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65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昆虫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学.docx

《昆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昆虫学.docx

昆虫学

由于昆虫的食性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按昆虫口器着生位置不同分成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向下,与体躯纵轴几乎成一个直角。

如蝗虫(多为植食性)

2、前口式:

口器向前,与体躯纵轴几乎平行或成一个钝角。

如象甲、步甲

3、后口式:

口器向后,与体躯纵轴几乎成一个锐角。

如蝉(刺吸性)

昆虫纲的特点:

1、体躯分成三个体段:

头、胸、腹。

2、胸部有三对足,通常有2对翅。

(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如蚁后、蜂后)

3、在生长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

(变态:

内部器官、外部形态上一系列的变化,如毛毛虫变蝴蝶)

昆虫的定义:

、体躯分成三个体段:

头、胸、腹;部有三对足,通常有2对翅;生长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的节肢动物,称为昆虫。

与林业有密切关系的昆虫的几种触角类型:

丝状:

细长,鞭节各节呈圆筒状,从基部向端部逐渐变细,又称为线状。

如蝗虫、蟋蟀、天牛。

刚毛状:

触角短小,柄、梗节较粗大,鞭节各亚节逐节收缩,形似刚毛。

如蜻蜓、知了

锯齿状:

鞭节各节的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形成锯齿状。

如叩头虫、雄芫菁。

球杆状:

细长,鞭节基部若干节细长如丝,端部数节逐渐膨大,整个触角像一根球棒,又称为棒状。

如蝶类。

锤状:

与棒状触角相似,但鞭节短,端部数节突然膨大成锤状。

如瓢虫、小蠹虫

羽毛状:

其节各节向两侧突出成细枝状,形如羽毛。

如毒蛾、天蛾等的雄虫。

具芒状:

触角短,柄梗节各一节;鞭节特别膨大,其基部着生有1根刚毛(称为触角芒)。

如蝇类、食蚜蝇。

鳃片状:

触角端部数节(3-7节)向一侧扩展成为片状,折叠在一起,形似鱼鳃,可以张开、闭合。

如金龟子。

膝状:

柄节特别长,相当于整个触角的1/3或1/2,梗节短,柄节与梗节之间弯曲成肘状,又称为肘状。

如蜜蜂、马蜂。

念珠状:

鞭节各节大小相近,形状如圆珠,整个触角起来象一串佛珠,鞭节通常十一节。

如白蚁

栉齿状:

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成细枝状,形如梳子。

如花萤、雄蛾类、雄性绿豆象。

1、两性生殖:

经过雌雄的交配,雄性个体把精子送入雌体,在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细胞学上,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减数分裂,而雌虫的卵则必须在受精后才进行减数分裂。

2、孤雌生殖: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

可分为3类。

⏹偶发性孤雌生殖:

⏹经常性孤雌生殖:

⏹周期性孤雌生殖:

即所谓的异态交替或世代交替,如多数蚜虫和瘿蜂。

3、多胚生殖:

1个成熟的卵可以形成2个或2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

如一种细蜂(2个胚胎),一种金小蜂(数百甚至2000个胚胎)。

寄生蜂常见,受精卵发育为雌蜂,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蜂。

4、卵胎生即卵产于体内,并在体内进行孵化而直接产出幼虫。

特别是在双翅目中较为普遍。

胚后发育:

从卵中孵化而出至羽化为成虫的发育过程

(一)脱皮与生长

(二)孵化、化蛹与羽化

(三)昆虫的变态。

(一)脱皮与生长

昆虫自卵中孵化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而将旧表皮脱去。

这种现象称为脱皮,脱下的那层旧表皮称为蜕。

孵化:

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化蛹或蛹化: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不完全变态:

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的生长发育逐步显现。

⏹半变态:

卵+稚虫+成虫如蜻蜓目、襀翅目。

⏹渐变态:

卵+若虫+成虫。

如直、螳目、蜚目、半翅等目

⏹过渐变态:

卵+若虫+伪蛹+成虫如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

2、全变态:

卵+幼虫+蛹+成虫

性二型现象:

同种的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的结构和第2性征的不同外,还有其它明显差异

性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形态特征上也存在差异

世代与年生活史

⏹世代:

即生命周期,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

⏹发育史:

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

⏹生活史:

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昆虫在一年内所经历的发育过程。

⏹昆虫生活史的多样性

寿命(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经历的时间)

休眠:

常常是不良的环境条件引起的(如高温和低温),当不良环境消除时,就可恢复生长发育。

滞育:

主要受光周期的控制,常常不是不利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以最适宜的条件,也不会马上恢复生长发育。

昆虫的口器:

