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41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docx

莱茵河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考察报告

 

欧洲莱茵河旅游产业考察报告

湖南省旅游局赴欧洲莱茵河旅游业发展专题考察组

为加速推进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将湘江打造成为“东方莱茵河”的战略决策,湖南省旅游局局长杨光荣同志率领考察组于2011年3月专程考察了莱茵河中上游的旅游产业。

考察组会晤了德国黑森州旅游局的相关官员、考察了莱茵河旅游企业、实地参观了莱茵河沿岸各类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

考察组认为,莱茵河从“欧洲下水道”变成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过程,对我们治理好湘江,发展湘江旅游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加大治理力度,科学开发与保护,努力把湘江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东方“莱茵河”,在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注重构建沿江多元交通方式凸显交通廊道的景观功能;切实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再现湘江航道的历史文化;真正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打造沿江立体旅游产品。

一、莱茵河概况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荷兰的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

全流域流经6个国家,全长1320公里。

莱茵河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界湖博登湖以上处于源头区域的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境内;流出博登湖以后折而向西,除了瑞士的沙夫豪生地区以外,基本成为瑞士和德国的界河,西至瑞士西端的巴塞尔城后向北流,成为德国和法国的界河;临近德国城市卡尔斯鲁尔后完全成为德国境内河流;流出德国城市埃默里希后进入荷兰境内,最后在荷兰的鹿特丹市附近注入北海。

二、莱茵河沿岸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㈠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发源以后往西北方向入海。

基于其地貌类型特征的自然禀赋,逐渐形成了上游、中游、下游格局特色的旅游产业空间结构。

⑴上游湖泊休闲度假旅游

上游以高山、亚高山、中低山地貌为主。

期间遍布大量的湖泊,如博登湖、苏黎世湖等。

这些湖泊成为莱茵河上游冬季滑雪旅游、夏季避暑旅游以及各种形式观光旅游的主要资源,形成了上游休闲度假旅游的空间布局。

⑵中游历史文化遗产旅游

中游以低山峡谷地貌为主,核心部分是“莱茵中上游河谷”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旅游资源为中世纪的古堡景观、上千年的葡萄耕作文化、葡萄酒酿造技术及沿河古镇、峡谷自然景观。

该区域的主要旅游形式是游轮旅游、山地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运动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形成中游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区域旅游空间特征。

⑶下游工业及工业遗产旅游

下游以现代工业及工业革命以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流域形成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遗产为主要旅游资源。

鲁尔工业区曾经集中了德国90%的煤炭、67%的钢铁。

通过德国联邦政府对鲁尔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轻型化调整,支持轻纺、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煤炭开采和钢铁两个支柱产业进行集中化和合理化为目标的再调整和重新布局,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当年的厂房成了创意设计中心、车间成为大型剧场,昔日的产业工人如今成了导游解说员,并在此形成莱茵河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工业及工业遗产旅游区。

㈡莱茵河旅游产业的产品形式

从以上的莱茵河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分析中,可以窥见莱茵河旅游产业中旅游产品形式的端倪。

从空间上来说,上、中、下游各有自身基于资源禀赋的产品特色。

但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区,莱茵河的旅游产品同样具有其整体性。

⑴水上旅游产品

除了上游湖泊的帆船、帆板、短途环湖游船为主的水上旅游产品外,莱茵河河道水上旅游产品主要是游轮。

这些游轮旅游产品的区别在于游程的长短和水陆旅游结合方式的差异。

①全莱茵游轮

产品举例:

经典莱茵游:

荷兰阿姆斯特丹至瑞士巴塞尔,沿途停靠荷兰沃伦丹、德国杜塞尔多夫、德国科隆、德国科赫姆、德国科布伦茨、德国雷德斯海姆、德国曼海姆、德国斯派尔、法国斯特拉斯堡。

游程8天7晚。

840欧元起价。

②莱茵中游游轮

中程游轮:

美因茨到科隆,或者美因茨到科布伦茨。

中程游轮多停靠莱茵河中游的小镇。

短途游轮:

莱茵河及相关支流沿岸各旅游城市如科隆、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科布伦茨等城市均开通1小时左右的全景莱茵游。

③水陆结合游轮

水陆结合的旅游产品比如游轮与自行车运动的结合。

产品举例:

自行车莱茵河游轮游:

荷兰阿姆斯特丹至瑞士巴塞尔的游轮,其中在德国科赫姆、德国科布伦茨、德国曼海姆、法国斯特拉斯堡等地增加游客上岸的自行车运动内容。

游程8天7晚。

1285欧元起价。

⑵陆上旅游产品

陆上旅游产品除了常规的团队观光产品之外,以自行车运动、徒步旅行和小镇葡萄酒文化体验游为主,主要是散客度假旅游者。

交通工具以汽车和火车为主,同时包括自行车等休闲交通工具。

政府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该类型旅游者的需求。

⑶城市旅游产品

产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观光旅游者与莱茵河短途游轮游客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另一方面是通过莱茵河沿岸的交通、金融、商业、物流为主要依托的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城市商务、会展旅游,如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城市旅游。

