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810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docx

管理学教学大纲采用汇编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等专业高等的专业基础课程。

《管理学》以经济管理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本科学生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

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教育部高教司确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二、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形式是闭卷。

三、课时分配

学时:

60

章次

总时数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3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2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2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2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3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

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4

第八章组织设计

4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2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3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3

第十二章激励

3

第十三章沟通

2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2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2

第十六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3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

2

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

2

实践教学:

决策模拟、观摩光碟、现场模拟招聘

10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一、目的要求:

了解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及管理的性质等内容。

旨在对管理、管理对象及管理者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还应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主要管理先驱者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

旨在认识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

本书的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

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各人无法实现的目标。

2.管理的职能

本书中的管理职能有七种:

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分为三类: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l)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4.管理的属性

管理既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本节内容简单介绍)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理论概述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但管理理论却最早出现在西方。

2.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等人的贡献)、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韦伯等人的贡献)。

3.行为管理理论

主要介绍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说

4.数量管理理论

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

5.系统管理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

7.质量管理理论

持续改进

再造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目的要求:

了解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定义,道德观点的种类,社会责任观点种类,对特定的组织——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掌握每种道德观点内容和区别,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每种社会责任观的内容与区别,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理由,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

学会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学会帮助那些处于道德困境的组织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二、教学学时:

2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概述

1.道德的定义

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2.四种道德观

在商业道德方面有以下四种观点。

(1)道德的功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

(2)道德的权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的前提下做出。

(3)公平理论道德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第二节: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三层次:

前惯例、惯例和原则,六阶段

2.个人特征

主要有两个个性变量:

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3.结构变量

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

4.组织文化

组织文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

5.问题强度

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

第三节:

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四节:

社会责任概述

1.社会责任的定义

2.两种社会责任观

3.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4.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

第五节: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3.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5.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一、目的要求:

了解什么是全球化经营、全球化经营的动机、全球化经营中的环境要素

二、教学学时:

2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全球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一、全球化经营的内涵

(一)全球化经营的概念

(二)全球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二、全球化经营的特征

1、跨国界经营

2、多元化经营

3、资源共享

4、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三、全球化经营的动机

1、利用优势能力

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

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抵御和分散风险

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经营的环境要素

1、政治与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3、文化环境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1、供应商

2、销售商

3、顾客

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一)国际商务知识

(二)文化适应能力

(三)视角转换能力

(四)创新能力

第三节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一、全球化经营进入方式的决策

(一)出口

(二)非股权安排

(三)国际直接投资

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化的压力

(二)当地化的压力

(三)模式的选择1.多国组织模式2.国际组织模式3.全球组织模式4.跨国组织模式

三、全球化经营的领导风格

四、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

第四章信息和信息化管理

一、目的要求:

了解信息的定义,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有用信息的特征,为了获得信息,管理者可以借助的各种信息技术。

掌握信息获取的成本——收益分析,有用信息的各个特征的具体含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发信息系统的五个步骤,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含义。

学会利用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送信息,进而辅助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

二、教学课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定义

在管理学科中,通常把信息定义为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为了准确理解信息的这一定义,我们需要比较信息和数据。

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

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

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帐册和图纸等。

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对信息的评估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

一类信息的收益较高,但其获取成本更高,另一类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对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三、有用信息的特征

首先,必须是质量较高的,其次,必须是及时的,当管理者需要时就能获得,最后,必须是完全的。

第二节信息管理工作

一、信息的采集

二、信息的加工

三、信息的存储

四、信息的传播

1、目的更加具体

2、控制更加严密

3、时效更加显著

五、信息的利用

六、信息的反馈

第三节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要素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ERP系统: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个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世界50O强企业中有8O%的企业都在用ERP软件作为其决策的工具和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其功效可见一斑。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概念是1990年代初由美国GartnerGroupInc.公司在总结当时MRPD软件在应用环境和功能方面的主要发展时提出的。

ERP发展的四个主要的阶段:

