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893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连锁经营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18文档格式.docx

#连锁零售法人企业个1032967 

门店总数个469663908930746

营业面积万平方米2705.72150.21733.0

从业人数万人93.979.263.3

批零贸易企业销售额亿元25791.248613.240090.3

#连锁企业销售额亿元2490.53434.42658.3

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亿元6071.210638.98498.4

#连锁企业零售额亿元2050.92890.32209.0

总体上看,自正式建立连锁零售企业统计的近三年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和销售额的年平均增速分别高达23.6%和30%,十分惊人,表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

连锁零售企业不仅在整体规模上扩大,而且单体规模也在增大。

其中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超过100个的由2002年的55家、2003年的73家增至2004年6月末的92家。

这些企业2004年上半年销售额,已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近1/2。

2003年超过百亿元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由2002年的2家增加到6家,销售额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25.4%;

10亿元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有63家,虽然只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个数的6.5%,但其销售额却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70.5%。

(二)连锁零售企业在整个零售市场中的份额稳步增长,在特大城市尤为明显

2004年上半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零售额达2050.9亿元,同比增长25.8%,其增幅超过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达3倍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2%、2003年6.3%增至2004年上半年的8.1%。

北京、上海等地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已占到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

(三)连锁零售企业涵盖了现阶段的各种商业业态。

但在构成上,不同的业态各有侧重,总体上以专业店和超级市场为主

1、从企业门店数看

2004年上半年末,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中,业态为专业店的达20924个,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的44.6%。

业态为超级市场的为15266个,占32.5%。

其他业态的企业和门店数,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0%。

专卖店的数量构成虽然不及超级市场,但增长很快,2004年上半年比2003年末增长了32.8%,低于专业店的35.8%,但远远超过超级市场的13.1%。

2、从企业零售额看

2004年上半年零售额最多的是超级市场达956.9亿元,已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零售额的46.7%,专业店683.5亿元,占33.3%。

两者合计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零售额的80%。

由于连锁经营在改造传统零售业,提升百货店竞争力方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3年连锁百货店的人均劳效达501617元/人,同比增长了12.5%,是各类业态中劳效和增幅最高的(详见下表)。

指标连锁企业数(个)门店数(个)零售额(亿元)

2004年2003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4年2003年2002年

6月末6月末上半年

合计10329674696639089307462050.92890.32209

#百货店7364200120901550337.0533.7431.9

超级市场366353152661349410281956.91442.61098.1

专业店473390209241541012177683.5693.4502.2

专卖店667541243105290136.984.971.7

便利店545646514447332436.662.0

45.4

指标人均劳效(元/人)

2003年2002年增减(%)

合计4336054198293.3

#百货店50161744590312.5

超级市场4472434251135.2

专业店407364442338-7.9

专卖店4005493693018.5

便利店19375017489410.8

(四)现阶段,我国连锁经营仍以内资企业为主,但外资连锁企业扩张速度加快,成长性好于内资企业

1、内资企业在连锁零售企业中占主体,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私营企业表现突出

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内资连锁零售企业955家,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92.3%。

其所属门店为43686个,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93%。

2004年上半年,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为1673.7亿元,占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81.6%。

以上均表明,内资企业仍是我国的连锁经营企业的主体。

在内资连锁零售企业中,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远较其他类型企业更为明显。

例如,在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中,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例最大,为36.5%,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为31.9%,再次为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7.4%和8.3%。

但从增长速度看,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最快,三年平均增速为40.5%,其次是股份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为37.2和30.7%(详见下表)。

登记注册类型门店总数(个)构成(%)

2004年6月末2003年2002年2004年6月末2003年2002年

内资企业436863713228966100.0100.0100.0

 国有企业3642396835128.310.712.1

 集体企业1466137010033.43.73.5

 股份合作企业7385133921.71.41.4

 联营企业2852802260.70.80.8

 有限责任公司15958154321227836.541.642.4

 股份有限公司139229160705631.924.724.4

 私营企业76026349445017.417.115.4

 其他企业7360490.20.20.2

再如,在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份额中,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例最大,为37.8%。

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为28.3%,再次为私营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3.5%(详见下表)。

登记注册类型零售额(万元)构成(%)

2004年2003年2002年2004年2003年2002年

6月末6月末

内资企业1673.72384.21824.7100.0100.0100.0

 国有企业78.4163.4135.74.76.97.4

 集体企业29.745.634.51.81.91.9

 股份合作企业13.027.022.80.81.11.3

 联营企业50.366.754.53.02.83.0

 有限责任公司472.9797.2607.228.333.433.3

 股份有限公司632.6913.8693.437.838.338.0

 私营企业393.2364.5271.423.515.314.9

 其他企业3.66.05.20.20.30.3

以上情况,与近年来国有资本退出零售业的速度加快,在流通领域中出现了一些以股份制改造企业经营机制和连锁经营相结合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连锁零售企业,如联华、华联、农工商超市、苏果超市、华润万家、国美、苏宁、三联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外资连锁企业在我国入世后,进入速度大大加快

