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7440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详细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生物试题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成分及其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B.脂肪是动物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C.有氧呼吸合成ATP的过程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D.与细胞代谢有关的酶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也参与有机物的合成,例如Fe2+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A错误;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B错误;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C02和H2O,并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即有氧呼吸合成ATP的过程与放能反应相联系,C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D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用洋葱鳞片叶表皮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NaOH用于营造碱性环境

C.观察其线粒体的分布应该用健那绿染液对解离后的细胞染色

D.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菌的提取液后,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B

3.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B.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通过被动运输进入神经元,再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神经元

C.氧分子在肺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在组织处又以自由扩散方式出红细胞

D.胰岛素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又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靶细胞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被动运输),A正确;兴奋产生时,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属于被动运输;兴奋传到过程中钠离子会通过主动运输排到细胞外,B正确;氧气分子进出红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C正确;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没有进入靶细胞,D错误。

4.下列属于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线粒体基质的共性的是

A.都含有DNA和蛋白质B.都含有RNA和蛋白质

C.都含有蛋白质,都能产生ATPD.都含有RNA,都能产生ATP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细胞质溶胶、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中都含有RNA、酶,都能与能量代谢活动,线粒体、叶绿体的基质中有DNA,而细胞质基质中没有DNA。

所以B项正确。

A、C、D项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结构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5.如图是某同学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透明的容器B中放入湿润的种子。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设置A装置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02,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B.种子的呼吸作用一般不受光照的影响,但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

C.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中,避免光下种子光合作用的干扰

D.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02的缘故

【答案】C

【解析】A.装置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故A正确;

B.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和氧气浓度等,光照不对细胞呼吸产生影响,故B正确;

C.种子不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无需放在黑暗环境中,故C错误;

D.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如果C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CO2,故D正确;

答案选C。

6.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的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不一定伴随ATP的水解

B.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中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C.U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有机化合物

D.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消耗ATP的胞吐过程

【答案】C

【解析】A.除了ATP以外,还有其他的物质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比如GTP,故吸能反应不一定伴随ATP的水解,故A正确;

B.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的产物中有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有些RNA起催化作用,故B正确;

C.UTP彻底水解后得到1分子尿嘧啶,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磷酸不是有机物,故C错误;

D.唾液淀粉酶是分泌蛋白,细胞以胞吐形式排出分泌蛋白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D正确;

答案选C。

7.下列关于有关淀粉和淀粉酶的实验,叙述合理的是

A.淀粉酶是否能催化淀粉水解,可用碘液检验,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检验

B.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经过食道、胃进入小肠后可以继续水解淀粉

C.将淀粉和淀粉酶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水浴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若利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证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用碘液检验

【答案】A

【解析】如果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能水解,则可以产生麦芽糖,淀粉是非还原糖,麦芽糖是还原糖,淀粉与碘液变蓝,因此可以利用碘液鉴定观察蓝色的深浅,也可以利用斐林试剂鉴定观察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是否能催化淀粉水解,A正确;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已经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分解,因此不能继续水解淀粉,B错误;先将淀粉、淀粉酶分别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再混合保温一段时间,才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由于蔗糖是否发生水解,都不与碘液反应,因此如果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D错误。

8.如图表示人体内的氢元素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和内质网中,水中的氢来自氨基

B.在无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产生C02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

C.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产生ATP

D.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的意义是可以直接促进M分解的快速进行

【答案】C

【解析】①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生成的水中的氢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A项错误;③过程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能产生CO2,B项错误;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④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能产生ATP,C项正确;线粒体内膜折叠成嵴的意义是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还原氢和氧气反应的快速进行,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合成的数量增加,物质交换效率增强

B.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里然发生了稳定性差异,但核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

C.正常细胞中只有多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后,才会引起细胞癌变

D.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细胞生长过程中,细胞体积增加,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物质交换率下降,A错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C正确;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对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D正确。

10.在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均可能会发生的是

A.DNA复制B.基因重组C.着丝点的分裂D.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A.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故A不符合;

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有丝分裂中没有基因重组,故B不符合;

C.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没有着丝点的分裂,故C不符合;

D.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均可能发生染色体的变异,故D符合;

答案选D。

11.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H→I,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复制的结果

B.图中受精作用过程是HJ

C.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染色体进入两个子细胞的结果

D.CD和NR段染色体数相同

【答案】C

【解析】AH段DNA分子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HI段DNA分子数目增加一倍,表示受精作用;IP段DNA分子数目保持不变,表示有丝分裂。

H→I段DNA含量增加一倍的原因是受精作用,A错误;图中受精作用过程是HI,B错误;由R→P,DNA的含量减少一半,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结果,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相等;NR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2倍,D错误。