19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一19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MRP)一1980年代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一1990年代的企业资源计划(ERP)。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一、教学要点: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按各种不同的标准对决策所进行的分类,决策过程通常所包括的几个步骤,常用的决策方法;掌握满意原则与最优原则的区别,有关决策的各种理论及每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决策过程每个步骤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各种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学会按照决策过程的步骤进行决策,学会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一些简单的决策问题做出决策。

二、教学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

二、决策的原则

三、决策的依据

四、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二)行为决策理论

第二节决策过程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二、明确目标

三、拟定方案

四、筛选方案

五、执行方案

六、评估效果

第三节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一)环境的稳定性

(二)市场结构(三)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

(一)组织文化

(二)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一)问题的紧迫性

(二)问题的重要性

四、决策的主体因素

(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二)个人能力(三)个人价值观(四)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第四节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技术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方法

(2)政策指导矩阵

二、定量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目的要求:

了解计划的概念,计划的构成要素,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分类标准,计划编制过程;掌握计划与决策的逻辑关系,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各种职能计划、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之间的关系,计划层级体系,计划编制过程的内在逻辑;能运用所学的内容编写日常生活、学习计划,甚至编写班级工作计划。

二、教学课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1.计划的概念

2.计划与决策

3.计划的性质

(1)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1.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3.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4.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5.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6.计划的层级体系

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

2.认清现在

3.研究过去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一、目的要求:

了解战略性计划的概念,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企业所面临的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自身条件和顾客研究的内容,可供企业选择的基本战略姿态、成长战略和防御性战略的类型及其内涵;掌握从战略性计划到战术性计划的基本逻辑,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企业环境研究的目的及其基本逻辑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能运用所学的内容模拟某一企业的环境分析及其战略编写。

了解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及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内涵;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实施步骤,目标的性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基本逻辑及其评价,网络图的基本内涵;能运用所学的内容将战略性计划转化为战术性计划。

二、教学学时:

4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

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

2.行业环境

(1)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a.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研究

b.入侵者研究

c.替代品生产商研究

d.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e.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2)行业内战略群分析

a战略群间的市场相互依赖程度或者目标顾客的相互重叠程度;

b战略群所建立的产品差异性;

c行业内战略群的数目及其相对规模;

d各战略群间的差异度或离散度。

3.竞争对手

4.企业自身

a:

基本活动

b:

辅助活动

5.顾客(目标市场)

(1)总体市场分析;

(2)市场细分;(3)目标市场确定;(4)产品定位

第二节战略计划选择

1.基本战略

2.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和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1)核心能力在企业内扩张的成长战略

a:

一体化战略

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b:

多元化战略

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

c:

加强型战略

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2)核心能力在企业外扩张的成长战略

战略联盟;虚拟运作;出售核心产品

3.防御性战略

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

第三节战略计划实施

一、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二)目标的性质

(1)目标的层次性;

(2)目标网络;(3)目标的多样性;(4)目标的可考核性;(5)目标的可接受性;(6)目标的挑战性;(7)目标的伴随信息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

(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二、滚动计划法

1.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

2.滚动计划法的评价

三、网络计划技术

1.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

2.网络图

3.网络计划技术的评价

第八章组织设计

一、目的要求:

了解组织的定义及组织设计的必要性,权变式组织设计与传统的组织设计的不同之处,组织结构的定义与三大基本特征,职权的定义、来源、种类,权力的定义、来源和种类,授权的定义、过程与原则,通过区分层级结构与有机结构可以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掌握组织与组织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组织设计的任务、基本原则以及影响组织设计的五个主要因素,组织在部门化设计时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及其主要特征,职权与权力、幅度与层级、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影响组织幅度设计和分权的各种因素;学会根据组织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对组织进行设计,并对设计中的一些基本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应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

二、教学课时:

4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2.组织设计的任务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

(2)部门设计;(3)层级设计

3.组织设计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

(2)控制幅度原则;(3)权责对等原则;(4)柔性经济原则

4.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环境的影响

a.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b.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

c.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

d.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

e.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小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