⑷空中旅游产品

主要是重点旅游城镇开发的以城镇为依托,短时空中观赏莱茵河的旅游活动,直升飞机是主要的运载工具。

㈢沿岸国家旅游产业的经济分析

由于缺乏专门针对莱茵河流域的旅游产业统计数据,以莱茵河流经的瑞士、奥地利、法国和德国的国家旅游数据来分析其产业及经济地位。

特别是德国,莱茵河流域是德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旅游业在德国莱茵流域经济中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

中部莱茵河谷的黑森州2006年到访旅游者2.8亿人次,过夜人天数达到2500万。

同时,旅游产业为人口只有600多万的黑森州提供了20万个就业岗位。

如图1所示,从1988年到2010年,瑞士、奥地利、法国和德国的旅游产业GDP平均占总GDP的份额分别维持在8%、14%、10%和5%左右。

在20世纪90年代初,奥地利曾经接近18%,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及2008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瑞士、奥地利、法国和德国四国的旅游产业GDP在2010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分别为8.3%、11.7%、9.2%和4.6%。

不容忽视的是,旅游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均大于其对GDP的贡献率,四国分别达到10.2%、12.5%、10.3%和4.9%,详见表1。

这些数据表明,即使在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及创造就业机会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莱茵河沿岸地区,旅游产业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莱茵河的产业转型和由此而实现的全流域环境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11988-2010年旅游产业GDP占总GDP的份额

(数据来源:

WTTC,2010)

表12010年莱茵河沿岸主要国家旅游经济与就业占国民经济的比率

旅游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

旅游产业GDP占总GDP比(%)

瑞士

10.2

8.3

奥地利

12.5

11.7

法国

10.3

9.2

德国

4.9

4.6

数据来源:

WTTC,2010

三、莱茵河旅游产业的规划措施

莱茵的治理与开发,除了众所周知的如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所进行一系列工作外(如1963年的《伯尔尼公约》、1976年的《防治化学污染公约》、1987年的《莱茵河行动计划》和2001年的《莱茵河2020》),沿岸各国及地方政府为旅游业的发展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定了相关规划。

尽管流域6国并没有统一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但是各地都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禀赋发展适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旅游产业。

㈠州域规划

以德国为例,莱茵河流经的巴登符腾堡州、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等4个联邦州均利用莱茵河的旅游资源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

黑森州在全州经济发展规划中有专门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为了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涉及旅游者使用的文化体育方面还专门制定专项规划。

⑴旅游专项规划

黑森州经济、交通与农村发展部2007年制定了《黑森州旅游政策行动方案框架》。

在该框架中制定了10项黑森州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这10项战略分别是:

黑森州旅游企业竞争力;构建经济可承载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旅游产业质量保障与发展;旅游业网络与合作支撑;旅游主题提炼;旅游目的地群构建;国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旅游目的地发展能力提升;明晰的机构优化与任务分解;合作伙伴的工作原则。

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中制定了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促进政策、旅游企业促进政策、市场促进政策、程序与革新促进政策等4大方面的产业政策。

黑森促进局编制了《黑森州旅游业产业战略影响规划》(2009-2013)。

在该规划中确定了黑森州会议与会展、城市与文化、健康与疗养、活力与自然等4大旅游主题产品。

在客源市场规划中把与黑森接壤的国内各州确定为国内主要市场;国际市场方面一级市场确定为荷兰、英国和美国;二级市场为意大利和西班牙;三级市场为中国、印度、波兰、俄罗斯、阿拉伯海湾国家和法国。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成为其三级市场排名第一个国家。

黑森州经济、交通与农村发展部与黑森州旅游协会还联合编制了《旅游合作企业的任务与结构——地方层面行动资助方案》,

⑵其他涉旅规划

其他涉及旅游产业的规划还包括一些黑森州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如《黑森州新农村建设规划》,每年根据规划出台资助重点项目;《黑森州乡村发展规划》(2007-2013);《黑森州中小企业促进规划》,在该《规划》中许多中小企业都与旅游产业相关,有些就是直接的旅游企业。

㈡州际规划

从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市到下游的波恩,由黑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3个州联合规划了沿莱茵河东岸全长320公里的徒步旅行道以及沿莱茵河谷的自行车道。

㈢国际规划

沿途6国还编制了统一的从瑞士河源地区到莱茵河口荷兰鹿特丹市的自行车道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跨国境的连接和统一的标识系统。

四、莱茵河旅游产业的交通网络

交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莱茵河的源头到入海口,构建起了莱茵河沿岸及周边城镇多元化、连接通畅、方便快捷、运动健康的立体交通网络。