12.精原细胞的1个DNA分子用15N标记,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再换用含15N的培养基,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的有

A.0个B.1个C.2个D.4个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2次,染色体复制一次,在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用15N标记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2个DNA分子都含有15N,且存在于一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进入两个子细胞,因此则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15N的是2个.故选:

C。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考查,明确知识点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对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3.某雌雄同株植物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受精作用过程中,A基因的精子与A基因的卵细胞结合会使胚胎致死。

现有基因型为Aa的该植株若干做亲本。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从亲代起至F2代,每代均自交,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0.2

B.如果从亲代起至F3代,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

C.如果从亲代起至F2代,每代均自由交配,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0.25

D.如果从亲代起至F3代,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

aa的植株之比为3:

5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自交产生的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Aa:

aa=1:

2:

1,由于AA胚胎致死,则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aa=2:

1,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致死):

Aa:

aa=1:

2:

3,因此F1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2/5×1/2=1/5(0.2),A正确;F2(Aa:

aa=2:

3)自交产生的后代为AA(致死):

Aa:

aa=1:

2:

7,因此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所占比例为7/9,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aa=2:

1,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致死):

Aa:

aa=1:

4:

4,则F2植株中A基因的频率为4/8×1/2=0.25,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如果从亲代起至F3代,每代均自交,则F3植株中基因型为Aa:

aa的植株之比为2:

7,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区别,并能够根据后代的基因型比例计算相关基因频率。

14.某植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YR:

Yr:

yR:

yr=3:

2:

2:

1,若该植物自交(配子可随机结合),则其后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是

A.3/8B.1/4C.9/32D.8/64

【答案】C

【解析】根据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YR:

Yr:

yR:

yr=3:

2:

2:

1,可求出YR、Yr、yR、yr的比例分别是

;因此,该植物进行自交,则后代出现纯合子的概率是

×

+

×

+

×

+

×

=

.故选:

C.

1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染交实验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在F2代结果有差异,原因是

A.前者有基因分离过程,后者没有

B.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

C.前者相对性状差笄明显,后者不明显

D.前者使用了假说演绎法,后者没使用

【答案】B

...........................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实质

16.某哺乳动物的体色由基因A(黑色)和a(白色)控制,基因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

现有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一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和一基因型未知的黑色雄性动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白色雄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

B.基因型未知的黑色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可以确定亲们雄性动物的基因型

C.选择基因型为Aa的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可以确定雄性动物的X和Y染色体上分别含有何种基因

D.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雄性个体,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A.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白色雄性个体(XaYa),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Y染色体上,A项正确;

B.黑色雄性动物的基因型可能为XAYA或XAYa或XaYA,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如果后代都是黑色说明雄性动物基因型是XAYA,如果雄性都是黑色,雌性是白色说明是XaYA,如果后代雄性都是白色,雌性都是黑色,说明是XAYa,即可以确定亲本雄性动物的基因型,B项正确;

C.选择基因型为Aa的雄性动物与基因型为aa的雌性动物杂交,如果子代雌性都是显性性状,说明A位于雄性X染色体上,如果雌性都是隐性性状,说明a位于雄性X染色体上,可以确定雄性动物的X和Y染色体上分别含有何种基因,C项正确;

D.让两基因型均为Aa的雄性和雌性动物杂交,若后代出现了黑色雄性个体(XAYa或XaYA或XAXA),无法说明亲本雄性动物的A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Y染色体上,D项错误;

答案选D。

17.剪秋罗是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让宽叶剪秋罗自交得F1,再从F1中选择宽叶剪秋罗继续自交得按照上述方式一直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宽叶剪秋罗和50%的窄叶剪秋罗。

若取F1中宽叶剪秋罗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正常植株全部表现出窄叶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剪秋罗的窄叶为隐性性状,F1中宽叶植株占2/3

B.F1宽叶植株中不存在纯合子,原因是宽叶纯合子致死

C.宽叶剪秋罗的雄性植株中含有宽叶基因的花粉高度不育

D.秋水仙素会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作用于细胞分裂的中期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让宽叶剪秋罗连续多代自交,每一代中都会有窄叶剪秋罗出现,由此可推知剪秋罗的窄叶为隐性性状(用基因a表示)。

根据题意可知,F1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各占50%,故A项错误;假设宽叶纯合子致死,则F1宽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F1自交得F2的宽叶(Aa)∶窄叶(aa)=2∶1,与题意“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50%的宽叶剪秋罗和50%的窄叶剪秋罗”不符,故B项错误;假设宽叶剪秋罗的雄性植株中含有宽叶基因的花粉高度不育,则宽叶剪秋罗都是杂合子(Aa),产生的雌配子有1/2A、1/2a两种,产生的雄配子只有a一种,宽叶剪秋罗自交产生的子代会出现约50%的宽叶剪秋罗和50%的窄叶剪秋罗。

