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14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生态学论文2.docx

城市生态学论文2

 

生态城市研究报告

《城市生态学Ⅱ》

 

班级

学号

姓名

 

【格式要求】

1.字体:

汉字采用宋体,英文和数字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标题加黑;

2.图表:

表中文字小五号,图中文字小于正文;

3.页边距:

上下左右均为2cm,纵向页面;

4.段落:

段前、段后均为0行,1.5倍行距,不要选中“如果自定义了文档结构,则对齐网络”复选框;

5.A4纸双面打印;左侧2颗钉子装订,同时提交电子版;

6.请勿改动封面格式;

7.请勿改变标题、请勿删除正文中【】中的文字。

 

广州市生态城市研究报告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

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伴随着社会发展也相对滞后。

因此,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包括水资源、大气、噪声、土地利用等在内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结构、城市人口与城市灾害的现状,综合评价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17年的发展,发现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阶段正向高级化演进,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性,并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城市总体可持续发展逐步得到增强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

前言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

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

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

由于气候温和。

土壤湿润,阳光充足,广州一年四季树木常绿、鲜花常开,自古就以“花城”著称。

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是广州独有的。

凡是来广州旅游的人都一定会充分感受、亲身体验到处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的节日广州不愧为花的城市!

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737.67万人。

2015年,广州常住人口达到1667万,其中户籍人口832万,非户籍常住人口超过837万。

截至2014年7月,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63万人,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

广州有3所民族小学、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

广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华侨人数居中国大城市之首。

2013年,广州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属近360万人。

其中海外华侨华人106.08万人、港澳同胞87.72万人,共193.80万人,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区。

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外籍人士众多,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

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为11.8万人,其中亚洲人口为5.7万人,欧美人口3.6万人,非洲人口1.6万人。

改革开放20年来,广州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广州,虽然也发生了变化,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无法与改革开放以来20年相比。

广州市统计局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5.93亿元(当年价,下同),1978年达到43.09亿元,20年后即1997年发展到164.626亿元。

1952年固定资产投资.039亿元,1978年726亿元,1997年猛增到65.658亿元。

1978年职工年平均工资714元,1997年迅速提高到13118元。

2012年广州人均GDP达105909元,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2013年,广州位列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城市第二位。

2014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16706.87亿元,居中国城市第三位,次于上海、北京。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5606.41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2.94亿元,增长9.4%。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2:

33.56:

65.0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0.9%和68.8%。

财政总预算收入4834亿元,增长9.1%。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广州南沙新区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4年,广州农业总收入1786.69亿元,增长1.0%。

都市农业总产值1295.45亿元,增长0.5%。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都市农业示范区30个。

农业产业化产值79.40亿元,增长0.5%;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0.1%;工业增加值5075.41亿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01.19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56.63亿元,增长8.8%,占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6%。

图1广州市行政区划图

图2广州区域卫星图

 

一、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1.1水环境

一、河流分布特征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境内河流纵横,属南方丰水地区。

自然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补给来源。

全市集雨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珠江广州河道、流溪河和增江,集雨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小河或支流共有18条。

全市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47亿立方米;来自上游西、北、东江的过境客水流入市域河网水道共有1245亿立方米/年;珠江出海八大口门中的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大口门在广州市境内,受南海潮汐影响,河口潮流相应的年径流量为1320亿立米。

一、水系及流域特征

广州市位于东江、北江和西江的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

全市河流归属珠江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市、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来自龙门县、流经增城市的增江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

全市集雨面积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珠江广州河道、流溪河和增江;集雨面积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小河或支流有18条。

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公里,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

珠江八大口门中的三个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其河川径流分别注入伶仃洋。

三角洲河网区均属感潮河道。

从番禺区中部以上地区河段,属洪潮混合区,既受洪水威胁,又受暴潮威胁。

南部河段属潮水区,以防潮为主。

二、径流特征

广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南海,雨量丰沛,全市地表径流主要

靠降水补给,属雨水补给型。

年径流量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情况与降水相似,由平原向山区递增,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变化范围为800~1600毫米。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80.47亿立方米,丰水年(P=10%)径流量为110.51亿立方米,枯水年(P=90%)径流量为54.4亿立方米。

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80%~85%,最大月径流发生在5、6月份,其变化规律和降水量年内分配有关。

