若虫暗黑色,体侧有刺突。

重要的有梨网蝽、方翅网蝽等。

2蝽科(Pentatomidae)

体小至大形。

头小,三角形,触角5节,偶有4节。

喙4节。

有单眼。

前胸大,侧角有时呈刺状。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超过前翅爪片的长度。

前翅膜质区的纵脉,多从一基横脉上分出。

跗节3节。

大多数为植食性。

如黄斑蝽、荔蝽、麻皮蝽等。

3猎蝽科(Redvuiidae)

体中形至大形,

头较小,头与前胸之间收缢成颈状。

触角4节,有单眼。

喙3节,粗短而弯曲,不能平贴于身体腹面,端部尖锐。

前胸腹板两前足间具有一横皱的纵沟,前胸背板则横凹分为两叶。

前翅膜片基部有2-3个翅室,端部伸出1纵脉。

少数种类无翅。

不少种类前足为捕捉足。

多数为捕食性,以各种昆虫及其它节肢动物为食。

常见黄足猎蝽。

4花蝽科(Anthocoridae)

体微小至小形。

触角4节,喙3或4节。

通常有单眼。

前翅有明显的缘片和楔片,膜质部分有不明显的纵脉1-3条。

跗节2或3节。

肉食性,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等小型昆虫及螨类。

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

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及其它隐蔽场所越冬。

如小花蝽。

5盲蝽科(Miridae)

小型或中型。

触角4节,喙4节。

无单眼,前翅分为革片、爪片、楔片及膜片,在膜片基部有1或2个小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

同一种类常有长翅型、短翅型和无翅型。

如危害大田作物和果树的三点盲蝽及捕食小型昆虫及螨类的食蚜盲蝽。

(五)同翅目Homoptera

◆形态:

体微小至大形,体形变异大。

口器刺吸式。

翅2对,前翅质地相同,膜质或革质。

多数种类有蜡腺。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复眼发达或退化,有翅种类有单眼2或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

翅脉发达或退化。

腹部可见8-11节。

有些种类基部具发音器,有的在某些腹节上具有瘤突、腹管及蜡腺等。

产卵器通常较发达,并可将卵产于植物组织内;有的无特化的产卵器。

■生物学:

渐变态或过渐变态。

繁殖力强,多数种类年发生世代多。

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及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等。

卵生或卵胎生。

该目全部为植食性种类,成、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并分泌唾液破坏叶绿素,被害处呈黄白斑点或刺激植物畸形生长,形成虫瘿。

有些种类如叶蝉,飞虱、蚜虫等,还能传播多种植物病毒。

蚧和蚜虫等排泄“蜜露”,可导致煤污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具蜡腺的种类,可分泌蜡粉或蜡于虫体背面,或形成介壳,给药剂防治带来一定困难。

有的飞虱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以扩大分布和为害。

1蝉科(Cicadidae)

中至大形。

复眼,单眼3,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中央。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复眼之间前方。

胸部宽阔。

雄虫腹部第1节腹面有发音器,雌虫具听器。

翅宽大,膜质,善飞。

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跗节3节。

若虫地下生活,为害植物根部。

发育历期较长,一般需2年或更长时间完成1个世代。

常见种类有蚱蝉。

美洲17年蝉。

2叶蝉科(Cicadellidae)

体小形,一般细长。

单眼2个,位于头顶边缘或头顶与额之间。

触角刚毛状,着生于两复眼之间或复眼前方。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产卵器锯齿状。

如大青叶蝉。

3蜡蝉科(Fulgoridae)

中至大形。

通常色彩,美丽。

许多种类额与颊间形成隆堤,额常向前伸长似象鼻状。

多数种类能分泌蜡粉。

触角3节,着生于复眼下方,基部两节膨大如球形,鞭节刚毛状。

单眼2-3个或退化。

前翅有翅基片,端部翅脉多分叉、多横脉、呈网状,后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后足胫节有刺,跗节3节。

如斑衣蜡蝉。

4木虱科(Psyllidae)

体小型,形似蝉。

触角丝状,9~10节,基部两节膨大,末端分二叉。

单眼3个。

喙3节。

翅脉简单,前翅基部有一基脉,由R、M、Cu脉合成,无横脉。

若虫体扁,翅芽突出在身体的侧面,腹部第6节,以后愈合,常分泌很多蜡质,盖在身体上。

常见种类有梨木虱青桐木虱等。

5粉虱科(Aleyrodidae)