(2)战略的影响

(3)技术的影响

(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第二节组织的部门化

1.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比较(本节简单介绍)

(1)职能部门化;

(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3)地域部门化;(4)顾客部门化;(5)流程部门化

第三节组织的层级化

1.组织的层级化与管理幅度

(1)管理幅度与组织层级的互动性

(2)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

有效的管理幅度设计应考虑以下诸多因素的影响。

a.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性质;b.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情况;c.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状况;d.组织变革的速度;e.信息沟通的情况

2、组织的层级化与集分权

(1)职权的来源及其形式;

(2)组织层级化中的权力来源与分配;(3)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4)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有效授权

3.组织的层级化与结构的有机化

(1)组织的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结构形式

(2)组织结构的层级化与有机化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目的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过程,人员配备的一般原则,员工招聘的标准和来源,人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职业计划与发展的意义以及阶段性特点;掌握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员工招聘的程序与方法,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的优缺点以及招聘工作的有效性分析,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绩效评估的方法,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方法;学会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并设计人力资源计划的步骤和程序,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些相关方法进行员工的招聘、解聘、培训和绩效评估,学会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并对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课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力资源计划

1、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1)系统评价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量;

(2)选配合适的人员;(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2、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1)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

(2)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3)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计划中的人员配备原则

(1)因事择人原则:

应以所空职位和工作实际要求为标准来选拔符合标准的各类人员。

(2)因才器用原则:

指根据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安排不同要求的工作。

(3)用人所长原则:

在用人时不能求全责备,应注重发挥人的长处。

(4)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要使那些能力发展充分的人去从事组织中更为重要的工作,也要使能力平平、不符合需要的人得到识别及合理的调整,最终实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第二节员工的招聘

1、员工招聘的标准

(1)管理的愿望;

(2)良好的品德;(3)勇于创新的精神;(4)较高的决策能力

2、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1)制定并落实招聘计划;

(2)对应聘者进行初选;(3)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4)选定录用员工;(5)评价和反馈招聘效果

3、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人员的培训

1、人员培训的目标

(1)补充新知识,提炼新技能;

(2)全面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3)转变观念,提高素质;(4)交流信息,加强协作

2、人员培训的方法

(1)新来员工的培训;

(2)在职培训;(3)离职培训;(4)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5)职务轮换培训;(6)提升培训;(7)设置助理职务培训;(8)设置临时职务培训

第四节绩效评估

1、绩效评估的定义和作用

(1)定义;

(2)作用

绩效评估为最佳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为员工潜能的评价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2、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

(2)确定考评责任者;(3)评价业绩;(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目的要求:

了解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组织变革的四种基本类型和三个基本目标,组织变革中有关压力、变革阻力、组织冲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结构;掌握:

组织变革的内容以及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的识别及其管理方法,组织文化的具体内容、功能与塑造途径;学会分析组织变革的内外环境因素,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变革阻力以及组织冲突进行识别,并能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会建构新型组织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1.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组织变革的外部动因

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科技的影响;③资源变化的影响;④竞争观念的改变

(2)组织变革的内部动因

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④快速决策的要求;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2.组织变革的类型

(1)战略性变革;

(2)结构性变革;(3)流程主导性变革;(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3.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4.组织变革的内容

(1)对人员的变革;

(2)对结构的变革;(3)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1)组织变革的过程:

包括解决——变革——再冻结三个阶段。

(2)组织变革的程序

①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③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④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2.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1)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来自个人的阻力:

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②来自团体的阻力:

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2)消除变革阻力的对策

①客观分析变革的能力和阻力的强弱;②创新组织文化;③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3.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1)压力的涵义:

在动态环境条件下,个人面对种种机遇、规定及追求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一种心理负担。

(2)压力的起因及其特征

①起因:

组织因素、个人因素;②特征:

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

4.组织冲突及其管理

(1)组织冲突的影响;

(2)组织冲突的类型

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冲突;②直线与参谋之间冲突;③委员会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