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达4~5。

由于东江、北江、西江源远流长,广州市过境客水颇为丰富。

外来客水有:

东江北干流流经增城境内为204亿立方米;北江部分支流经芦苞、西南两水闸泄洪和平洲水道、大石涌等分流入广州水道共约有300亿立方米;西、北两江部分支流分别经思贤滘、甘竹滩、东海水道调节后,流入番禺境内河网水道共741亿立方米。

珠江分八大口门出海,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海。

由于虎门水道与蕉门水道之间有沙湾水道串通,蕉门水道与洪奇沥水道之间亦有上横沥、下横沥相互连贯,故将西、北、东江网络为一体。

虎门、蕉门、洪奇沥三个口门合计,年径流量为132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42.2%;年涨潮量为271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72.0%,年落潮量为4030亿立方米,占八大口门总和的58.5%。

二、水质情况

   2017年12月,广州市共监测10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全部为地表水水源(河流型9个,湖库型1个)。

   

(一)监测点位

   河流型水源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米附近处设置监测断面,水厂在同一河流有多个取水口,在最上游100米处设置监测断面;湖库型水源原则上按常规监测点位采样。

河流及湖、库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米处。

   

(二)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共61项。

根据近5年全项目水质分析结果,调整表3(80项)中需增测的特定项目。

   (三)评价标准及方法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

基本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进行评价,补充项目、特定项目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四)评价结果

   监测的10个在用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达标率100%,8个为Ⅱ类标准,占80%;2个为Ⅲ类标准,占20%。

各水源水质状况的详细情况见附件。

 2017年12月广州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  

序号

城市名称

监测月份

水源名称

水源类型

水质类别

达标情况

超标指标

及超标倍数

1

广州

201712

广州西江引水水源

河流型

达标

2

广州

201712

顺德水道南洲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3

广州

201712

东江北干流

刘屋洲水源

河流型

达标

4

广州

201712

沙湾水道黄阁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5

广州

201712

沙湾水道东涌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6

广州

201712

沙湾水道沙湾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7

广州

201712

秀全水库

湖库型

达标

8

广州

201712

流溪河花都段水源

河流型

达标

9

广州

201712

流溪河从化第三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10

广州

201712

增江河柯灯山水厂水源

河流型

达标

三、污染特征、污染源

广州的污染源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垃圾污染;一是城市生活污水。

其中,垃圾污染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上游水草垃圾,占45%;二是市区河涌垃圾污水,以东濠涌为例,每小时就产生300公斤垃圾;三是船舶污染。

每天进出广州的船舶达8000多艘,以3公斤/艘/天的垃圾生产速度计算,每天由船舶造成的污染就达24吨。

珠江上的飘浮垃圾物以20%/年的速度递增,仅从1998到2001年就打捞上10.38万吨垃圾。

城市生活污水是污染珠江的另一黑手。

珠江两旁的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放到河涌,然后再汇入珠江。

尤其是某些城乡结合部,大小粪便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河涌。

每逢酷暑来临,许多河涌变得臭不可闻。

据统计,1985年广州市的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共计7亿吨左右,到了1994年仅生活废水排放量就有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8%,成为珠江广州河段主要的有机污染源。

到2004年度珠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182亿多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9亿多吨,珠江三角洲废污水排放量占总量的52%。

而且,随着广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珠江水质还将会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胁。

尤为严重的是,在广州市周围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通过多条河流经广州入海,也将加重广州的水污染及供水的困难。

而广州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率仅为10.8%,废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水源将如何解决,就成为广州市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今,每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珠江广州市河段的垃圾约有1300吨,而仅有6条打捞船的珠江水上环卫队能找捞起来的垃圾,充其量仅占1/4,其它则四处飘荡或沉入江底。

同时,每天有大约300万吨工业废水排入珠江,广州市内14条河流每天将同样数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这个排放量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监测数字表明,广州石门等水厂在80年代初期,水质可达2~3类标准,80年代后期,水质仍有3~4类标准,进入90年代,只能达到4~5类水质标准。

珠江水质的恶化,已严重影响了芳村、河南、石溪、员村、黄埔等自来水厂的供水。

如果遇到海潮顶托,进入珠江中段的污水和污染物就会回荡到上游的流溪河段,将严重危及广州最大的日产120万吨的西村水厂。

1995年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出现了约20公里长的黑臭带,而监测结果表明,珠江每升水中仅有溶解氧3.2毫克,江水日益发臭。