㈠航空交通:

从上游到下游分别以苏黎世、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国际著名空港实现了莱茵河地区与全球各地的空中连接与区域内的便捷中转。

㈡水上交通:

构建了从瑞士巴塞尔到荷兰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水上客货运系统,并成为黄金旅游水道;

㈢陆上交通:

沿岸全程形成了从铁路、高速公路到与城市交通和小城镇及旅游景点的便捷连接。

许多陆上交通方式都是沿河修建,使得陆上交通不但成为客流、物流通道,同时也成为景观通道。

特别是陆上交通与航空港、水路交通以及后面要提到的休闲交通的网络化方便连接。

这种方便连接是成就莱茵河全流域黄金旅游通道的关键因素。

㈣休闲交通:

这是具有莱茵河特色的特殊交通方式,为了更加充分的展示莱茵河沿岸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满足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也避免沿岸小城镇可能在快速交通方式下的旅游屏蔽效应,构建了沿江的全流域自行车道系统和徒步旅游道系统。

五、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管理模式

㈠行政管理

在西方国家小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下,莱茵河旅游产业的管理以官方和半官方的形式实现。

以德国黑森州为例,其旅游产业管理职能归属州政府经济部下的黑森促进局。

旅游产业政策由经济部统一制定。

黑森促进局类似于我国政府的旅游局,但黑森促进局是以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行使政府职能,负责旅游产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以及行业规范。

每年黑森州经济部拨付大约八百万欧元工作经费给黑森促进局,其中180万欧元用于目的地营销,其他用于与旅游业相关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下一级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分别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的形式行使地方政府的旅游产业管理职能,也同时从地方政府及股份合作旅游企业获得工作经费。

整个莱茵河流域是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旅游目的地,政府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获取税收和提供当地就业机会。

㈡资讯服务

资讯服务是莱茵河旅游产业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能。

职能部门通过展会和网络提供给旅游投资商及运营商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有关资讯。

更重要的是及时更新和提供直接面对旅游者的公关服务信息。

如徒步旅游者和自行车旅游者需要的导游图和旅游服务设施信息、旅游节事活动的组织以及资讯的传播等。

六、对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建议

㈠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莱茵河经济转型经验及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旅游经济数据的分析,考察组认为,湘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湘江流域的产业转型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创意旅游产业和工业遗产旅游产业,充分吸纳产业转移后的产业工人进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发挥旅游产业对湘江治理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

㈡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因果关系

以水环境治理为主体的湘江流域环境治理与湘江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无法实现湘江旅游产业的开发;而湘江流域的旅游开发反过来通过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再就业将有力的支持和促进湘江的环境治理。

这一点在莱茵河的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㈢注重构建沿江多元交通方式凸显交通廊道的景观功能

莱茵河地区通过政府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构建了一个由陆路、水路和空中组成的,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多种交通工具同时运行的多元、立体交通系统。

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应该注重从莱茵河多元、便捷和高效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中总结经验。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湘江旅游经济带开发的要求,注重新建交通方式的景观廊道功能,并且在构建快捷交通网络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徒步旅游道和自行车游道等休闲交通体系的构建;

㈣切实保护和发展沿江古城镇再现湘江航道的历史文化

湘江有着2000多年的中国南北水上交通要道的历史,沿岸长期以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主要体现在随航而兴的沿江古城镇上。

湘江从永州到岳阳的6大城市毫无疑问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长株潭地区,但沿江星罗棋布的小城镇更是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中的一颗颗珍珠。

在这些小城镇的保护和发展中要注意历史与发展的结合、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的结合。

使其不仅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地,同时也是未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节点。

在莱茵河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些教训。

随着快速交通方式的发展,中游莱茵河谷的一些城镇,如圣戈阿斯豪生小镇由于交通不便、就业机会少,年轻人均选择离开故土,这座曾经繁华的城镇现在面临变成“死城”的危险。

因此在古城镇保护中要重视新业态的发展,而不能简单的进行历史文化的再现。

㈤真正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打造沿江立体旅游产品

类似于莱茵河,湘江从源头到河口有着从山地到平原的复杂地形地貌及文化类型。

从湘江上游的南岭山地到衡阳盆地丘陵直至洞庭湖平原,同样可以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学习莱茵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南岭山地森林度假、永州至衡阳文化观光、长株潭至岳阳城市、会展和工业旅游的区域旅游产品格局。

同时利用长程水上旅游线路的构建使得湘江旅游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整体形象。

最终形成类似于莱茵河的水陆空相结合、长中短线相结合、快速与休闲交通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沿江立体旅游产品。

㈥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

湘江旅游经济带涉及到沿岸六个市和若干个行业,只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才能统筹沿岸经济产业布局和旅游开发,避免重复建设,突出各自特色,充分借鉴莱茵河保护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

因此需尽快启动最有约束力的、高水平的《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