根据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我国分销服务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连锁经营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最近几年更为明显。

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连锁零售企业分别由2003年末的26家和38家,增至2004年6月末的32家和44家,门店数分别由2003年末的1111个和846个,增至2004年6月末的1351个1929个。

目前,内资企业的平均门店数虽然比外商投资企业高出1.9个,但外商连锁零售企业的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月销售额和门店月均零售额,都远远高于内资企业(详见下表)。

登记注册类型平均门店数单位营业面积创门店月均零售额

(个)造的月销售额(元)(万元)

6月末上半年上半年

合计45.540.41534.11331.01278.372.861.659.9

内资企业45.741.11512.41282.81236.163.953.552.5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2.242.71144.11251.21130.7172.4171.6130.6

外商投资企业43.822.32134.92086.82089.0205.2273.2256.6

二、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原因

连锁经营是运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原理,以获得规模效益为目的。

这一经营形式近几年来在我国零售市场上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与传统商业相比,连锁经营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更有助于商品的销售

连锁零售企业广泛地应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如超市中的商品条形码、冷藏设备和时点销售系

统、管理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企业中的自动化储运保管和分拣设备,对汽车销售实行专卖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信息咨询的“四位一体”等功能。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有利于提升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业绩。

(二)连锁经营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由于消费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分散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在客观上容易造成零售企业的小规模及分散化,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果不实行连锁经营,就不易实现规模效益。

连锁经营既能适应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特点,通过一定纽带,将众多分散的经营单位连结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运作,使其商圈和辐射半径要求尽可能多的接近顾客群,从外延上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又能通过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等,达到一定规模下资源的最优分配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体的经济效益。

这些是单体商店无法与之比拟的。

(三)连锁经营有利于加强商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性

商品流通行业原本是依附性很强的行业,但连锁企业遵循市场和消费的导向,通过配送中心承担批发职能,加强商品流通中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并配合品牌总经销、总代理,有机地组合生产、消费与流通行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快速汇集大量市场信息、准确反映消费动向,协助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设计、调整产品结构,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批零关系和产销关系,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不再被动,而是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和竞争性。

(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企业各门店在资产和利益等方面的一致性,使连锁企业可以投入单体零售商店无法比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经营战略和策略,使销售措施、广告策划、硬件设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连锁企业的管理制度、方法、经验能够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门店内贯彻实施。

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对商品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加速周转,使规模效益得以发挥。

是短时期内我国连锁企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七)突发性事件,推动了连锁企业的发展

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初的禽流感,使消费者越来越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因而大大地促进了连锁企业,特别是以经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对原有食品店、菜市场、杂货店、百货店等传统经营方式的替代。

这种替代虽然不是完全取代原有的业态形式,但是大大缩小了传统业态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不仅是单纯的零售企业经营形式的改变,还涉及零售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主权关系、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在发展和运作上与国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连锁经营运作不规范,内资企业缺乏政策上的有效扶持

一是经营观念落后。

我国发展起来的连锁零售企业,其前身大都是百货商场、菜市场、副食商店等,这些企业更多的是在同一行政隶属关系、同一地域范围内发展,形成了“近亲繁殖,就地联姻”的连锁,在管理与运作上,照搬原先单体商店的作法,难以适应连锁经营多门店发展的需要,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开始了连锁,但经营方式上并没有达到统一标准,很难通过连锁经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许多企业的门店规模和数量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盈利点(门店营业面积500M2以上、门店数量14家以上)。

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规模在14家以下的企业占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的近60%,而零售额仅占连锁零售企业的20%,这种小规模连锁经营运转的局面,也阻碍了连锁经营优势的发挥。

二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

许多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重视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较严重,而且,连锁零售企业偏重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三是与外资企业资本实力相差悬殊。

2003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在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行业中出现负增长,甚至有的企业还出现了销售额越多,利润亏损越严重的现象,特别是这些行业中的国有、集体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局面尤为突出。

而外资连锁企业一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在国外大都有几十年资本积累的历史,资金雄厚,实力强大,有价格优势,能通过外国银行低息贷款获得充裕的资金,交易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往往能先以低价格、低盈利,甚至亏损的策略,扩大销售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然后占领市场。

四是内资和外资连锁企业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外资的业绩和地方利益(例如通过引资而带来地产的升值等),在多方面给外资零售企业以宽松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选址、网点、租金、用工政策、跨区经营的相关支持等,而这些是内资企业难以比拟的,由此,造成内外资企业不公平的竞争,致使一些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我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承诺。