由于受各种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等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珠江的渔场已经面临无鱼可捕的危险。

珠江每年为珠江口海区带进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里形成了盐度适宜、水质肥沃、饵料生物量高、渔业资源丰富的珠江口渔场和优良的浅海滩涂水产养殖功能区。

但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侵入和房地产开发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区赤潮不断发生,渔业生产损失十分严重。

据多家科研部门调查研究,1992年珠江口八大门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达154万吨,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氮、油类、磷酸盐、铜、汞、铜、农药等,比1987年增加了63%。

港、澳每年污水排放量6.6亿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珠江口海区的占64%。

另外,珠江口沿岸各市县及香港、澳门的各类船舶等年排放油类超过30000吨,各市县向该海区倾倒的沙泥、碱渣等年均300万吨,香港填海造地倾倒沙石6亿立方米,倾倒疏浚污泥5.15亿立方米。

该海区沉积物中汞、铜、锌、钢和油类等已严重超标,海水中无机磷、无机氮和油类的标准指数竟然高达6.52。

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鱼类锐减。

该海区的著名“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过去每年能捕近10万尾的中国对虾,现在减至0.3万尾左右。

一份资料表明,珠江口渔场的资源密度已由80年代每小时的360万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000公斤左右。

与此同时,深圳、珠海两市的水产养殖业受害更重。

具有悠久历史,曾创汇1400多万港元的牡蛎养殖业,产量连年下降,1993年仅2066吨,比1987年下降了23%。

更甚的是,牡蛎食用时有油或其它怪味,港澳市场拒绝出售,广东大量的牡蛎养殖者连年受损。

四、治理措施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

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

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

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

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

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

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

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

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

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

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

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

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

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

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

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我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

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

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

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我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

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

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

《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

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水资源保护是目的,水污染防治是手段。

两者均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存在着区域管理难以解决的矛盾。

因此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各部门团结协作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组织保证,应各司其职,各用所长,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调度。

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应逐年安排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指导治理工作。

小节

城市水环境治理要以雨污分流、全面截污为基础,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正确认识城市水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统一性,统筹规划、建设城市水环境。

生态修复措施在河涌整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其功能不仅仅是为人

类单一的需求,还考虑水自身的需求以及水的周围动物、植物对水的需求,保护生态系统。

广州市实施的水行政机构改革、城区全面截污、雨污分流改造、综合整治河涌、生态调水补水、治理水浸街、开挖人工湖以及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等一系列措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筑改善广州水生态、水环境的有力屏障。

1.2大气环境

2大气污染物和能见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2.1大气污染物和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

图1为1月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小时平均值日变化趋势.由图1可知,Q(PM2.5)和气相污染物质量浓度日变化趋势比较明显,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Q(NO2)和Q(PM2.5)的日变化趋势相似.Q(PM2.5)有相对明显的2个峰值和1个谷值,其中上午10:

00出现峰值,其值为9116LgPm3;晚上21:

00出现另一个峰值,其值为8713LgPm3;下午13:

00)16:

00最低,其值为62LgPm3.Q(NO2)在上午09:

00出现峰值,其值为10118LgPm3;在晚上19:

00出现另一个峰值,其值为14810LgPm3;在05:

00和10:

00最低,其值在85LgPm3左右.上午09:

00)10:

00和晚上19:

00)21:

00这2个时间段分别是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排放大量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污染物,这是导致上述Q(NO2)和Q(PM215)日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Q(NO)与Q(NO2)的日变化趋势密切相关.Q(NO)在上午08:

00出现峰值,其值为14818LgPm3;晚上22:

00出现另一个峰值,其值为10913LgPm3;下午16:

00出现谷值,其值为2318LgPm3.NO为一次污染物,经过氧化反应后生成NO2,因此Q(NO)在08:

00出现峰值后,随后NO被氧化成NO2,Q(NO2)在09:

00出现峰值;但是到了夜间,由于没有阳光,环境空气中O3大幅减少,NO不能迅速被氧化成NO2,导致Q(NO)的积累,并在22:

00出现峰值;凌晨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Q(NO)和Q(NO2)逐渐降低,出现低值.由图1可知,能见度日变化趋势相对比较明显,在下午16:

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