若取F1中宽叶剪秋罗的花粉(只有一种含a基因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a),获得的正常植株(aa)全部表现出窄叶性状,与题意相符,因此,C项正确;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18.蝗虫因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较大,常用作减数分裂的观察材料。

雄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O,雌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X。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MⅠ前期,可以看到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1个四分体、初级卵母细胞中有12个四分体

B.雄蝗虫精巢细胞中X染色体条数可能为0条、1条、2条

C.蝗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的不同

D.蝗虫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3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已知,雄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O,雌性蝗虫染色体组成为22+XX,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1个四分体、初级卵母细胞中有12个四分体,A正确;雄蝗虫精巢细胞中,精原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2条或者0条X染色体,B正确;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蝗虫的性别与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而果蝇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的种类有关,C正确;蝗虫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2条染色体(11条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DNA序列,D错误。

19.蜜蜂的雄蜂是单倍体,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

现有纯合的双显性的蜂王与双隐性的雄蜂杂交,所得F1相互交配得F2。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F2中雌雄个体比例相等B.F1中雌雄个体均为双杂合子

C.F2的表现型之比为9:

3:

3:

1D.F2中雌雄个体最多有8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成的,而雌蜂(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所以F2中雌雄个体比例不相等,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纯合的双显性的蜂王(设基因型为AABB)与双隐性的雄蜂(由于蜜蜂的雄蜂是单倍体,所以其基因型为ab)杂交,F1中雌性的基因型为AaBb,是双杂合子,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所以F1雄蜂的基因型AB,不是双杂合子,故B项错误;F1相互交配得F2,F2中雌性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和AaBb4种,只有一种双显性的表现型。

F2中雄性的基因型有AB、Ab、aB和ab4种,其表现型比例1∶1∶1∶1,因此,C项错误,D项正确。

20.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可能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C

【解析】A.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双亲表现正常,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XBX-、XBY,则他们可能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儿子,但是女儿一定正常,A错误;

B.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染色体比Y染色体短小,B错误;

C.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性染色体为XX,产生的雌配子中只含X染色体;雄性性染色体为XY,可产生含X的雄配子和含Y的雄配子,故C正确;

D.不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都具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如大部分植物都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D错误;

答案选C。

21.—个T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标记,其DNA由6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以用含3H的培养基制备标记噬菌体

B.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

C.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

D.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获得含3H的噬菌体,要先用含3H的培养基制备标记的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侵染标记的大肠杆菌,使噬菌体标记上3H,A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原料来自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所以都没有放射性,B错误;基因重组在自然条件下,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或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的,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过程中,不发生减数分裂,可因DNA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而表现出不同性状,C错误;因该噬菌体的DNA由6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G=6000×2×1/6=2000个,A=(6000×2—2000×2)/2=4000个,子代噬菌体有151个,即151个DNA,其中两条链为亲代噬菌体的,所以共需要T=4000×150=600000个,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关键要注意151个噬菌体的DNA中,有两条链是亲代DNA的。

2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下列关于基因与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A.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都彼此分离

B.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a的两个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不同

C.同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的复制与分离总是同步的

D.豌豆皱粒性状的形成体现了基因能够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豌豆体细胞核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产生配子时细胞核中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A错误;不同的DNA分子中,由于A与T配对,G与C配对,则(A+G)/(T+C)的比值都是1,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同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和基因的复制与分离总是同步的,C正确;豌豆皱粒性状的形成体现了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23.下列不能提高翻译效率的是

A.多个核糖体参与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

C.—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D.一个细胞中有多条相同的mRNA

【答案】A

【解析】多个核糖体参与一条多肽链的合成不能提高翻译的效率,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A项符合题意;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B项不符合题意;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C项不符合题意;一个细胞中有多条相同的mRNA,可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4.依据下图中心法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X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B.①④过程在蓝藻细胞中无法同时进行

C.①〜⑤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人体细胞中可进行①④⑤过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逆转录过程,③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④为翻译过程,⑤为DNA分子复制过程。

翻译的物质X为多肽或者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A正确;在原核细胞(蓝藻)中,由于无核膜,所以①转录和④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B错误;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RNA的复制和逆转录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①④⑤过程可在人体细胞中发生,②逆转录和⑤RNA的复制过程只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发生,D正确。

【点睛】注意:

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一般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在正常的真核细胞中不发生。

25.一个含5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

若将该DNA分于放在含15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T+A占60%

B.该DNA分子中含有A的数目为400个

C.该DNA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1200个G

D.经3次复制后,子代DNA中含15N的单链占1/8

【答案】C

【解析】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T+A占40%,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另一条链中T+A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