咀嚼式口器(上唇、下颚、上颚、下唇和舌)和刺吸式口器

胸足的基本构造: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胸足的类型:

步行足(如蚂蚁、瓢虫、蝽)、跳跃足(蝗虫、蟋蟀、跳甲)、捕捉足(螳螂、猎蝽)、开掘足(蝼蛄、金龟子)、游泳足(龙虱)、抱握足(雄性龙虱)、携粉足(蜜蜂后足),蜂类的前足有净脚器,蟋蟀等昆虫前足胫节上有听器

昆虫的翅属于附器,不属于附肢,长在中、后胸上。

是背板向两侧扩展而成的,呈双层结构。

翅的构造:

前缘、内缘、外缘;肩脚、顶脚、臀脚。

有些昆虫的翅上(如蜻蜓的前、后翅,膜翅目的前翅),在其前缘的端半部有一深色斑,称为翅痣。

翅的类型(根据质地来划分):

膜翅(蜂类和蜻蜓的前后翅)、翘翅、半翘翅、复翅、鳞翅、缨翅(如蓟马类)、平衡棒(苍蝇类)

翅的连锁:

翅轭(碟、蛾类)、翅缰(大部分蛾类)、翅钩(膜翅目)

昆虫的外生殖器:

产卵器(一般为管状,通常由3对产卵瓣组成,分别着生在第8、9腹节上。

第1产卵瓣即腹产卵瓣,位于第8腹节上;第二产卵瓣即内产卵瓣,位于第9腹节上;第3产卵瓣即背产卵瓣,位于第9腹节上)、交配器(主要包括将精子送入雌体的阳具和交配时挟持雌体的抱握器)

两性生殖:

是指昆虫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卵子结合之后,才能正常发育为新个体。

胚胎发育: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叫做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幼体自卵内孵化出后发育到羽化出成虫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

个体发育:

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总称。

化蛹或蛹化: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

羽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

虫龄:

昆虫每生长到一定时期就脱一次皮,以表示虫体的大小或生长的过程

龄期:

相邻的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

变态: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经过的一系列形态变化。

不完全变态分为:

半变态、渐变态、过渐变态

全变态类型有:

卵、幼虫、蛹、成虫

幼虫期:

原足型幼虫、无足型幼虫(全头无足型、半头无足型、无头无足型)、寡足型幼虫、多足型幼虫

蛹的类型:

离蛹、被蛹、围蛹

性二型:

是指同种的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以外的其他外部形态如大小、颜色、翅的有无、结构等的差异。

性多型: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间在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行为、功能不同的现象。

如蜜蜂、蚂蚁

补充营养:

是指成虫羽化后性尚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为完成性成熟而进行的取食活动称为补充营养

世代:

昆虫自乱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史:

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昆虫的本能(趋性、群集性、扩散、迁飞、警戒色、拟态、保护色、假死性)

趋性:

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源表现出趋向或躲避的行为。

据刺激源:

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趋声性等。

据反应的方向观:

正趋性和负趋性(即背向)两类。

群集性:

是指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分临时性群集、永久性群集。

扩散:

主动扩散、被动扩散

迁飞:

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

迁飞多发生在成虫的生殖前期,并常与一定的季节相关。

警戒色:

一些昆虫等模拟具有蜇刺能力的胡蜂的色斑型。

有些昆虫既具有保护色,又具有警戒色。

如一些蛾类;

拟态:

一种生物模拟令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

保护色:

一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

如尺蠖幼虫、枯叶蝶。

假死性:

一些金龟子、叶甲、象甲等的成虫和有些尺等幼虫,在受到突然的振动或触动时,就会立即收缩其附肢而掉落地面,这种现象称为“假死现象”。

单食性昆虫:

是食性高度特化,仅以一种或近缘的少数几种植物或动物为食的昆虫。

寡食性昆虫:

是食性比较特化,只取食少数属的植物、动物或嗜好其中少数几种植物、动物的昆虫。

多食性昆虫:

是以多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动物为食的昆虫。

单寄生:

1个寄主体内只有1个寄生物的寄生现象称为单寄生。

多寄生:

1个寄主体内有2头以上同一种寄生物的寄生现象称为多寄生。

重寄生:

1个寄主被1种寄生物寄生,第2种寄生物又寄生在第1种寄生物的现象。

2个公式

(1)适温区内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在生态学上常用发育历期或发育速率作为生长发育速率的指标。

发育历期是指完成一定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期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天数,发育速率则指一天所完成的发育速度,为发育历期的倒数。

即:

V=1/N

式中:

V为发育速率N为发育历期

(2)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定发育阶段所需的累积温度的总和称为积温。

可用公式表示:

NT=K

式中:

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间平均温度K为总积温

昆虫在一定发育阶段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就是这一阶段的有效积温,通常为一常数,称其为有效积温法则。

即:

N(T-C)=K

式中:

N为发育历期T为日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

主要目的特征:

(1)直翅目:

主要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重要的农林害虫。

口器咀嚼式。

复眼发达,单眼3个。

触角常为丝状,由多节组成。

一般有翅2对,前翅狭长、革质,其保护作用,称复翅;后翅膜质。

除蝼蛄类前足为开掘足外,大多数后足为跳跃足。

很多雌虫具有发音器。

(2)同翅目:

有蝉、沫蝉、叶蝉、飞虱、蚜虫和介壳虫等。

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复眼多发达,单眼0-3个、触角刚毛状或丝状,翅2对,前翅为革质或膜质,质地相同,故称“同翅目”;后翅膜质,静止时常呈屋脊状。

部分为无翅,少数种类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跗节1-3节。

渐变态、过渐变态。

性二型和多型常见。

植食性

(3)半翅目:

通称椿象或蝽、臭虫。

口器刺吸式。

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

触角多为丝状。

中胸小盾片发达,多呈三角形。

翅两对,前翅基半部角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是半翅目最显著的特征。

后翅完全膜质。

多数种类有臭腺。

跗节1-3节,腹部一般为10节,无尾须,渐变态。

口诀

基革端膜半翅目,前胸发达盾片露;

刺吸口器分节喙,水陆取食动植物。

(4)鞘翅目:

通称甲虫。

口器咀嚼式。

复眼发达,一般为单眼。

前胸发达,中胸小盾片外露。

前翅硬化成角质,称鞘翅。

后翅膜质。

跗节3-5节,变化大,为分科的重要依据。

幼虫无腹足,寡足型或无足型。

全变态。

(5)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类等。

口器咀嚼式(蚂蚁)或嚼吸式(蜜蜂)。

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

触角有丝状、膝状等。

翅2对,膜质,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接。

跗节5节,一般为全变态。

(6)双翅目:

包括蝇、蚊、虻、蚋等。

口器为刺吸式或餂吸式(牛虻)。

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

触角线状或具芒状。

仅有1对发达的膜质前翅,后翅转化成平衡棒。

跗节5节。

雄虫常有抱握器。

全变态昆虫。

综合防治:

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

检疫法(法规防治法)林业技术防治法(营林措施法)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以微生物治虫、以鸟治虫、以其它动植物来治虫)化学防治

各论:

六苗圃地下害虫(主要是金龟子类)

种类:

蝼蛄类、地老虎类、蛴螬类、蟋蟀类、金针虫类、象甲类、土白蚁类等等。

生活在土壤中,取食刚发芽的种子或苗木的幼根、嫩茎及幼芽,常生成缺苗断垄,给培植苗木和造林带来严重损害.

防治特点:

主要以各种林业技术措施为基础,再因地制宜结合其它方法,最好把苗圃地下害虫的防治解决在播种育苗之前。

分类地位:

鞘翅目、金龟子科

危害方式:

以幼虫危害为主,幼虫咬食幼苗根部,造成缺苗断条。

以成虫补充营养,取食阔叶树叶片。

形态特征:

成虫体型中至大型,前翅鞘翅,后翅膜翅,触角鳃片状,口器咀嚼式。

幼虫统称“蛴螬”:

寡足型,体柔软肥胖,呈“C”字型弯曲。

生活史习性:

成虫白天潜伏于土表中,黄昏后出土活动,进行觅食、求偶交尾;次日清晨再飞回土中潜伏。

成虫多喜欢在无风闷热夜晚出来活动。

成虫具有趋光性,假死性。

成虫需补充营养,危害林木或果树叶片。

卵产在被害植株周围土壤中。

多数1年1代,幼虫越冬。

幼虫一般3龄,生活于地下,咬食植物根系。

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

蛴螬在土壤中活动与季节、土壤温度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虫情调查、作苗床前可对土壤进行消毒、成虫出土调查、危害调查)、

2林业防治(苗圃地设置应距离阔叶树林500M以外。

苗圃不允许使用没有腐熟的粪肥。

整地。

要求深耕多耙,可破坏蛹室引起蛹体死亡。

适时灌水。

蛴螬不耐水淹。

及时清除杂草。

成虫可取食杂草,并在附近交尾产卵。

苗圃地周围种植蓖麻。

物理防治(人工捕杀、灯诱、药剂诱杀)、

化学防治(防治成虫、防治幼虫:

拌种、施用颗粒剂)

