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96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docx

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2

2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1

张晓耕

相信自己是写作的高手

同学们,你们已经踏上了高考的寻梦之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当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是毛泽东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李白的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

当你读完这些名句,想必一定会英气勃发,豪情万丈。

对待做作文也应有这种态度,要相信自己是一位作文的高手。

为什么这样讲呢?

请看“高手”应具备那些条件。

其一,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写真实,源泉不断,必成高手。

朱熹有诗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正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情感,进行自由创造的好形式。

假如你热爱大自然,清风明月,花鸟虫鱼,奔腾的江河,绚烂的日出,无一不在牵动你的情思,你可以用笔来描绘它;假如你喜欢体育运动,对英超意甲如数家珍,对兵坛风云了如指掌,你可以把它变成文字,以展所长;假如你是计算机高手,在网络天地中驰骋,在虚拟的世界中探秘,若能把这些写入作文,将开辟一方新天地;个人经历、学校生活、家庭亲情、社会热点……可写的素材无穷无尽,只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从这个意义上说,坐拥如此财富的我们难道不是作文的高手吗?

其二,化思考为文字,以写作促思考,必成高手。

“心之官则思”,十七八岁的你们正是思考的一代,创造的一代。

思考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即语言,你们已经具有了对自身和外界的问题独立进行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少同学还能在口头上完整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只要转换形式,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

当你进入写作的过程时,会从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写作不但能记录你的思想,而且能帮助梳理你的思维,使它变得更加清晰。

写作还能使你的思想深化,在清晰思路的引导下,常常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产生灵感,产生飞跃。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作中我们常常能体味到这种境界。

其三,坚持个性化的写作,必成高手。

“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个性书写作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铮铮傲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博大胸怀可与日月争辉。

现代教育更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作文正是发展个性,弘扬自我的载体。

写作是一片很个性的天地,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耕耘,满足自己探索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创造的欲望,写出的东西可以发表,或做为交流,或一展所长,或征求师长的指教;也可以不发表,用来宣泄情感,或作为私下练笔、创作积累。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当我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当我快乐或忧伤的时候,当我被生活青睐或厌恶的时候,写上几句心声,既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又可以投入更健康地作文、做人。

”作为一名作文高手乐趣多多而所需无多,一笔一纸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其四,发现所长,发挥所长,必成高手。

正如我们平时喜欢读不同种类的书一样,每个同学在写作时喜欢的文体及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

用喜欢的形式来写作文,往往能发挥所长,获得成功,成为作文的高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有几点:

一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有差异,有人偏重于形象思维,善于联想想象,描写抒情,有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善于推理解析,适合写论说文;二是与个人的经历、性格及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尽早地发现所长——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最适合的文体及表现手法,是发挥所长的前提。

总之,要成为写作高手的第一要素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潜在的写作才能,相信自己有一双能观察生活的慧眼,有一颗能感受真情的心灵,有一个能独立思考的大脑,那么你就会产生以作文来表现自然、表现生活、表现自我的强烈冲动和持久的兴趣,而下一步为此去钻研、提高写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考场作文限时间、限范围、限字数,既是一种检验,一种锻炼,一种挑战,更是展现才华,展现自我,从而获得社会肯定的一次机遇,一方舞台。

让我们满怀信心、以作文高手的姿态去拚搏一场!

第一讲千古文章意为高

引言:

审题与立意是检测型写作和应用型写作中必有的程序,高中教学阶段尤其重要,学生应当具备从现象、材料中发现本质的能力,具备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检验。

让学生树立审题立意意识,在写作前,能做到理解作文意图,了解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

学会在审题过程中积极思考,对文章主旨和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基本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

能根据作文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选定写作文体。

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在文章的立意上力求深刻。

通过积极思维,在立意上有创造性。

【理论导向】

作文的审题立意,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观察思考、联想想像的过程的展示。

这一步,好比打洞要先定基点一样,是决定性的一步。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这个基点定得好,写作起来,就会思路顺畅,一气呵成;定偏了,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半途而废,或是不入法眼,白费工夫。

我们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确的步骤,拿到文题,才能心中不慌。

一、为作文定好“基准点”

我们知道,审题是为了读懂话题的意思。

这意思有两层:

话题本身的字面意义,话题关涉到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

因此,我们不妨用“揣摩法”来审题:

揣摩话题的指向。

我们首先从材料的字里行间里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

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话题指向的时候,我们又会遇到多角度的问题。

这也是初学写作的人感到困难的一点。

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

总结如下:

(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

(2)一事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个“人”或“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写作目的,就会有不同的审视角度。

我们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

用一个例子来谈谈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题目:

读寓言诗《树叶和树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晴朗的夏天/树叶把自已的绿阴撒向谷地./在树枝上,它们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已。

“这也应该对我们说声谢谢。

”/从地底下发出了温和的声音。

/“是谁说话?