(二)配送中心建设滞后,缺乏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

目前,企业自身的物流设施受传统经营方式影响,虽然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都建有配送中心,并形成小而全的配送体系,但由于受物流规模的限制,致使企业组织配送商品的能力不足,配送品种不全,同时,由于区域利益的分割,有些商品的跨区域配送也受到限制,导致进货价格不统一,进货质量没有保证,中间环节增多,达不到最低的进货成本,不能实现企业最优效益,不仅提高了连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也给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数为2845个,比上年增加了157个,但是商品的配送比重仍然较低,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配送比重一般都在90%左右,而我国自有商品的配送比重和非自有商品的配送比重仅有49.4%和22%,两者相加也才只有70%。

(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中小型商业企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给上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从国外的经验看,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往往会对中小零售企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就有可能带来失业人口的增加。

在现阶段,我国此类情况虽然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迹象。

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建立,导致周围中小商业企业倒闭的情况已多次发生。

另外,一些连锁零售企业经营不规范,乱收进场费及恶意压价,也对供应商和上游生产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

(四)连锁企业地区集中化趋势明显,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中部、西部地区的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还不如东部地区的一个省多,而且,中部、西部地区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构成和零售额构成呈下降态势,在中小城市的发展更是严重不足,在有些小城市甚至是空白。

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这四地区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销售额占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额的近70%。

2003年,全国6家百亿元以上的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就有4家分布在上海,10亿元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上海占21.9%,北京占19%,江苏占9.5%,广东占14.3%。

四、连锁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据国际连锁零售店发展的经验,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连锁店即可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已接近小康水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2元,比上年增长了10%,比2000年增长34.9%,连锁店在我国城镇地区的发展已具备条件,近几年,连锁零售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特大和部分大城市中。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中小城市将成为连锁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二)连锁经营形式和业态将会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我国发展起来的连锁零售企业主要以直营连锁为主,这种方式常常受到资金、地域、地方法规等限制而发展缓慢。

特许连锁、自由连锁则没有这些限制,目前这两种方式已被许多企业所试行。

特别是特许连锁,是连锁零售企业实现规模扩张高速化、低成本化的有力武器。

从国际连锁零售业的发展来看,当直营连锁店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一般都转向以特许经营为主拓展市场。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自1994年开始试用特许经营模式发展连锁店,虽然起步晚,经验少,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逐步显示出优势,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有加盟店的连锁零售企业已占30%,2004年6月末加盟店总数达17701个,占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的37.7%,比2003年末增长42.7%。

随着国内连锁经营的成熟、商誉的提高,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将比直营连锁具有更快的发展步伐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早期,以经营食品、日用品为主的超级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市场的细分化、专业化,以经营品牌和专项商品为主的服装、药品、家电、通讯器材、汽车、家具、建材、文具、体育类等商品的专业、专卖连锁店将会逐渐占有更大的份额。

(三)外资连锁零售企业的扩张方式将由合资转向并购

随着零售市场趋向饱和、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政策法规、税收体制、信誉体系的逐步健全,零售市场上大规模的资本并购不可避免,外资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和丰富的运作经验,有可能在未来的并购和重组中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沃尔玛从1962—2000年,共收购了30多家企业,平均每年收购一家,仅用38年的时间便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

在我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后,跨国零售企业可能沿袭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做法,对我国零售企业展开并购,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经营网络和市场份额,整合市场资源。

五、对发展连锁企业的设想和建议

(一)打破条块分割,积极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

我国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区、行业、部门利益分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对门店的布局,还是物流供应链的建立及效率的提高都非常不利。

如何在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和封锁,以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应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其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改革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体制和税收体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连锁企业的发展,应兼顾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利益,以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商业的面貌和格局,有利于我国商业的现代化和城乡居民的消费,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和影响(例如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及就业的影响,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商业采购对上游产业的影响等)。

对此,我们固然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但也不能视而不见。

首先,应在法律上,对各类企业的发展进行规范,预防某一个或某一类企业形成行业垄断;

其次,应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的行为,为企业竞争提供公平的外部环境;

第三,应加强城市的规划和布局,防止畸形发展。

(三)应积极研究对策,扶持和鼓励内资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

国家对已建立的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

我国现阶段的内资连锁零售企业,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经验上,都无法与进入我国的跨国零售集团相抗衡。

如果任其市场自由竞争,本土企业就有可能遭遇重创。

而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有可能使我国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的命脉被外资企业所操纵,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如何应对,亦要提早研究,拿出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已经在流通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真正成为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以及对外贸易的重要桥梁,为我国流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连锁企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如何保持其适度平衡的发展速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是今后仍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