体小形。

虫体及翅面被有纤细白色蜡粉,翅不透明。

复眼肾形。

单眼2个,触角丝状7节。

前翅至多3条翅脉,后翅仅1条翅脉。

跗节2节,爪2个,爪间有中垫或短刺。

成虫和若虫第9腹节背面凹入,形成皿状孔。

中间有第10节背板形成的小形盖片及管状肛下片。

过渐变态,末龄若虫体壁硬化,似蛹状。

如温室白粉虱。

6蚜总科(Aphididae)

体小形,柔软。

复眼1对,有翅型单眼3个,无翅型无单眼。

喙3-4节,口针较长。

有些种类有额瘤。

触角通常6节,第3-6节上有圆形或椭圆形感觉孔。

感觉孔的数目及其在各节上的分布,是种的重要鉴别特征。

具有翅型和无翅型个体。

有翅者前翅大后翅小。

前翅仅1条粗大纵脉,中脉2或3支。

腹部8-9节,多数种类在第6或第7节两侧前方有1对管状突起,称为腹管。

腹末生有1个圆锥形或乳头状突起,称为尾片。

腹管与尾片的有无、形状、发达程度等也是种的重要分类依据。

足较细长,跗节2节,少数种类仅有1节,爪2个。

蚜虫生活史极其复杂,营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由于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进行世代交替及受环境条件影响而使生活史产生变异,形成多型现象。

常见的种类如苹果黄蚜、桃蚜、松大蚜、棉蚜等。

7蚧总科(Coccidae)

蚧类的形态非常特化,雌雄异型。

一般为小形昆虫,体长0.5-7mm。

大多数固定不动吸取植物汁液,体表常被有介壳,或披上各种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雌成虫与雄成虫的外形差别大。

雌虫体无明显头、胸、腹三部的区分,无翅,大多数被各种蜡质分泌物所遮盖,属渐变态。

雄虫过渐变态,真正的幼虫期一般仅2龄。

雄成虫长形,只有1对薄的前翅,具分叉的脉纹,后翅特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

盾蚧科:

由蜕皮和分泌物形成真正的介壳,虫体在介壳下。

二龄开始逐渐形成介壳,雌成虫不能活动。

红色或橘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等。

雄虫具一对翅,翅脉简单。

介壳长形。

是蚧总科中最大的科。

如桑白蚧、松突圆蚧、梨圆蚧等。

绵蚧科:

虫体较大,肥胖,无介壳,体节明显,被有较薄的腊粉。

活动型。

如草履蚧。

粉蚧科:

体较绵蚧科小,较盾蚧科大,体节明显体上常有粉状或绵状蜡质分泌物。

能活动。

如康氏粉蚧等。

坚蚧科:

虫体与介壳合一,介壳较坚硬,圆形或半圆形,褐色或红色等,如东方盔蚧、桃球坚蚧等。

蜡蚧科:

虫体有厚的蜡质介壳覆盖,介壳边缘常有突起。

龟蜡蚧、角蜡蚧等。

(六)鞘翅目Coleoptera

=通称甲虫。

◆形态:

微小至大型种类。

前胸发达,前胸背板完整且高度骨化。

口器咀嚼式;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节或11节;无单眼。

前翅鞘翅,盖住中后胸和大部分或全部的腹部,但中胸小盾片多露出;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少数种类无后翅。

跗节多为5节或4节,很少3节。

无尾须。

完全变态。

幼虫多属寡足型或无足型。

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

蛹多为裸蛹。

■生物学:

该目是昆虫纲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

除龙虱、水龟虫等少数几个科为水生以外,大多数陆生。

本目中大多数种类为农林作物重要害虫,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或潜叶、钻蛀入植物组织内,或取食植物种子及花果部分,也有的种类在仓库内危害贮藏农产品;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及少数寄生的种类,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肉食亚目:

触角丝状,腹部第一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成2部分。

如捕食性或肉食性种类中步甲和虎甲等。

多食亚目:

触角多种类型,腹部第一腹板不被后足基节窝分隔。

多食性。

如叶甲科、象甲科、天牛科等。

1步甲科(Carabidae)

小至大型,体黑色或褐色,具光泽,头前口式,比前胸狭;触角长丝状。

两上颚不交叉,翅鞘上常有刻点或条纹,有的种类后翅常退化,不能飞翔,但行动敏捷,腹部可见腹板6节。

成虫和幼虫常栖息于砖石、落叶下或土中,昼伏夜出,多捕食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蜗牛、蛞蝓等小形软体动物。

如中华步甲、皱鞘步甲、黑广肩步甲等。

2虎甲科(Cicindelidae)

与步甲科相似,但具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

头下口式,等于或宽于前胸。

触角丝状,11节,两上颚交叉。

后翅发达,善飞,白天活动,常静伏地面或低飞捕食小虫。

幼虫穴居地洞,在洞口张开上颚等候小虫,以便捕捉。

常见种类如中华虎甲.