竟敢这样傲慢无礼!

”/树叶吵吵嚷嚷,在发脾气。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树根。

这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虑:

树叶,树根,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树叶对树根的态度。

哪个角度最佳呢?

当然是结合树叶与树根的关系,批评树叶有一点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

这从话题材料中的遣词可以分析出。

“夸耀”“吵吵嚷嚷”,对树根“发脾气”,树根则是“温和的声音”,对树叶的批评、责备之意非常明显。

所以,我们读材料。

不仅要读懂字面义,还要读懂命题者的情感倾向。

这就是选择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东施效颦”、“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的审题。

这两个成语包含的意义,词典里的解释义是一种,还有多种说法也都很好。

如,东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美丽一些没有错,东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数那么多年,谁的责任?

与南郭不肯学习有关。

与齐宣王的管理体制有关,与同事不愿帮助也有关。

但后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责任还在他本人。

因此,才有词典里的固定意义。

也就是说,这两个成语的基本意思就是词典里的释义;其他几种意思,是我们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立意了。

作文立意要求做到:

(1)准确(切合题意不偏离)

(2)正确(思想进步不反动,感情健康不庸俗)

(3)明确(观点鲜明不含混)

(4)集中(主题单一不分散)

(5)深刻(穿透题目,深入本质)

(6)新颖(发散创新,不落俗套)

话题作文后面总要跟一句“联系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感受”,这就是告诉我们审题与立意是有先后的。

现在我们可以用“观照法”来分析怎样的立意才是最佳的。

观照,即用话题的指向来思考社会.体察生活。

我们要根据话题的指向.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予于褒扬、针砭,这样的立意,才是命题者真正要我们写作的内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

树叶与树根的立意,就可以这样思考:

树根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叶可以象征些什么?

树根对树叶有哪些作用?

从小处说,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家庭与成员;从大处说,组织、祖国、民族、人民与个人,都具有这种关系。

因而,我们可以拟出这样一些标题“数典不可忘祖”、“饮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们立意为“树根具有奉献精神”或“树叶与树根要相互理解”或“树根要理解树叶”之类的,怎么办?

不慌,我们用第三种方法来定位:

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就是反复阅读材料,体会命题者意图,敲定自己的立意。

可以有这样三个局面的追问:

一问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遗漏,二问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住了吗,三问联系现实有否不贴切之处。

经过这样三步思考,你为这一话题作文定的位,找的点。

从技巧上来说,该是很准确的了。

二、为作文定出“新颖点”

《高中语文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等级的评定有两级:

基础等级、发展等级。

在发展等级中.有一条“见解新颖”的要求。

现在我们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见解新颖”.怎样才能少冒风险。

我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看作为“打洞”找基点,“见解新颖”就要求我们找的这个“点”要有新意。

我们用揣摩法来审察题目的文字义及感情倾向,用观照法来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现实,用追问法来敲定我们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题意,这一过程,是初学立意者必须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为下一步打定的基础——这是为立意的创新“定点定位”,没有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题离题。

通常,立意要创新,就要与众人的思维不一样:

或反弹琵琶,或发散思维。

还以《树叶与树根》为例,我们为这则材料定的点是批评、责备树叶不该“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可以“反弹”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兴奋一下,自豪一回还是可以的。

在此要强调的是“反弹”的内容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社会公德和众人共识,如果言过其实,或辞不达意或硬“弹”,那就不如不“弹”。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弹”出新意,不是要“弹”离谱。

“兴奋”、“自豪”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质的区别的,但又能表达一点成功的喜悦,与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谦虚谨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为寓言故事《枭逢鸠》进行审题立意。

枭逢鸠。

鸠曰:

“子将安之?

”枭曰:

“我将东徙。

”鸠曰:

“何故?

”枭曰: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显然,这则寓言故事阐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面对”。

枭怎样做才算是“面对”呢?