生物防治(保护苗圃周围的树木,利于食虫鸟类栖息。

使用细菌性杀虫剂。

如绿僵菌等病原微生物等。

利用竞争性、捕食性天敌昆虫。

如寄生蜂土蜂。

顶芽及枝梢害虫(蚜虫、介壳虫)

种类:

1刺吸类(蚧壳虫、蚜虫)2钻柱类(如鳞翅目的小蛾类,鞘翅目的天牛、象甲等)3以产卵危害(如蝉类成虫)

防治特点: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注意检疫,防止人为传播。

生活史习性:

蚜虫的生活史十分复杂,一年几代至一年十几代,种类间差异很大。

1头成蚜1天能产十几个幼蚜,快速的繁殖使得蚜虫在短期内就可以造成严重灾害。

若虫一般4龄,以卵或幼虫越冬,孤雌生殖(季节性,春夏秋)与两性生殖(冬季)交替进行。

蚜虫一年的生活周期很复杂,常可分为3种类型:

1、侨迁型:

一个世代经历两个寄主。

如刺槐蚜以卵在牛膝草上越冬,春天迁移到刺槐上繁殖危害;秋天又回到牛膝草上产卵越冬。

2、留守型:

终生寄生一种寄主。

如松大蚜、葡萄根瘤蚜

3、复迁型:

同一种类蚜虫,既有侨迁蚜,又有留守蚜,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循环一次。

如:

落叶松球蚜。

防治方法:

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

食蚜蝇、草蛉、瓢虫等

加强检疫。

防止人为传播。

结合林木抚育管理,冬季剪除卵枝叶或刮除越冬虫卵。

对某些在转主寄主上越冬的蚜虫,可清除其越冬寄主,是减低虫口密度的有效方法。

化防:

可采用有机磷、内吸磷杀虫剂。

如在蚜虫盛发期,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对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喷浇,进行防治。

也可使用烟草水或石灰水喷洒。

第八章

食叶害虫(松毛虫害虫)

种类:

如枯叶蛾科、毒蛾科、舟蛾科、袋蛾科、刺蛾科、蝶类等等;其它的有:

膜翅目的叶蜂类;鞘翅目的叶甲类、金龟子类等;直翅目的蝗虫、竹节虫等等

食叶害虫的发生常具以下特点:

1、周期性大发生。

一般1年1代的害虫,发生周期为7年;

2年1代的害虫,发生发生周期为14年;

1年2代的害虫,发生周期为3-5年。

2、危害健康林木(取食叶片,为初期害虫),削弱林木长势,导致次期性害虫发生。

3、大多数食叶害虫,无论成虫、幼虫都是营裸露生活。

4、除叶甲、蝗虫等外,成虫一般不需要补充营养,也即成虫期不会造成危害。

5、幼虫具有迁移能力。

如鳞翅目幼虫,爬行迁移或吐丝下垂借风迁移。

防治方法:

林业措施:

营造混交林,加强营林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灯诱;人工摘卵、捕虫、采茧;在胸高处安塑料环或纸裙。

化学防治:

地面或飞机喷洒;烟剂;用毒环、毒笔等

第九章

蛀干害虫(主要是天牛害虫):

指钻蛀树干及枝桠,取食韧皮部及木质部的生态类群。

包括鞘翅目的天牛类、小蠹类、吉丁虫类、象甲类;鳞翅目的木蠹蛾类、透翅蛾类、螟蛾类、小卷蛾类、织蛾类;膜翅目的树蜂类等等

危害方式:

除成虫补充营养、交尾产卵等活动外,都为隐蔽危害;危害初期难发现,一旦林木表现出症状(如凋萎、枯黄等),防治就很难了。

危害特点:

危害长势衰弱的濒死木或新伐倒木;生活周期长,通常1年1代或2-3年1代,卵、幼虫、蛹均在树干内发育,天敌少,防治困难。

防治原则:

林区内以营林措施为主,改善林地卫生状况;少量庭院珍贵树种可使用药剂注孔等方法进行单株治疗。

防治方法:

林业防治:

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提倡混交林,适时间伐,合理更新,选择树种等,贯彻防重于治的根本措施

绝育法、饵木诱捕、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1)云斑天牛,又名云斑白条天牛的的防治方法:

捕杀成虫:

成虫羽化盛期在5-6月。

锤卵。

塞孔:

清除虫道内的木屑虫粪,用药棉填塞蛀孔,再用泥土封住洞口。

使用涂白剂涂在树干上,防止其产卵。

(2)松褐天牛的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灯诱;饵木诱杀.

化学防治:

使用引诱剂;喷施化学药剂.

生物防治:

释放松褐天牛的天敌—管氏肿腿蜂

营林措施:

抚育伐、卫生伐、林地清理、封山育林;营造非松类混交林或阔叶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