3叩头甲科(Elateridae)

小至中型,多为灰、褐或棕色。

触角11—12节,锯齿状,栉齿状或丝状。

前胸背板后缘角突出成锐刺,前胸与前翅相接处明显凹陷,前胸腹板具有向后延伸的刺状突,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

幼虫通称金针虫,体细长,体壁光滑坚韧,生活在土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地下种子,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林果上重要的种类如沟金针虫。

4吉丁甲科(Buprestidae)

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陷,前胸腹板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不能活动。

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

腹部第1、2节腹板愈合。

幼虫俗称“串皮虫”,体细长,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9节,柔软,在树木的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隧道,取食危害,是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如苹果小吉丁虫。

5金龟甲科(Scarabaeidae)

小至大型。

体色黑、蓝、绿、黄色,触角鳃叶状,由3—7节组成;上唇多外露骨化。

各足2爪通常大小相等或各足上的1对爪不对称,大爪端部常分裂,尤以前、中足明显。

幼虫称蛴螬,体呈C形弯曲,肛门裂多3裂状或横列状,常见的如华北大黑鳃金龟、棕色鳃金龟、黑绒金龟、铜绿丽金龟、四纹丽金龟等。

6天牛科(Ceranmbycidae)

中至大型,体长形,触角长,多数种类长于身体,短角形触角短于身体。

有些种类雌虫触角多为丝状而雄虫多为锯齿形,复眼肾形,围绕触角基部。

跗节为隐5节。

幼虫乳白色或黄白色,圆柱形而扁,前胸背板发达,扁平;胸足退化,但保留痕迹。

成虫产卵于树缝,或以强大的上颚咬破植物表皮,产卵于组织内,幼虫多钻蛀树干,深入到木质部,形成隧道,严重影响树势,甚至造成树株死亡。

如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

7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又称金花虫。

小至中型,体圆或椭圆形,成虫多具艳丽的金属光泽,因而又称金花虫。

触角丝状,一般11节,个别9节或10节。

跗节隐5节,某些种类后足特化为跳跃足。

腹部可见5节腹板。

幼虫寡足式,腹足呈退化状。

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许多种类对农、林、果、菜造成严重危害,叶甲科种类繁多,常见的种类如榆蓝叶甲、核桃扁叶甲等。

8瓢甲科(Coccinellidae)

体小至中型。

卵圆形,腹部平坦,背面半球形,呈飘状,常具鲜艳色斑。

头小,后部嵌于前胸。

触角锤状。

幼虫行动活泼,纺锤形或丙型,腹部末端尖削,体上生有带有刺毛的突起或分枝的毛状棘。

分肉食性和植食性两大类。

肉食性种类约占80%以上,成虫和幼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

如七星瓢虫、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等。

植食性的种类,茄二十八星瓢虫

9象甲科Curculionidae)

=通称象鼻虫,小至大型。

头部向前方伸出,长短不一。

口器着生于头管端部。

触角膝状,末3节膨大成锤状。

跗节隐5节。

幼虫体软,肥胖略弯曲,无足。

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食叶、钻茎、蛀根或种子,如大灰象等。

10小蠹虫科:

体较小,长椭圆形或圆柱形,褐色或黑色,有鳞毛。

头小,被盖于前胸下,触角典型的锤状,短小。

前胸背板发达,一般长于体长的三分之一,足胫节扁平,前足胫节外缘具成排小齿或有一端距。

跗节第一节短小。

幼虫似象甲科。

小蠹虫常一雌一雄或一雄多雌共同生活,在树皮下钻蛀隧道,称母坑道,雌虫沿隧道产卵,,幼虫孵化后向不同方向作隧道称为子坑道,隧道形状因种类而异。

小蠹虫主要危害衰弱木,是林业的重要害虫之一。

如松纵坑切梢小蠹,松横坑切梢小蠹等。

11郭公虫科:

体小至中型;长形,体表具竖毛;体色黑红、绿等,并具金属光泽;头大,三角形或长形;上唇横短;下唇须长于下颚须,端节长,斧刃状;触角11节,多为棍棒状,少数为锯齿状或栉齿状;前胸背板多数长大于宽;鞘翅两侧平行,表面毛长且密;前、中足基节隆突,圆锥状,后足基节横行;跗节5-5-5。

腹部常可见5节,少数为6节。

 幼虫头部白面扁平,腹面突出;触角3节,上唇及唇基明显;腹部10节,具尾突。

成虫、幼虫多为捕食性,部分类群为重要的仓库害虫。

(七)鳞翅目Lepidoptera

完全变态。

成虫翅、体上布满鳞片。

触角呈丝状、棍棒状、双栉齿状等,雄虫触角常较雌虫发达。

口器虹吸式或退化。

一般具两对翅,发达,仅个别种类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

翅膜质,有鳞片和鳞毛覆盖。

雌虫腹部可见7节,第8-10节形成伪产卵器。

雄虫腹部可见8节,第9-10节的附肢变成外生殖器。

幼虫体软,咀嚼式口器,身体各节密布分散的刚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对,具趾钩,多能吐丝结茧或结网。

蛹为被蛹。

成虫主要分类特征:

触角:

末端是否膨大,膨大成球杆状或棍棒状(蝶类)。

末端不膨大为丝状、栉状或羽状(蛾类)。

也有触角末端弯曲成小钩的(弄蝶)。

翅的形状、斑纹、线条:

前翅顶角、后翅后缘等。

翅缰:

有无,后翅无翅缰的为蝶类,有翅缰的为蛾类。

翅的脉序:

前翅的标准翅脉12~14条:

径脉的主干与肘脉间连有一横脉,在翅中部形成一大翅室,称为中室,中脉的主干在中室内消失。

亚前缘脉(Sc)1支,径脉(R)3~5支,中脉(M)3支,肘脉(Cu)2支,臀脉(A)1~3支。

后翅有翅脉8~10支,Sc与R1合并为(Sc+R1),Rs不分支,其余和前翅一样。

1、基线,亚基线

2、内横线

3、中横线

4、外横线

5、亚外缘线

6、外缘线

7、环形纹

8、肾形纹

9、楔形纹

鳞翅目幼虫分类特征:

斑纹和线条:

幼虫身体除底色外常有不同颜色的斑纹和线条,分布于体节的不同区域。

此外,幼虫身体各部分常具有各种外长物,如刚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

体躯的毛序、腹足的趾钩及特殊腺体(翻缩腺:

香腺、毒腺)

鳞翅目包括二亚目:

球角亚目、异角亚目,即蝶类和蛾类。

二者成虫的主要区别:

球角亚目:

蝶类。

触角棍棒状或球杆状;无翅缰,后翅肩角宽大。

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白天活动。

异角亚目:

蛾类。

触角多样,丝状或双栉齿状。

多数后翅具翅缰。

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展体侧,多夜间活动。

1粉蝶科(Pieridae)

多数为中等大小的蝴蝶,白色或黄色,有黑色缘斑,少数种类有红色斑点。

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

前翅R脉分3支或4支,A脉仅1条。

后翅A脉2支,内缘凸出,栖息时包裹腹部。

幼虫体表有很多小突起和次生刚毛,幼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豆科和蔷薇科等植物。

如菜粉蝶。

2凤蝶科(Papilionidae)

多为大形、色彩鲜艳。

翅三角形,后翅外缘呈波状或有一燕尾状突起。

底色黄色或绿色而有黑色斑纹,或黑色而有蓝、绿、红的色斑。

前翅R脉分5支,在中室下与A脉基部间有一小横脉相连,后翅A脉仅1条,肩部有1钩状小脉。

幼虫体光滑无毛,后胸隆起最高,前胸背中央有1可翻缩的分泌腺,“Y”形或“V”形,红色或黄色,受惊时翻出体外。

也称“翻缩腺”。

主要为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科等植物。

如柑桔凤蝶。

3蛱蝶科

中形或大形,翅面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雌雄蝶前足都很退化,也称四足蝶。

雄蝶跗节1节,雌蝶跗节4-5节。

翅面鲜艳,前翅R脉分5支,A脉1条。

后脉A脉2条。

幼虫通常色深,头部常有突起或棘刺,体上常有成对的棘刺。

幼虫主要为害植物的叶片。

如大红蛱蝶。

4天蛾科(Sphingidae)