改变自己的叫声?

发挥自己的特长——多抓田鼠,使乡人改变对它的厌恶?

改变叫声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第二种办法。

如果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呢?

乡人对枭的态度使枭的生活处境很糟糕,这可以象征人们生活中不利的处境。

枭要“面对”.人类自然要“面对”。

枭是改变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为它的这一缺陷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人类多做有益的事,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厌恶。

人类怎样对待自己不利的处境呢?

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认识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

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现在,我们来试试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意。

人们在审视这则材料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枭”的言行上和“鸠”的点拨上.对“乡人”厌恶枭的叫声这一现象没做分析。

乡人为何厌恶枭鸣?

只因叫声不悦耳,就说“枭叫有祸”,完全是迷信,是没有道理的。

“枭”对这种无理“厌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还可以发挥想像,“枭”的叫声确实不好听.它用吉他等器乐来代替自己的歌声.让人们百听不厌。

在这里,我们综合运用了发散思维和反弹琵琶的思维形式,使这则老材料赋有了新的内涵,为我们的作文“见解新颖”奠定了基础。

一则材料引发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而如果在立意时不假思索地选取,很可能会失之偏颇。

如何确定最佳立意?

1、必须从材料整体出发

只有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才不会偏离主旨。

阅读视野不应局限于一棵树木,而应该是整片树林。

如果是多则材料,可以运用代入法进行验证,将初步确定的立意分别代入每则材料。

  

2、必须符合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

材料的叙述中往往隐含着命题人的情感倾向,这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依据。

可以通过抓评价性关键词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

【典例引路】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

“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

”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人生的道理大体也是这样,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只有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有所进步。

人生就像学算术,加法过后是减法。

人生也需要做一些减法,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热闹的生命里有许多不堪承受的东西,需要减法。

所以人生做好减法,是很复杂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学问。

请以“生活中的减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在世事扰攘、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减法”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理念,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义。

的确,生活就像一道数学公式,有加法,亦有减法。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减法,这样生活才会变得简单,我们才会轻装前行,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领略生活的无限风光。

多余的脂肪会压迫人的心脏,多余的金钱会拖累人的心灵,多余的想法会增加生命的负担。

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实、潇洒、轻松、快乐,就要时常演习生活中的减法,舍弃生命中的多余,让生活中的不如意越来越少,在简单中找寻生活的快乐。

做好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

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和宽容的精神。

生活是一种舍弃的艺术,有舍弃才有获得。

善于舍弃生命中的杂念和多余,换来的必将是心智的清醒、心灵的净化、健康的体魄,这不正是人们追求的真谛吗?

从题目来看,“减法”是数术计算方法,“生活中的减法”是把数术中的计算方法用到生活中,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态度。

在审题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从主观角度减去什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减法。

例如减少对名利金钱的追求;减少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减轻过重的生活负担;减少繁琐的生活环节等等。

还可以从深层次分析减少和增加的辩证关系。

例如,减少对子女过分的代劳,可以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减少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可以增加淡泊、朴实的生活情趣。

如果从客观角度思考,生活中也还存在减法,是一种客观的无法抗拒的法则。

例如,每个人生命旅程的减少,每件事倒计时的临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针对这些生活中的减少,我们如何对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减法”理解为“生命的减法”或者是谈“生活中的减少”、“生活中的让步”、“生活中的忍让”等。

“生活中的减法”是学会舍弃,减轻生活中的过重的负担,减少压力,让自己活得轻松愉快些。

生活中有些事可为,有些事可不为。

“生活中的减法”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方法,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减什么,怎么减,有哪些当减,哪些不当减;减的意义,减的好处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阐述,可以展开多角度思维,辩证分析。

文体上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关键是要围绕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纯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较深刻。

【材料材料审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各地的作文题来看,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已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图画类、文字类、寓意型等样的材料,由过去的不限文体趋向限制文体。

一些作文材料,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意思呢?

下面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

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

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

“切错了!

切错了!

”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

“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

”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

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

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

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

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

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

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

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

钱。

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

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

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

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

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

不可自护所短。

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

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

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中方法,结合具体材料分析还可以总结出其他方法。

同时,在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时,可以采用几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多个符合材料内容的观点。

  二、多项材料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5]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

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6]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7]①俗话说: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

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

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

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

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3个和尚没水吃。

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

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8]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

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

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三、审题步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