体大形,少数中形,行动活泼,飞翔力很强。

身体粗壮,末端尖削,纺锤形。

头大,复眼突出,触角羽毛状,端部弯曲成钩状,喙发达,有时长过身体。

前翅大而狭长,顶角尖而外缘倾斜。

R分4-5支,有共柄。

后翅较小,Sc+R1与中室平行,在中室中部有1小横脉与中室相连。

幼虫身体粗壮,表面光滑,腹部第8节背面有1尾状突,静止时常将体前部瘵起,头部缩起向下,长时间不活动。

如豆天蛾。

5大蚕蛾科

大形或特大形蛾类。

喙不发达,触角羽状。

翅面上多具透明的眼斑或色斑。

前翅仅3-4条R脉,A脉只1条。

后翅Sc+R1与Rs不相连,A脉2条,无翅缰。

幼虫体肥大,多枝刺。

有益的种类如蓖麻蚕,有害的种类如乌桕大蚕蛾。

6枯叶蛾科

体中形或大形,粗壮多毛,静止时形似枯叶。

单眼和喙管均退化,触角羽状。

R5与M1共柄,M2基部与M3接近,或缺M2。

后翅无翅缰,肩区扩大,有1-2条肩脉。

幼虫体粗壮,多毛,前胸在足的上方有1或2对突起。

如松毛虫类.

7舟蛾科

体中至大型,前翅外缘常有斑纹。

前翅多具副室,M2不与M3接近,中室后缘翅脉为3支。

后翅Sc+R1与中室平行靠近,但不接触。

有时在中室近1/4或1/2处相连。

有些种类前翅内缘有显著的毛丛,后足腿节也有很多长毛。

幼虫体生较多的次生刚毛,但不具毛瘤,静止时头尾两端上翘,似舟形。

幼虫食叶。

卵表面的刻纹呈多角网纹,无纵脊,多聚产

成堆。

常见种类如舟形毛虫。

8毒蛾科

体中形而粗壮,胸、腹部及前足多毛。

口器与下唇须均退化。

触角羽状。

无单眼。

很多种类雌虫腹末有成簇的鳞毛。

前翅R2-R5共柄,常有一副室,M2与M3接近。

后翅Sc+R1在中室1/3处与中室相接触。

幼虫被毒毛,毛长短不齐,生于第1-8节的毛瘤上。

腹部第6、7节或第7、8节背面中央各具1翻缩腺。

多为害果树和林木。

如舞毒蛾。

9夜蛾科

体中形至大形,粗壮多毛,体灰暗色。

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丛。

前翅颜色灰暗,多具色斑,中室后缘有脉4支中室上角外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中室上角外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

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Sc+R1与Rs在中室基部有一小段接触又分开,造成一小基室。

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

幼虫体粗壮,光滑,色较深。

成虫均在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多数种类对糖、醋、酒混合物表现强的趋性。

少数种类喙端锋利,能刺破成熟的果实吸食果汁。

幼虫危害方式多样。

有的危害作物的根茎和幼苗,如地老虎类;有的蛀果或蛀茎如棉铃虫等。

10灯蛾科

与夜蛾科相似,但体色鲜艳,通常为红色或黄色或白色,且多具条纹或斑点。

成虫触角丝状或羽状。

前翅M2M3与Cu接近;后翅Sc+R1与Rs自基部合并,至中室中部或以外才复分开。

成虫具趋光性,多在夜间活动。

幼虫体具毛瘤,生有浓密长毛丛,毛的长短不一致,中胸在气门水平上具2-3个毛瘤。

卵圆形,表面有网状花纹。

蛹有丝质茧,茧上混有幼虫体毛。

如美国白蛾、红腹灯蛾。

11尺蛾科

体小至中形,身体较细弱。

翅宽大,质薄,鳞片细密,停息时翅平展体侧。

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

前翅M3出自中室后角;后翅Sc+R1与Rs在基部弯曲或与中室有一段合并,A脉只1条。

幼虫腹足2对,爬行时背弓,故称为“尺蠖”;静止时腹足固定于枝条,身体前部伸直,拟态成枝条状。

如桑尺蠖。

12蚕蛾科

体中形而粗壮,喙退化,触角羽状,翅阔。

前翅5条径脉基部合成1柄,翅的顶角尖出,外缘呈波状弯曲。

幼虫第8节有1尾角,胸部显著隆起。

有益种类如家蚕。

有害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